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4)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4)

1. 本經疏證第一卷

而明澈晶瑩,固無與於麤濇穢濁之處矣。能於「心腹咳逆邪氣間,補不足」,非入肺而治有餘中不足乎?能於「女人絕孕十年間,除子宮風寒」,非入腎而治不足中有餘乎?但其所以然,則當歸其效於「溫中」。其所以溫中,則為其味甘氣溫也。他石藥皆慓悍,明澈晶瑩者,必不慓悍。

故須久服,乃有益耳。雖然,從中宮而上至肺,下抵腎。其所過,豈無藏匿精華之所,顧遂不能兼治之與。故《別錄》,於上,則有「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之功;於下,則有「填下焦,止消渴」之功。然亦皆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之證也。統而參之,則其理有比於是者,無不可以意,融會而用之矣。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黃疸,洩利,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輕身,延年。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生南山之陽山谷中。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洩澼、下利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飢,輕身,延年。生濟南射陽及泰山之陰。採無時。惡大黃,畏芫花,白石脂:味甘、酸,平,無毒。主養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癰疽瘡痔。久服,安心,不飢,輕身,長年。生泰山之陰。採無時。得厚朴并米汁飲,止便膿。鷹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

劉潛江述盧子繇之言謂「石中之脂,如骨中之髓,故揭兩石中取之。又必用黏綴脣舌者,以證《本經》之補髓益氣,以謂『髓者,精氣所化,氣化所凝。從陰中畜陽,為化而歸於凝,凝而未離於化』。是以取石中精氣,有若凝為脂者,以對待渙散之氣,不能翕聚而為病。是不特取意於脂,且取其化脂之氣,能為渙散之氣用耳」。

予謂「似此體帖物情,固已最為精密。然尚有考索未盡者,則所謂『揭兩石中取之』也」。夫石為藥物,或即石取用,或生於石中,或生於石上,或自石而下垂,或倚石而旁贅,從未有謂「揭兩石中取之」者。旣已有之,安得不求其故。夫云「兩石」,則必同根歧出而相竝。

云「揭其中取之」,則必分開兩石,脂即在其中。若然,則是脂者,即黏合兩石之膠矣。故其用,宜帖切於氣之同本異趨,相違而不相浹,以為病者。就「補髓益氣」而言,則髓是氣之凝,氣是髓之釋。假使氣不日凝為髓,髓不日釋為氣。則將髓自髓,氣自氣,不相聯而為病也。

補髓、益氣者,補髓,即所以益氣;益氣,即所以補髓也。就其他主治而言,曰「黃疸、洩利」。夫黃疸者,溼熱內蘊也。溼熱內蘊而能洩利,宜乎鬱蒸不甚,不得成疸矣。乃竟成疸,則非所蘊之溼熱,欲自表出而不達,欲由裏下而不遂耶?用石脂,使之表裏相聯,端可從一路而去也。曰「腸澼膿血」,夫腸澼,是病在氣;下膿血,是病在血。

白話文:

它明亮清澈,自然不會與粗糙污濁的事物混雜在一起。它能治療「心腹之間因咳逆而產生的邪氣,並補充不足」,這不就是進入肺臟,治療有餘中的不足嗎?它能治療「婦女不孕十年,去除子宮中的風寒」,這不就是進入腎臟,治療不足中的有餘嗎?但它之所以能產生這些效果,應該歸功於它的「溫中」作用。它之所以能溫中,是因為它味甘性溫。其他礦物藥材都性情猛烈,而明亮清澈的礦物藥,一定不猛烈。

所以需要長期服用,才能有益處。雖然如此,它從中焦向上到達肺,向下到達腎,它所經過的地方,難道沒有儲藏精華之處嗎?難道它就不能同時治療這些地方嗎?所以《別錄》記載,它向上能「補心氣不足,鎮定驚悸,安撫魂魄」;向下能「填補下焦,止渴」。然而這些都是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的症狀。總結來看,它的藥理與這些情況相似,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融會貫通地運用。

