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臍風證治

臍在身中號命關,衝任在此養靈根,

最宜調護無傷損,才少差池減壽元。

臍在兩腎之間,謂之命門,乃人之根本也。衝任胃三脈,皆起於臍之下。任脈自中而上,至於人中,與腎脈合;衝脈二道夾任脈而上,散於舌下,與脾脈合;胃脈二道,又夾衝脈、任脈而上,入於齦中。上下往來,如環無端。故男子十六歲而精行,女子十四歲而血動,任脈行,衝脈滿,胃脈實也。

小兒初生,三脈方具,而臍之干係尤重也。所以斷臍之時,不可不慎。或剪臍帶太短,或結縛不緊,致外風侵於臍中;或用鐵器斷臍,為冷所侵;浴兒時,或牽動臍帶,水入生瘡,客風乘虛而入,內傷於腎,腎傳肝,肝傳心,心傳脾,脾傳肺,肺蘊蓄其毒,發為臍風之病。

其證,面赤啼哭者,心病也;手足微搐者,肝病也;唇青口撮,痰涎壅塞者,脾病也;牙關緊者,腎病也;啼聲不出者,肺病也。五臟之中,略見一二臟之證者,病猶可治;悉見,不能矣。

臍風幼子幾遭傷,一臘之中最不祥,

識得病在何處起,欲求無患早提防。

小兒初生,一臘之內,惟臍風為惡候也。如臍腫腹痛,啼哭不止,唇青口撮者,曰「臍風」;牙關緊急,吮乳不得,啼聲不出者,曰「噤風」;肚腹緊脹,腸若雷鳴,大小便不通者,曰「鎖肚」。此三者同一病也,但症不同耳。俗名「馬牙風」者是也。三證多死。臍腫唇撮者,脾胃之氣絕於中也;噤風乳食不入者,心肺之氣絕於上也;鎖肚大小便不通者,肝腎之氣絕於下也。任脈止,衝脈閉,胃脈散,如之何不死?欲免此症,須要提防。

預防法,小兒初生十日之內,但見噴嚏,多啼不乳者,此將發之候也。急抱兒嚮明處,視其喉中懸癰、上齶,有小泡如珠之樣相聚者,即用銀挖耳或手指甲刮去之,以軟綿蘸甘草汁,拭去其血。去之早而泡白者,無慮也。其色黃,或有泡痕在而落入腹中者,急用硃砂、牛黃、麝香各少許,研細,取豬乳汁調稀,抹入口中,或取豬乳汁一二匙,與兒吞之佳。蓋豬乳汁主小兒口噤不開最良。

又法,五苓散加當歸、川芎、木通、木香(除此不煎,磨汁入藥內),與乳母服如上法。

若失預防之法,其病將來,而口漸撮,啼多乳少者,此腹中痛也,內瘹同。宜五苓散加當歸(酒洗)、吳茱萸(炒)、木香、乳香、沒藥、鉤藤(各二分),為極細末,乳拌如芡實大,納兒口中,服之無時。乳母仍服上五苓散。

又取附子、肉桂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作餅,約一分厚,與臍相等,放在兒臍上,以紙托住,上用熨斗火熨之。如諸證悉見,不可治也。

近古方治臍風者,初用控涎膏,以吐風痰,次用益胃散和胃,又用辰砂膏利驚,此良法也。又用殭蠶、全蠍、蜈蚣、蜘蛛諸毒藥,以祛噤風者,此皆治其標也。不治其本而治其標,故鮮克有濟者矣。然父母愛子之心,必欲救之,醫有活人之心,不可不救也。病輕,各如上以五苓散為主,蓋五苓散是太陽膀胱之裡藥也。

白話文:

臍風證治

肚臍位於人體中心,是重要的生命關竅,衝脈和任脈在此匯聚,滋養人的生命之根。因此,必須小心呵護,避免損傷,以免影響壽命。

肚臍位於兩腎之間,稱為命門,是人體的根本。衝脈、任脈和胃脈都起源於肚臍下方。任脈從肚臍向上,到達人中,與腎脈相連;衝脈分兩支,夾著任脈向上,散佈到舌下,與脾脈相連;胃脈也分兩支,夾著衝脈和任脈向上,進入牙齦。這些經脈上下貫通,循環往復,如同一個無始無終的環。所以,男子十六歲精氣旺盛,女子十四歲月經初潮,都是因為任脈暢通,衝脈充盈,胃脈充實的緣故。

