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太陽病傳解 (1)
辨太陽病傳解 (1)
1. 辨太陽病傳解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臊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五氣所傷之通稱,如頭痛身熱不涼,即調之。傷寒至今猶然,脈靜者陰邪也,不傳他經。躁煩脈數急者陽邪也,勢必傳裡。寒濕屬陰,風熱燥屬陽。
傳,傳經也。一日之傳,始太陽終厥陰。論稱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者,謂始於太陽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為不傳者,謂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者,謂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也。此傳經之日期也。傳者,如此遞彼之調,非經經傳到方謂之傳。注傷寒家皆謂不傳陽明少陽,即不傳三陰。必傳陽明少陽,方傳太陰少陰厥陰,故有傳則俱傳之謬說。若然,與陽明無所復傳句,大相背謬矣。因又創陽明有在經在附之不同,以調停其說。謂在經則傳,在府則不傳也。
在府者,以胃家實作主;在經者,以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作主。不思身熱汗出不惡寒證,除卻胃實,成何陽明?胃實證除卻身熱汗出不惡寒,豈反以身不熱汗不出惡寒者為陽明乎?細思自得。
行經典傳經不同。病初起六日,行太陽經,縱有實邪,未可大下。次六日,行陽明經,如有實邪,此時正當下之。次六日,行少陽經,亦不可妄下。論稱太陽病頭痛,至七八日已上自愈,為行其經盡者,謂行盡太陽之經也。七八日已上者,六日也。故曰初起六日行太陽經。論又稱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謂其已行盡太陽一經,再欲行陽明一經也。故曰次六日行陽明經,至此已十二日矣。
自第十三日至十八日,當行少陽經。據論稱傷寒十三日不解,此本柴胡證。又云,太陽病過經十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以小柴胡湯本少陽主方,過太陽之經十日,則十六日也,正值行少陽之期。故曰次六日行少陽經,此行經日期也。至若論稱過經所指不同,陽明論中稱過經乃可下之者,謂過太陽之經,至陽期經中乃可下也。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譫語水陽明病,今行過陽明之經而反譫語也。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者,過太陽之經也。過經與行經日期同,與傳經大不同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二日傳陽明之期,三日傳少陽之期。陽明篇中云,始雖惡寒,二日自止,傳陽明之證據也。心中悸而煩者,傳少陽之證據也。若不見不惡寒,不見心中煩悸,為不傳陽明少陽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心中煩悸,是將傳少陽之徵。少陽主方本是小柴胡湯,因未見口苦咽乾目眩,尚在將入未入之際,故用小建中湯。少陽論中,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湯,即此意也。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發汗後病不從汗解,蒸蒸發熱者,自內蒸出,此傳入陽明之徵。胃雖未實,而邪已入胃,故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傳解】
外感傷寒初期首先侵犯太陽經,若脈象平穩無異常,表示病邪未深入;若出現反胃想吐的症狀,且伴隨煩躁不安、脈搏快急,則代表病邪已開始傳變。
「傷寒」一詞泛指五氣(寒、暑、濕、燥、火)所致的疾病。若患者頭痛、發熱不退,便屬於此類。至今仍沿用此說法。脈象平穩者屬陰邪,通常不會傳至其他經絡;若煩躁脈急則屬陽邪,易向體內傳變。寒濕屬陰,風熱燥屬陽。
「傳」指病邪在經絡間的轉移。傷寒第一日始於太陽經,最終可能傳至厥陰經。若二、三日未出現陽明或少陽經症狀,表示尚未傳變;第三日後三陽經病邪若未解,便會傳入三陰經(第四日太陰、第五日少陰、第六日厥陰)。這是傳統的傳經日數規律。但需注意,傳變是逐步遞進的,並非機械式按日傳遍所有經絡。部分注家誤解「必傳陽明少陽才會傳三陰」,此說與《傷寒論》「陽明無所復傳」矛盾,更有人勉強區分「陽明在經傳變、在腑不傳」來圓其說。
區分陽明「在腑」以胃實熱為主症,「在經」則以身熱出汗、不惡寒反惡熱為特徵。但細究可知:若排除胃實熱症,單純身熱汗出豈能確診陽明病?反之,若無身熱汗出卻有惡寒,更非陽明病症。此需深入思考。
病邪循行經絡與傳變不同。發病初期六日行於太陽經,縱有實邪亦不可強攻;接下來六日行陽明經,若有實症正宜攻下;後六日行少陽經則不可妄下。《傷寒論》提到太陽病頭痛若七日後自癒,乃病邪已行盡太陽經(七日實際指六日)。若將轉入陽明經,可針刺足陽明穴,此時已屆第十二日。第十三至十八日當行至少陽經,論中「傷寒十三日未解」的柴胡證,與「太陽病過經十日」仍見柴胡證的記載,均對應少陽經主症時期。
二三日未現陽明或少陽症狀即不傳變。第二日原為陽明傳變期(特徵為初期惡寒次日自止),第三日為少陽傳變期(特徵為心悸煩躁)。若無此等症狀,即未傳變。
出現心悸煩躁(少陽病前兆)時,因尚未完全符合口苦咽乾等典型症狀,故先予小建中湯而非小柴胡湯。《傷寒論》少陽篇載「陽脈澀陰脈弦伴腹痛」先用建中湯未癒再投柴胡湯,原理相同。
太陽病發汗三日未解,反見蒸蒸發熱(熱由內發),顯示已傳陽明,縱未形成腑實,仍宜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二三日出現無法平臥、心下結硬,若脈弱屬原有寒症,誤用攻下恐致結胸或協熱利(未止利者四日再下將加劇熱性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