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1)

1. 傷寒方論(一)

李論

太陽證,脈浮緊無汗,名傷寒,宜麻黃。脈浮緩自汗,名傷風,宜桂枝。

陽明證,不惡風寒,自汗,脈長,宜白虎湯,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氣湯。

少陽證,脈弦,宜柴胡湯。

太陰證同前脈沉細,宜四逆,浮宜桂枝湯。

少陰證,脈沉實,宜大承氣,脈細沉遲宜四逆湯。身涼脈沉細而虛,宜瀉心湯。身熱而煩躁,二便自利,脈浮洪無力,按之全無,宜附子瀉心湯。吐瀉不渴,脈微弱,宜理中湯。渴而脈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脈沉發熱當汗,宜麻黃細辛附子湯。下利青色口燥,宜下。不渴,溫之。

白話文:

太陽證:

  • 脈象浮緊,無汗,稱為傷寒,宜用麻黃。
  • 脈象浮緩,自汗,稱為傷風,宜用桂枝。

陽明證:

  • 不怕風寒,自汗,脈象長,宜用白虎湯。
  • 脈象浮沉,按之有力,宜用大承氣湯。

少陽證:

  • 脈象弦,宜用柴胡湯。

太陰證:

  • 與前證相同,脈象沉細,宜用四逆湯;脈象浮,宜用桂枝湯。

少陰證:

  • 脈象沉實,宜用大承氣湯;脈象細沉遲,宜用四逆湯。
  • 身體冰冷,脈象沉細且虛弱,宜用瀉心湯。
  • 身體發熱且煩躁,大小便自利,脈象浮洪無力,按之全無,宜用附子瀉心湯。
  • 吐瀉不渴,脈象微弱,宜用理中湯。
  • 口渴,脈象沉有力且疾,宜用五苓散。
  • 脈象沉,發熱當汗,宜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 下利青色,口乾,宜用瀉下藥。
  • 不渴,宜用溫熱藥。

厥陰證,脈俱微沉實,按之有力,宜下。無力,宜溫。

劉論

表證宜麻黃湯發之。內證之外者,麻黃細辛附子湯

漬形以為汗,里證依方加大黃下之。

腎外證,脈浮,前方加姜附。內證泄利,後方加同。

肝外證,面青,脈弦,前方加羌活、防風。內證便秘淋溲,沉弦後方加同。

心外證,面赤,脈浮洪,前方加石膏、黃芩。內證煩心心痛而噦,脈沉,後方加同。

白話文:

厥陰證,脈象微弱沉實,按壓時有力,應該瀉下。若無力,則需溫補。

表證宜用麻黃湯發汗。內證若屬外症,則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若以汗出為目標,里證則依方加用大黃瀉下。

腎臟外證,脈象浮,前方加薑附。內證泄利,後方加同。

肝臟外證,面部青色,脈象弦,前方加羌活、防風。內證便秘、尿淋,脈象沉弦,後方加同。

心臟外證,面部發紅,脈象浮洪,前方加石膏、黃芩。內證煩躁心痛,伴有呃逆,脈象沉,後方加同。

肺外證,面白,嚏悲,脈浮而澀,前方加桂姜。內證喘咳,脈沉,後方加同。

脾外證,面黃,善噫,脈浮緩,前方加白朮、防己。內證腹滿,脈沉,後方加同。

羌活湯,治一切傷寒及兩感。出劉。

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地黃,黃芩(各一兩),白朮(二兩),細辛(二錢五分)

如身熱加石膏四錢,腹滿加芍藥三錢,寒熱加柴胡一兩、半夏五錢,心下痞加枳實一錢,里證加大黃三錢,邪盡止之。

白話文:

羌活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以肺、脾二經證狀為例說明。

  • 若患者出現臉色蒼白、打噴嚏、咳嗽、胸悶等肺部外感症狀,以及喘咳、脈沉的肺部內證,則需在藥方中加入桂枝、生薑。
  • 若患者出現面黃、容易打嗝等脾部外感症狀,以及腹脹、脈沉的脾部內證,則需在藥方中加入白朮、防己。

