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3)

1. 不治證

乾霍亂者死。乃躁擾不安,喘脹不得吐下者也。

2. 蓄血(六十四)

蓄血謂血結下焦不行也。

由太陽隨經瘀血在裡,血為熱所搏。

太陽病七八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下,結胸,其人如狂,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蓄血也,抵當主之。小便不利,非血蓄也,是津液內結也。

又陽明病,其人喜忘,屎雖硬,其色必黑,亦蓄血也。喜忘者,瘀血也,此又甚也,輕則桃仁承氣,重則抵當丸下之。

又如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浮則傷氣,下後脈浮是榮間熱去而衛間熱在矣;數則傷血,下後脈數是衛間熱去而榮間熱在矣。合熱則消穀善飢,邪熱不殺穀也。至六七日不大便者,瘀血也,抵當湯主之。

凡看傷寒,先觀兩目,次看口舌,又次以手自心下至小腹按之,如覺有滿硬者,審之問之,而治之。

白話文:

蓄血是指血液積聚在下焦,無法流通。

因為太陽經脈裡的瘀血停滯在內,血液被熱氣所阻礙。

太陽病發病七到八天,表證仍然存在,脈象微弱而沉,反而向下沉,胸部阻塞,病人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熱氣在下焦,小腹應該會硬滿,小便暢通,這就是蓄血,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如果小便不暢,就不是蓄血,而是津液在體內積聚。

另外,陽明病,病人會健忘,大便雖然硬,但顏色一定會是黑色,這也是蓄血。健忘是因為瘀血,這情況比較嚴重,輕微的話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嚴重的話就用抵當丸來瀉下。

還有一種情況,病人沒有表裡證,發熱七到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用瀉下藥治療。假如已經瀉下,但脈象仍然數而不解,浮的話就是傷氣,瀉下後脈象浮是榮氣的熱氣消退,但衛氣的熱氣仍然存在;數的話就是傷血,瀉下後脈象數是衛氣的熱氣消退,但榮氣的熱氣仍然存在。合在一起就是熱氣還在,所以病人食慾很好,邪熱沒有傷害到脾胃。如果到了六七天還沒有大便,就是瘀血,用抵當湯治療。

看傷寒病的時候,要先觀察病人的眼睛,然後看口舌,再用手從心臟下方按到小腹,如果感覺到有脹滿堅硬的地方,就要仔細詢問病情,然後進行治療。

3. 勞復(六十五)

勞復謂瘥後血氣未平,餘熱未盡,勞動其熱,熱還經絡復作也。

脈當浮數而硬,若餘熱未除再熱者,則非勞復也。

治法非比傷寒次第,可速下之。曰大熱瘥後勞復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加大黃。又曰,勞力而耳熱者,宜柴胡鱉甲散平解之。

過食而熱者,宜消之。

又曰,傷寒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主之。脈浮汗之。沉實下之。

又麥門冬湯治勞復。竹葉石膏湯治食復。

白話文:

勞復

是指疾病痊癒後,血氣尚未完全恢復平穩,體內還有餘熱未消,此時過度勞動就會讓餘熱重新回到經絡,導致舊病復發。

脈象

應該浮而數且硬,如果餘熱尚未完全去除又再次發熱,則就不是勞復。

治療方法

與傷寒病的治療步驟不同,可以快速使用下瀉的方法。如果出現大熱瘥後勞復的症状,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有宿食,可以加大黃。另外,如果因勞力導致耳熱,則可以用柴胡鱉甲散來平解。

過食而導致發熱

,則應該使用消食的方法來治療。

傷寒病痊癒後再次發熱

,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脈象浮則用汗法,沉實則用下法。

麥門冬湯

可以治療勞復,竹葉石膏湯可以治療食復。

4. 易(六十六)

(即陰陽易也,以大病瘥後,男女相易而復作也)

