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上 (11)
卷之上 (11)
1. 六經(十)
太陽,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背強,脈尺寸俱浮。若陽浮而陰弱,為中風自汗;若骨節疼而喘,脈浮緊,為中寒;或者下之太早,陽發為結胸,陰發為痞氣。不渴,小便清,知邪氣未入,本禁利小便。下後脈促,為陽勝陰,故不作結胸,為欲解。脈緊,邪傳少陰,令人咽痛。脈弦,邪傳少陽,令人脅拘急。脈細數,為邪未傳裡而傷氣也。脈沉緊,邪傳陽明,為裡實,必欲嘔也。脈沉滑,傳於腸胃,協熱利也。脈浮滑,為氣勝血虛,必下血也。
陽明,身熱目疼,鼻乾,不得眠,尺寸脈長,若能食,名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熱傳裡也);發熱惡寒,脈浮而緊(仍在表也);若下之腹滿小便難也;若不能食,名中寒。小便不利(寒則津液不化),手足自汗,此欲作固瘕(寒氣結積),攻其熱則噦,乃胃中虛冷故也。陽明反無汗,小便自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冷,必苦頭痛(寒邪發於外也)。陽明但頭眩不惡寒(風氣攻內也),能食(風也),而咳必咽痛(胃也),此風氣攻於內也。又嘔多未入府也,雖有陽明症,不可攻,攻之心下滿硬(邪氣消滅尚淺);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者死(正氣脫也)。陽明雖汗出不惡寒,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雖脈遲,此外欲解,可攻裡也,大便硬者,承氣主之;不硬者,不可攻之。陽明自汗,禁發汗;小便自利,禁利小便,為重亡津液也。
少陽,胸脅痛而耳聾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尺寸脈弦,禁下、禁汗、禁利小便,治宜和解。耳聾目赤,胸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吐則氣虛,下則血虛,邪在半表半裡故也。若脈弦細者,邪漸傳裡也,不可汗,汗之則譫語,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陰,腹滿咽乾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時腹自痛,尺寸脈沉細,(自利不渴寒也,當溫之,四逆也。)若下之,必作痞,若頭痛(風也)四肢(風淫未入)陽微(表邪少也)陰澀(里和也)而長(陽也,以陰得陽則解)者為欲愈,名曰中風,脈浮者可汗,宜桂枝。太陰禁下。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表邪乘虛傳太陰也)屬太陰,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主之。若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亦宜減之。脈弱者,胃氣尚弱易動利也。
少陰,口燥舌乾而渴,或口中和而惡寒,尺寸脈沉,始得之反發熱(少陰病當無熱惡寒,反熱者邪在表也,)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若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汗之亡陽,裡虛故也。尺弱澀,復不可下,虛也。若脈緊(緊寒也)至七八日(傳經時也)自下利,脈暴微(寒氣得泄)手足反溫,脈緊反去(陽氣緩,寒氣去也)者為欲解,雖煩下利,必自愈。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寒極而陰勝也),手足溫,陽氣復者,可治。若惡寒蜷臥,自煩欲去衣者,亦陽氣得復也,可治。少陰中風,陽脈微(表解也)陰微(里和也)者,為欲愈,若吐利手足不冷(陽氣不衰)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凡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若脈陰陽俱緊(寒也,法當無汗,)反汗出者,亡陽也,法當咽痛而復下利,少陰病但厥無汗(熱行於內)而強汗之,必動其血,上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少陰惡寒而蜷而利,手足冷者(陰極無陽)不治,若吐利四逆(寒甚也)煩躁(陽欲絕也)者不治。若利止(水穀竭也)而頭眩時時自冒(陽氣脫也)者死。若六七日息高(生氣絕)死,治法,邪在表汗之,口中和、背惡寒與下利,當溫之;若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
白話文:
太陽病
發燒怕冷,頭部和頸部疼痛,腰背僵硬,寸脈和尺脈都浮在表面。如果陽脈浮盛而陰脈虛弱,這是中風引起的自汗;如果關節疼痛且呼吸急促,脈搏浮而緊,這是中寒;或者過早使用瀉下藥,陽氣發散會導致結胸,陰氣發散則會導致痞氣。如果不口渴,小便清澈,表示邪氣尚未深入,原本不應使用利尿藥。使用瀉下藥後,如果脈搏加快,表示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所以不會形成結胸,而是即將痊癒。如果脈搏緊,邪氣會傳入少陰經,導致咽喉疼痛。如果脈搏弦,邪氣會傳入少陽經,導致脅肋拘急。如果脈搏細而快,表示邪氣尚未傳入內部,而是損傷了氣。如果脈搏沉而緊,邪氣會傳入陽明經,導致裡實,一定會想嘔吐。如果脈搏沉而滑,邪氣會傳入腸胃,導致發熱性腹瀉。如果脈搏浮而滑,表示氣盛而血虛,一定會出現便血。
陽明病