羌活湯的基本配方包含羌活、防風、川芎、甘草、生地黃、黃芩、白朮、細辛等八味藥。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可以適當加減藥物,例如發熱加石膏、腹脹加芍藥等等。 當病邪去除後,就應停止服用藥物。

大羌活湯,治同上方。出李。

防風,羌活,川芎,甘草,黃芩,細辛,獨活,蒼朮,防己,白朮,黃連(各一錢),知母,地黃(各三錢),白芷(陽明加之)

雙解散,混治。出劉張。

春夏不服麻黃,秋冬不服桂枝

夏不服青龍,冬不服白虎

桂枝湯,解肌和衛也,治太陽中風自汗浮

桂枝(君也,風淫於內,平以辛),芍藥,甘草(臣也,酸收甘緩),薑棗(使也,辛散甘緩),各三錢

白話文:

大羌活湯治療的方法與上方相同,出自李氏醫書。配方包括防風、羌活、川芎、甘草、黃芩、細辛、獨活、蒼朮、防己、白朮、黃連各一錢,知母、地黃各三錢,白芷則在陽明病症時加入。雙解散則混合使用,出自劉張醫書。春夏季節忌服麻黃,秋冬季節忌服桂枝,夏季忌服青龍湯,冬季忌服白虎湯。桂枝湯可以解肌和衛,治療太陽中風導致的自汗浮腫。桂枝是君藥,用以平息內在的風邪;芍藥、甘草是臣藥,用以收斂緩和;薑棗是使藥,用以辛散溫緩,各三錢。

此方,西北可常行之,惟江淮間冬春可行之。自春末夏至前用,加黃芩,謂之陽旦湯,夏至後,加芩二錢半、知母半兩、石膏一兩。若病人素虛寒,不必加減。

加芍藥一兩,治腹痛下後脈浮。

加大黃,治大實腹痛。

加附子一枚,治風濕身疼,又治汗漏不止。

加乾薑治已汗、已下,又寒熱往來。

加栝蔞、葛根,治有汗柔痓。

加麻黃二錢、杏仁十二枚,治寒熱往來,名桂麻各半湯。

白話文:

這個藥方,在西北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服用,唯獨江淮地區只適合在冬季和春季服用。

從春季末期到夏至前,可以加入黃芩,叫做「陽旦湯」。夏至之後,要加入黃芩二錢半、知母半兩、石膏一兩。

如果病人本身體質虛寒,就不需要增减藥材。

加入芍藥一兩,可以治療腹部疼痛、大便後脈搏浮緩的症狀。

加入大黃,可以治療實證引起的腹部疼痛。

加入附子一枚,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肢體疼痛,也能治療汗液漏不止的症狀。

加入乾薑,可以治療已經出汗、已經大便,但仍然寒熱往來的症狀。

加入栝蔞和葛根,可以治療出汗同時伴有肢體麻木的症狀。

加入麻黃二錢、杏仁十二枚,可以治療寒熱往來的症狀,這個藥方叫做「桂麻各半湯」。

加麻黃二分、石膏三錢,治寒熱往來,脈微弱,不可汗,名桂枝三越婢一湯。

加厚朴、杏仁,治喘惡風無汗,表也。

去芍藥,治下後,脈促胸滿。

麻黃湯,治寒邪。

麻黃(君也,三錢散寒),桂枝(臣也,二錢解肌),甘草(佐也,一錢,寒傷榮,榮主肝,肝苦急,以甘緩之),杏仁(使也,利氣,二十個)

加知母(一錢五分),石膏(三錢),治夏至前後無汗熱病。

加杏仁五十枚、麻黃半兩、甘草二錢、石膏八錢半,治喘。

加麻黃、薏苡二錢、甘草一錢、杏仁十枚,治風濕相搏身疼。

加麻黃細辛二錢、附子十枚,治少陽證脈沉。

白話文:

