《傷寒論讀》~ 辨誤汗病脈證 (5)
辨誤汗病脈證 (5)
1. 辨誤汗病脈證
風熱未解而誤下之,則成結胸;濕熱未解而誤下之,則發身黃,皆有懊憹而煩之證,其誤下濕熱證,必頭汗出,余無汗可據。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凡服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也。
此治誤下濕熱之方也。濕熱主方,本是梔子檗皮湯;外兼風寒,是即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內入陽明,即茵陳蒿湯。若誤汗誤下後,即此梔子豉湯。
不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此釋上文虛煩二字。下利後者,用下藥而大便通利後也,雖煩亦當止,若更煩者,此誤下也。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按之石鞕者,結胸也。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此釋上文結胸二字,二節當合看。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此誤下茯苓甘草湯證也。原方用苓桂姜甘四味,前論誤汗欲作奔豚者,中州虛,無以坐鎮也,故即於原方去姜加棗,藉以守中也。今論誤下,不但客氣動膈,而脈亦沉緊,則水氣已陷八中州矣,故用原方去姜加朮,藉以除中州之水濕也。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恐人誤認陷胸湯,止治心下石鞕,故指出心下至少腹俱鞕者,並治之。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入參湯主之。
此誤下白虎證也。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人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關。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不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此誤下小青龍證也。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怛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此以下四節,皆由誤下柴胡證得來。誤下柴胡證,分見三處者,有不得不分之勢。少陽論中云:若已吐下發汗溫針,柴胡證罷,此為壞病,依法治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故存少陽論內者:柴胡桂薑湯、柴胡龍牡湯。存過輕不解內者: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此數條,皆柴胡證未盡罷者也。至心下痞數條,柴胡湯證已罷,若不歸入誤下痞滿內,如何比顯辨別?況讀文氣,本分三處。少陽條內云:凡柴胡湯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與此條同。過經條內云:柴胡湯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亦與本節同。惟其分在數處見,故為遙應文法,若並見一處,則為重出矣。
白話文:
辨誤汗病脈證
如果風熱尚未痊癒就錯誤地使用了瀉下藥,會導致結胸;如果濕熱尚未痊癒就錯誤地使用了瀉下藥,會導致全身發黃,都會伴隨胸悶煩躁的症狀。錯誤使用瀉下藥治療濕熱證,必然會出現頭部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的現象。
發汗或瀉下後,出現虛煩失眠,嚴重者會輾轉反側,心中煩悶,可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氣短,則用梔子甘草豉湯;如果嘔吐,則用梔子生薑豉湯。凡服用梔子湯,如果病人以前就有輕微腹瀉的症狀,就不能服用。
這是治療誤用瀉下藥導致濕熱的處方。濕熱的主方是梔子蘗皮湯;如果兼有風寒,則使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如果濕熱深入陽明經,則使用茵陳蒿湯。如果誤用發汗或瀉下藥後出現上述症狀,則使用梔子豉湯。
