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鏡》~ 卷之上 (18)
卷之上 (18)
1. 虛煩(三十四)
謂心中鬱郁而煩也。煩者,熱也。欲吐不吐,心中無奈。胸中煩、心煩、虛煩,三者皆邪熱傳裡,心煩喜嘔,胸中煩不喜嘔,小柴胡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胸滿而煩,豬膚湯主之。以上皆徹熱而和解也。如作膈實者,可瓜蒂散吐之。如不因汗吐下實也,可以重劑吐之。
足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實也,可下之。
又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虛也,與小建中湯補之。大抵先煩而悸者,熱也;先悸而煩者,虛也。如因吐下汗後而煩者,虛也。可以輕劑吐之,則是內陷之煩也,梔子豉湯主之,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生薑,腹滿加厚朴。凡藥大下後,熱不去微煩,加乾薑。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虛煩」的症狀和治療方式。所謂虛煩,指的是心裡有種鬱悶不舒暢的感覺。這裡所說的煩,其實就是一種熱感。患者可能想嘔吐卻又吐不出來,心裡感到很無奈。無論是胸中煩躁、心中煩亂,還是虛弱引發的煩躁,都是因為邪惡的熱氣進入了身體內部。如果伴有想嘔吐的情況,可用小柴胡湯來調理。
當少陰病症狀出現兩三天後,如果感到心中煩亂,甚至影響到睡眠,應使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若少陰病症狀下,胸部感覺悶脹且煩躁,則應使用豬膚湯來調理。以上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透出體內的熱氣,並達到和諧狀態。對於隔膜實結的情況,可用瓜蒂散來催吐。如果不是因為出汗、嘔吐或排便而導致的實結,則應使用較強的劑量來催吐。
如果是足陽明經的病症,若沒有嘔吐或排便的情況,但心煩意亂,這是因為體內有實邪,需要通過排便來清除。
另外,若在患傷寒的兩三天內,出現心悸且煩躁的症狀,這表明體質虛弱,應使用小建中湯來滋補。一般來說,若是先感到煩躁再心悸,是因為體內有熱;若是先心悸再感到煩躁,則表示體質虛弱。如果在嘔吐、排便或出汗後仍感到煩躁,這也是體質虛弱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較輕的劑量來催吐,這是因為熱氣已經深入體內。可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氣息短促,可加入甘草;如果有嘔吐,可加入生薑;如果腹部脹滿,可加入厚朴。總的來說,如果在大量服藥排便後,體內熱氣仍未消退,僅有輕微的煩躁,可加入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