嬰兒出生後,三脈剛剛具備,而肚臍的關係尤為重要。因此,剪斷臍帶時必須非常小心。如果剪得太短,或者綁得太鬆,外邪就容易侵入肚臍;或者用鐵器剪斷臍帶,受到寒邪侵襲;或者在洗澡時拉扯到臍帶,導致臍部生瘡,外邪乘虛而入,傷及腎臟,腎病及肝,肝病及心,心病及脾,脾病及肺,肺臟積聚毒素,就會發病成為臍風。

臍風的症狀:面紅啼哭是心臟受損;手足輕微抽搐是肝臟受損;嘴唇青紫,口脣緊閉,痰涎壅塞是脾臟受損;牙關緊閉是腎臟受損;哭聲微弱或不出聲是肺臟受損。如果只出現一兩種臟腑的症狀,病情尚可治療;如果所有症狀都出現,就難以治癒了。

臍風是嬰兒在出生後一年內最凶險的疾病,必須及早預防。

嬰兒出生後一年內,臍風是最為凶險的疾病。臍部腫脹、腹痛、啼哭不止、嘴唇青紫、口脣緊閉的稱為「臍風」;牙關緊閉,不能吮吸乳汁,哭聲微弱的稱為「噤風」;腹部脹滿,腸鳴如雷,大小便不通的稱為「鎖肚」。這三種症狀都屬於同一種疾病,只是症狀不同而已,俗稱「馬牙風」,病情危急,大多數都會死亡。臍部腫脹、嘴唇緊閉是脾胃之氣衰竭;噤風、不能吃奶是心肺之氣衰竭;鎖肚、大小便不通是肝腎之氣衰竭。任脈不通,衝脈閉塞,胃脈衰弱,怎能不死?想要避免這種疾病,必須做好預防。

預防方法:嬰兒出生後十天之內,如果出現打噴嚏、哭鬧不止、不願吃奶等現象,這是疾病即將發作的徵兆。應立即將嬰兒抱到明亮的地方,檢查其喉嚨和上齶,如有像珍珠一樣的小水泡聚集,就用銀勺或指甲刮掉,然後用軟棉花蘸取甘草汁擦拭乾淨。如果水泡顏色潔白,很快去除,就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水泡顏色發黃,或者水泡破裂後殘留的痕迹滲入腹中,應立即取硃砂、牛黃、麝香少許,研成細末,用豬奶調稀,塗抹在嬰兒口中,或者直接給嬰兒服用一兩匙豬奶,因為豬奶對治療嬰兒口噤不開最有效。

另一種方法:將五苓散加上當歸、川芎、木通、木香(這幾味藥不用煎煮,磨成汁加入藥液中),讓哺乳的母親服用,方法同上。

如果錯過了預防,疾病已經發作,嬰兒的口脣漸漸緊閉,哭鬧不止,吃奶減少,這是腹部疼痛,內熱的症狀。應該服用五苓散,加入酒洗過的當歸、炒過的吳茱萸、木香、乳香、沒藥、鉤藤(各二分),研成極細的粉末,用乳汁調成芡實大小的藥丸,隨時喂給嬰兒服用。哺乳的母親仍然服用五苓散。

還可以用附子、肉桂等量研磨成粉末,用新鮮生薑汁調成藥餅,厚度約一分,大小與肚臍相等,放在嬰兒肚臍上,用紙墊住,再用熨斗熨熱。如果所有症狀都出現,那就無法治療了。

近古治療臍風的方法,先用控涎膏去除風痰,然後用益胃散調理脾胃,再用辰砂膏治療驚厥,這是很好的方法。也有人用殭蠶、全蠍、蜈蚣、蜘蛛等毒藥來治療噤風,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很少有效果。但父母愛子心切,都想救治孩子,醫生也應盡力施救。如果病情較輕,就以上述方法,以五苓散為主藥,因為五苓散是治療太陽膀胱經裡證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