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瘧疾

瘧論經中五六般,時師總號是脾寒,

治分三法須求瘥,不及家傳平瘧丸。

瘧疾之候,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戰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未幾,內外皆熱,頭痛而渴,但欲飲水,嘔惡煩滿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按《內經》有五臟瘧,有六經瘧之病名,世人總論之曰脾寒。蓋脾胃者,五臟六腑之本也。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惟小兒脾胃素弱,故邪乘虛入,隨其所入,而為五臟六腑諸瘧之名也。故吾之先人分為七瘧,風、寒、暑、濕、食、鬼、勞也。治瘧之法,初則截之,謂邪氣初中,正氣未傷,故先驅之使去,不可養以為患也。中則和之,謂邪氣漸入,正氣漸傷,或於補氣血藥中加截藥,或於截藥中加補氣血藥,務適其中,以平為期。末用補法,謂邪久不去,正氣已衰,當以補其脾胃為主,使正氣復強,邪氣自退矣。

白話文:

瘧論經中五六般,時師總號是脾寒,

治分三法須求瘥,不及家傳平瘧丸。

瘧疾的症狀,一開始會打哈欠,接著腳冷,面色青黃,身體緊繃,發抖,下巴抽動,腰脊都疼痛。寒氣退去不久,內外都感到熱,頭痛口渴,只想喝水,嘔吐噁心,腹脹滿,食慾不佳,這些都是瘧疾的症狀。

根據《內經》,有五臟瘧和六經瘧的病名,世人總稱之為脾寒。這是因為脾胃是五臟六腑的根本。經書上說:邪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有氣虛。

特別是小孩子脾胃本來就虛弱,所以邪氣乘虛而入,根據侵入的部位,就有了五臟六腑各種瘧疾的名字。因此,我的先人將瘧疾分為七種,分別是風瘧、寒瘧、暑瘧、濕瘧、食瘧、鬼瘧、勞瘧。

治療瘧疾的方法,初期要截斷,這是因為邪氣剛開始進入的時候,正氣還沒有受到傷害,所以要先驅除邪氣,不能讓它滋長而成為禍患。中期要調和,這是因為邪氣逐漸侵入,正氣逐漸受損,可以配合補氣血藥物加入截斷邪氣的藥物,或者在截斷邪氣的藥物中加入補氣血藥物,務必適度調和,以平復為目標。末期要使用補法,這是因為邪氣長期不退,正氣已經衰弱,應該以補脾胃為主,使正氣恢復強壯,邪氣自然就會退去。

余各因七瘧,條陳三法於後,以為後學之繩墨也。

風瘧者,因感風得之,惡風自汗,煩渴頭疼。風,陽氣也,故先熱後寒。初得之宜發散,麻黃白朮湯主之;不退者,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截之;久瘧不已,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麻黃白朮湯,治感風發熱。

麻黃(去節),桂枝,青皮,陳皮,川芎,白芷,半夏曲,紫蘇,白茯苓,白朮,桔梗,甘草(炙),加細辛,檳榔(等分)

白話文:

我曾經患過七種瘧疾,以下列出三種治療方法,作為後輩學者學習的規範。

風瘧是因感受風邪而引起,症狀是怕風、自汗、煩渴、頭痛。風屬陽氣,所以先熱後寒。剛發病時宜用發散藥物治療,麻黃白朮湯主治;如果沒有退燒,則用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來截瘧;如果久病不愈,則用補中益氣湯主治。

麻黃白朮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發熱。

藥材包括:麻黃(去節)、桂枝、青皮、陳皮、川芎、白芷、半夏曲、紫蘇、白茯苓、白朮、桔梗、甘草(炙),以及細辛、檳榔(等分)。

為散,量兒加減,棗姜引,煎,未發前二時服。

寒瘧者,因感寒得之,無汗惡寒,攣疼面慘,陰氣也,故先寒後熱,宜與發散寒邪,養胃湯加桂主之。如不止,以平胃散加檳榔、草果截之。瘧久不止,白朮散去乾葛,加乾薑主之。

養胃湯,治感寒發瘧。

草果,藿香(各五錢),陳皮(七分半),甘草,肉桂(各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散開,根據孩子的體質加減用量,用紅棗和生薑引藥,煎好後,在發病前兩個小時服用。