,謂男女相易則為陰陽易,不易自病謂之女勞復,以其內損真氣,外動邪熱,真虛邪盛,不可治矣。

其證身體重少氣(乃損真氣也),小腹裡急,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陰氣極也),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乃所易之毒氣上蒸也)。

舌卷卵縮(附)

舌卷卵縮,謂肝熱也。

白話文:

意思是男女相易,就如同阴阳互相转化,如果身体没有发生男女相易的情况,而是持续出现病症,就叫做“女劳复”。这种病症是由于体内真气受损,外邪入侵,导致真气虚弱、邪气旺盛,无法治愈。

症状包括身体沉重、气短(这是因为真气受损)、小腹紧缩、阴部拘挛、膝盖和腿部僵硬(阴气极盛)、热气上冲胸部、头重无力、眼睛里出现幻觉(这是因为邪气上蒸所致)。

舌头卷缩像卵一样,说明肝脏有热。

5. 目瞪(六十七)

目瞪,傷寒目瞪口噤,不省人事,此中風痓,宜開關吐痰,痰退眼開,觀證治之。

傷寒過經,疾退無熱,人困不語,脈和目瞪,下虛戴陽故也。

陽毒不解,熱伏太陽,故使目瞪,六脈弦勁,漸作魚口,氣粗者死。

白話文:

  1. 眼睛直直地張開,這是傷寒病引發的目瞪口噤,病人失去意識,這是中風的症狀。應當使用開關和吐痰的方法來治療,痰消散後,眼睛就能開啓,再觀察病情進行對症治療。

  2. 若傷寒病超過預期時間仍未好轉,病人的熱度退去,但精神疲憊、不能說話,脈搏平和,這可能是因為下虛戴陽所導致的症狀。

  3. 陽毒如果沒有得到解決,熱力隱藏在太陽脈中,因此會引發目瞪的情況。若脈象呈現為六脈弦勁,病情可能會逐漸發展成魚口狀,如果呼吸粗重,那麼這表示病人的病情危急,可能有生命危險。

6. 發斑(六十八)

發斑,熱熾也。

舌焦黑,面赤,陽毒也。治宜陽毒升麻湯、白虎加參湯。

冬月大暖,至春發斑,陽脈浮數,陰脈實大,溫毒也,治宜承氣黃連湯。

白話文:

皮膚上出現斑點,是熱氣盛的表現。

舌頭焦黑,臉色發紅,這是陽毒的徵兆。治療應該使用陽毒升麻湯、白虎加參湯。

冬天非常暖和,到了春天就長斑,陽脈浮而快,陰脈沉而大,這是溫毒的表現,治療應該使用承氣黃連湯。

7. 狐惑(六十九)

狐惑,舌上白,唇青,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因失汁致之。

8. 蛔厥(七十)

蛔厥,藏寒也,治宜烏梅丸、理中丸。

白話文:

"蛔厥,指的是因為內臟寒冷所導致的病症,治療上可以使用烏梅丸和理中丸。"

9. 兩感(七十一)

兩感,一日雙傳,脈沉而大;二日沉長;三日沉弦,在裡證宜四逆湯,表證桂枝湯也。

白話文:

"兩感"指的是同時患有兩種疾病的情況。"一日雙傳"表示在一天之內,病狀就已經傳播到了兩個不同的部位或系統。"脈沈而大"描述了脈搏的特徵,即脈搏既深又粗。"二日沈長"指的是在第二日,脈搏變得更加深沈且持續時間更長。"三日沈弦"則是在第三日,脈搏呈現出深沈且有緊繃感的特徵。

對於"在裡證宜[四逆湯]"來說,如果病情已經深入體內(即在裡證),那麼應當使用"四逆湯"這種藥方來進行治療。"表證[桂枝湯]"則是指如果病情還只是表現於體表(即表證),則應該使用"桂枝湯"這種藥方來進行治療。

10. 咽痛(七十二)

