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0)

1. 噦(四十一)

𩜺者,但胸喉間氣塞不得下通然,而無聲也。

噦者,吃吃然有聲也。二者皆胃受疾也,趺陽浮為𩜺,滑為噦。𩜺者,胃虛水寒相搏,宜小青龍去麻黃附子;噦者,因大吐大下,胃虛之極也,此妄下之過,多不治。

又有熱氣擁,鬱氣不得通而成輕者,有和解之證,重者有攻下之候,非比大下後。

2. 不治證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陰陽俱虛竭,身體枯煩頭汗至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不便,譫語至噦者死。

又不屎腹滿加噦者死。

3. 咳(四十二)

咳,嗽也,肺主也。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衝擊膈咽,令喉中如癢,習習如梗,治宜發散。小便利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四肢厥冷,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復堅為逆。

肺寒而咳者,皮毛之寒內合飲食之寒,則為咳嗽。

停飲而咳者,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主之,此為水飲與表寒相合也。

又有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痛,自利,此為有水氣,其咳者,真武主之,此為水飲與裡寒相合也。表傳裡而咳者。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四逆散乾薑五味子主之,此為陰邪動肺而咳也。

少陽證,其人或咳者,小柴胡去參加乾薑五味子,此為陽邪動肺而咳也。

4. 不治證

脈散者死,是心火刑于肺金也。

5. 喘(四十三)

喘,肺主也。謂氣逆而上行,息數、氣急、張口、抬肩、搖身、滾肚。

有邪氣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堅。

太陽惡風無汗而喘,桂枝加厚杏湯主之。

喘而汗出者,邪氣在裡也,且邪氣內攻,氣逆不利而喘,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以利之。

汗出而喘者,邪氣在表也,邪氣外盛,擁遏諸氣不利而喘,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以發之。

有里證而喘者,心腹堅滿短氣,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有水氣而喘者,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小青龍去麻黃加杏子主之。

又水停心下則胸膈滿而喘,宜利其小便。

6. 不治證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

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肺絕也,死。

因藥下之,瀉止而喘者,氣已脫也,死。

喘而噫者死。

喘而四逆者死。

喘而魚口者死。

喘而口閉面里者死。

7. 吐嘔(四十四)

吐,物出也,胃中虛冷。吐血有熱毒,宜犀角地黃湯;有虛寒,宜理中湯

嘔,有聲也。乾嘔有寒,宜姜附;有熱,宜五苓;有水氣,宜小青龍也。

有熱嘔者,嘔而發熱,少陽證具及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宜大柴胡

有寒嘔者,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宜溫之,嘔涎沫頭痛,茱萸湯主之。

有停飲嘔者,先嘔後渴,此為欲解;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有胃脘有膿而嘔者,不須治,膿儘自安。

表邪傳裡必致嘔也,陰不受邪而不嘔也。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用生薑以散其逆氣。

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謂邪氣未收斂也。

8. 不治證

嘔而脈弱,小便微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此虛寒之甚也。

9. 悸(四十五)

悸,心忪也,惕然動而不安矣。

有停飲者,飲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惡水,心不安也。凡治悸者,必先治飲,以水停心下,散而無所不至。浸於肺則喘咳,浸於胃則噦噎,溢於皮膚則腫,漬於腸間則利下,可以茯苓甘草湯治之。

有氣虛者,由陽明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心悸脈代,氣血內虛也,宜炙甘草湯補之。

又傷寒二三日,心悸而煩,小建中主之。

少陰病四逆或悸,四逆加桂五分主之。

有汗下之後,正氣內虛,邪氣交擊,又甚於氣虛者也。

太陽病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必心下悸。

又太陽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發汗。

少陽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又少陽不可汗,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治法宜鎮固之或化散之,皆須定其氣浮也。

10. 渴(四十六)

渴,熱也,在裡也。

渴小,熱小,宜五苓散;渴大,熱深,宜白虎加參。

舌乾咽焦,乃腎汁干也,可急下之,腎經上屬舌本,蓋熱入,腎水為所爍,無以灌注咽喉,失下則舌焦而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