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腹脹
腹中脹滿受虛寒,秘結須從實熱看,
熱多寒少休妄議,虛虛實實夭人年。
大抵小兒多因飲食、飢餓、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因久患疳積,及瘧後癖塊不消,皆能為脹,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脹、蟲脹、積脹、食脹、虛脹、冷脹種種不同,一言以約之,寒脹是也。故疳虛者皆屬寒,宿食積癖皆屬熱。各隨虛實主治,庶不差誤。
錢氏云:小兒腹脹,由脾胃虛寒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也,可下之,不喘。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衰甚,必主目胞腮腫也。黃色者屬脾,治用塌氣丸漸消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
白話文:
孩子肚子胀满,可能是因为体内虚寒,但便秘则要从实热的角度考虑。如果单纯以热多寒少来判断,很容易造成误诊,导致孩子夭折。
一般来说,孩子肚子胀满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当、饥饿、吃生冷食物、甜食过多等原因,导致食物积聚在体内无法排出。也可能因为长期患有疳积,或者疟疾后留下癖块,无法消散,都会导致肚子胀满。按压肚子时,就像敲鼓一样,鼓起且有弹性,就是这种状况。因此,肚子胀满可以分为疳胀、虫胀、积胀、食胀、虚胀、冷胀等多种类型,概括来说,都是寒胀。因此,疳虚属于寒性,宿食积癖则属于热性。治疗时要根据虚实情况进行,避免误诊。
钱氏医书中也提到,孩子肚子胀满,是由于脾胃虚寒导致。实证表现为闷闷不乐、呼吸困难、肚子胀满,可以服用泻药,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则是虚证,不能服用泻药。如果误用泻药,会导致脾虚,气往上走,影响到肺,肺和脾之间如同母子关系,母体衰弱,就会导致眼球突出、腮帮子肿胀。黄色是脾的颜色,可以用“塌气丸”逐渐消肿,让上下都消下去,气就能恢复正常。
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熱則生熱,當識此意,勿誤也。
凡治小兒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時微喘,脈伏而實,時時飲水能食者,可下,瘥。木香檳榔丸主之。脾初虛而後有積者,不可便下,以肥兒丸調之;不愈,以三稜丸主之。
塌氣丸,治小兒虛腹脹大者,加蘿蔔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兩),蠍尾(去毒,五錢),蘿蔔子(炒),加陳皮,青皮,木香(各三錢)
白話文:
小孩容易虛實,脾虛就不耐寒熱,吃寒涼的東西就容易受寒,吃熱的東西就容易上火,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弄錯了。
治療小孩虛腹脹,先服用塌氣丸,如果沒有效果,腹中還有積食結糞,小便黃,時常輕微喘氣,脈象沉而實,而且時常喝水能吃東西,就可以服用瀉藥。[木香檳榔丸]適合這個症狀。如果脾臟是先虛後積,不能立即服用瀉藥,要用[肥兒丸]調理;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用[三稜]丸治療。
塌氣丸用來治療小孩虛腹脹大的,加一點蘿蔔子,叫做[褐丸子]。
胡椒,蠍尾(去除毒性,五錢),蘿蔔子(炒過),加入[陳皮]、[青皮]、木香。
末,麵糊為丸,粟米大,服五七丸,陳米飲下。
三稜丸,治先脾虛,後傷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脹。
三稜(醋炒,煨),莪朮(制),青皮,陳皮,枳實,厚朴(麥焙),半夏(薑汁炒),黃連(炒),香附(醋焙),川芎,使君子肉,夜明砂,神麯,麥芽,乾蟾(燒存性),檳榔,木香,砂仁(各三錢半),當歸(一錢)
白話文:
最後,將麵糊製成丸子,用小米熬的大米粥送服,每天服用五到七顆丸藥。三稜丸用於治療先脾虛後傷食,不能下瀉的症狀,以及疳疾引起的腹脹。藥方包括三稜(醋炒後煨)、莪朮(制)、青皮、陳皮、枳實、厚朴(麥麩焙)、半夏(薑汁炒)、黃連(炒)、香附(醋焙)、川芎、使君子肉、夜明砂、神麴、麥芽、乾蟾(燒存性)、檳榔、木香、砂仁(各三錢半)、當歸(一錢)。
另取神麯煮糊,丸,黍米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米飲下。大便黃,涎臭穢為度,此積滯去也。