瀉下後病情加重,按壓心下柔軟濕潤,這是虛煩,宜用梔子豉湯。
這段解釋了上面提到的「虛煩」二字。「下利後」指的是使用了瀉下藥後大便通暢之後,雖然仍然煩躁,但應該會好轉,如果煩躁加重,那就是誤用了瀉下藥。按壓心下柔軟濕潤,是虛煩;按壓心下堅硬,是結胸。
傷寒病五六七日,出現結胸,熱盛實證,脈象沉而緊,心下疼痛,按壓心下堅硬,可用大陷胸湯治療。這段解釋了上面提到的「結胸」二字,需與前文一起理解。
傷寒病發汗或瀉下後,心下逆氣滿脹,氣往上衝,導致頭暈,脈象沉緊,發汗會加重病情,身體顫抖,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
這是誤用瀉下藥導致茯苓甘草湯證的治療方法。原方是茯苓、桂枝、生薑、甘草四味藥,以前論述誤用發汗藥導致奔豚症,是因為中焦虛弱,無法鎮守,所以原方去薑加棗,以加強中焦的穩定。現在論述誤用瀉下藥,不僅是外邪導致膈肌受阻,而且脈象沉緊,說明水濕已經侵入中焦,所以原方去薑加朮,以去除中焦的水濕。
傷寒病五六日,瀉下後,身熱不退,心中絞痛,說明病情尚未痊癒,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傷寒病用丸藥瀉下後,身熱不退,輕微煩躁,可用梔子乾薑湯治療。
傷寒病瀉下後,心煩腹脹,臥不安席,可用梔子厚朴湯治療。
太陽病大量發汗後又使用瀉下藥,五六日不解大便,舌苔乾燥口渴,午後略有潮熱,從心下到小腹脹滿疼痛,按壓疼痛難忍,可用大陷胸湯治療。
擔心人們誤認大陷胸湯只治療心下堅硬,所以指出心下到小腹都堅硬的症狀,也可用大陷胸湯治療。傷寒病,發汗或瀉下後,七八日不解,裡熱結聚,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口渴,舌苔乾燥,煩躁想喝大量水,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這是誤用瀉下藥導致白虎湯證的治療方法。
結胸的脈象浮大,不可瀉下,瀉下則死。
結胸伴隨明顯煩躁,也會死亡。
寸口脈浮大,醫生卻使用瀉下藥,這是逆治。脈象浮則血虛,脈象大則為寒,寒邪互相搏結,會導致腸鳴。醫生卻不知道,反而讓病人喝冷水,導致大量出汗,寒水相搏,病人就會死亡。
問:結胸和藏結的症狀如何?答:按壓疼痛,寸脈浮,關脈沉,稱為結胸。什麼是藏結?答:與結胸症狀相似,但飲食如常,時時腹瀉,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稱為藏結,舌苔白膩滑者,難以治療。
藏結沒有陽證,沒有寒熱往來,病人反而安靜,舌苔白膩滑者,不可攻治。
脅下本來就有痞塊,連接著臍旁,疼痛牽引到小腹及陰部,這叫做藏結,會死。
小結胸病位於心下,按壓則痛,脈象浮滑,可用小陷胸湯治療。
寒實結胸,沒有熱證,可用三物不陷胸湯,白散也可以服用。
傷寒病發汗,或吐或瀉後,心下痞塊堅硬,噫氣不止,可用旋覆代赭湯治療。這是誤用瀉下藥導致小青龍湯證的治療方法。
傷寒病五六日,嘔吐發熱,柴胡湯證俱全,卻用其他藥物瀉下,柴胡證仍然存在,再次服用柴胡湯,雖然已經瀉下,也不算逆治。必然會感到蒸蒸而振,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如果心下滿脹疼痛,這是結胸,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脹滿但不疼痛,這是痞證,柴胡湯不適用,應該用半夏瀉心湯。
以下四節,都是因為誤用瀉下藥導致柴胡證的治療方法。誤用瀉下藥導致柴胡證,分佈在三處,不得不分開論述。少陽病篇中說:如果已經吐瀉發汗針灸,柴胡證消失,這是病情好轉,按照方法治療即可。如果柴胡證沒有消失,再次服用柴胡湯。所以保留在少陽病篇中的方劑有:柴胡桂薑湯、柴胡龍牡湯。保留在過經篇中,病情較輕,內邪未盡的方劑有: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這幾條,都是柴胡證尚未完全消失的情況。至於心下痞塊的幾條,柴胡湯證已經消失,如果不歸類到誤用瀉下藥導致的痞滿,如何區分?況且從文章的氣勢來看,本來就分為三處。少陽篇中說:凡是柴胡湯證而瀉下,如果柴胡證沒有消失,再次服用柴胡湯,必然會感到蒸蒸而振,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與此條相同。過經篇中說:柴胡湯證仍然存在,先服用小柴胡湯,也與本節相同。只是因為分佈在多處出現,所以是遙相呼應的文法,如果都放在一處,就是重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