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2)

1. 自利(五十八)

自利,有熱,腸垢也。有寒,鴨溏也。有濕毒,利膿血也。有合病自利。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利,在表也,以葛根湯發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必自利,在半表半裡也,以黃芩湯和之,嘔加半夏

陽明與少陽合病,必自利,邪入府也,以承氣下之。

有熱利者,不應下而下,表邪乘虛入里,內虛協熱遂自利。又下利慾飲水者,熱也。發熱復重,泄色黃赤者,熱也。大熱內結,注泄不止,治宜寒療,結伏雖除,以寒下之,又熱則分利之。

有寒利者,自利不渴屬太陰,以藏寒故也。又小便色白,少陰病形悉俱,寒也。又惡寒脈微,自利清穀,寒也。並宜理中溫之。又大寒凝內,久痢溏泄,綿歷歲年,宜熱下之。

有濕毒利,膿血,宜地榆散

有結積利者。

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乾燥,必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脈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譫語,或作復年月,宜攻之、逐之。

治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汗,為邪內攻,走津液而胃虛,表之必脹滿。

2. 不治證

下利身涼脈小為順。身熱脈大為逆。下利脈反實者死。

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直視譫語下利者死。

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者死。

少陰證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以上皆邪擁盛,正氣下脫而死者也。

曰六腑氣厥於外,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下利不禁。

又下利右關脈弦者死,是胃虛不勝也,治以理中輩,得胃脈緩者生。

又傷寒六七日,脈遲下利而熱,當與黃芩湯徹其熱。

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死。能食者是熱,熱未去也,此脾經邪熱未去,而胃氣去矣。

3. 筋惕(五十九)

筋惕,跳也,肉瞤動也。

由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大虛,筋肉失養。

太陽病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青龍,服之則筋跳肉動。

又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真武主之。動氣在左右不可汗,汗則頭眩身動,治宜溫經益陽。

有吐下後發汗,表裡俱虛,此又甚也。

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筋脈動惕,久而成痿,此逆甚也。

又太陽病發汗復下之,膚動胸煩,面青黃者,難治。此陽氣太虛也。若面黃手足溫者,易治,此陽氣復也。

4. 熱入血室(六十)

熱入血室,血室乃經脈留止之處,血海也,衝脈也。

男子,由陽明內熱,方得而入,感則下血譫語。

婦人,由太陽經便得,而入則有月水適來適斷為異。

中風發熱,經水適來,熱除脈遲,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此乃邪留於胸脅不去,當刺期門。

中風七八日,經水適斷,寒熱有時如瘧,此乃血不行也,小柴胡散之。

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以血自下無留,邪熱隨血散,必自愈也。

5. 發黃(六十一)

發黃,由濕熱相交也,主在脾經。

有熱盛而黃者,身黃色如橘子,甚者染衣如柏。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必發黃。

又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也,茵陳湯五苓散

又有內熱已盛,被火者,亦發黃也。

邪風被火熱,兩陽相熏灼,其身黃也。

傷寒身黃髮熱者,此外熱也,宜梔子柏皮湯以散之。

有濕黃者,身如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也。

傷寒發汗後,身目為黃者,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有蓄血下焦,身黃者,脈沉結,小腹硬,而小便自利,如狂,宜抵當湯下之。

6. 不治證

寸口無脈,鼻氣出冷者死。

體如煙燻,直視搖頭,為心絕也死。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為脾絕也死。

7. 狂(六十二)

,謂少臥不飢而自高賢也,自辨智也。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由邪熱至極也,宜大下之。

又有熱在下焦膀胱,如狂而未至於狂,但臥起不安耳。

又狂見蓄血,下焦蓄血亦狂也。

8. 不治證

狂言目反直視,腎絕也,死。

汗出復熱,狂言,不食,為失志,死。

9. 霍亂(六十三)

霍亂,謂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下利,邪在中焦,胃氣不治,為邪所傷,陰陽乖鬲,遂上吐而下利。若嘔吐而利,謂之吐利;躁擾煩亂,謂之霍亂。

傷寒吐利者,邪氣所傷也。霍亂吐利者,飲食所傷也。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者,加之頭痛發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飲水者,理中湯主之,理中加減。臍上動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吐多者,去朮加生薑辛散也;悸者,加茯苓,以導其氣也;寒加乾薑溫也;腹痛加參以補之;腹滿者,此胃虛氣壅也,去朮甘人人滿也,加附辛以散壅;吐利止而身痛者,宜桂枝湯,以和之;吐利寒熱,手足冷與下利清穀,脈微,四逆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