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3)

1. 濕暍痓(十二)

濕家,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又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濕內流也),脈沉而細,此名濕痹。其候大便反快,小便不利,頭汗,背強(寒濕相搏),反欲近火,寒濕在表,若下之早則噦而胸滿(傷動胃氣),小便不利(下後內虛也),舌上如胎,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煩燥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又有身上疼,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陽也,表也,)脈大(陽也),自能飲食,腹中無病(不在內也),病在頭中,內藥鼻中則愈,濕宜利小便。

風濕,一身盡疼,日晡熱劇(風也),脈浮身重,惡風汗出,此先客濕而後感風也,治宜麻黃薏苡仁杏子甘草湯,又宜五苓散。

濕溫,吐利,大煩大渴,冷汗轉筋,但尺脈沉弱,手足微厥,先傷於濕,因而中暑,治宜五苓。又脛冷胸滿,頭目痛,妄言,多汗,陽脈濡弱,陰脈小急,治宜茯苓白朮湯、白虎加蒼朮湯,忌汗,汗之暍死。

一暍,發熱惡寒身重,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手足冷,勞則熱,口開,前板齒燥,白虎加參;小便不利及赤,五苓散;不惡寒,竹葉石膏湯;昏憒不省,蔥餅熨法。中暍之候,自汗面垢煩熱脈虛,若脈洪浮,伏暑也,宜辛溫散之。若病如癇者,風暑也。

一痓,狀與傷寒相似,但項背反張強硬,口噤,如發癇狀,頭搖,此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然。無汗,脈弦長勁急,名曰剛痓,為表實感寒也,治宜葛根麻黃,便秘宜大承氣;有汗,脈遲濡弱弦細,名曰柔痓,為表虛感濕也,治宜桂枝栝蔞葛根湯,便秘宜大承氣,二症通用小續命。大發濕家汗,亡陽亦作痓。

白話文:

【濕暍痓】

在濕氣過重的情況下,人會全身疼痛並伴隨發熱,皮膚顏色會呈現出像被煙燻過的黃色。另外,如果患有太陽病,會出現關節疼痛且心煩的現象,這是由於濕氣在體內流竄所導致的。此種情況下,脈搏會顯得沉而細,這種病狀被稱為濕痹。患者可能大便順暢,但小便不暢,頭部出汗,背部僵硬,這是因為寒濕相互交纏。他們反而想要接近火源,這顯示出寒濕存在於體表。如果過早地進行瀉下療法,可能會造成打嗝和胸部飽脹的症狀,這是因為胃氣受到傷害。小便不通暢,則是因為內虛。舌苔厚重,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口有寒,雖然口渴但無法喝水,因此口乾舌燥。如果濕氣患者接受瀉下療法後,額頭出現汗水且輕微喘息,但小便通暢,這種情況可能是致命的。持續的下痢不止也可能導致死亡。有些患者身上疼痛,臉色黃且喘氣,頭痛鼻塞且心煩,這些都是屬於表症。脈搏大,能正常飲食,腹部無異常,表示病在頭部。如果將藥物從鼻子滴入,病情可能就會好轉。治療濕氣的原則,是利尿。

風濕病,會讓患者全身疼痛,在傍晚時刻病情會更嚴重,脈搏浮動,身體沉重,畏風且出汗,這是先受濕氣影響再感受風邪的結果,可以使用麻黃薏苡仁杏子甘草湯或五苓散來治療。

濕溫病,會引起嘔吐、腹瀉,極度煩躁和口渴,冷汗和肌肉抽搐,但尺脈沉弱,手腳微涼,可使用五苓散治療。如果小腿冰冷,胸口滿悶,頭目疼痛,胡言亂語,大量出汗,陽脈柔弱,陰脈小而緊繃,可使用茯苓白朮湯或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切記不可發汗,否則可能會導致暍死。

暍症,會引起發熱、怕冷、身體沉重,脈搏弦細芤遲,小便後全身感到寒冷,手腳冰涼,勞累後發熱,嘴開著,前門牙乾燥,可用白虎加參湯治療;如果小便不通或呈紅色,可使用五苓散;如果不畏寒,可用竹葉石膏湯;如果意識模糊不清,可用蔥餅熨法。暍症的特徵包括自汗、臉色污穢、煩熱、脈弱,如果脈搏洪大浮動,這可能是伏暑,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散寒。如果病情類似癲癇,可能是風暑。