治療寒熱交替、脈搏微弱、不適合出汗的疾病,可以用加了麻黃、石膏的桂枝湯。加入厚朴和杏仁,可以治療喘不過氣、怕風且不出汗的表證。去除芍藥,可以治療大便後出現脈搏急促、胸悶的症狀。麻黃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麻黃是君藥,用三錢散寒;桂枝是臣藥,用兩錢解肌;甘草是佐藥,用一錢,用來緩解寒邪傷及肝臟的急躁之氣;杏仁是使藥,用二十個,用來利氣。加入知母和石膏,可以治療夏至前後無汗發熱的疾病。加入杏仁、麻黃、甘草、石膏,可以治療喘不過氣。加入麻黃、薏苡仁、甘草、杏仁,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全身疼痛。加入麻黃、細辛、附子,可以治療少陽證脈搏沉的症狀。

加芍藥、葛根、薑棗,治剛痓無汗,名葛根麻黃湯。

解肌湯,治春溫,又治疫。

葛根(二錢),麻黃(三錢),桂枝,甘草(一錢),芍藥,黃芩(二錢),棗同煎。

升麻葛根湯,治春冬時行。

升麻,葛根,甘草,芍藥(各等分)

又治太陽陽明合病自利,葛根(一兩),黃芩,黃連,甘草(各二錢)湯,治喘汗出里也。又治誤下協熱利不止。

陽毒升麻

升麻(二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加入芍藥、葛根、薑棗,可以治療剛開始發燒、沒有汗的症狀,叫做葛根麻黃湯。

解肌湯可以治療春天溫病,也可以治療流行病。

葛根(二錢)、麻黃(三錢)、桂枝、甘草(一錢)、芍藥、黃芩(二錢)、大棗,一起煎煮。

升麻葛根湯可以治療春冬季節流行的疾病。

升麻、葛根、甘草、芍藥(各等分)

還可以治療太陽、陽明經合病,伴隨腹瀉,葛根(一兩)、黃芩、黃連、甘草(各二錢),用湯煎煮,可以治療喘咳、出汗的症狀。也可以治療誤服瀉藥導致的發熱、腹瀉不止。

陽毒升麻

升麻(二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錢)

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寒脈浮緊中風證,風脈浮緩傷寒證是也。

麻黃(君也,六錢,散寒。),桂枝(臣也,二錢,祛風。),甘草(二錢),杏仁(四十枚,甘苦助之佐麻黃也。),薑棗(辛甘合之佐桂枝也。),石膏(使也,使榮衛之氣俱和而又專達肌表者也。)

上一服止,若再服汗多則亡陽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也,大青龍不可誤服,誤服則厥逆。

小青龍湯,治風寒兩傷,加之心下有水氣,乃除表裡之邪耳。

白話文:

大青龍湯用來治療風寒侵襲,寒邪導致脈象浮緊的中風症狀,以及風邪導致脈象浮緩的傷寒症狀。主要藥物有麻黃散寒、桂枝祛風,以及甘草、杏仁、薑棗、石膏等輔助藥物。服用一劑後,若再服用出現大量出汗,則可能傷及陽氣。若脈象微弱、出汗且怕風,則不可服用,否則會導致四肢厥逆、肌肉抽搐等不良反應。大青龍湯不可誤服,誤服則會導致四肢厥逆。小青龍湯用來治療風寒侵襲,並伴有心下積水,目的是去除表裡邪氣。

麻黃(君也,發散表之風寒。),芍藥,五味(佐也,寒飲傷肺咳逆而喘以酸收肺逆也。),乾薑,細辛,半夏(辛熱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氣燥,以辛潤之,以熱散之。)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渴者氣燥也,栝蔞根苦寒潤燥也,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水入腸間則利下,不可攻表,芫花下水,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噎者水寒與虛,麻黃非宜,附熱溫氣辛散寒,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泄逆氣。

大承氣湯,治邪結入胃,又治陽明少陽合病自利,治久痢熱利腹脹。

白話文:

麻黃主治表層風寒,芍藥、五味輔助治療寒飲傷肺導致的咳嗽喘息,乾薑、細辛、半夏則針對寒濕導致的津液運行不暢。若患者口渴,則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清熱潤燥;若患者略有腹瀉,則去掉麻黃,加入芫花利水;若患者有噎塞感,則去掉麻黃,加入附子溫散寒氣;若患者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則去掉麻黃,加入茯苓;若患者喘息,則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化解逆氣。

