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1. 卷之四
2. 瘧疾
瘧論經中五六般,時師總號是脾寒,
治分三法須求瘥,不及家傳平瘧丸。
瘧疾之候,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戰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未幾,內外皆熱,頭痛而渴,但欲飲水,嘔惡煩滿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按《內經》有五臟瘧,有六經瘧之病名,世人總論之曰脾寒。蓋脾胃者,五臟六腑之本也。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惟小兒脾胃素弱,故邪乘虛入,隨其所入,而為五臟六腑諸瘧之名也。故吾之先人分為七瘧,風、寒、暑、濕、食、鬼、勞也。治瘧之法,初則截之,謂邪氣初中,正氣未傷,故先驅之使去,不可養以為患也。中則和之,謂邪氣漸入,正氣漸傷,或於補氣血藥中加截藥,或於截藥中加補氣血藥,務適其中,以平為期。末用補法,謂邪久不去,正氣已衰,當以補其脾胃為主,使正氣復強,邪氣自退矣。
余各因七瘧,條陳三法於後,以為後學之繩墨也。
風瘧者,因感風得之,惡風自汗,煩渴頭疼。風,陽氣也,故先熱後寒。初得之宜發散,麻黃白朮湯主之;不退者,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截之;久瘧不已,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麻黃白朮湯,治感風發熱。
麻黃(去節),桂枝,青皮,陳皮,川芎,白芷,半夏曲,紫蘇,白茯苓,白朮,桔梗,甘草(炙),加細辛,檳榔(等分)
為散,量兒加減,棗姜引,煎,未發前二時服。
寒瘧者,因感寒得之,無汗惡寒,攣疼面慘,陰氣也,故先寒後熱,宜與發散寒邪,養胃湯加桂主之。如不止,以平胃散加檳榔、草果截之。瘧久不止,白朮散去乾葛,加乾薑主之。
養胃湯,治感寒發瘧。
草果,藿香(各五錢),陳皮(七分半),甘草,肉桂(各二錢)
為末,入生薑、烏梅,煎服,量兒大小。
暑瘧者,因傷暑得之。陰氣獨微,陽氣獨發,但熱不寒,食不泄,煩渴且嘔,肌肉消爍,宜解暑毒,柴胡白虎湯主之;不止者,去石膏加貝母、常山、檳榔截之;又不止者,補中益氣湯主之。
柴胡白虎湯,治傷暑發瘧,即小柴胡合白虎湯也。
濕瘧者,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坐臥濕地得之。身體重痛,肢節煩疼,嘔逆脹滿,宜胃苓湯主之。不退以平胃散加茯苓、檳榔、常山截之,久不退宜參苓白朮散主之。
胃苓湯,治傷濕發瘧,即平胃、五苓二方相合也。
食瘧者,一名痰瘧,飲食不節,飢飽有傷致然也。凡食啖生冷醃臢,魚肉肥膩,中脘生痰,皆為食瘧。其候若飢而不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宜去其食積,四獸飲主之;不止,以二陳湯送下紅丸子截之。久不已,宜六君子湯加青皮主之。
四獸飲,治食積,和胃消痰。
半夏,人參,茯苓,白朮,橘皮,生薑,烏梅,大棗(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上㕮咀,用鹽少許,水浸濕紙厚裹,慢火煨,宜量兒大小,水煎服。
紅丸子,治食瘧食積氣滯腹脹。
三稜(水浸軟,切片),莪朮(煨),青皮,陳皮(各五錢),胡椒,乾薑(各三錢)
米醋煮粳米粉糊丸,粟米大,紅丹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二陳湯下。
鬼瘧者,如疫癘傳染之病,山溪巒瘴之毒,客忤無辜,寤寐驚怖之變皆是也。氣之所中,化為毒涎,乃生寒熱是也,名鬼瘧。俗用符水退之,此龍術王所咒,留祝由科。及有針間使穴而愈者,有針鞋帶五毒而愈者,至一草一蟲皆可怯之。信乎治病尚無正方也,宜先用截藥逐出惡涎,後用發散之藥解其毒氣,不退,用柴胡湯調之。
鬼哭飲,治瘧久不愈者。
常山,檳榔,白茯苓,鱉甲(酥炙,各等分)
上㕮咀,用桃柳枝七寸同煎,臨發日五更服,略吐惡涎。
四聖丸,治諸瘧,不分遠近。
穿山甲(二錢半,灰炒至胖黃,另研末),雞骨,常山,檳榔,烏梅(炒,各一兩)
水煎,糯米糊丸,隨大小為丸,紅丹為衣,十五丸至三十丸,臨發五更溫酒送下。
神應丸,祛瘧有驗。
當歸(酒蒸曬乾),柴胡(各一兩),穿山甲(灰炒切),知母
酒糊丸,臨發前夜用清茶朝北服一次,至發日五更又朝北服一次。
五神丸,治瘧疾萬應。
