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辯火逆病脈證

回本書目錄

辯火逆病脈證

1. 辯火逆病脈證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為火逆也。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膽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集骨傷筋,血難復也。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心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偽火逆。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得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溜故也。

太陽中風,以火卻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膽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卻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椒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興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三兩。

白話文:

[對於火逆病症脈象的討論]

如果脈象浮現,表示應當透過發汗來治療,但若使用火灸,則會使邪氣無處可逃,反而更旺盛。病情可能從腰部以下開始加重,感覺像是麻痹,這種情況被稱為「火逆」。

表現出類似傷寒的症狀,但脈象不呈現弦緊,而是虛弱。虛弱脈象的人通常會感到口渴。若這類患者接受火療,可能會出現精神混亂的情況。虛弱脈象伴隨發熱和浮脈,治療後應當出汗,病才能好。

微數的脈象要特別小心,不可以進行火灸。因為火灸可能使病情轉為煩躁和逆反,導致血液在脈絡中分散,即使火氣微小,但其內在的攻擊力強大,可能損傷骨骼、筋肉,讓血液難以恢復。

脈象浮現且體溫過高,反而接受火灸,這屬於實證,卻用虛證的方式來治療,由於火療的幹擾,可能會導致咽喉乾燥,甚至吐血。

太陽病若使用火療,無法出汗,患者會感到心情焦躁。若病情持續未解,可能會出現血尿,這就是所謂的「偽火逆」。

太陽病第二天,患者焦躁不安,反而對其背部進行熱敷,導致大量出汗。高溫進入胃部,造成胃中的水分耗盡,產生焦躁和煩悶,約十幾天後,患者可能開始顫抖,並出現自發性下痢,這可能是病情即將緩解的徵兆。患者腰以下無法出汗,想要小便卻無法,反而會嘔吐,有尿意但無法排尿,腳底怕冷,大便硬,小便本應頻繁,卻反而不頻繁,尿量也少。大便後,頭部會劇烈疼痛,患者的腳心一定會熱,這是因為谷氣向下流動所致。

太陽中風,使用火療發汗,風邪受到火熱的影響,血液與氣體流動異常,失去正常節奏。兩種陽氣互相作用,造成身體發黃。陽氣過盛會引發鼻血,陰氣不足則小便困難,陰陽兩虛,身體會變得乾燥。只有頭部出汗,汗線止於頸部,腹部脹滿,輕微喘息,口乾舌燥,咽喉疼痛,或者嚴重便祕。長時間後,患者可能開始說胡話,嚴重者甚至嘔吐,手腳躁動,扯拉衣物,摸牀。若小便順暢,則病情可控制。

感冒初期脈象浮現,醫生若使用火療迫使出汗,會導致失去陽氣,患者可能會出現驚恐、行為失常,睡不安穩。這種情況下,應使用去掉芍藥,加入蜀椒、牡蠣、龍骨的桂枝湯來治療。

太陽傷寒的患者,若使用溫針治療,必定會驚恐。

因火逆而接受下法治療,加上燒針後感到煩躁,可以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煮成的湯來治療。若燒針部位受寒,形成紅腫,必定會引發奔豚氣,從小腹向上沖擊心臟。這種情況下,應在紅腫部位各灸一次,並服用增加桂枝用量的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