大承氣湯則用於治療邪氣入侵胃部,以及陽明、少陽經合病導致的自利、久痢、熱利腹脹等症状。

枳實(君也,十枚,苦寒潰堅破結為之主。),大黃(使),厚朴(臣也,苦濕泄滿除燥。),芒硝(佐以治熱。)

桃仁承氣湯,治蓄血。

桃仁(五十枚),桂枝,芒硝,甘草(六錢),大黃(一兩三錢)

大柴胡湯,治春溫。

柴胡(君也),黃芩(臣也),芍藥(佐也,苦酸湧瀉為陰),枳實(佐也,苦寒泄實折熱也),大黃(使也),半夏,薑棗(辛散甘緩)

小柴胡湯,治春溫熱多嘔曰胎。

白話文:

枳實是主藥,用十枚,苦寒性,能消散堅硬腫塊;大黃是使藥,輔助枳實發揮作用。厚朴是臣藥,苦濕性,能泄去積聚,去除燥熱。芒硝是佐藥,用來治療熱症。

桃仁承氣湯用於治療瘀血積聚。

桃仁用五十枚,配以桂枝、芒硝、甘草(六錢)和大黃(一兩三錢)。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春季溫病。

柴胡是主藥,黃芩是臣藥,芍藥是佐藥,苦酸性,能瀉下陰邪;枳實也是佐藥,苦寒性,能瀉去積實,消除熱症;大黃是使藥,半夏、薑棗則能辛散溫和。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春季溫病發熱,並伴有嘔吐,稱為「胎」。

柴胡(君也),黃芩(臣也),人參,甘草(佐也,甘平也。邪氣傳裡,裡氣則不治,甘以緩之,以扶正氣而復之。),半夏(佐也,以辛散之。)

若胃中熱而不嘔,去半夏、參,加栝蔞根,不嘔無逆氣,故去半夏;人參恐助熱,亦去之;栝蔞根苦寒,以通胸中鬱熱。若渴者,燥也,去半夏,加人參生津、栝蔞根潤也。

若痛,中痛寒也,去黃芩加芍藥。

若脅下痞硬,去棗,加牡蠣以咸軟堅也。

若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以行水也。

若不渴,外有微熱,表也。去人參,加桂,治表也。

若咳者,去人參、薑、棗,加五味子、乾薑,甘補。逆氣,故去參、棗,五味酸收,乾薑散寒也。

白話文:

方劑組成

  • 柴胡(君藥):主要藥物,負責疏散風邪。
  • 黃芩(臣藥):輔助柴胡,清熱瀉火。
  • 人參、甘草(佐藥):輔助藥物,甘平,用以緩解邪氣傳入內裡,扶正氣,使身體恢復。
  • 半夏(佐藥):用辛散之法,化解痰濕。

加減法

  • 若胃中熱而不嘔,去掉半夏、人參,加入栝蔞根。由於沒有嘔吐,也沒有逆氣,故去半夏;人參恐助熱,也去之;栝蔞根苦寒,可以通胸中鬱熱。
  • 若患者口渴,是燥熱之象,去掉半夏,加入人參生津,栝蔞根潤燥。
  • 若患者疼痛,是寒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
  • 若患者脅下痞硬,去掉大棗,加入牡蠣,用其鹹寒軟堅的性質。
  • 若患者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入茯苓以利水。
  • 若患者不渴,外有微熱,屬於表證,去掉人參,加入桂枝,治療表證。
  • 若患者咳嗽,去掉人參、生薑、大棗,加入五味子、乾薑,甘溫補氣。由於有逆氣,故去參、棗,五味子酸收,乾薑散寒。

若熱入血室,譫語,加生地黃。

四逆散,治少陰四肢厥逆。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嗽加五味子、乾薑;悸者加桂。

梔子豉湯,治心下懊憹,及吐汗下後,胸滿虛煩不眠;又治白胎,又治勞復。

梔子,豆豉

若下之後熱不去,加乾薑。

下後腹脹,加厚朴、枳實。

若勞復,加枳殼。

若發黃外熱,加柏皮、甘草。

白話文:

