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丹溪手鏡》~ 卷之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9)

1. 煩躁(三十五)

煩而擾,擾而煩,陽也。為熱之輕者,煩躁謂先煩而漸至躁也;躁為憤躁而躁陰也,為熱之重者。躁煩謂先躁而後煩者也。

有不煩而躁者,怫怫然便作躁悶,此為陰盛格陽也。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也,治宜溫之。

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太陽中風,脈浮緊,不汗煩躁,大青龍主之。曰當汗不汗,其人煩躁。

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此燥屎也,可下。有火劫而煩躁。太陽病,以火熏之,大熱入胃。

有傷寒乍解,胃氣尚弱,強食過多,因而煩悶,胃脈浮洪,宜損谷。

有因虛而煩躁。陽微發汗,躁不得眠。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身無大熱,脈沉微,姜附湯主之。發汗若下之煩躁,病仍不去者,茯苓四逆主之。

汗吐下,臟腑俱虛,餘熱相協,因虛而煩,以身不疼、脈不緊不數,宜補其虛。

有陰盛而煩躁。少陰吐利,手足冷,煩躁欲死,茱萸湯主之。

2. 不治證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少陰惡寒而蜷,四逆脈不出,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六七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3. 懊憹(三十六)

謂鬱悶不舒暢也,無奈也,比之煩悶而甚。

由下後,表邪未解,陽邪內陷,結伏於心胸之間,邪熱鬱於胸中,宜梔子豉湯吐之。

或發汗吐下後,及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飢不飲食,頭汗,邪熱結於胸中,宜承氣茵陳下之。

陽明下之,胃中有燥屎,及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懊憹,必發黃。

4. 不得眠臥(三十七)

眠者,常睡熟也。不得眠者,雖睡不熟,且安靜不煩也。臥者,欲睡著而復醒也。不得臥者,欲安臥而煩悶不能安也。二者皆由汗吐下而生。胃虛則不得眠。心虛則不得臥。汗吐下後不得眠,枝豉主之。日煩夜靜,姜附主之。

不眠。少陰病,心煩不得眠,宜黃連阿膠湯。大熱錯語不眠,宜黃連解毒湯。下利而渴不眠,宜豬苓湯利其水。吐下後,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導其熱。

下後不眠同前。

不臥。身熱目疼,不臥有汗,宜桂枝柴胡湯;無汗,宜麻黃加白虎。誤服青龍,汗多亡陽,先與防風白朮牡蠣散,收其汗,次用小建中,養其心血。風溫誤汗不臥者死。熱病餘熱入心包絡,不臥,宜知母麻黃湯小汗之,次用小柴胡烏梅梔子湯,散心經之熱,差後陰未復不臥,宜梔子烏梅湯

5. 喜眠(三十八)

一忽又一忽,終日睡著沉沉不醒,惟狐惑二證有之,乃因下利後,內熱乘虛生蟲,殺人甚急,宜桃仁湯黃連犀角湯

終日終夜常眠不寤,惟少陰下後,心腎虛寒,宜四逆溫之。

有欲幽靜而但不能眠熟,惟百合、風溫二症有之。百合因汗下後,內外俱虛,氣無以守,心神不寧,汗後成者,百合知母湯;下後成者,滑石代赭湯。吐後成者,雞子湯。不曾汗吐下,自成者,百合地黃湯

6. 舌上胎(三十九)

熱也,津液結搏為膜在舌上。

白滑者,邪氣初傳入里,客於胸中,梔子豉湯主之。

又陽明誤下,白胎者,同治。

半表半裡者,小柴胡湯主之。

不滑而澀,是結熱在裡,表裡俱熱,口大幹,舌上乾燥,白虎湯加參主之。

黃者熱邪入里,可下之。

黑者熱極也死。

7. 不治證

藏結白胎滑者死,其候如結胸,飲食如故,時時下利。

8. 衄(四十)

熱在表也,是經絡熱盛,陽氣擁,重迫血妄行,衄乃自解,忌汗。

9. 不治證

衄,頭汗出,身無汗,死。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發衄家汗,則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得眴,不得眠。

少陰病,但厥無汗,強汗之,因致衄者,難治,名曰下厥上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