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26)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26)
1. 潰瘍
視瘡穴黑深似有近內之意,急作參耆歸術膏。飲三日,略以艾芎湯洗,氣息奄奄,不可支持。幸其身不發熱,而可進飲食,每日作餛飩大碗與之。盡藥膏五斤,餛飩多肉者三十碗,瘡口漸合,以其因肉與餛飩助氣之有益也。
〔羅〕凡治病必察其下予從軍,戊午年冬於武城縣,有賈倉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後數日,疽發於背,五七日腫勢約七寸許,不任其痛,瘍醫曰:視之膿成可開矣。公懼不從。越三日,醫曰:不開,恐變證生矣。遂以燔針開之,膿泄痛減,以開遲之故。迨二日,變證果生,覺重如負石,熱如焫火,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也。邪氣酷熱,故宜寒藥治之,時月嚴凝,復有用寒遠寒之惑。
乃思《內經》曰: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證可也。與瘍醫議,急作清涼飲子加黃連一兩五錢與之,利下兩行,痛減七分。翌日,復用前藥,其證悉除,月餘平復。陳錄判母,年七十餘歲,忽冬至後腦出疽,形如甌面大,命瘍醫診視,俟瘡熟以針出膿。因怒笞侍妾,瘡即內陷凹一韭葉許,面色青黃不澤,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時復嘔吐,脈極沉細而遲。
蓋緣衰老之年,嚴寒之時,病中苦楚,飲食淡薄,已滌肥膿之氣,獨存憔悴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損,故有此寒變也。病與時同,與瘍醫議,遂制五香湯一劑,加丁香、附子各五錢,劑盡,瘡復大發,隨證調治而愈。《內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也。諸痛癢瘍瘡,皆屬心火,言其常也。
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祿年五十有七,右臂膊腫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變,皮膚涼,六脈沉細而微,脈證俱寒。予舉瘍醫孫彥和視之。曰:此附骨癰,開發已遲。以燔針啟之,膿清稀解,次日肘下再開之,加呃逆不絕。彥和以丁香柿蒂散,兩服稍緩。次日,呃逆尤甚,自利,臍腹冷痛,腹滿,飲食減少,時發昏憒。
於左乳下黑盡處灸二七壯,又處托裡溫中湯,用乾薑、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分,㕮咀,一兩半,欲與服。或者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當盛暑之時,乾薑、附子可乎?予應之曰:理所當然,不得不然。《內經》曰:脈細皮寒,瀉利前後,飲食不進,此謂五虛。
況呃逆者,胃中虛寒極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是言其定理也。此證內外相反,須當舍時從證,非大方辛熱之劑急治之,則不能愈矣。遂投之,諸症悉去,飲食倍進,瘡勢溫,膿色正。彥和又與五香散數服,月餘平復。噫!守常者,眾人之見。知變者,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變,因而取敗者亦多矣,況醫乎哉!守常知變,豈可同日而語。
白話文:
潰瘍
觀察瘡口,如果顏色黑且深,看起來好像要往內部發展,就趕緊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材製成的藥膏塗敷。再連續服用三天,稍微用艾葉、川芎煮的水清洗。如果病患氣息微弱,幾乎撐不下去。幸好他沒有發燒,而且還能進食,每天給他吃一大碗餛飩。等用完五斤藥膏,吃了三十碗多肉的餛飩後,瘡口慢慢癒合,這是因為肉和餛飩能幫助補氣的緣故。
羅先生說,凡是治療疾病,一定要先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我以前從軍時,在戊午年冬天,於武城縣遇到一個管理倉庫的官員,他父親年過六十,在冬至後幾天背上長了毒瘡,五、七天後腫脹大約七寸,疼痛難忍。有個外科醫生說,瘡已經化膿可以切開了。這位官員害怕沒有答應。過了三天,醫生又說,不切開,恐怕會產生變化。於是就用燒紅的針去切開,膿流出來後疼痛減輕,但因為切開得太晚了。過了兩天,果然產生變化,覺得身體沉重如背著石頭,發熱如火燒,疼痛加倍,六脈沉數而且按下去有力。這是因為吃太多肥膩食物導致熱毒積聚的變化。邪氣太熱,所以應該用寒涼藥治療。當時天氣嚴寒,又擔心用寒涼藥會加重寒氣。
因此,我想到《黃帝內經》說:「有假象就要反其道而行,即使違背時令,也要根據病症來治療。」我與外科醫生商量,趕緊配製清涼的藥飲,再加入黃連一兩五錢給他服用,排便兩次後,疼痛減輕七成。第二天,又服用相同的藥,所有症狀都消除了,一個多月就康復了。陳錄的母親,七十多歲,也在冬至後腦部長了毒瘡,形狀像碗口那麼大。請外科醫生診斷,等瘡熟了才用針取出膿。因為生氣鞭打了侍妾,瘡口就往內凹陷,像一片韭菜葉那麼大,臉色青黃黯淡無光澤,四肢冰冷,汗流不止,但身體發冷,時不時還會嘔吐,脈象極其微弱而且遲緩。
這是因為年紀衰老,天氣嚴寒,生病時痛苦,飲食清淡,已經消耗了膿液的氣,只剩下憔悴的樣子,加上暴怒,精神更加損傷,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寒變。疾病與時令相同,與外科醫生商量後,就配製五香湯一劑,加入丁香、附子各五錢。服藥後,瘡又發作,隨著病症調整治療就康復了。《黃帝內經》說:「凡是治療疾病,一定要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這表示要觀察當時的天氣狀況是否適宜。各種疼痛、瘙癢、毒瘡,都屬於心火,這是指一般的狀況。
如果毒瘡嚴重但身體虛弱,邪氣高漲但疼痛向下,開始發熱卻最終發冷,這就是反常的狀況,一定要觀察當時的天氣狀況是否適宜來權衡治療。所以說:「經是常規,法是運用,醫是意念,根據適宜的情況來治療,就能達到十全十美的效果。」
元朝至元年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祿五十七歲,右手臂腫脹嚴重,上到肩膀,下到手指,顏色改變,皮膚冰冷,六脈沉細而微弱,脈象和症狀都屬於寒症。我請外科醫生孫彥和診斷。他說:「這是附骨癰,已經發作太晚了。」用燒紅的針切開,膿液清稀。第二天,在手肘下再切開,並開始不斷打嗝。孫彥和用丁香柿蒂散,服用兩次稍微緩解。第二天,打嗝更加嚴重,開始腹瀉,肚臍腹部冷痛,肚子脹滿,食慾減少,時常昏迷。
在左乳下黑色的地方灸了十四壯,又開了托裡溫中湯,用乾薑、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分,切碎後,用一兩半的量,想給他服用。有人說:「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現在又是盛暑時節,用乾薑、附子可以嗎?」我回答說:「道理當然是這樣,不得不這樣做。《黃帝內經》說:『脈象細微、皮膚寒冷、腹瀉不止、飲食不進,這就是所謂的五虛。』」
何況打嗝,是胃中虛寒到了極點。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這是指一般的規律。這個病症內外相反,必須捨棄時令而根據病症來治療,不用大劑量辛溫的藥物來緊急治療,就不能治癒。於是給他服用這些藥,所有症狀都消除了,食慾大增,瘡口溫和,膿液顏色正常。孫彥和又給他服用五香散數次,一個多月就康復了。唉!墨守成規是多數人的見解,懂得變通是智者的行為。只知道常規卻不懂得變通,因而導致失敗的人也很多,更何況是醫術呢!墨守成規和懂得變通,怎麼可以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