如果熱邪侵入血室,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就加入生地黃。

四逆散,用於治療少陰經證,表現為四肢厥逆。

藥物包括柴胡、芍藥、枳實、甘草。

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

如果伴隨咳嗽,就加五味子、乾薑;如果心悸,就加桂枝。

梔子豉湯,用於治療心下痞滿、煩躁,以及嘔吐、汗出、腹瀉後,胸部滿悶、心神不安、失眠;還可以用來治療白胎病,以及勞復。

藥物包括梔子、豆豉。

如果瀉下後熱邪未消,就加入乾薑。

瀉下後腹部脹滿,就加入厚朴、枳實。

如果出現勞復症狀,就加入枳殼。

如果出現發黃,且體外有熱象,就加入柏皮、甘草。

若時行大熱虛煩,加生地黃、石膏、柴胡、升麻,名梔子升麻湯。

瓜蒂散,吐胸滿鬲實。

瓜蒂(苦寒),赤小豆(酸苦湧鬲實),香豉(苦寒去熱)

亡血家忌。

大陷胸湯,治胸中邪氣與陽氣相結,不得分解,壅於心下,硬痛。

甘遂(君也,一字,苦寒泄熱破結。),芒硝(臣也,八錢,鹹寒泄熱軟堅。),大黃(使也。)

大陷胸丸

白話文:

大陷胸湯的主藥是甘遂,性苦寒,可以清熱消結,劑量是一錢。副藥是芒硝,性鹹寒,可以清熱軟堅,劑量是八錢。使藥是大黃。

大陷胸丸。

大黃(半兩),葶藶,芒硝,杏仁(七錢),甘遂(丸如彈不下再服),蜜水下一丸。

小陷胸湯,治前證按之痛。

黃連(三錢),半夏(八錢),栝蔞仁(二個)

枳實理中丸,治無熱證結胸。

本方加枳實、茯苓。

枳梗湯,治胸滿不利。

桔梗,枳殼,水二鍾,煎八分服。

瀉心湯,治虛痞,邪留心下謂之痞,留於胸中謂之結胸。

大黃(一兩),黃芩,黃連(二錢半)

白話文:

大黃半兩,葶藶、芒硝、杏仁七錢,甘遂做成丸藥,如彈丸般大小,一次服用一丸,用蜂蜜水送服。

小陷胸湯,治療按壓胸口疼痛的症狀。

黃連三錢,半夏八錢,栝蔞仁兩個。

枳實理中丸,治療沒有發熱的胸悶症狀。

這個藥方要加上枳實、茯苓。

枳梗湯,治療胸部脹滿不適的症狀。

桔梗、枳殼,用水兩鍾煎煮,煎至八分,服用。

瀉心湯,治療虛痞的症狀。邪氣停留在心下,稱為痞;停留在胸中,稱為結胸。

大黃一兩,黃芩、黃連二錢半。

若胸滿而軟加半夏。

若胸滿惡寒自汗,加附子。

若胸滿下之尤痞,加甘草、乾薑、人參。

以上並去大黃。

旋覆代赭湯,治吐汗下後痞而噫氣不除。

旋覆花,甘草(一兩),人參(六錢),代赭石(三錢),半夏(八錢),薑棗

厚朴湯,治腹脹滿。

厚朴(四錢),半夏(二錢),甘草,人參(各五分)

十棗湯,治痞硬引脅。

芫花,大戟,甘遂(四錢),棗(十個),同煎。

白話文:

如果胸部脹滿且柔軟,就加半夏。如果胸部脹滿,伴隨惡寒自汗,就加附子。如果胸部脹滿向下,且有痞塊,就加甘草、乾薑、人參。以上三種情況,都要去除大黃。旋覆代赭湯用於治療嘔吐、出汗、瀉痢之後,出現痞塊並伴隨噫氣不除的症狀。旋覆代赭湯的組成是旋覆花、甘草、人參、代赭石、半夏、薑棗。厚朴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厚朴湯的組成是厚朴、半夏、甘草、人參。十棗湯用於治療痞塊堅硬,牽引脅肋的症狀。十棗湯的組成是芫花、大戟、甘遂、棗。