東方巴豆(五錢),麝香(二分半),南方官桂(五分),硃砂,白礬(各二錢),北方青黛(五錢),黑附子(三錢),中央硫磺(五錢),雄黃(一錢)
定於五月五日各修為末,按方包放,至午時,取五家粽尖為丸,梧桐大,每服一丸,綿裹於未發前一日晚,男左女右,塞鼻孔中,立效。
六和湯,發散毒氣。
人參,草果,知母,貝母,烏梅,白芷,檳榔,柴胡(各等分),常山(加倍)
㕮咀,大棗調水各半,未發前一日煎,露一宿,臨發五更服,或香蘇散加川芎、白芷、蒼朮、當歸、烏梅。
柴胡湯,治瘧久不愈。
柴胡半夏與黃芩,甘草常山白茯苓,
蒼朮烏梅姜草果,檳榔蘇葉及青陳。
水煎服。
如前數症,經久不瘥,真氣已耗,邪氣猶存,則有所謂勞瘧者焉,治法又不同。
勞瘧者,表裡俱虛,真元未復,疾雖暫止,小勞復發,謂之勞瘧,久瘧成勞者是也。當調養氣血,加減十全大補湯主之。
十全大補湯,即八物湯加黃耆、官桂是也,再加陳皮、半夏、薑、棗煎服。
瘧母者,彌年越歲,經汗、吐、下,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癥痞,謂之瘧母,此症不可急攻,當補其胃氣,以漸而攻。經云:衰其半而止也。鱉甲飲子主之。
鱉甲飲,治瘧久不愈,腸中結為癥瘕,名曰瘧母。
鱉甲(君,醋炙,倍用),黃耆(蜜炙),人參,當歸,白朮,茯苓,川芎,白芍,甘草,陳皮,青皮,半夏曲,三稜,檳榔,厚朴,柴胡(各等分)
上㕮咀,加生薑、大棗、烏梅,水煎。
家傳秘法,治瘧不問遠年近月,不發不截,通用平瘧養脾丸主之,試甚驗。誠治瘧之仙法也。
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陳皮,青皮,半夏曲,蒼朮(制),厚朴(炒),草果仁,柴胡,黃耆,豬苓,澤瀉,桂枝,常山末,鱉甲(醋炙),當歸,川芎(各等分)
十九味,各取末和勻,酒糊丸,黍米大,米飲下。
有癖塊加三稜、莪朮,各煨、研入內。
有食瘧成疳,又復傷食,腹中有癖,按之堅硬漸熱,無時多哭者,前方去蒼朮、草果、常山、黃芩、豬苓、澤瀉,加炙黃耆、黃連、木香、砂仁、夜明砂、乾蟾(炙)、使君子肉、神麯、麥芽,等分為末,神麯糊丸,米飲下。
有病瘧又發搐者,此亦食瘧、積瘧也。熱甚生風,痰壅作搐,只止瘧,掠搐亦止矣,宜小柴胡湯加大黃、常山、檳榔主之。如不止,驚瘧俱發,以致肝旺脾衰,變為疳症,囟陷唇白,頭髮成穗,宜兩治之,用加減當歸龍薈丸,以平肝,內帶治疳之藥,又用加減參苓白朮散為丸,以補其脾,內帶退驚之藥,試之甚驗。
加減當歸龍薈丸,治疳熱發搐,又治驚疳。
當歸,川芎,龍膽草,龍薈,黃耆,黃連,半夏曲,青皮,柴胡,人參,白茯苓,木香,甘草(炙),梔子仁(等分)
神麯糊丸,竹葉湯下。
加減參苓白朮丸,治瘧久成疳,謂之疳瘧,又名勞瘧,兼治脾虛生風發搐者,用之神效。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黃耆,白芍,官桂,陳皮,山藥,蓮肉,使君子肉,鱉甲,神麯,夜明砂,龍膽草,天南星(等分)
荷葉浸水煮糊丸,黍米大,米飲下。此與上二方同,量兒病,制而裁之也。
有驚後變瘧者,此脾虛也,宜平瘧養脾丸,琥珀抱龍丸相間服之。
有瘧後變驚者,此脾胃虛也,亦如前二方相間服之。
有瘧後變驚者,此脾胃虛極也,乃慢驚風症,難治,宜加減參苓白朮丸、琥珀抱龍丸主之。
有瘧痢並作者,初用小柴胡加當歸、白芍、常山、檳榔、大黃主之;不已者,只用參苓丸和之。
瘧後變痢者,此胃氣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白朮、黃連、木香。
有瘧泄並作者,初用柴苓湯主之。
瘧後變泄者,宜胃苓丸和肉豆蔻丸服之。
有瘧後變咳嗽者,此因瘧退後復傷風也,宜微發散,參蘇飲主之。
有瘧後浮腫者,此病極多,宜胃苓丸,五皮湯下;或用胃苓湯合五皮湯同服。
有瘧後腹脹者,看有癖無癖。有痞者,從痞治,宜前平瘧養脾丸,加治癖、腹脹法治之;無癖者,治腹脹,胃苓丸宜多服。
有瘧後食少,黃瘦不長肌肉者,此疳也,謂之疳虛,宜肥兒丸和平瘧丸主之。
瘧疾灸法
如久不止,灸大椎一穴,內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
凡瘧之晝發者,宜用前法。有夜發者,此邪在血分也,宜麻黃桂枝湯加地黃、紅花主之;不止者以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升麻治之,提至陽分,然後用當歸、茯苓主之,以常山、檳榔、烏梅截之。
瘧有一日一發者,易已;有間日一發、二日一發者,難已。惟平瘧養脾丸。服久,則以漸移近,至一日二發者,得大汗而解。俗人見其服藥之後,反近日發,有疑而不肯服者,不可與言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