治小兒腹脹法,用:
蘿蔔子(炒),紫蘇根,乾葛,陳皮(等分),甘草(少許)
煎服。食少加白朮。
一法用蝦䗫一個,入豬肚內煮熟,去蝦䗫,將肚食盡,效。
如有因食積而腹脹者,有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用丁香脾積丸。有因食多肉多腹脹者,用三黃枳朮丸,料內加香附、半夏,蒸餅,丸服。
白話文:
治小兒腹脹法:
方法一:
另取神麴煮成糊狀,製成丸藥,比黍米還要大。每次服用二十到五十丸,用米湯送服。大便呈黃色,口水有臭味,表示積滯已去除。
方法二:
將蘿蔔子(炒)、紫蘇根、乾葛、陳皮(等份)和甘草(少許)煎服。若孩子食慾不佳,可以加入白朮。
方法三:
取蝦䗫一隻,放入豬肚中煮熟,取出蝦䗫,將豬肚吃完,也有療效。
其他:
若因食積引起腹脹,伴有發熱,可服用木香檳榔丸;若伴有寒涼症狀,可服用丁香脾積丸。若因食肉過多而腹脹,可服用三黃枳朮丸,並加入香附、半夏,用蒸餅包裹成丸服食。
實者宜下之,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為要也。
《針經》曰:夫脹者皆在臟腑之外,排靠臟腑而廓離脅,脹滿皮膚,故曰脹。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宜詳辨之。如腹脹時減者為虛,腹滿不減者為實;按之濡者為虛,按之堅者為實。如大病瘧痢之後脹者為虛;外感風邪寒邪入里者,及傷飲食者,其脹為實。虛者補之,內加行氣之藥,勿太犯溫,及成熱中也。
實者下之,內加補脾之藥,或先補脾而後下之,勿太下之,恐傷胃氣,常用家秘胃苓丸,以紫蘇湯下,多服。
白話文:
身體狀況實證的,應該要先瀉下,消減病邪,之後再補益;虛證的,則應該溫補,使之升提,以補益為主要。
《針經》裡說,脹滿都是發生在臟腑外部,靠著臟腑而擴散到脅肋,使皮膚脹滿,所以叫做脹。總體來說,寒脹比較多,熱脹比較少,治療的時候應該仔細辨別。像是腹部脹滿,有時減退,有時不減,減退的屬於虛證,不減的屬於實證;按壓腹部,感覺鬆軟的屬於虛證,感覺堅硬的屬於實證。例如大病、瘧疾、痢疾之後出現脹滿的,屬於虛證;外感風寒邪氣入侵,或者傷食導致的脹滿,則屬於實證。虛證要補益,在藥方裡加些行氣的藥物,不要太過溫補,以免變成熱證。
實證要瀉下,在藥方裡加些補脾的藥物,或者先補脾之後再瀉下,不要過度瀉下,以免傷了胃氣。常用方劑是胃苓丸,可以用紫蘇湯來瀉下,多服用。
病脹氣喘者,宜分氣飲主之。
分氣飲,治腫脹。
桔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炒),大腹皮,枳殼,半夏,藿香,紫蘇(等分),甘草(減半)
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姜三棗二,煎服。
病脹者,腹堅而大,腹皮無紋,臍突背平,胸高而喘,或滑泄,皆不可治。
《內經》曰:五實者死,腹緊脹一也,氣上喘二也,身壯熱三也,脈洪數四也,大小便秘五也。如此五實者,宜急下之,得利者生,神效丸主之。方用:
白話文:
患有腹脹氣喘的病人,適合服用分氣飲。
分氣飲可以治療腫脹。
藥方包含:桔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炒)、大腹皮、枳殼、半夏、藿香、紫蘇(各等分),甘草(減半)。
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盞,加薑三片棗二顆,煎煮服用。
如果病人腹部堅硬而膨脹,腹皮沒有紋路,肚臍突出,背部平坦,胸部高聳並且呼吸困難,或者經常拉肚子,這些症狀都是不可治癒的。
《內經》中說:「五實者死」,包括腹緊脹、氣上喘、身壯熱、脈洪數、大小便秘,這五種症狀。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立即用藥下瀉,排出體內積存的毒素,才能救活病人。神效丸可以治療這種情況。藥方包含:…
大戟,芫花,甘遂(醋炒),澤瀉,葶藶子(炒),連翹,桑白皮,木香,赤小豆(炒),黑牽牛(炒,取頭末,各等分)
大棗(蒸,去核),搗泥,丸,麻子大,量兒,檳榔湯下,以利為度。
此乃救急之方,非可常用,得利後,用參苓白朮散,去甘草補之。
白話文:
大戟、芫花、甘遂(醋炒)、澤瀉、葶藶子(炒)、連翹、桑白皮、木香、赤小豆(炒)、黑牽牛(炒,取頭末,各等分),將大棗蒸熟去核,搗成泥狀,製成麻子大小的丸藥,用檳榔湯送服,以利尿為度。此方只可緊急時使用,不可經常服用,利尿後可用參苓白朮散(去甘草)來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