茵陳湯,治熱極發黃。

茵陳(君也,苦酸寒泄熱主也。),梔子(臣也,苦寒入心。),大黃(使也。)

白虎湯,治熱甚於外,又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散。

知母(君也,苦寒。),石膏(臣也,助),甘草,粳米(使也,以甘緩之。)

白虎為大寒之劑,立秋後不可服,服之則噦逆成虛損矣。

治秋時行,加蒼朮。

治風濕自汗,亦加蒼朮。

治暍中暑、治暍治白胎澀者,加人參。

五苓散,克伐腎邪,治發黃、霍亂,通行津液。

茯苓(君也),豬苓(臣也),白朮(佐也,脾惡寒,水飲內蓄,脾氣不治,以甘助之。),澤瀉(使下也,導溺。),桂(辛熱,水蓄不行則腎氣燥,以辛潤之,以熱散之。)

白話文:

茵陳湯

茵陳湯,用於治療熱症極度嚴重導致發黃。

  • 茵陳:為君藥,性苦酸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
  • 梔子:為臣藥,性苦寒,入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 大黃:為使藥,性寒,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白虎湯

白虎湯,用於治療熱症嚴重,且外熱內熱交織,內熱無法排泄,外熱無法散發的症狀。

  • 知母:為君藥,性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 石膏:為臣藥,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 甘草:性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刺激的作用。
  • 粳米:為使藥,性甘,具有健脾和胃、緩解藥物刺激的作用。

白虎湯性寒,屬於大寒之劑,立秋之後不宜服用,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嘔逆、虛損。

  • 秋季流行性感冒,可加蒼朮。
  • 患有風濕病,伴有自汗者,也可加蒼朮。
  • 患有中暑、熱傷津液、口渴、白苔澀者,可加人參。

五苓散

五苓散,用於克伐腎邪,治療發黃、霍亂,促進津液運行。

  • 茯苓:為君藥,性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 豬苓:為臣藥,性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
  • 白朮:為佐藥,性甘溫,具有健脾燥濕、止汗安胎的功效。
  • 澤瀉:為使藥,性甘淡,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的功效。
  • 桂:性辛熱,具有溫腎陽氣、化氣行水的功效。

五苓散中,白朮用以健脾,因為脾喜溫惡寒,水飲內蓄,脾氣不治,故用甘溫之白朮來幫助脾臟運化水濕;澤瀉用以利水,導除體內積聚的濁水;桂則用以溫腎,因為水蓄不行則腎氣燥,故用辛熱之桂來溫陽利水,以散去水濕。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水結胸。

茯苓甘草湯,治水飲為悸。

理中丸,治脾胃。

人參(君也。),白朮(臣也,脾惡濕,甘勝濕。),甘草(佐也,甘補),乾薑(使也,辛熱,胃惡寒。)

若臍下築動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術甘滯氣,桂辛散腎氣。

若吐多,加生薑,去白朮,朮甘壅,姜散逆氣。

若下多,加朮,朮勝濕。

若悸者,飲也。加茯苓。

渴欲水者,加朮生津。

腹痛加參補之。

寒多,加乾薑。

腹滿,去朮,加附。術令人中滿,附辛散滿。

白話文:

小半夏加茯苓湯可以治療水氣結聚在胸腔的症狀。

茯苓甘草湯可以治療水飲停滯在心臟導致心悸的症狀。

理中丸可以治療脾胃功能失調。

人參是主要的藥材,如同君主;白朮是輔助藥材,如同臣子,因為脾臟害怕濕氣,而甘味可以克制濕氣;甘草是協助藥材,如同佐臣,因為甘味可以補益;乾薑是推動藥材,如同使臣,因為辛辣溫熱可以驅散胃寒。

