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1)

1. 振(四十七)

振,謂森然,若寒聳然,振動皆虛寒也。至於欲汗之時,其人必虛,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比戰為之輕者。

下後復發汗,必振寒者,謂其表裡俱虛也。

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謂其血氣俱虛也。

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為振搖也,宜茯苓桂枝甘草白朮湯

有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二者皆溫經益陽滋血助氣。

2. 戰慄(四十八)

戰者,身搖,外也。慄者,心戰,內也。微則振,甚則戰,又甚則慄。其人本虛,邪與正爭。邪與外正氣爭則戰,邪與內正氣爭則慄。

3. 四逆(厥附,四十九)

四逆,四肢厥冷也。

若手足自熱而至溫,自溫而至厥,傳經之邪也。治宜寒冷四逆散柴胡芍藥枳殼甘草

若始得之手足便冷而不溫,而陽氣不足,陽經受邪,宜四逆湯溫之,姜附是也。

,厥冷甚於四逆也。厥有陰陽氣不相順接。

先熱而後厥者,熱伏逆於內也,陽氣內陷也。

陽厥,身熱便秘,宜下之。

先厥而後熱者,陰近而陽氣得復也。

陰厥逆冷脈沉細,宜溫之。

若始得之便厥者,則是陽氣不足,陰氣勝也,主寒多矣。

厥小熱多,其病則愈;厥多熱小,其病為逆。至於下利,先厥後熱,利必自止,陽氣得復,見厥複利,陰氣還勝,有邪結胸中,陽氣不得敷布而手足冷,當吐之,為陰盛矣,加之惡寒而蜷陰極也。

4. 不治證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又少陰病,但厥無汗,不當發汗,強發之則真陽之氣絕,陽無所養,血上溢矣。故兩足逆冷,名曰下厥上竭,尺脈得微有宜臍下灸千壯,服回陽輩,脈不回,人不省死。

5. 鄭聲(五十)

鄭聲,乃聲轉而不正也,以身涼脈小,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虛也,宜涼補之。

譫語,乃妄有所見而言,皆真氣昏亂,神識不清之所致。

並熱在胃中,上乘於心也,有言語差謬,睡中呢喃,獨語不休亂言皆熱,分輕重。

有被火劫譫語者,大熱入胃中,水竭水燥,又腹滿微喘,口乾咽爛不便,久必譫語。

有汗出譫語者,風也,須過經,可下之,若下之早,言語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

有下利譫語者,有潮熱譫語者,皆胃中有燥屎,可下之,承氣湯

有下血譫語者,熱入血室,當刺期門,宜小柴胡桃仁承氣輩。

有三陽合病譫語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遺屎。

有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以桂枝柴胡湯,和其榮衛也。

6. 不治證

脈短者死。

逆冷脈沉細者死。

上氣喘滿直視者死。

自痢下奪者死。

7. 短氣(五十一)

短氣,乃氣急而短促,呼吸頻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能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腹心滿脹而短氣者,里也,實也。又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十棗、陷胸也。心腹濡滿而短氣者,表也,虛也。

有水飲短氣者,食少,飲多,水停心下,宜五苓。

8. 搖頭(五十二)

搖頭,有搖頭言者,里痛也,痛使之然。

有口噤背反張者,痓也,風使之然。

9. 不治證

有形體如煙燻,頭搖直視,此心絕也,乃陰極陽無根矣死。

10. 瘛瘲(五十三)

瘛瘲,瘛者,筋脈縮急也。瘲者,筋脈伸緩也,伸縮不止,俗曰發搐,並邪熱盛也,熱盛則風搏並經絡。風主動,四肢動而不寧,若以祛風滌熱治之亦有可生,若妄加灼火發表之藥則死矣。

11. 不仁(五十四)

不仁,謂不柔和,不知痛癢,不知寒熱也。

由氣血虛少,邪氣擁盛,正氣不能通行而致也。

12. 直視(五十五)

直視,視物而目睛不轉動也,能轉動者非也。

直視為不治之疾,由正氣已脫,邪氣極盛也。

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內實也,可下之。

13. 鬱冒(五十六)

鬱冒,昏迷也。鬱則氣不舒,冒則神不清。

由虛極而乘寒,如少陰病下痢止而頭眩而冒者死,此虛極也。

14. 動氣(五十七)

動氣,臍傍築築然動跳也。

由真臟之氣虛發動也,雖有攻裡發表之證,不可汗下。

肝內證,臍左有動氣,肺臍右;心臍上;腎臍下,並按之牢,若痛,必待問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