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上 (15)
卷之上 (15)
1. 煩熱(十九)
無時而歇,非比發熱時發時止。
煩熱與發熱,二者俱表也。
曰病人煩熱汗出而解;又曰發熱已解,半日許復煩,再與桂枝湯;又曰,服桂枝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再與桂枝。
白話文:
[煩躁發熱(十九)]
煩躁發熱不是一會兒有,一會兒沒的那種情況,它不像一般的發熱,會時好時壞。
煩躁和一般的發熱,兩者都是表面症狀。
說的是病患因為感到煩躁且發熱,出了汗後症狀就得到緩解;又說,發熱的情況已經改善了,但大約半天後又開始感到煩躁,這種情況下可以再次服用桂枝湯;又說,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反而更加煩躁,症狀沒有改善,那麼首先應該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
2. 汗後熱(二十)
發汗不入格病不解,宜再汗,汗後再傷風寒而熱,宜再汗。
汗後溫溫而熱,脈弦小而數,有餘熱也,宜和解之。
汗後溫溫而熱,脈靜身無痛處,虛熱也,宜平補之。
汗後溫溫而熱,或渴,或胸滿,或腹急,有里證,脈沉數,宜下之。
白話文:
[汗後還持續發燒(二十)]
如果發汗治療後病情並未好轉,應再次使用發汗法。若汗後再度受風寒而發燒,也應再次使用發汗法。
汗後身體持續微熱,脈搏呈現弦細且頻率快,這表示體內仍有殘留的熱度,適合用調和的方式治療。
汗後身體持續微熱,但脈象平穩,全身無疼痛感,這顯示為虛性發熱,適合用平和的補益方法來調理。
汗後身體持續微熱,伴有口渴、胸口脹滿或腹部緊繃等症狀,顯示有內臟的問題,脈象深沉且頻率快,這種情況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
3. 自汗(二十一)
風邪干衛,自汗表虛,脈浮而無力,桂枝和之。
暑邪干衛,中暍自汗,惡寒身熱而渴,脈虛,白虎主之。
濕邪干衛,多汗而厥,脈濡沉,此其風濕甚者,白虎加蒼朮。
風濕自汗,脈弦,宜葳蕤湯,徹其熱也。
寒漸入里,傳而為熱,亦使自汗。
以上皆表邪未解也。
漏不止而惡風自汗亡陽,脈沉細,宜桂附湯溫經,此表之虛也。
陽明發熱,其汗如雨,則胃汁內干,急下之,下遲津液內涸,黑斑而死。
自汗脈沉數有力,宜下之。
柔痓自汗,脈沉,宜小續命,散其風邪。
霍亂自汗,脈細緊,宜四逆回陽也。
少陰病反自汗,脈沉細,宜四逆湯,補其腎也。
白話文:
[自汗(二十一)]
如果外來的風邪影響到身體的防禦系統,導致自汗且表面防禦虛弱,脈搏雖浮但無力,可用桂枝調和。
若是暑邪影響防禦系統,導致中暑自汗,同時有怕冷、身體發熱和口渴的情況,脈搏虛弱,應使用白虎湯來處理。
當濕邪影響防禦系統,會有多汗和四肢冰冷的情形,脈搏濡弱下沉,這代表風濕非常嚴重,需用白虎湯加上蒼朮。
若因風濕而出現自汗,脈象呈弦狀,適合使用葳蕤湯,以徹底清除體內的熱氣。
當寒氣逐漸侵入體內,轉化為熱氣,也會引起自汗。
以上情況都是因為表面的邪氣尚未被清除。
如果出汗不止,對風的恐懼感增強,自汗且陽氣衰弱,脈搏沉細,宜用桂附湯溫暖經絡,這是因為表面防禦能力下降。
陽明經發熱,汗出如雨,表示胃內的液體已經乾涸,必須立即施以下法,若下法遲緩,體內的津液會進一步耗竭,出現黑色斑點,甚至死亡。
自汗且脈搏沉而有力且數,適合使用下法。
柔痓導致的自汗,脈搏沉弱,宜使用小續命湯,以驅散風邪。
霍亂導致的自汗,脈搏細且緊,宜使用四逆湯來回復陽氣。
若少陰病患者反而自汗,脈搏沉細,宜使用四逆湯,以補充腎臟功能。
4. 不治證
汗出發潤及如油,或大如貫珠,著身出而不流者死。
發濕溫汗,名曰重暍死。乃人素有濕,因而中暑,暑溫相搏。
自汗屬太陰脾經,脾之真氣隨汗而泄,復以熱藥汗之,兩熱相攻,熱旺脾脫,口不能言,而耳聾身不知痛,身青面變而死,有白虎加蒼朮,救其在表裡者,可保十死一生。
白話文:
[無法救治的情況]
