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中 (5)
卷之中 (5)
1. 〔撤熱除黃〕
黃連苦寒,手少陰經撤心肺間熱,厚腸胃止下利。
陷胸湯泄胸中實熱;
瀉心湯導心下虛熱;
人參湯通寒格;
白頭翁湯堅下利;
烏梅丸安蛔;
黃連湯降陽。
凡十一方同用。
黃柏苦寒,入手少陰經,泄隱伏火,主五臟腸胃熱結。
柏皮湯散熱;
白頭翁湯堅利。
知母苦寒,主燥悶煩心,瀉心火清肺。
白虎湯清消肺氣;
升麻湯除熱涼心。
茵陳蒿苦寒,通關節,解肌熱,除黃疸,利小便。故仲景治瘀血發黃,小便不利。
連軺即連翹根,味苦寒,故赤小豆湯,除熱而退黃。
生梓白皮苦寒,主目病,去三蟲。仲景治黃,故赤小豆湯降熱而散虛。
白話文:
【撤熱除黃】
黃連性質苦寒,能清心肺之熱,對應手少陰經,並能增強腸胃功能,治療腹瀉。
陷胸湯能清除胸中的實熱;
瀉心湯能引導心下的虛熱;
人參湯能疏通寒格;
白頭翁湯能固腸止瀉;
烏梅丸能安撫蛔蟲;
黃連湯能調節過旺的陽氣。
以上十一種藥方都能共同使用。
黃柏性質苦寒,對應手少陰經,能清除潛藏的火氣,主要治療五臟和腸胃的熱結。
柏皮湯能散熱;
白頭翁湯能固腸止瀉。
知母性質苦寒,主要治療燥熱、煩躁,能清心火,清肺。
白虎湯能清肺氣;
升麻湯能除熱涼心。
茵陳蒿性質苦寒,能通關節,解肌熱,除黃疸,利小便。因此,張仲景用它來治療瘀血導致的黃疸,小便不暢。
連軺,也就是連翹根,性質苦寒,所以赤小豆湯能清熱退黃。
生梓白皮性質苦寒,主要治療眼疾,去除三種寄生蟲。張仲景用它來治療黃疸,所以赤小豆湯能降熱散虛。
2. 〔心煩不得眠〕
阿膠甘平微溫,續氣入手太陰經,補血行厥陰路。主陰氣不足,泄利無休。
炙甘草湯潤經益心血,
豬苓湯滑竅利小便;
故阿膠湯陰血不足以補之。
雞子黃甘溫,除煩熱火瘧。
阿膠湯補陰血;
苦酒湯緩咽痛。
白話文:
【心煩無法入眠】
阿膠性質甘甜平和略帶溫熱,能滋補肺氣,進入手太陰肺經,並在肝經(厥陰經)中補充血液。主要針對陰氣不足的情況,如久瀉不止的症狀。
炙甘草湯能夠滋潤經絡,增加心血量,
豬苓湯則有助於通暢小便,清理體內濕熱;
因此,阿膠湯是為了補充陰血不足的狀況。
雞蛋黃性質甘溫,可以去除煩熱和火熱引起的瘧疾。
阿膠湯用來補充陰血;
苦酒湯則能緩解喉嚨疼痛。
3. 〔咽痛不能言〕
桔梗辛苦微溫有小毒,手太陰經分之藥,行胸中至高之分,止咽痛除寒熱,利咽膈定喘促。桔梗湯散寒,佐甘草除熱,甘桔相合,以調寒熱咽痛。
苦酒即醋,味酸溫,助諸藥行經。
苦酒湯斂咽瘡;
豬膽汁湯潤便硬。
白話文:
【對於喉嚨痛到無法說話的情況】
桔梗這種藥材,其味道有點苦有點辛,性質微溫但含有輕微的毒性,主要作用於肺部相關的經絡。它能流通於胸部較高的部位,有緩解喉嚨疼痛、去除身體寒熱不調、使咽喉舒暢及穩定喘息急促的效果。桔梗湯能夠驅散寒冷,輔以甘草可以消除體內熱氣,甘草與桔梗相結合,能調理因寒熱不調引起的喉嚨疼痛。
醋,也就是苦酒,味道酸且性質溫和,能幫助其他藥物在體內運行。
苦酒湯能收斂咽喉的傷口;
而豬膽汁湯則能潤滑腸道,改善大便乾硬的問題。
4. 〔建中焦之邪〕
膠飴甘溫,補虛止渴,健脾胃補中,故建中湯用以溫中散寒而健脾。