如果肚臍下方有跳動的感覺,那是腎氣不穩造成的,應該去掉白朮,加入桂枝。白朮甘味會阻滯氣機,桂枝辛辣可以散開腎氣。

如果經常嘔吐,應該加入生薑,去掉白朮。白朮甘味會阻塞,生薑辛辣可以散開逆氣。

如果經常腹瀉,應該加入白朮,因為白朮可以克制濕氣。

如果心悸,那是水飲停滯造成的,應該加入茯苓。

如果口渴想喝水,應該加入白朮,因為白朮可以生津。

如果腹痛,應該加入人參來補益。

如果寒氣過盛,應該加入乾薑。

如果腹部脹滿,應該去掉白朮,加入附子。白朮會讓人腹部脹滿,附子辛辣可以散開脹滿。

四逆湯,治陰寒脈沉。

甘草(君也六錢),乾薑(臣也半兩逐寒),附(使也一錢溫經)

水二升,取四合,去滓,分二服。

吳茱萸湯,治厥陰頭痛,乾嘔涎沫,又治少陰煩躁,吐利四逆。

茱萸,生薑(半兩),人參(一錢)

真武湯,治停飲而咳,水飲內寒相合者。又治振;又治水在心下,外帶表。

茯苓(君也。),白朮(臣也,脾有水則不治。),芍藥,生薑(濕淫所勝,佐以酸辛。),附子(使也,散濕溫經。)

若咳者,加五味、乾薑、細辛,水寒射肺,酸收辛散。

白話文:

四逆湯用來治療陰寒脈沉的症狀。

方劑組成:甘草(君藥,六錢),乾薑(臣藥,半兩,用來驅寒),附子(使藥,一錢,溫經)

用法:水二升,取四合,去渣,分兩次服用。

吳茱萸湯用來治療厥陰頭痛、乾嘔涎沫,也用來治療少陰煩躁、吐利四逆。

方劑組成:吳茱萸,生薑(半兩),人參(一錢)

真武湯用來治療停飲而咳,水飲內寒相合的症狀。也用來治療振顫,以及水停留在心下,同時伴隨表證的症狀。

方劑組成:茯苓(君藥),白朮(臣藥,脾有水則不治),芍藥,生薑(濕邪入侵,佐以酸辛),附子(使藥,散濕溫經)

如果出現咳嗽的症狀,可以加入五味子、乾薑、細辛,因為水寒會侵犯肺部,酸味收斂,辛味散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藥,加乾薑,酸泄辛散寒也。

嘔者去附子,加生薑。附補氣,姜散氣也。

建中湯,治熱多寒少;又治血少,尺脈遲澀;治腹痛;又治虛煩;又治悸。

膠飴(君也,甘溫。),甘草(臣也),桂(佐也,辛散也。),芍藥(佐也,酸收也,泄也。),薑棗(使也,建脾胃)

脾約丸,脾約則小便數大便硬,約,胃強脾弱津液不布也。又曰脾日虛弱,津液約縮而不舒布也。

杏仁(潤燥也),枳實(散結也),芍藥(酸苦泄也),厚朴(散脾也),麻仁,大黃(使也)

白話文:

如果想讓藥效更溫和,可以去除茯苓。

如果腹瀉,就去除芍藥,加入乾薑,酸味收斂,辛味散寒。

如果嘔吐,就去除附子,加入生薑。附子補氣,薑散氣。

建中湯適合治療熱盛寒衰、血虛尺脈遲澀、腹痛、虛煩、心悸等症狀。

膠飴是君藥,性味甘溫;甘草是臣藥;桂枝是佐藥,辛散;芍藥是佐藥,酸味收斂,泄氣;薑棗是使藥,健脾胃。

脾約丸適合治療脾胃失調導致的小便頻繁、大便乾燥等症狀。脾氣約縮,胃氣強盛,脾氣虛弱,津液無法正常運布。

杏仁潤燥,枳實散結,芍藥酸苦泄氣,厚朴散脾氣,麻仁和大黃是使藥。

抵當湯,治蓄血。

水蛭(君也,鹹寒,咸勝血。),虻蟲(臣也,苦寒,苦走血。),桃仁(佐也,血聚則肝氣散。),大黃(使也。),水煎一服。

小續命湯

麻黃,人參,黃芩(各一兩),芍藥,桂,防己,甘草,川芎,防風,附

金沸草湯,治咳嗽喘急。

前胡,旋覆花(各一兩),半夏(五錢),細辛,甘草(各二錢),荊芥穗(一兩半),赤茯苓(六錢半)