如果出汗時皮膚摸起來油膩,或者汗水大到像一串串的珠子,附著在身體上不出現流動的,這就是死亡的徵兆。
當人體本來就有濕氣,再遭受酷熱天氣,使濕氣與熱氣交纏,這被稱為濕溫汗,這種情況下的人會因為極度的熱而死亡。
自發性出汗通常與脾臟相關,這是因為脾臟的真氣隨著汗水流失。若再使用熱性的藥物促進出汗,兩種熱力互相衝突,會導致體內熱力過盛,脾臟功能衰竭,病患可能出現無法說話、聽力喪失、全身失去知覺的症狀,接著皮膚呈現青色,臉部出現異常變化,最終死亡。但有白虎加蒼朮這一味藥方,可以治療體內外的濕熱,雖然很危險,但仍有一線生機可以保住性命。
5. 盜汗(二十二)
睡中出,曰盜汗。
盜汗,邪氣在半表半裡也。
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密,故自汗,覺則氣散於表,故汗止。
白話文:
在睡夢中出汗,這被稱為盜汗。
盜汗的情況,表示有異常的氣息存在身體的半表半裏之間。
當人進入睡眠,身體的防禦氣息會移至內臟,此時如果外表的陽氣不夠牢固,就會導致自己在睡覺時流汗,但醒來後,氣息又重新散佈到身體表面,因此汗也就停止了。
6. 頭汗(二十三)
頭汗,邪熱內蓄不得越,蒸於陽經,且頭汗為裡虛表實,玄府不開則陽氣上蒸於頭。頭汗則五臟枯乾,心包絡中空虛,至此則津液竭也,切勿下之,下之則腸胃真氣大泄,津液外亡,故曰重虛,凡頭汗忌下。
一表也,頭汗,往來寒熱,宜柴胡桂枝幹薑湯。
一半表半裡,頭汗,名曰陽微結則陽氣衰而腸胃燥,大便秘結矣,宜小柴胡,次與脾約丸潤之。
又有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嘔而渴,但頭汗,往來寒熱,及微惡寒、手足冷、大便硬,脈細,亦是也。
一里也,頭汗,名曰純陰結,不熱但煩渴,便秘不通,宜大柴胡下之,不熱者,熱在內。
熱入血室,頭汗,譫語,宜小柴胡加生地黃。
瘀熱在裡,渴而小便不利,發黃,頭汗,宜茵陳五苓散。
陽明病,心下懊憹,宜梔子豆豉湯,吐其胸胃之邪也。
水結胸,頭汗,心下緊滿,宜小半夏加茯苓。
寒濕相搏,頭汗,欲得被覆向火。
陽明被火。
虛煩。
白話文:
[頭部出汗(二十三)]
當頭部出汗時,這可能是體內有邪熱無法散出,導致在身體的陽經部分產生蒸騰現象。頭部出汗通常表示體內虛弱而外表強壯,這是因為皮膚的毛孔不能正常開放,導致陽氣向上蒸騰到頭部。如果長期頭部出汗,可能會使五臟變得乾燥,心包絡中的空間會變得空虛,這時候體內的津液已經非常匱乏,千萬不要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否則會導致腸胃的真正氣力大量流失,津液也會從體內流失,這就是所謂的「重虛」。總的來說,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要避免使用瀉下的療法。
如果是表證引起頭部出汗,伴有寒熱交替的症狀,適合服用柴胡桂枝幹薑湯。
如果是半表半里的病症,頭部出汗,這可能叫做陽微結,即陽氣衰弱而腸胃燥熱,大便常祕結,適合先服用小柴胡湯,再用脾約丸來滋潤腸胃。
另外,如果有胸脅部位滿脹且微結,小便不順暢,噁心嘔吐又口渴,僅頭部出汗,伴隨寒熱交替,以及輕微畏寒、四肢冰冷、大便乾硬,脈細,這些也是相關的症狀。
如果是裏證導致頭部出汗,這可能叫做純陰結,病人不感覺熱,但會感到煩躁和口渴,便祕不通,適合用大柴胡湯來瀉下,之所以不感覺熱,是因為熱在體內。
如果熱進入血室,頭部出汗,並且有譫語,適合服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黃。
若是瘀熱在裡,口渴且小便不順暢,出現黃疸,頭部出汗,適合服用茵陳五苓散。
對於陽明病,如果感到心下懊憹,適合服用梔子豆豉湯,以排出胸胃的邪氣。
若是水積聚在胸腔,頭部出汗,心下緊迫飽脹,適合服用小半夏加茯苓。
若因寒濕相互作用,頭部出汗,可能想要蓋著被子靠近火爐取暖。
若是陽明病受到火熱影響。
虛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