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孔乾燥,無法入睡,寸脈和尺脈都較長,如果能正常進食,這表示是中風。如果口苦咽乾,腹部脹滿並有輕微喘息(表示熱邪傳入內部);如果發燒怕冷,脈搏浮而緊(表示邪氣仍在體表);如果使用瀉下藥會導致腹脹,小便困難;如果無法進食,這表示是中寒。小便不利(表示寒邪導致津液無法運化),手腳自汗,這是要形成固瘕(寒氣積聚)的徵兆,如果用清熱的方法反而會引起呃逆,這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陽明病反而沒有汗,小便順暢,二三天後出現嘔吐和咳嗽,手腳冰冷,一定會感到頭痛(表示寒邪從體表發出)。陽明病只是頭暈,不覺得怕冷(表示風邪侵入體內),能正常進食(這是風邪的特點),而且咳嗽時一定會咽喉疼痛(這是胃的反應),這表示風邪侵入了體內。如果嘔吐多次,表示邪氣尚未進入臟腑,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也不宜使用瀉下藥,使用瀉下藥會導致心下滿悶硬結(表示邪氣尚未完全清除);不可使用瀉下藥,使用瀉下藥會導致腹瀉不止,甚至死亡(表示正氣脫失)。陽明病雖然出汗,但不覺得怕冷,身體一定會感到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並喘息,有潮熱,即使脈搏較慢,這表示疾病即將痊癒,可以通過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大便乾硬,可以使用承氣湯;如果大便不硬,則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陽明病自汗,禁止使用發汗藥;小便順暢,禁止使用利尿藥,因為這會導致津液大量流失。
少陽病
胸脅疼痛,耳朵聽力下降,口苦,舌頭乾燥,時而怕冷時而發熱並伴有嘔吐,寸脈和尺脈都弦,禁止使用瀉下、發汗和利尿藥,治療應以和解的方法為主。如果出現耳聾,眼睛發紅,胸悶煩躁,不可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會導致心悸和驚恐,催吐會導致氣虛,瀉下會導致血虛,因為邪氣位於半表半裡。如果脈搏弦細,表示邪氣逐漸傳入內部,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胡言亂語,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太陰病
腹部脹滿,咽喉乾燥並有嘔吐,無法進食,自發腹瀉但不口渴,時而腹部疼痛,寸脈和尺脈都沉細(自發腹瀉不口渴表示是寒證,應使用溫補的方法,使用四逆湯)。如果使用瀉下藥,一定會導致痞氣,如果出現頭痛(表示有風邪),四肢(表示風邪未深入),陽脈微弱(表示體表邪氣較少),陰脈澀滯(表示內部調和)而長(表示陽氣旺盛,陰陽調和則病癒),這是即將痊癒的徵兆,稱為中風,如果脈浮,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宜使用桂枝湯。太陰病禁止使用瀉下藥。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反而使用了瀉下藥,因此導致腹部脹滿並時而疼痛(表示體表邪氣趁虛傳入太陰經),屬於太陰病,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如果腹痛劇烈,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如果脈搏虛弱,病人持續腹瀉,即使應該使用大黃芍藥湯,也應該減少用量。脈搏虛弱表示胃氣尚弱,容易引起腹瀉。
少陰病
口乾舌燥並口渴,或者口中正常但怕冷,寸脈和尺脈都沉,初發病反而發熱(少陰病應該不發熱只怕冷,發熱表示邪氣在體表),如果脈沉,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如果脈搏細沉而快,表示疾病在內部,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陽氣虛脫,因為內部虛弱。尺脈虛弱而澀滯,也不可使用瀉下藥,表示虛弱。如果脈搏緊(緊表示寒證),到七八天(表示傳經時),出現自發性腹瀉,脈搏突然變得微弱(表示寒氣排出),手腳反而溫暖,脈搏的緊象消失(表示陽氣恢復,寒氣消退),這是即將痊癒的徵兆,即使煩躁腹瀉,也一定會自癒。如果腹瀉停止,怕冷並蜷縮身體(表示寒邪極盛而陰氣過盛),手腳溫暖,表示陽氣恢復,可以治療。如果怕冷蜷縮身體,又感到煩躁想脫衣服,也表示陽氣恢復,可以治療。少陰中風,陽脈微弱(表示體表邪氣解除),陰脈也微弱(表示內部調和),這是即將痊癒的徵兆,如果嘔吐腹瀉,手腳不冷(表示陽氣未衰),反而發熱,則不會死亡,如果脈搏消失,可以使用艾灸灸少陰穴七次。凡是少陰病,脈搏微細,總是想睡覺,如果脈搏陰陽都緊(表示寒證,正常情況下不應該出汗),反而出汗,表示陽氣虛脫,按照正常情況應該咽喉疼痛,如果又出現腹瀉,少陰病只會手腳冰冷而無汗(表示熱邪在內部),如果強行使用發汗藥,一定會導致出血,從上部溢出,稱為下厥上竭,難以治療。少陰病怕冷蜷縮且腹瀉,手腳冰冷(表示陰氣極盛而無陽氣),無法治癒,如果嘔吐腹瀉,四肢冰冷(表示寒邪極盛),煩躁(表示陽氣即將耗盡),無法治癒。如果腹瀉停止(表示水穀耗盡),又出現頭暈並時常昏迷(表示陽氣脫失),則會死亡。如果六七天後呼吸微弱(表示生機斷絕),則會死亡。治療方法:如果邪氣在體表,應使用發汗法;如果口中正常,背部怕冷並伴有腹瀉,應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腹瀉並排出膿血,可以使用桃花湯;如果心中煩躁,無法入睡,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