寒瘧是因為受寒引起的,症狀是沒有汗、怕冷、肌肉抽筋、臉色蒼白,這是陰氣過盛導致的,所以先寒後熱,應該用發散寒邪的藥物治療。可以服用養胃湯,再加桂枝。如果寒瘧沒有止住,可以服用平胃散,再加檳榔和草果治療。如果寒瘧長期不愈,可以服用白朮散,去掉乾葛,再加乾薑治療。

養胃湯是用來治療因受寒引起的寒瘧。

草果、藿香各五錢,陳皮七分半,甘草和肉桂各二錢。

為末,入生薑、烏梅,煎服,量兒大小。

暑瘧者,因傷暑得之。陰氣獨微,陽氣獨發,但熱不寒,食不泄,煩渴且嘔,肌肉消爍,宜解暑毒,柴胡白虎湯主之;不止者,去石膏加貝母、常山、檳榔截之;又不止者,補中益氣湯主之。

柴胡白虎湯,治傷暑發瘧,即小柴胡合白虎湯也。

濕瘧者,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坐臥濕地得之。身體重痛,肢節煩疼,嘔逆脹滿,宜胃苓湯主之。不退以平胃散加茯苓、檳榔、常山截之,久不退宜參苓白朮散主之。

白話文:

最後,加入生薑、烏梅,煎煮服用,份量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來決定。

暑熱引起的瘧疾,是因為傷暑而引起的。陰氣不足,陽氣獨旺,只感到熱而不寒,吃不下東西,卻沒有腹瀉,口渴想吐,肌肉消瘦,需要解暑毒,柴胡白虎湯可以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就去除石膏,加入貝母、常山、檳榔來治療;如果還是沒有好轉,就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柴胡白虎湯,是治療傷暑引起瘧疾的,也就是小柴胡湯和白虎湯合在一起的方子。

濕邪引起的瘧疾,是因為冒雨淋濕,汗出之後洗澡,或是在潮濕的地方坐臥而引起的。身體沉重疼痛,四肢關節酸痛,嘔吐腹脹,可以用胃苓湯來治療。如果沒有退燒,就用平胃散加茯苓、檳榔、常山來治療;如果長期不退燒,就用參苓白朮散來治療。

胃苓湯,治傷濕發瘧,即平胃、五苓二方相合也。

食瘧者,一名痰瘧,飲食不節,飢飽有傷致然也。凡食啖生冷醃臢,魚肉肥膩,中脘生痰,皆為食瘧。其候若飢而不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宜去其食積,四獸飲主之;不止,以大棗送下紅丸子截之。久不已,宜六君子湯加青皮主之。

四獸飲,治食積,和胃消痰。

半夏,人參,茯苓,白朮,橘皮,生薑,烏梅,大棗(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白話文:

胃苓湯:治傷濕發瘧

「胃苓湯」是用來治療因濕氣侵襲而引發的瘧疾,其方劑是將「平胃散」與「五苓散」兩方合而為一。

食瘧,又稱痰瘧,是因為飲食不節,過於飢餓或飽食,造成脾胃受損而引起的。凡是吃生冷、醃製、魚肉肥膩的食物,都會導致胃中積聚痰濕,引發食瘧。食瘧的症狀包括:飢餓但不願進食,進食後則感到腹脹,嘔吐、腹痛等。若要治療食瘧,首先應去除積食,可以使用「四獸飲」來治療。若「四獸飲」效果不佳,則可以用大棗送服「紅丸子」來截斷瘧疾。如果長期不愈,則可以用「六君子湯」加青皮來治療。

四獸飲:用於治療食積,和胃消痰。

藥材組成:

  • 半夏
  • 人參
  • 茯苓
  • 白朮
  • 橘皮
  • 生薑
  • 烏梅
  • 大棗(各等分)
  • 甘草(炙,減半)

上㕮咀,用鹽少許,水浸濕紙厚裹,慢火煨,宜量兒大小,水煎服。

紅丸子,治食瘧食積氣滯腹脹。

三稜(水浸軟,切片),莪朮(煨),青皮,陳皮(各五錢),胡椒,乾薑(各三錢)

米醋煮粳米粉糊丸,粟米大,紅丹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二陳湯下。

鬼瘧者,如疫癘傳染之病,山溪巒瘴之毒,客忤無辜,寤寐驚怖之變皆是也。氣之所中,化為毒涎,乃生寒熱是也,名鬼瘧。俗用符水退之,此龍術王所咒,留祝由科。及有針間使穴而愈者,有針鞋帶五毒而愈者,至一草一蟲皆可怯之。信乎治病尚無正方也,宜先用截藥逐出惡涎,後用發散之藥解其毒氣,不退,用柴胡湯調之。