**青石脂、赤石脂、黃石脂、白石脂、黑石脂等:味甘,性平。主要治療黃疸、腹瀉、腸道膿血、陰部潰爛、下血赤白、邪氣、癰腫、膿瘡、惡瘡、頭部潰瘍、疥瘡瘙癢。長期服用,能補益骨髓、增強氣力、使人肥壯健康、不感到飢餓、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五種石脂,各自對應五種顏色,分別補益五臟。**生長在南方山脈向陽的山谷中。赤石脂:味甘、酸、辛,性大溫,無毒。主要功效是養心氣、明目、益精、治療腹痛、腹瀉、下痢赤白、小便不利以及癰瘡、痔瘡、婦女崩漏下血、難產、胎盤不下。長期服用,能補益骨髓、使人面色紅潤、增長智慧、不感到飢餓、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生長在濟南射陽及泰山的陰面,採集沒有固定的時間。忌大黃,畏芫花。白石脂:味甘、酸,性平,無毒。主要功效是養肺氣、增厚腸道、補益骨髓、治療五臟驚悸、虛弱、心下煩躁、止腹痛、利尿、治療小腸腹瀉、熱性腹瀉、大便膿血、婦女崩漏下血、赤白帶下、排除癰瘡、痔瘡。長期服用,能安心神、不感到飢餓、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生長在泰山的陰面,採集沒有固定的時間。與厚朴和米汁一起服用,能止大便膿血。鷹屎可以作為藥引。忌松脂,畏黃芩。

劉潛江轉述盧子繇的話說:「石頭中的油脂,就像骨頭中的骨髓,所以要從兩塊石頭中取得。並且一定要用黏附在嘴唇和舌頭上的油脂,來驗證《本經》中說的『補髓益氣』。因為髓是精氣所化生,氣凝結而成。從陰中蘊養陽,由氣化轉為凝結,凝結但還沒有脫離氣化的過程。所以取石頭中的精氣,就像凝結成油脂一樣,來對治那些渙散的氣,這些氣無法聚攏而形成疾病。這不僅是取油脂的意象,而且是取其化成油脂的氣,能夠為那些渙散的氣所用。」

我認為「這樣體察事物的特性,確實已經非常精密了。但還有些地方沒有深入研究,那就是所謂的『從兩塊石頭中取得』。」石頭作為藥物,有的是直接取石頭使用,有的是生長在石頭中,有的是生長在石頭上,有的是從石頭垂下來,有的是依附在石頭旁邊,從來沒有說過「從兩塊石頭中取得」的。既然有這樣的說法,就不能不去探求其中的原因。說到「兩塊石頭」,一定是同根而分岔並列的。

說到「從其中取得」,一定是分開兩塊石頭,油脂就在它們之間。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這種油脂,就是黏合兩塊石頭的膠質。所以它的作用,應該貼合於那些同根而趨勢不同的氣,這些氣互相違背而不相融合,而形成疾病。就「補髓益氣」來說,髓是氣的凝結,氣是髓的釋放。假如氣不時常凝結成髓,髓不時常釋放成氣,那麼髓就是髓,氣就是氣,不相連通,就會產生疾病。

補髓、益氣,補髓就是為了益氣;益氣也就是為了補髓。就其他的治療作用而言,說能治療「黃疸、腹瀉」。黃疸,是體內濕熱蘊積的表現。濕熱蘊積而能導致腹瀉,應該是濕熱鬱結不嚴重,不會形成黃疸。既然形成黃疸,那麼一定是所蘊積的濕熱,想要向外發散卻無法到達,想要向下排泄卻無法順利嗎?使用石脂,能使體內表裡相連,濕熱就能從同一途徑排出。說能治療「腸道膿血」,腸道腹瀉,是氣的疾病;下膿血,是血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