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誤汗病脈證 (6)
辨誤汗病脈證 (6)
1. 辨誤汗病脈證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利,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未有不從誤下得來者,故即汗出解後,而就證論治,不妨類敘於此。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此誤下,十棗外未解之證也。協熱利者,發熱而利也,故曰表裹不解。傷寒醫下之,績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被誤下利,證見身疼痛,即為表未解,不必發熱。凡汗下後,即表未解,止用桂枝湯,不用麻黃湯。論中皆如此。清作圊字解,周谷者,完穀不化也。圊便自調者,大便如常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資升麻湯主之。
白話文:
辨誤汗病脈證
傷寒或中風,醫師錯誤地使用下瀉方法治療,病人腹瀉持續數十天,食物無法消化,腹部隆隆作響,心窩部痞脹滿悶,乾嘔心煩不安。醫師見心窩部痞脹,認為病情未癒,再次使用下瀉方法,結果痞脹更加嚴重。這並不是因為積聚了熱邪,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外邪上逆所致,因此使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傷寒服用湯藥後,腹瀉不止,心窩部痞脹。服用瀉心湯後,又用其他藥物下瀉,腹瀉仍然不止。醫師用理中湯治療,腹瀉有所好轉。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藥物,而此時腹瀉位於下焦,因此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就應該利其小便。
傷寒汗出而解後,胃腸功能失調,心窩部痞脹,乾嘔且食物有臭味,脅下有水氣,腹部隆隆作響,腹瀉,則使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心窩部痞脹,幾乎都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下瀉方法造成的。因此,即使在汗出而解後,也要根據實際病情治療,這裡所列舉的案例可以參考。太陽病,出現桂枝證的症狀,醫師卻錯誤地使用下瀉方法,導致腹瀉不止,脈搏快速,這是因為表證尚未解除。如果病人呼吸困難且汗出,則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太陽病,表證尚未解除就多次使用下瀉方法,導致內熱加重而腹瀉不止,心窩部痞脹,表裡證候均未解除,則使用桂枝人參湯治療。
這些都是因為錯誤使用下瀉方法,導致十棗湯等治療表證的藥物療效不佳。內熱加重而腹瀉,是指發熱且腹瀉,因此稱為表裡未解。傷寒服用下瀉藥物後,持續腹瀉,食物無法消化,全身疼痛,應該立即救治裡證。如果只是身體疼痛,而大便恢復正常,則應該立即救治表證。救治裡證宜用四逆湯,救治表證宜用桂枝湯。
因錯誤使用下瀉方法導致腹瀉,症狀表現為身體疼痛,即為表證未解,不必發熱。凡是汗出後,表證尚未解除,只用桂枝湯,不用麻黃湯。論述中都是這樣記載的。「清作圊字解」指大便稀薄如水,「周谷者,完穀不化也」指食物消化不良,「圊便自調者」指大便恢復正常。
腹瀉且食物無法消化,不可攻治表證,汗出則必脹滿。
傷寒本來就因為寒邪而腹瀉,醫師又使用嘔吐和下瀉的方法,寒邪更加逆襲,如果食物入口即吐,則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
傷寒胸中有熱邪,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欲嘔吐,則使用黃連湯治療。
傷寒病程六七天,大便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象不顯,咽喉不適,吐膿血,腹瀉不止,病情危重,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