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6)

1. 不治證

小便不利,頭汗者死(陽脫也)。

濕家誤下,額上汗,微喘者死(陽脫也)。

白話文:

[無法救治的情況]

如果小便不順,且只有頭部冒汗的人,預示著生命垂危(這是體內的陽氣正在流失的徵兆)。

濕氣重的患者若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出現額頭出汗,並伴隨輕微喘息的症狀,這也是死亡的前兆(同樣表示體內的陽氣正在流失)。

2. 手足汗(二十四)

手足汗屬陽明胃。

熱聚於胃,是津液傍達,必大便硬,或譫語,可下。

寒中於胃,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大便初硬後溏,不可下。

白話文:

手腳多汗的情況,通常和胃部的健康狀況有關。

當胃部聚集過多的熱氣,會導致身體的津液運行異常,可能伴隨有大便乾硬的情況,或是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但如果胃部受到寒氣的影響,造成胃部的陽氣不足,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小便不通暢,大便先硬後軟的症狀,這種情況下,就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3. 無汗(二十五)

邪在表無汗,六脈浮而有力。

太陽,無汗,脈浮緊,宜麻黃。

陽明,無汗,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逆。

剛痓,無汗,脈弦,宜葛根湯。

邪內傳。

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發黃。

傷寒發熱,無汗,大渴,無表證,白虎加人參主之。

冬陽明,無汗,脈洪實,下其熱也。大便不通,口噤胸滿者,下之。潮熱譫妄便秘,脈沉數而洪大,下之。

太陰,無汗,脈沉細,宜桂枝汗之。

少陰,無汗,脈沉,宜四逆溫之。

厥陰病,無汗,脈微緩,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和其榮衛也。

水飲內蓄而不行,則津液不足,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亡陽,無汗,陽虛則津液少,脈浮而遲,其身必癢,又云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陰陽易,無汗,脈緊則陽虛,無陽作汗,宜燒裩散、鼠屎湯以和之。

白話文:

[無汗(二十五)]

  • 如果邪氣在外表而沒有出汗,六脈浮現且有力。

  • 在太陽經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脈象浮緊,適合使用麻黃治療。

  • 在陽明經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小便通暢,有嘔吐和咳嗽的症狀,伴有手腳冰冷。

  • 在剛痓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脈象呈現弦狀,適合使用葛根湯。

  • 當邪氣向內傳導。

  • 在陽明經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小便不順暢,心中煩躁,有可能出現黃疸。

  • 對於感冒發熱,如果沒有出汗,非常口渴,但無外感病症,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 在冬天的陽明經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脈象洪實,需要清除體內熱毒。如果大便不通,口閉胸悶,則需進一步治療。若出現潮熱、神志不清和便祕,脈象深沉而數,且洪大,也需要進一步治療。

  • 在太陰經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脈象沉細,適合使用桂枝來促進出汗。

  • 在少陰經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脈象沉,適合使用四逆湯來溫暖身體。

  • 在厥陰病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脈象微緩,適合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調和營血和衛氣。

  • 若體內水分儲存過多無法正常排出,則會導致津液不足,可能出現心下部輕微疼痛,小便不暢。

  • 在亡陽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陽氣虛弱則津液減少,脈象浮且緩慢,身體可能會有癢感,同樣推薦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 在陰陽易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出汗,脈象緊表示陽氣虛弱,缺乏陽氣以產生汗液,適合使用燒褲散或鼠屎湯來調和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