咽痛,有少陰有熱,宜黃連龍骨湯。有少陰無熱宜四逆散。有口瘡宜蜜漬連汁。

白話文:

咽喉疼痛,如果是由少陰經的熱氣引起,適合使用「黃連龍骨湯」來治療。如果少陰經沒有熱氣,則適合使用「四逆散」進行調理。如果有口腔潰瘍的情況,可以使用蜂蜜浸泡黃連汁來舒緩症狀。

11. 身痛(七十三)

身痛,有陽,宜麻黃桂枝。有陰,宜真武。有濕,宜朮附五苓也。

白話文:

身體疼痛,如果是由於陽氣不足引起,應當使用麻黃和桂枝進行調治。如果是由於陰虛引起,則應當使用真武湯。若是由於濕氣過重導致,則適合使用蒞附五苓散進行治療。

12. 小便不利數(七十四)

小便不利數,熱宜五苓承氣,濕宜姜附,寒熱宜柴胡桂枝幹薑湯也。數宜乾薑甘草芍藥湯、承氣類也。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有幾種情況:

  • 熱症 宜服用五苓散和承氣湯。
  • 濕症 宜服用薑附湯。
  • 寒熱夾雜 宜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小便不順暢,也可能是因為積聚的因素,這時候則宜服用乾薑甘草芍藥湯,或者承氣類的湯藥。

13. 四證類傷寒(表裡附,七十五)

傷食,右寸脈緊盛,痞滿,又口無味液不納穀,息勻。

痰證,嘔逆頭痛,脈浮而滑,痞滿。

虛煩,不惡寒,不頭痛,身疼。

腳氣,但疾起於腳。

白話文:

【傷食】,右寸脈緊盛,痞滿,又口無味液不納穀,息勻。

  • 患者消化不良,右側脈搏緊張且強大,有腹脹和滿脛的情況,並且口中有無味感,無法正常進食,呼吸平穩。

【痰證】,嘔逆頭痛,脈浮而滑,痞滿。

  • 患者有吐逆、頭痛的症狀,脈象浮滑,伴有腹脹和滿脛。

【虛煩】,不惡寒,不頭痛,身疼。

  • 患者沒有畏寒的症狀,不伴有頭痛,只是感到全身疼痛。

【腳氣】,但疾起於腳。

  • 患者腳部突然出現問題。

14. 表裡附

無表裡,至十三日後,大柴胡主之。脈數,不大便,瘀血也,抵當主之;過經不解,承氣主之。

表裡雙見

脈浮大表也,又煩渴小便赤,心下痞,治宜大柴胡、桂枝湯、五苓散。

脈浮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而反惡熱,治宜梔子豉湯。

脈(遲弦)細,里也,又有里證,治宜小建中、小柴胡。

誤下表未解,下之協熱利不止,宜桂枝人參湯。腹痛喘渴,見各門下。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討論了無表裡症狀、表裡雙見症狀、誤下表證等情況的治療方案。其中,大柴胡湯、抵當湯、承氣湯、桂枝湯、五苓散、梔子豉湯、小建中湯、小柴胡湯、桂枝人參湯等藥方均是中醫經典藥方,具體使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而定。

祖按:傷寒第九至此條款,俱系傷寒變症,後有言及傷寒者,乃論雜症中參及之耳。凡治病辯得傷寒明透,則雜症皎然矣。蓋傷寒專言足六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雜症則兼及手六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此之謂十二經配臟腑也,故分言之,以便覽者。

白話文:

祖師爺說:從傷寒論第九條開始到這一條,都是傷寒病的變化症狀,後面還有提到傷寒的,都是雜症裡面牽涉到的。如果能把傷寒病的辨證講得透徹明白,那麼雜症就自然清楚了。因為傷寒論專門講述六條足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而雜症則同時包括六條手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這就是所謂的十二經配臟腑,所以將其分開講述,方便讀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