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0)

1. 傷寒(九)

脈浮而數(陽也),按之不芤(陽實也),不戰而汗解矣。

脈自微(邪氣弱正氣微),此以曾經汗吐下亡血,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不汗不戰而自解。

風(傷陽),則浮虛(傷陰)則牢堅沉潛,水蓄支散也,飲急,絃動陰陽相搏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人恐怖,脈形如循絲累累然,面白脫色者,血氣不足。

人愧,脈浮,面色乍白乍赤者,神氣怯也。

人不飲食,脈自澀,澀陰也,主亡津液,唇口乾燥也。

下利三部無脈,冷氣在胸中,令脈不通,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脾虛腎氣所以乘,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穀氣實,緊者胃氣陰氣強特實,擊強痛還自傷。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正虛,大為邪實,在尺為關(邪關下焦),在寸為格(邪格上焦),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趺陽脈伏而澀,伏者胃氣伏而不宣,則吐逆水穀不化;澀者,脾氣澀而不布,則食不入,名曰開格。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下利者脈微小,今反緊者,邪勝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陰虛也發熱,諸緊為寒。

諸寒乘虛,寒乘氣虛,抑佚陽氣,則為厥郁(昏也,胃不仁,強直不知人也),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上下也),使口急不能言,戰寒(在表也),慄寒(在裡也)。病欠者(陰陽相引,故欠和也,)無病言遲者,風也(風中經絡,舌難運用,)搖頭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邪中經絡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一腳下者,腰痛也。

裹實護腹如卵者,心痛也。

傷寒證治

冬時觸冒殺厲之氣,即時為病,名曰傷寒。寒毒藏於肌膚,伏留至春,再感乖戾之氣,名曰春溫,至夏變為暑病。春濕者,至夏至以前也,脈數而大散,似太陽發熱不惡寒,同中暑煩渴不憎寒,治宜升麻葛根解肌類也;熱多,小柴胡;發渴煩躁便秘,大柴胡微利之;脈實者可下之。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以前熱未歇,又感於風者也,又因發汗身猶灼然,自汗喘息切忌再汗,亦不可下及燒針類也。又云:寸尺俱浮,誤則死矣。宜葳蕤湯、知母葛根湯也。

熱病者,夏時發也,熱極重於溫也,治宜寒涼解其內外之煩毒也。如頭疼惡寒身熱,脈洪盛有汗,夏至前,陽旦湯;夏至後,桂枝加石膏升麻湯。無汗,夏至前後,麻黃加知母石膏湯,煩躁大青龍湯加黃芩,大熱梔子升麻湯。

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變為溫毒,以前熱未已,又感溫熱,以其表裡俱熱,病之最重者也。

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疫。

白話文:

脈象浮而且快(這是陽性的表現),按下去不空虛(表示陽氣充實),沒有發冷顫抖就自己出汗痊癒了。

脈象自己就呈現微弱(表示邪氣衰弱而正氣也虛弱),這是因為曾經發汗、嘔吐、或排泄導致失血,體內缺乏津液,這時陰陽之氣自然調和,必定不會發汗或發冷顫抖而自行痊癒。

風邪(會傷害陽氣),所以脈象會呈現浮虛;邪氣傷害陰氣,脈象則會呈現牢固、堅實、沉伏的狀態,這表示體內的水液無法順利散佈。如果飲水過於急促,脈象就會像琴弦般繃緊,陰陽之氣互相搏擊就會產生疼痛;脈象快則表示體內有熱而感到煩躁。如果沒有辦法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病情的原因,就要知道身體的各個部位脈象不同,病症也會各有差異。

人如果感到恐懼,脈象會呈現像細絲一樣重疊,臉色蒼白,表示體內血氣不足。

人如果感到羞愧,脈象會呈現浮脈,臉色會時而蒼白時而泛紅,表示精神氣虛弱。

人如果沒有食慾,脈象就會呈現遲滯不流暢的狀態,這是陰虛的表現,主要表示津液耗損,導致嘴唇和口部乾燥。

如果下痢嚴重,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摸不到脈象,胸中感到寒冷,導致氣脈不通暢,但如果尺脈偶爾出現微小且搏動的脈象,表示腎氣還存在,這是因為脾虛導致腎氣旺盛的緣故。如果出現損傷脈,表示病情很難治療。