白話文:

抵當湯用來治療瘀血,主要成分是水蛭和虻蟲,輔以桃仁,大黃,煎服。小續命湯的組成是麻黃、人參、黃芩、芍藥、桂、防己、甘草、川芎、防風、附子。金沸草湯用來治療咳嗽喘急,主要成分是前胡、旋覆花、半夏、細辛、甘草、荊芥穗、赤茯苓。

葳蕤湯,治冬熱病,咽痛,赤疹。又治風濕自汗。

葳蕤(一錢),麻黃,白薇,羌活,杏仁,青木香,甘草(各一錢半),石膏(二錢半),葛根(五錢),川芎(一錢半),作三服。

甘桔湯,治咽痛。

桔梗,甘草,水煎服。

射干半夏桂甘湯,治腹滿自利。

赤石脂禹餘糧湯,治利不止,各一兩作三服。

黃芩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利。

白話文:

葳蕤湯,用於治療冬季發生的熱病,症狀包括咽喉疼痛、皮膚出現紅色疹子。此外,也能治療因風濕引起的盜汗。

方劑組成:葳蕤(一錢)、麻黃、白薇、羌活、杏仁、青木香、甘草(各一錢半)、石膏(二錢半)、葛根(五錢)、川芎(一錢半),共煎成三劑服用。

甘桔湯,用於治療咽喉疼痛。

方劑組成:桔梗、甘草,用水煎服。

射干半夏桂甘湯,用於治療腹脹、腹瀉。

赤石脂禹餘糧湯,用於治療腹瀉不止,各取一兩,煎成三劑服用。

黃芩湯,用於治療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受病,並伴有腹瀉的症狀。

黃芩,芍藥,甘草,棗

黃連湯,治下寒上熱,腹痛嘔吐者。

黃連(二錢),陳皮,枳實,麻黃,杏仁,厚朴,甘草,葛(各一錢半)

黃連阿膠湯,治心煩不得臥。

黃連(一兩三錢),黃芩(三錢),芍藥(六錢),阿膠(一兩),雞子黃(八分三個),先煎,後入黃柏。

上和勻作三服。

豬膚湯,治少陰胸滿而煩。

白話文:

黃連湯

,用於治療下寒上熱、腹痛嘔吐的症狀。

黃連阿膠湯

,用於治療心煩不得臥的症狀。

豬膚湯

,用於治療少陰胸滿而煩的症狀。

豬黑皮(五兩),煎至半,加蜜(三),米粉(二)分三。

酸棗仁丸,治吐下後虛煩不眠。

酸棗仁(一升),甘草(二錢),知母(五錢),麥門冬(三錢),茯苓

桃仁湯,治狐惑。

黃連犀角湯

黃連(五錢),烏梅(七個),木香(一錢),犀角(一兩,無亦升麻代。)

百合知母湯,治汗吐下後,寒不寒,熱不熱,行不能,坐不安也。

白話文:

百合知母湯可以治療汗出、嘔吐腹瀉後,身體既不覺得寒,也不覺得熱,走路無力,坐立不安的症狀。

百合(三個),知母(半兩)

百合地黃湯

壞證,謂傷寒,又感風寒暑濕火燥,或經汗吐下溫針,仍不解,宜知母麻黃湯、鱉甲散。

知母麻黃湯

知母(三錢),麻黃,甘草,芍藥,黃芩,桂枝(半兩)

鱉甲散

鱉甲,升麻,前胡,黃芩,烏梅,犀角,枳實(半兩),地黃(一兩),甘草(一錢)

白話文:

用三錢百合和半兩知母,煎成百合地黃湯。如果病症嚴重,是傷寒導致,又感受風寒暑濕火燥,或者已經用過汗、吐、下、溫針等方法,病情仍然不見好轉,就要用知母麻黃湯或鱉甲散來治療。

知母麻黃湯的組成是:知母三錢,麻黃、甘草、芍藥、黃芩、桂枝各半兩。

鱉甲散的組成是:鱉甲、升麻、前胡、黃芩、烏梅、犀角、枳實各半兩,地黃一兩,甘草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