痓症,其症狀與感冒相似,但項背反張,僵硬,口閉,類似癇症,頭部搖晃,這是太陽經中風,再次感染寒濕的結果。如果沒有汗,脈搏長而緊急,稱為剛痓,這是表實感受寒的結果,可用葛根麻黃湯治療,便祕時,可使用大承氣湯;如果有汗,脈搏遲緩柔弱,稱為柔痓,這是表虛感受濕的結果,可用桂枝栝蔞葛根湯治療,便祕時,也可使用大承氣湯,兩種症狀都可用小續命湯治療。對於濕氣過重的人,過度出汗也可能導致痓症。

2. 寒熱往來(十三)

往來寒熱者,日至四五套或十套也,皆正邪分爭也。

表也,寒熱,熱多寒少,無里證,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半表半裡也,寒熱宜小柴胡,有里證宜大柴胡。

亡陽也,脈微弱,熱多寒少,不可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血少也,尺脈遲澀,熱多寒少,宜建中湯加耆。

已汗已下,寒熱往來者,桂枝幹薑湯。

白話文:

【寒熱交錯(十三)】

患者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一天可能反覆出現四到五次,甚至十次,這是身體內外邪氣正在互相抗爭的現象。

若病情屬於表證,寒熱交錯,但熱比寒多,且未見內臟病症,適合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

若病情介於表證與半表半裏之間,寒熱交錯,適用「小柴胡湯」;若同時有內臟病症,則應使用「大柴胡湯」。

若是因亡陽導致的寒熱交錯,脈搏微弱,熱比寒多,這種情況不宜發汗,應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若是因為血量不足,尺脈遲滯不暢,熱比寒多,適合使用「建中湯」再加入黃耆來調理。

如果患者已經發過汗,又進行過瀉下治療,但仍然有寒熱交錯的症狀,可以考慮使用「桂枝乾薑湯」。

3. 惡寒(十四)

不待風而寒,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厚衣猶言冷也,向火不能遏其寒。又云:身大熱不欲去衣,表熱裡寒也;身大寒不欲衣者,表寒裡熱也。

有虛實之別:汗出惡寒表虛也,可解肌;無汗惡寒,表實也,可汗。

有陰有陽之別:惡寒而蜷,脈沉細而緊者,發於陰也,可溫之;寒熱相繼者,發於陽也,可發汗。

有氣虛,因吐下、因發汗後,反惡寒,脈微弱,宜芍藥附子甘草湯。

白話文:

標題: [畏寒(十四)]

內容: 不需要有風也會感覺到寒冷,即使身體非常熱,但還是不想脫掉衣服,即便穿著厚重的衣服還是會說冷,靠近火源也無法緩解那種寒冷感。再來說,身體非常熱但不想要脫衣服,這代表表面熱而內裡是冷的;若身體非常冷但不想要加衣服,則表示表面冷而內裡是熱的。

這裡有虛實的不同:如果出汗且畏寒,這是表面虛弱的現象,可以使用調理肌肉的方式治療;若不出汗且畏寒,這是表面實在的現象,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

也有陰陽的差別:畏寒並且蜷縮,脈搏沈細且緊繃,這是從陰開始的,可以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寒熱交替出現,這是從陽開始的,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

另外,有氣虛的情況,例如因為嘔吐、下瀉或發汗後,反而開始畏寒,脈搏變得微弱,這種情況適合服用芍藥附子甘草湯。

4. 背惡寒(十五)

有陰盛陽盛。

陰寒氣盛,陽氣不足則口中和也,處以附子湯。

陽氣內陷,陰氣不足,口中乾燥,白虎加參,復津液。

白話文:

[背後感覺寒冷的情況(十五)]

存在著陰氣過剩和陽氣過剩的情況。

當陰寒之氣過盛,而陽氣相對不足時,人會感覺口中的溫度適中,這種情況下,應使用附子湯來調理。

反之,若是陽氣內陷,陰氣不足,便會感到口乾舌燥,這時候應該用白虎加參湯,來恢復身體的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