足背動脈(趺陽脈)如果呈現滑而且緊的脈象,滑表示胃氣和穀氣充實,緊表示胃氣和陰氣都強盛而充實,這種強烈衝擊會傷害自身。

寸口脈如果呈現浮而且大的脈象,浮表示正氣虛弱,大表示邪氣旺盛,脈象在尺部表示邪氣阻滯下焦,在寸部表示邪氣阻滯上焦。下焦受阻就會導致小便不順暢,上焦受阻就會導致嘔吐逆流。足背動脈(趺陽脈)如果呈現伏而且遲滯不流暢的脈象,伏表示胃氣衰弱而無法宣散,會導致嘔吐,水穀不化;遲滯不流暢表示脾氣澀滯而無法輸布,會導致食慾不振,這稱為開格。

足背動脈(趺陽脈)如果呈現大而緊的脈象,應該馬上會有腹瀉,這表示病情難以治療,如果腹瀉時脈象微小,但現在反而呈現緊的脈象,表示邪氣強盛。

寸口脈如果呈現微弱,表示陽氣衰亡;脈象濡弱,表示血液虧損;脈象虛弱,表示陰虛發熱;脈象緊,表示體內有寒氣。

各種寒邪趁著虛弱侵入體內,寒邪侵入氣虛的狀態,會抑制陽氣,導致厥郁(昏迷,腸胃失去知覺,僵硬而失去意識),因為胃中沒有穀氣,脾氣澀滯不通暢(上下不通),導致口齒不清,說不出話,發冷顫抖(表示病邪在體表),身體內部感到寒冷顫抖(表示病邪在體內)。病人如果打呵欠(是陰陽之氣互相牽引,達到平衡的表現),沒有生病卻說話遲緩,表示是受到風邪侵襲(風邪侵入經絡,導致舌頭難以靈活運用)。搖頭表示身體內部疼痛,走路遲緩表示體表僵硬(邪氣侵入經絡)。坐著身體伏在桌子上表示呼吸短促;坐著時一隻腳垂在地上表示腰部疼痛。

腹部鼓脹堅硬像包著雞蛋一樣,表示心臟疼痛。

傷寒病症的治療原則

冬天如果接觸到具有嚴重傳染性的邪氣,立刻發病,就稱為傷寒。寒毒潛藏在肌肉皮膚中,潛伏到春天,再次接觸到乖戾的邪氣,就稱為春溫,到了夏天會轉變成暑病。春季濕熱的病症,通常在夏至之前發生,脈象會呈現快而且大的散脈,像是太陽病發熱但不怕冷的症狀,和中暑時煩躁口渴但不畏寒的症狀類似,治療上應該採用升麻、葛根等具有解肌作用的藥物。如果熱象較重,則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出現口渴煩躁、便秘,則用大柴胡湯稍微疏利腸胃;如果脈象充實,就可以使用瀉下藥。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如果又遇到風邪,就會轉變成風溫,這是因為之前的熱病還沒有痊癒,又感染了風邪的緣故。如果又因為發汗而導致身體依然發熱,並且出現自汗、喘息等症狀,切忌再次發汗,也不可以使用瀉下藥或是燒針等療法。另外,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呈現浮脈,如果誤治就會導致死亡。應該使用葳蕤湯、知母葛根湯來治療。

熱病,通常在夏天發生,熱的程度比溫病還要嚴重,治療上應該採用寒涼藥物來解除體內外的煩熱毒邪。如果出現頭痛、畏寒、身體發熱、脈象洪大且有汗的症狀,在夏至之前,可以使用陽旦湯;在夏至之後,可以使用桂枝加石膏升麻湯。如果沒有汗,在夏至前後,可以使用麻黃加知母石膏湯,如果出現煩躁,可以使用大青龍湯加黃芩,如果出現高熱,可以使用梔子升麻湯。

陽脈洪大而快,陰脈充實而大,如果又遇到溫熱的邪氣,就會轉變成溫毒,這是因為之前的熱病還沒有痊癒,又感染了溫熱的邪氣,因為體內外都有熱,病情最為嚴重。

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如果又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轉變成溫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