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上 (14)
卷之上 (14)
1. 惡風(十六)
見風至則惡矣,得以居密室帳中則坦然自舒無畏,或扇或當風則淅淅然而惡矣。又云:天本無風,病人自惡,謂無風而皮毛粟起也。蓋三陽有惡風,三陰並無也。
有傷寒、中風之別:無汗傷寒,有汗中風。
有亡陽、風濕之別:發汗多,亡陽漏汗不止,外不固也,以附子桂枝湯,溫經固衛也。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濕勝,自汗腠理不密惡風也,以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對於風邪的敏感(十六)]
一遇到風就感到非常不舒服,但如果能夠待在密封的房間或是帳篷裡,就會感到很放鬆且毫無恐懼。但只要一有風扇吹拂或是直接對著風,就會感覺到寒冷並且感到不適。還有一種說法是,其實天空本來就沒有風,只是病人自己感覺到風的存在,這是指即使沒有風,病人的皮膚也會像被風吹過一樣產生雞皮疙瘩。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三陽經絡上,但在三陰經絡上卻不會出現。
有「傷寒」和「中風」的區別:如果沒有出汗,那可能是「傷寒」;如果有出汗,那可能就是「中風」。
還有「亡陽」和「風濕」的區別:如果汗出得太多,導致陽氣流失,汗液不斷滲出,這是因為體內無法固守,應該用附子桂枝湯來溫暖經絡,強化身體的防禦能力。如果是風濕相搏,骨頭和關節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濕氣太重,導致出汗,皮膚表面的毛孔不能正常閉合,因此對風特別敏感。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2. 發熱(十七)
日三四五發者,謂之發熱。寅卯太陽表也,桂枝麻黃;巳午少陽柴胡。
熱在外也,若翕翕覆熱而不熾,即風寒怫鬱陽氣所致。
熱在內也,若火之蒸灼然而熱,即陽氣下陷入陰中,熱先自里而表。
表裡俱熱,則半表半裡也,但熱有輕於純在表者也。
不治症
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下利熱不止者死。
汗後復熱而脈躁疾,狂言不能食,名曰陰陽交死,乃腎虛感邪,則陰邪與真陽交合,伏入於心包絡之間,先用三黃瀉心湯加參附三服,和其心包。病若靜,次用知母麻黃湯三服,開泄心包之邪,又次用竹葉石膏湯,復其津液。
白話文:
[發燒(十七)]
如果每隔三天、四天或五天就發燒一次,我們稱之為週期性發燒。從凌晨3點到上午9點間的發燒,屬於太陽經的表證,可用桂枝湯和麻黃湯治療;上午9點至下午3點的發燒,屬於少陽經的證狀,可以使用柴胡湯。
如果發燒是外感引起的,通常表現為身體表面微微發熱,但不至於高燒,這是因為風寒阻塞了身體的陽氣。
如果是體內的發熱,就像被火蒸烤一樣,這種熱是由於陽氣下陷進入陰分,發熱首先從體內向外表散發。
如果體表和體內都發熱,這就是半表半里的狀態,但這種熱度會比單純在表層的要輕微。
無法治癒的情況
如果陰陽兩虛,發燒持續不止,預示病情危急。
如果伴有腹瀉,且發燒不停,也同樣預示病情危急。
如果出汗後仍持續發燒,脈搏快速,出現精神失常,無法進食,這叫做陰陽交錯導致的死亡。這是腎虛導致感受外邪,使邪氣與體內的正氣交纏在一起,潛藏於心包絡之間。首先應用三黃瀉心湯加人參和附子連服三次,調理心包。如果病情穩定,再使用知母麻黃湯連服三次,以開導並釋放心包的邪氣。最後,再使用竹葉石膏湯,恢復體內的津液。
3. 潮熱(十八)
一日一發,止於未申之時,屬陽明也,可下之,熱已入胃故也。
白話文:
「患者每過一天就發燒一次,症狀在下午一至三點之間停止,這屬於陽明經的症狀,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因為熱邪已經進入到胃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