甘草甘平,安和藥石解諸藥毒,調和臟腑神養脾胃。治五勞七傷,通九竅百脈,發散方解表,厥逆方溫里,承氣湯調胃,白虎湯清肺,柴胡湯緩中,瀉心湯導熱。中滿相反不用,內外上下中無所不至。
凡四十九方同用。
大棗甘溫,安中緩脾潤經,益胃補養不足,調和百藥。
桂枝湯發表;
附子湯除濕;
十棗湯益土勝水;
小青龍滋榮和衛;
柴胡湯調寒熱;
建中湯緩脾胃;
復脈湯補不足;
吳茱萸湯止嘔逆,治客噫能補胃弱。
凡二十九方同用。
芍藥味苦酸,專入太陰經,除濕益津液,緩中通五臟,止腹痛,利膀胱,赤者瀉,白者補。
越婢湯益津液;
甘草湯益陰血;
建中湯收正氣;
小青龍主氣逆;
黃芩湯固胃;
麻仁丸斂津液;
大柴胡挾陰;
真武湯除濕。
下後胸滿,當去;傳經腹滿宜加。
凡二十一方同用。
白話文:
【建立中焦的健康】
-
飴糖性質甘溫,可以補充虛弱、止渴,並強健脾胃,補充中氣,因此在建中湯中使用,用以溫暖中焦,驅散寒氣,並強健脾臟。
-
甘草味道甘淡,可以調和各種藥物,解毒,調節臟腑功能,滋養脾胃。它能治療五勞七傷,通暢九竅百脈,既可以發汗解表,又能溫暖裡部,承氣湯中用以調節胃部,白虎湯中用以清肺,柴胡湯中用以調和寒熱,瀉心湯中用以導出熱氣。但若中焦過滿則不宜使用,其效果可遍及內外上下。
-
大棗味道甘溫,可以安定中焦,緩和脾臟,滋潤經絡,增強胃部,補充不足,調和各種藥物。
-
桂枝湯用於發汗;
-
附子湯用於祛濕;
-
十棗湯用於增強脾胃以制水;
-
小青龍湯用於滋養和調節防衛系統;
-
柴胡湯用於調節寒熱;
-
建中湯用於緩和脾胃;
-
復脈湯用於補充不足;
-
吳茱萸湯用於止嘔,治療胃部虛弱。
-
芍藥味道苦酸,主要作用於太陰經,可以祛濕,增加體液,緩和中焦,通暢五臟,止腹痛,利尿,紅色的芍藥用於瀉,白色的芍藥用於補。
以上各種配方在不同情況下可以共同使用。
5. 〔安蛔蟲之厥〕
烏梅酸緩,主勞熱虛煩,收肺氣喘急,治下利不止,除口乾好唾,故烏梅丸以安蛔厥。
蜀椒辛溫大熱,溫中利關節,止利消宿食,開腠理髮汗,逐寒濕通經,合和於烏梅丸中溫藏寒安蛔。
祖按,:傷寒方論一章,是據古方升降補瀉以為主治之本,乃定局也。傷寒藥性一章,是詳品味陰陽良毒,以為佐治加減之用,乃活機也。學者熟讀而深省焉,治傷寒無餘蘊矣。
白話文:
【對於安撫蛔蟲引起的痙攣】
烏梅具有酸味且能緩和,主要用於治療因勞累導致的熱病、虛弱與煩躁,能收斂肺氣緩解喘息急促,治理下痢不止的情況,並去除口乾及頻繁吐唾的問題,因此在烏梅丸中使用烏梅來安撫因蛔蟲引發的痙攣。
蜀椒具有辛辣、溫熱的特性,能溫暖中焦、疏通關節,止住腹瀉、幫助消化陳舊食物,打開皮膚毛孔以發汗,驅散寒濕、通暢經絡,在烏梅丸中與烏梅配合,利用其溫熱性質以對抗寒涼,達到安撫蛔蟲的效果。
根據先人的說明:在傷寒方論這部分,主要是依據古方的升、降、補、瀉等理論作為治療的基本原則,這是固定的框架。而在傷寒藥性這一章,則詳細闡述了藥物的陰陽屬性以及是否有毒性,以便在輔助治療或調整藥方時參考,這就是靈活運用的部分。學習者應該深入研讀並深刻理解這些內容,如此一來,對於治療傷寒就沒有什麼難以掌握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