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胎疾
孩兒初生襁褓中,如苗秀實漸成童,
四因內外能分辨,治不乖方大有功。
幼科立方,古有定製。兒初生後病者,惟以膏丸化而服之。蓋以變蒸未定,腸胃脆弱,恐不勝藥,則立調治乳母之法。一歲之後,則有湯藥與大人同,但劑小耳。
有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如驚、病、蟲、癖之屬。驚用安神丸,內瘹用木香丸,蟲用安蟲丸,癖用消癖丸。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如傷乳食之屬。初傷以胃苓丸和之,和之不去,以保和丸消之,消之不去,以脾積丸取之。量兒虛實,勿損胃氣。
有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如結核、蟲疥、丹瘤之屬。結核用家秘內消丸,蟲疥用苦參丸,丹瘤用砭法。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如傷風、傷寒、傷暑、傷濕之屬。風用瀉青丸、防風惺惺散,寒用理中丸、藿香正氣散,暑用涼驚丸、黃連香薷飲,濕用胃苓、天水五苓散。
胎疾初生治較難,幼科證治莫空談,
丹溪妙論如繩墨,家秘書中次第看。
小兒胎病有不必治,有不可治者。嘗觀《內經》巔疾之文、東垣紅絲瘤之論,則兒疾之生於父母者,似乎不必治矣。一臘之臍風不治,百晬之痰咳難醫,未三月而驚搐者凶,恰一月而丹瘤者死,又不可治者矣。
今幼科有胎熱、胎寒、胎肥、胎瘦、胎驚、胎黃之論,證治雖詳,豈小兒常服之藥也?況寒熱者,胎胚之餘毒也,肥怯者,父母之賦予也,非惟不可治,亦且不必治矣。惟丹溪論治胎毒者,只調治乳母,其法誠幼科之繩墨歟。
胎寒者,母娠時多熱病,乃服寒涼之藥,令兒受之。生後昏昏多睡,間或吮乳瀉白,此其候也。或百日之內,忽病戰慄,口冷,手卷曲不伸,手亦握拳,腹痛,晝夜啼哭不止,此生後受寒得之,亦名胎毒。宜服溫補之劑,當歸散主之。乳母宜服釀乳當歸散。
當歸散,治小兒胎中受寒,生下再感外風,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及腹痛盤腸內瘹。
歸尾(酒洗),黃耆(蜜炙),人參,細辛,龍骨,桂心,赤芍,甘草(炙,各半分)
為細末,每服一字,以乳調下。
釀乳當歸散,乳母服之。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香附,炙甘草(各等分),桂心,煨姜(各減半)
㕮咀,水煎,食後服。少頃,捏去宿乳,與兒吮之。
胎熱者,母娠時喜食辛熱煎炒之物,或患熱病失於清解,使兒受之。生後目閉面赤,眼胞浮腫,常以身努,呢呢作聲,或時啼叫,或時驚煩,遍身壯熱,小便黃澀,此胎熱也。若不早治,則丹瘤瘡癤由此生。宜用淨黃連、炙甘草(各等分)為末,入硃砂(減半)和勻,生蜜調成劑,每取豆許大,納兒口中,令其嚥下。乳母宜服釀乳赤芍散。
釀乳赤芍散,生地黃(酒洗),黃芩,川芎,當歸,木通(酒洗),炙甘草,赤芍,天花粉,連翹(各等分)
白話文:
胎疾
嬰兒初生,如同幼苗漸漸長成,內外致病原因都能分辨清楚,治療方法符合古法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小兒科的處方,古已有之。嬰兒初生後生病,只用膏丸化開服用。因為嬰兒臟腑嬌嫩,怕承受不住藥力,所以先調理乳母。一歲以後,就能用湯藥,和大人一樣,只是劑量要少。
有些疾病是因氣機紊亂,內在引起,例如驚嚇、內臟疾病、蟲積、癖證等。驚嚇用安神丸,內臟疾病用木香丸,蟲積用安蟲丸,癖證用消癖丸。
有些疾病不是因氣機紊亂,而是內在引起,例如傷乳食等。初期用胃苓丸調和,調和不好,用保和丸消除,消除不好,用脾積丸去除。要根據嬰兒虛實情況用藥,不要傷了脾胃之氣。
有些疾病是因氣機紊亂,外在引起,例如結核、蟲疥、丹毒等。結核用家傳秘方內消丸,蟲疥用苦參丸,丹毒用砭石療法。
有些疾病不是因氣機紊亂,而是外在引起,例如傷風、傷寒、傷暑、傷濕等。傷風用瀉青丸、防風惺惺散,傷寒用理中丸、藿香正氣散,傷暑用涼驚丸、黃連香薷飲,傷濕用胃苓湯、天水五苓散。
新生兒的胎疾較難治療,小兒科的診斷治療不能空談,朱丹溪的論述如同準則,應仔細研讀家傳醫書。
小兒胎病有些不必治療,有些不可治療。《內經》中關於巔疾的論述,以及東垣論述的紅絲瘡,都說明小兒疾病有的源於父母,似乎不必治療。滿月後臍風不治,百日後的痰咳難醫,未滿三月就驚搐者凶多吉少,滿月就長丹毒者往往死亡,這些都是不可治療的。
現在小兒科有胎熱、胎寒、胎肥、胎瘦、胎驚、胎黃等說法,雖有詳細的證治方法,但這些藥物豈是小兒能經常服用的?況且寒熱是胎兒殘留的毒素,肥瘦是父母遺傳的體質,這些不僅不可治療,也無需治療。只有朱丹溪治療胎毒的方法,只調理乳母,才是小兒科的準則。
胎寒,是母親懷孕時多患熱病,服用寒涼藥物,影響胎兒。出生後昏睡,間或吮吸乳汁後嘔吐,這就是症狀。或百日之內,突然發病,戰慄,口冷,手腳蜷縮,握拳,腹痛,晝夜哭鬧不止,這是出生後受寒引起的,也叫胎毒。宜服用溫補藥物,當歸散為主方。乳母應服用釀乳當歸散。
當歸散:治療嬰兒胎中受寒,出生後再受外邪,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及腹痛等症。
組成:當歸尾(酒洗)、黃耆(蜜炙)、人參、細辛、龍骨、桂枝、赤芍、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母乳調服。
釀乳當歸散:乳母服用。
組成: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香附、炙甘草(各等分)、桂枝、煨薑(各減半)
用法:咀嚼,水煎,飯後服用。片刻後,擠出乳汁,給嬰兒吮吸。
胎熱,是母親懷孕時喜食辛辣煎炒食物,或患熱病未痊癒,影響胎兒。出生後眼瞼閉合,面部發紅,眼瞼浮腫,經常努目,咿咿呀呀,或哭鬧,或驚煩,全身發熱,小便黃赤,這就是胎熱。若不及時治療,就會生長丹毒瘡瘍。宜用黃連、炙甘草(各等分)研末,加入朱砂(減半)混合均勻,用蜂蜜調成藥劑,每次取米粒大小,放入嬰兒口中,使其吞下。乳母應服用釀乳赤芍散。
釀乳赤芍散:生地黃(酒洗)、黃芩、川芎、當歸、木通(酒洗)、炙甘草、赤芍、天花粉、連翹(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