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上 (12)
卷之上 (12)
1. 六經(十)
厥陰,厥陰煩滿囊縮,尺寸脈微緩,若浮緩而囊不縮,外症又發熱惡寒似瘧者,欲愈,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尺寸沉短者,囊必縮,毒氣入臟,承氣湯下之;若手足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久有寒,加茱萸、生薑。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焦氣虛,陽氣內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亡津液成肺痿),泄利不止(大虛也)者為難治,與麻黃升麻湯。傷寒本自寒下(邪自傳裡為本),醫反吐下之(損傷正氣),寒格(吐也)為逆,吐下與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又云:厥陰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皆熱矣),飢不欲食(胃虛客熱),食則吐蛔(胃中無食則動,此熱在厥陰也,)下之利不止(胃虛也);若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禁下禁汗。
白話文:
厥陰病,如果出現胸腹脹滿、陰囊萎縮,寸關尺的脈象微弱而緩慢。如果脈象浮緩但陰囊不萎縮,且有發熱怕冷的症狀,像瘧疾一樣,這是要好轉的跡象,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如果寸關尺的脈象沉而短,陰囊一定會萎縮,表示邪毒已經深入臟腑,要用承氣湯攻下。如果手腳冰冷、脈象微細幾乎摸不到,要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如果是久病體寒,可以加吳茱萸、生薑。
傷寒病六七天,大瀉後,寸脈沉而遲,手腳冰冷(這是下焦氣虛,陽氣內陷的表現),下半身的脈摸不到,咽喉不舒服,吐出膿血(這是津液耗盡導致肺痿),腹瀉不止(這是身體極度虛弱),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可以用麻黃升麻湯。
傷寒本來就是寒邪內傳的病症,醫生反而用催吐或瀉下的方式治療(這樣會損傷正氣),寒氣阻隔(嘔吐就是逆證),出現嘔吐和腹瀉,要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來治療。
又說:厥陰病的症狀,會有口渴、氣從下往上衝到心口,心中覺得熱痛(這些都是熱象),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這是胃虛有客熱),吃了東西就會吐蛔蟲(這是因為胃中沒有食物,蟲就躁動,這是因為熱在厥陰經),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腹瀉就會止不住(這也是因為胃虛的緣故)。如果是中風,脈象微浮,這是要好轉的跡象,如果不浮,表示還沒好,這時不可以瀉下或發汗。
2. 時行疫癘(十一)
時行者,春應暖而寒,夏應熱而涼,秋應涼而熱,冬應寒而濕,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俱相似也。疫者,暴厲之氣是也,治法與傷寒不同,又不可拘以日數,疫氣之行,無以脈論。
春應溫,而清折之邪在肝,身熱頭疼,目眩嘔吐,長幼率似,升麻葛根解肌類也。
夏應暑,而寒折之邪在心,身熱頭疼,腹滿自利,理中湯、射干半夏桂甘湯也。
秋應涼,而熱折之邪在肺,濕熱相搏,多病黃疸,咳嗽喘急,金沸草散、白虎加蒼朮;發黃,茵陳五苓。
冬應寒,而溫折之邪在腎,多病咽痛,或生赤疹,喘咳攣痛,葳蕤湯、升麻葛根湯;咽痛甘桔湯、敗毒散之類。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季節性流行疾病(十一)。
當季節來臨,春天本該暖和卻寒冷,夏天應當熱卻涼爽,秋天應該涼快卻熱,冬天應當冷卻濕潤,因此在一年之內,無論老少所患的病都大同小異。所謂的疫病,就是一種強烈的病氣,其治療方法與感冒不同,不能單憑病程天數來判斷,疫病的發生,不能單從脈象來評估。
春季應當溫暖,但若清冷之氣過剩影響到肝臟,會出現身體發熱、頭痛、眼花、嘔吐等症狀,無論老少都有相同的症狀,可用升麻、葛根等解表藥物來治療。
夏季應當炎熱,但若寒氣過盛影響到心臟,會有身體發熱、頭痛、腹部脹滿、拉肚子等症狀,可用理中湯、射幹、半夏、肉桂、甘草湯來調理。
秋季應當涼爽,但若熱氣過盛影響到肺部,濕熱交結,容易引起黃疸,伴隨咳嗽、呼吸困難,可用金沸草散、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若是皮膚發黃,則可用茵陳五苓散。
冬季應當寒冷,但若溫度過高影響到腎臟,常見喉嚨痛,可能伴有紅疹,以及喘息、咳嗽、抽筋疼痛等症狀,可用葳蕤湯、升麻葛根湯來治療;若喉嚨痛,則可用甘桔湯、敗毒散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