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25)

1. 潰瘍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涓〕十歲,二十二歲,三十三歲,七十三歲,以上四人,百神在上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血者死。申子辰年,血忌,餘年不妨。男女同。

二十五歲,三十一歲,六十八歲,七十四歲,以上四人,百神在額,不可患瘡腫,見血者死。

十八歲,二十四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五十六歲,六十七歲,七十二歲,八十九歲,以上八人,百神在兩肩隅,不宜患癰疽瘡腫,見血者死。

十二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五十九歲,六十六歲,九十七歲,以上六人,百神在中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血者死。巳西丑年,血忌,餘年不妨。男女同。

三十二歲,四十二歲,五十五歲,六十一歲,以上四人,百神在肩背,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九歲,二十六歲,四十九歲,五十六歲,五十七歲,六十二歲,八十歲,九十一歲,以上八人,百神在肝肺俞,不宜患癰腫,見血者死。

十一歲,二十三歲,二十四歲,五十八歲,九十六歲,以上五人,百神在脅肋,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四歲,二十九歲,三十九歲,四十六歲,五十二歲,六十歲,六十九歲,七十六歲,八十一歲,八十八歲,九十五歲,以上十一人,百神在下部,不可患瘡漏疾,見血者死。下部尤忌見勞瘵人,不宜下部出膿,難瘥。

十一歲,十五歲,二十七歲,六十三歲,七十五歲,以上五人百神在尻尾間,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三歲,二十八歲,五十二歲,七十二歲,九十三歲,以上五人,百神在足下,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二十一歲,三十八歲,四十一歲,五十歲,以上四人,百神在遍身,不可患瘡腫,見血者不治。

凡發背及癰疽,皆在背上,不問大小,有疼無疼,或熱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從小至大,腫起至一尺以上者,其赤腫焮熱者,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定,不令引開,中心即用抽膿聚毒散貼之,急令散毒外透,內服排膿縮毒內托湯藥。候膿成,相次破穴,看瘡大小深淺,內發其膿汁。

膿水大泄,急須托裡內補。雖破穴膿汁不多,再須排膿拔毒,透後慎不令再腫,須疼止腫消,患人自覺輕便,即是順疾也。最宜節慎飲食。其熱毒方盛,或發大渴,多飲冷水及冷漿之類,此是毒氣攻心,令口乾煩渴,但以心氣藥內補臟腑即止矣。(內補謂參、耆之屬,排膿謂皂角刺之屬。

〔丹〕《精要》云:凡疽疾,勿食羊、雞、牛、鵝、魚、面、煎爆、炙炒、法酒等味,犯之必發熱,只有梔子黃芩湯,用之取效。夫梔、芩、苦參、犀角輔佐人參,固可解食毒之熱,若寒月與虛人,寧無加減乎?《內經》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此原癰疽之因也。禁戒厚味,蓋以厚味能引起宿火之熱,此誠富貴豢養口腹者所宜謹守,若素貧者,大不然矣。予治章兄,背疽徑尺,家貧,待死而已。

白話文:

關於各種潰瘍,應仔細觀察身體的八個重要部位,這些部位對應著身體的各個方向、上下左右。如果身體長了癰腫,想治療它,絕對不能在它所對應的「天忌日」進行治療,這是大忌。

以下列出一些特定年齡的人,在某些特定年份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一類: 10歲、22歲、33歲、73歲這四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上半身,不能患上癰疽或發背(背部疔瘡),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在申年、子年、辰年,是他們的「血忌年」,其他年份則無妨。男女皆同。

第二類: 25歲、31歲、68歲、74歲這四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額頭,不能患上瘡腫,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

第三類: 18歲、24歲、35歲、45歲、56歲、67歲、72歲、89歲這八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兩肩,不宜患上癰疽或瘡腫,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

第四類: 12歲、27歲、36歲、59歲、66歲、97歲這六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身體中部,不能患上癰疽或發背,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在巳年、酉年、丑年,是他們的「血忌年」,其他年份則無妨。男女皆同。

第五類: 32歲、42歲、55歲、61歲這四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肩背,不能患上癰疽,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

第六類: 19歲、26歲、49歲、56歲、57歲、62歲、80歲、91歲這八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肝俞穴和肺俞穴附近,不宜患上癰腫,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

第七類: 11歲、23歲、24歲、58歲、96歲這五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脅肋部位,不能患上癰疽,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

第八類: 14歲、29歲、39歲、46歲、52歲、60歲、69歲、76歲、81歲、88歲、95歲這十一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下半身,不能患上瘡漏之類的疾病,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尤其要注意下半身不要接觸患有勞瘵(肺結核)的人,下半身如果化膿,也很難痊癒。

第九類: 11歲、15歲、27歲、63歲、75歲這五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尾椎骨附近,不能患上癰疽,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

第十類: 13歲、28歲、52歲、72歲、93歲這五個人,他們的精氣神集中在足底,不能患上癰疽,如果見血,會有生命危險。

第十一類: 21歲、38歲、41歲、50歲這四個人,他們的精氣神散佈全身,不能患上瘡腫,如果見血,會無法醫治。

一般來說,發背和癰疽都長在背部,不論大小,無論是否疼痛,無論是否有發熱或發冷,只要從小的腫塊慢慢長大到一尺以上,而且呈現紅腫發熱的情況,就要立刻使用收斂紅腫的藥物包圍住患處,防止擴散。中心部位要貼上能拔膿聚毒的藥散,讓毒素向外排出,同時內服排膿解毒的湯藥。等膿液形成後,再根據瘡的大小和深淺,切開引流膿液。

膿液大量排出後,要及時用補氣血的藥物來調理身體。即使切開後膿液不多,也要繼續排膿拔毒,徹底清理乾淨,防止再次腫脹。等到疼痛停止、腫脹消退,患者感覺身體輕鬆,就是病情順利發展。此時最重要的是要節制飲食。如果熱毒正盛,或是出現口渴難耐的情況,可能會想喝冷水或冷飲,這是因為毒氣攻心,導致口乾煩躁,只要用補心氣的藥物來調養臟腑就能緩解。(這裡的內補藥物指的是人參、黃耆之類,排膿藥物指的是皂角刺之類。)

《醫學精要》說:凡是患有疽瘡疾病,都不能吃羊肉、雞肉、牛肉、鵝肉、魚肉、麵食、油炸食物、燒烤食物、發酵酒等食物,吃了會發熱。只有用梔子黃芩湯,才能有效治療。梔子、黃芩、苦參、犀角這些藥物,加上人參輔助,的確可以解除食物中毒引起的發熱。但如果在寒冷的月份,或是虛弱的人,難道不需要根據情況調整藥方嗎?《黃帝內經》說,過食肥甘厚味,會導致產生大疔瘡,這也是癰疽的根本原因。要禁食肥膩厚味的食物,因為肥膩厚味的食物會引起體內潛伏的火熱。這是那些富貴人家,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需要謹守的戒律,但對於貧窮的人來說,卻不盡然。我曾治療過一位姓章的兄長,他背上長了直徑一尺的疽瘡,因為家裡貧窮,只能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