白話文:

上嘴唇破了,用少許鹽,用濕紙裹好,小火煨烤,注意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用量,再用水煎服。

紅丸子可以治療食積氣滯、腹脹。

將三棱(水浸泡軟,切片)、莪朮(煨烤)、青皮、陳皮(各五錢)、胡椒、乾薑(各三錢)用米醋煮成粳米糊丸,丸子大小如粟米,外裹紅丹。每次服用十到十五丸,用二陳湯送服。

鬼瘧是一種像瘟疫一樣傳染的疾病,山溪瘴氣、客忤無辜、驚恐不安都會導致這種病。氣進入體內,化為毒涎,就會產生寒熱症狀,因此稱之為鬼瘧。民間用符水治病,這屬於龍術王所施的咒術,屬於祝由科。也有人用針灸治療,有人用針刺鞋帶治五毒,甚至草藥和蟲子都能驅除鬼瘧。可見治病沒有固定的方法,應該先用截藥驅逐惡涎,再用發散藥解毒,如果沒有好轉,就用柴胡湯調治。

鬼哭飲,治瘧久不愈者。

常山,檳榔,白茯苓,鱉甲(酥炙,各等分)

上㕮咀,用桃柳枝七寸同煎,臨發日五更服,略吐惡涎。

四聖丸,治諸瘧,不分遠近。

穿山甲(二錢半,灰炒至胖黃,另研末),雞骨,常山,檳榔,烏梅(炒,各一兩)

水煎,糯米糊丸,隨大小為丸,紅丹為衣,十五丸至三十丸,臨發五更溫酒送下。

神應丸,祛瘧有驗。

白話文:

「鬼哭飲」專治長期瘧疾不癒的患者,藥方由常山、檳榔、白茯苓和鱉甲(酥炙,各等分)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再用七寸長的桃柳枝一起煎煮,於發病前五更服用,略吐惡涎即可。

「四聖丸」則可治療各種瘧疾,不論發病時間長短。藥方由穿山甲(二錢半,灰炒至胖黃,再研末)、雞骨、常山、檳榔和烏梅(炒,各一兩)組成。水煎後製成糯米糊丸,大小依個人需求調整,以紅丹包裹,每次服用十五至三十丸,於發病前五更溫酒送服。

「神應丸」則具有顯著的驅除瘧疾功效。

當歸(酒蒸曬乾),柴胡(各一兩),穿山甲(灰炒切),知母

酒糊丸,臨發前夜用清茶朝北服一次,至發日五更又朝北服一次。

五神丸,治瘧疾萬應。

東方巴豆(五錢),麝香(二分半),南方官桂(五分),硃砂,白礬(各二錢),北方青黛(五錢),黑附子(三錢),中央硫磺(五錢),雄黃(一錢)

白話文:

將當歸(酒蒸曬乾)、柴胡(各一兩)、穿山甲(灰炒切)、知母,製成酒糊丸。瘧疾發作前夜,用清茶送服一次,朝向北方。發病當天五更,再朝向北方服一次。此方名為五神丸,治療瘧疾,效果極佳。

五神丸的組成:東方用巴豆(五錢)、麝香(二分半);南方用官桂(五分)、硃砂、白礬(各二錢);北方用青黛(五錢)、黑附子(三錢);中央用硫磺(五錢)、雄黃(一錢)。

定於五月五日各修為末,按方包放,至午時,取五家粽尖為丸,梧桐大,每服一丸,綿裹於未發前一日晚,男左女右,塞鼻孔中,立效。

六和湯,發散毒氣。

人參,草果,知母,貝母,烏梅,白芷,檳榔,柴胡(各等分),常山(加倍)

㕮咀,大棗調水各半,未發前一日煎,露一宿,臨發五更服,或香蘇散加川芎、白芷、蒼朮、當歸、烏梅。

柴胡湯,治瘧久不愈。

柴胡半夏與黃芩,甘草常山白茯苓,

白話文:

在五月五日那天把藥材研磨成粉末,按照配方包裹好,等到中午的時候,用五個糉子最尖的部分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樹葉,每次服用一個丸子,在病發前一天晚上,男性放在左手,女性放在右手,塞入鼻子裡,立刻見效。 六和湯可以消散毒素。成分包括人參、草果、知母、貝母、烏梅、白芷、檳榔、柴胡(所有材料份量相等)以及增加兩倍的常山。將這些材料切碎後加入大棗和水一起煮沸,再放置一夜,到第二天早上五點左右服用,或者也可以加上香蘇散中的川芎、白芷、蒼朮、當歸和烏梅。 柴胡湯可以用來治療長期無法痊癒的瘧疾。成分包括柴胡、半夏、黃芩和甘草,再加上常山和白茯苓。

蒼朮烏梅姜草果,檳榔蘇葉及青陳。

水煎服。

如前數症,經久不瘥,真氣已耗,邪氣猶存,則有所謂勞瘧者焉,治法又不同。

勞瘧者,表裡俱虛,真元未復,疾雖暫止,小勞復發,謂之勞瘧,久瘧成勞者是也。當調養氣血,加減十全大補湯主之。

十全大補湯,即八物湯加黃耆、官桂是也,再加陳皮、半夏、薑、棗煎服。

瘧母者,彌年越歲,經汗、吐、下,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癥痞,謂之瘧母,此症不可急攻,當補其胃氣,以漸而攻。經云:衰其半而止也。鱉甲飲子主之。

白話文:

蒼朮、烏梅、生薑、草果、檳榔、蘇葉、青陳皮,用水煎服。如果以上症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气血耗损,病邪仍然存在,就叫做劳疟,治疗方法要有所不同。

劳疟是因为身体表里虚弱,元气未复,病虽然暂时停止,但稍微劳累就会复发,久病成劳就是这个道理。应该调养气血,用十全大补汤为主。十全大补汤,就是八物汤加上黄芪、官桂,再加入陈皮、半夏、生姜、大枣煎服。

疟母是指多年患疟疾,经过汗、吐、泻,气血损伤,病邪潜伏在胁肋之间,形成结块,叫做疟母。这种病不能急于攻治,应该先补益胃气,慢慢地再攻邪。古书上说:衰其一半而止。鳖甲饮子可以治疗。

鱉甲飲,治瘧久不愈,腸中結為癥瘕,名曰瘧母。

鱉甲(君,醋炙,倍用),黃耆(蜜炙),人參,當歸,白朮,茯苓,川芎,白芍,甘草,陳皮,青皮,半夏曲,三稜,檳榔,厚朴,柴胡(各等分)

上㕮咀,加生薑、大棗、烏梅,水煎。

家傳秘法,治瘧不問遠年近月,不發不截,通用平瘧養脾丸主之,試甚驗。誠治瘧之仙法也。

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陳皮,青皮,半夏曲,蒼朮(制),厚朴(炒),草果仁,柴胡,黃耆,豬苓,澤瀉,桂枝,常山末,鱉甲(醋炙),當歸,川芎(各等分)

白話文:

鱉甲飲

功效: 治療瘧疾久治不愈,腸胃中形成癥瘕(即瘧母)。

藥材:

  • 鱉甲(君藥,醋炙,用量加倍)
  • 黃耆(蜜炙)
  • 人參
  • 當歸
  • 白朮
  • 茯苓
  • 川芎
  • 白芍
  • 甘草
  • 陳皮
  • 青皮
  • 半夏曲
  • 三稜
  • 檳榔
  • 厚朴
  • 柴胡(以上各藥材等分)

用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
  2. 加入生薑、大棗、烏梅,用水煎煮。

秘法:

治療瘧疾,無論是多年或近期發作,不論是否發作,均可服用平瘧養脾丸。此方經多次驗證,效果極佳,可謂治療瘧疾的仙方。

平瘧養脾丸藥材:

  • 人參
  • 白朮
  • 白茯苓
  • 炙甘草
  • 陳皮
  • 青皮
  • 半夏曲
  • 蒼朮(制)
  • 厚朴(炒)
  • 草果仁
  • 柴胡
  • 黃耆
  • 豬苓
  • 澤瀉
  • 桂枝
  • 常山末
  • 鱉甲(醋炙)
  • 當歸
  • 川芎(以上各藥材等分)

註釋:

