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胎疾
㕮咀,加淡竹葉水煎,食後服。令乳母捏去宿乳,亦須少與兒吮之。
胎驚者,母娠時曾因驚悸,氣傳於子,子受之,生後頻頻發驚,此胎癇也,不可治,治之無功。如因有熱發搐者,必先啼哭,亦名胎驚,用燈心湯下東垣安神丸,效。搐不止者,此真搐也,勿治。
又方,治小兒胎中受驚,生未滿月而驚啼。用
牛黃,硃砂,麝香(少許)
研細,取豬乳調稀,納入口中。
又用
全蠍(一枚),以生薄荷葉裹之,線扎定,火上炙焦,為末,分四服,入硃砂、麝香少許,麥冬湯調下。
胎黃者,兒生下,面目身盡黃者,亦胎熱也,治同法。
胎肥者,兒生下,遍身肌肥,肉如血色紅,滿月以後漸漸羸瘦。
胎怯者,兒生下目無晶光,面無華彩,身無血色。此二症者,乃胎稟不足之病,宜服地黃丸(方見前)。
又用
浴體法
天麻(二錢),蠍梢(五分),硃砂(五分),白礬,青黛(各三錢),麝香(一字),烏梢蛇肉(酒洗焙乾,三錢)
同研末,每用三錢,水三碗,桃枝一握並葉五六片,同煮十沸,去渣,溫熱浴之。勿沐背。
一小兒初生,遍身無皮,俱是赤肉,用白果粉遍身摻上,候生皮乃止。
一小兒初生如魚泡,又如水晶,破則水流,用密陀僧研極細擦之。
小兒胎疾,有胎稟不足,並宜地黃丸。有胎毒者,如胎熱法。所謂胎稟不足者,各隨五臟論之。如語遲,心氣不足也,心主言;行遲者,肝氣不足也,肝主筋;齒髮不生者,腎氣不足也,發者血之餘,腎主血,齒者骨之餘,腎主骨;吐瀉頻並者,脾胃之氣不足也,脾胃為水穀之府;啼聲短小者,肺氣不足也,肺主聲。
白話文:
胎疾
小兒出生後嘴巴發炎,可用淡竹葉煎水服用,飯後飲用。讓乳母擠掉宿乳,也要讓嬰兒少量吸吮。
若嬰兒出生後頻繁受驚,這是因為母親懷孕期間受驚嚇,氣息傳給胎兒,導致嬰兒出生後容易驚嚇,這是胎癇,無法治療,治療也無效。如果因體內有熱而抽搐,通常會先哭鬧,這也稱為胎驚,可用燈心湯送服東垣安神丸,有效。如果抽搐不止,這是真正的抽搐,不要治療。
另有方劑,治療嬰兒在胎中受驚,出生未滿月就驚啼:
使用牛黃、硃砂、麝香(少量),研磨成細粉,用豬乳調成稀糊狀,放入嬰兒口中。
或者使用全蠍(一隻),用新鮮薄荷葉包裹,用線紮緊,用火烤焦,研磨成粉末,分成四次服用,加入少量硃砂、麝香,用麥冬湯送服。
嬰兒出生後,面目和全身發黃,這是胎熱,治療方法同上。
嬰兒出生後,全身肌肉肥胖,肉色紅潤,滿月後逐漸消瘦。
嬰兒出生後,眼睛無神,面色蒼白,身體沒有血色。這兩種情況都是胎兒先天不足引起的疾病,應該服用地黃丸(方劑見前面)。
另有沐浴療法:
天麻(二錢)、蠍梢(五分)、硃砂(五分)、白礬、青黛(各三錢)、麝香(一字)、烏梢蛇肉(用酒洗淨烘乾,三錢),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三錢,加水三碗,桃枝一把連葉五六片一起煮沸十次,去渣,溫熱後沐浴。不要淋到背部。
新生兒全身沒有皮膚,都是赤肉,可以用白果粉全身塗抹,待長出皮膚即可停止。
新生兒像魚泡或水晶一樣,破裂後會流出水分,可以用密陀僧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擦拭。
小兒胎疾,如果胎兒先天不足,應該服用地黃丸。如果患有胎毒,則按照治療胎熱的方法處理。所謂胎兒先天不足,應根據五臟分別論治。例如,說話遲緩,是心氣不足,因為心主言語;走路遲緩,是肝氣不足,因為肝主筋;頭髮牙齒不長,是腎氣不足,因為頭髮是血的餘氣,腎主血;牙齒是骨的餘氣,腎主骨;經常嘔吐腹瀉,是脾胃之氣不足,因為脾胃是水穀的倉庫;哭聲微弱,是肺氣不足,因為肺主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