  • 「君藥」:指方劑中的主要藥材。
  • 「醋炙」:將藥材用醋浸泡後,再用文火慢慢烘乾。
  • 「蜜炙」:將藥材用蜂蜜浸泡後,再用文火慢慢烘乾。
  • 「制」:指對藥材進行特殊加工處理,例如炮製。
  • 「炒」:指將藥材用油或其他方法炒制。
  • 「末」:指將藥材研磨成細粉。

溫馨提醒:

以上僅供參考,請勿自行用藥,需咨詢專業中醫師。

十九味,各取末和勻,酒糊丸,黍米大,米飲下。

有癖塊加三稜、莪朮,各煨、研入內。

有食瘧成疳,又復傷食,腹中有癖,按之堅硬漸熱,無時多哭者,前方去蒼朮、草果、常山、黃芩、豬苓、澤瀉,加炙黃耆、黃連、木香、砂仁、夜明砂、乾蟾(炙)、使君子肉、神麯、麥芽,等分為末,神麯糊丸,米飲下。

有病瘧又發搐者,此亦食瘧、積瘧也。熱甚生風,痰壅作搐,只止瘧,掠搐亦止矣,宜小柴胡湯加大黃、常山、檳榔主之。如不止,驚瘧俱發,以致肝旺脾衰,變為疳症,囟陷唇白,頭髮成穗,宜兩治之,用加減當歸龍薈丸,以平肝,內帶治疳之藥,又用加減參苓白朮散為丸,以補其脾,內帶退驚之藥,試之甚驗。

白話文:

將十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酒和成糊狀,做成黍米大小的丸子,用米湯送服。如果有癖塊,可以再加入三稜和莪朮,先煨後研磨,加入藥丸中一起服用。

如果因為食瘧導致疳病,又反复傷食,肚子裡有癖塊,按壓時堅硬且逐漸發熱,孩子經常哭鬧,就可以在上面的藥方中去掉蒼朮、草果、常山、黃芩、豬苓、澤瀉,加入炙黃耆、黃連、木香、砂仁、夜明砂、乾蟾(炙)、使君子肉、神麯、麥芽,等量研磨成粉末,用神麯糊成丸子,米湯送服。

如果患了瘧疾又發作抽搐,這也是食瘧或積瘧引起的。熱氣盛極生風,痰氣阻塞導致抽搐,只要止住瘧疾,抽搐也會自行停止,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大黃、常山、檳榔來治療。如果抽搐沒有停止,甚至出現驚瘧一起發作,導致肝氣旺盛,脾氣衰弱,轉變為疳病,囟門凹陷,嘴唇發白,頭髮成束,就需要同時治療兩種病症。可以服用加減當歸龍薈丸,以平肝,同時內含治療疳病的藥物;再服用加減參苓白朮散製成丸子,以補脾,同時內含退驚的藥物,療效顯著。

加減當歸龍薈丸,治疳熱發搐,又治驚疳。

當歸,川芎,龍膽草,龍薈,黃耆,黃連,半夏曲,青皮,柴胡,人參,白茯苓,木香,甘草(炙),梔子仁(等分)

神麯糊丸,竹葉湯下。

加減參苓白朮丸,治瘧久成疳,謂之疳瘧,又名勞瘧,兼治脾虛生風發搐者,用之神效。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黃耆,白芍,官桂,陳皮,山藥,蓮肉,使君子肉,鱉甲,神麯,夜明砂,龍膽草,天南星(等分)

白話文:

「加減當歸龍薈丸」用於治療疳熱發搐,也能治驚疳。藥方包括當歸、川芎、龍膽草、龍薈、黃耆、黃連、半夏曲、青皮、柴胡、人參、白茯苓、木香、甘草(炙)、梔子仁,各等份。將藥材用神麴糊成丸,再用竹葉湯送服。

「加減參苓白朮丸」用於治療瘧疾久治不愈,演變成疳積,稱為疳瘧或勞瘧,同時也適用於脾虛生風導致發搐的患者,療效顯著。藥方包含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黃耆、白芍、官桂、陳皮、山藥、蓮肉、使君子肉、鱉甲、神麴、夜明砂、龍膽草、天南星,各等份。

荷葉浸水煮糊丸,黍米大,米飲下。此與上二方同,量兒病,制而裁之也。

有驚後變瘧者,此脾虛也,宜平瘧養脾丸,琥珀抱龍丸相間服之。

有瘧後變驚者,此脾胃虛也,亦如前二方相間服之。

有瘧後變驚者,此脾胃虛極也,乃慢驚風症,難治,宜加減參苓白朮丸、琥珀抱龍丸主之。

有瘧痢並作者,初用小柴胡加當歸、白芍、常山、檳榔、大黃主之;不已者,只用參苓丸和之。

白話文:

將荷葉浸泡在水中煮成糊狀,做成米粒大小的丸子,用米湯送服。這個方法與前面兩種方法類似,要根據孩子的病症,適當調整藥量和方法。

如果孩子受驚之後出現瘧疾,這是脾虛的表現,應該服用平瘧養脾丸和琥珀抱龍丸,交替服用。

如果孩子患瘧疾之後出現驚恐,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也應該像前面兩種方法一樣,交替服用平瘧養脾丸和琥珀抱龍丸。

如果孩子患瘧疾之後出現驚恐,而且脾胃虛弱到了極點,這就是慢驚風症,比較難治,應該根據病情加減參苓白朮丸、琥珀抱龍丸來治療。

如果孩子同時出現瘧疾和痢疾,初期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當歸、白芍、常山、檳榔、大黃來治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只用參苓丸來調和。

瘧後變痢者,此胃氣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白朮、黃連、木香。

有瘧泄並作者,初用柴苓湯主之。

瘧後變泄者,宜胃苓丸和肉豆蔻丸服之。

有瘧後變咳嗽者,此因瘧退後復傷風也,宜微發散,參蘇飲主之。

有瘧後浮腫者,此病極多,宜胃苓丸,五皮湯下;或用胃苓湯合五皮湯同服。

有瘧後腹脹者,看有癖無癖。有痞者,從痞治,宜前平瘧養脾丸,加治癖、腹脹法治之;無癖者,治腹脹,胃苓丸宜多服。

白話文:

瘧疾後遺症的中醫治療

瘧疾後轉為腹瀉者, 這是由於胃氣下陷所致。應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白朮、黃連、木香。

瘧疾和腹瀉同時出現者, 初期應以柴苓湯治療。

瘧疾後轉為腹瀉者, 可服用胃苓丸或肉豆蔻丸。

瘧疾後轉為咳嗽者, 這是因為瘧疾退去後,又受風寒所致,宜微發散,參蘇飲可以治療。

瘧疾後出現浮腫者, 這種情況很多,可服用胃苓丸,並用五皮湯引導藥力向下;或將胃苓湯與五皮湯合在一起服用。

瘧疾後出現腹脹者, 應觀察是否為積滯。如果有積滯,就從積滯治療,可服用前平瘧養脾丸,並加入治療積滯、腹脹的藥物;如果沒有積滯,則治療腹脹,胃苓丸需多服用。

有瘧後食少,黃瘦不長肌肉者,此疳也,謂之疳虛,宜肥兒丸和平瘧丸主之。

瘧疾灸法

如久不止,灸大椎一穴,內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

凡瘧之晝發者,宜用前法。有夜發者,此邪在血分也,宜麻黃桂枝湯加地黃、紅花主之;不止者以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升麻治之,提至陽分,然後用當歸、茯苓主之,以常山、檳榔、烏梅截之。

瘧有一日一發者,易已;有間日一發、二日一發者,難已。惟平瘧養脾丸。服久,則以漸移近,至一日二發者,得大汗而解。俗人見其服藥之後,反近日發,有疑而不肯服者,不可與言藥者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患過瘧疾之後,食慾不振,身體消瘦,肌肉不長,這就是疳病,稱為疳虛,可以用肥兒丸和平瘧丸來治療。

如果瘧疾久治不愈,可以灸大椎穴,以及位於足大拇指第二指外側凹陷處的內庭穴,每個穴位灸一壯。

凡是瘧疾在白天發作的,都可以用上述方法治療。如果瘧疾在晚上發作,這是邪氣侵犯血分的症狀,可以用麻黃桂枝湯加地黃和紅花治療;如果仍然不見好轉,可以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升麻治療,將邪氣提升到陽分,然後再用當歸、茯苓治療,最後用常山、檳榔、烏梅來截斷瘧疾。

瘧疾有一日一發的,容易治癒;有間日一發、二日一發的,就比較難治癒。只有平瘧養脾丸可以慢慢將瘧疾的發作時間縮短,直到一天發作兩次,最後出大汗而痊癒。有些病人看到服藥後反而瘧疾發作更頻繁,就懷疑藥效而拒絕服用,這些人就不必跟他們談藥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