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臍風證治

澤瀉、茯苓以養心安神,官桂、吳茱萸、當歸以伐肝臟寒邪之氣,白朮、茯苓以去脾臟寒濕之氣,木香、乳香、沒藥以止腹中之痛,官桂、茯苓、澤瀉、豬苓又去腎中之濕,以鉤藤、官桂去風之搐,以人乳和之。蓋乳母血之所化,其氣用也。若有痰者,本方加膽星末;口噤者,加白殭蠶末;更加人參末服之;如大便不通者,宜三黃解毒丸下,此急則治其標也。去其惡毒之後,如此法治之。

臍風之病,有胎毒者,十無一生。吾見人家難於子息者,所生之子,多以臍風死。如東垣所論紅絲瘤之事,是以知之。

臍瘡者,其帶因有所犯而落,故根未斂,潰腫而成瘡也。宜白龍骨、枯礬、黃柏三味為末敷之,甚妙。要宜常看,勿使抱裙之內有尿濕也。

臍突者,小兒多啼所致也。臍下為氣海,啼哭不止,則觸動氣,氣動於中,臍突於外,理之常也。其狀突出者,光浮如吹起者,捏按則微有聲。此症鄉俗但遇婦人挑水來者,即抱兒以突臍當擔頭上觸之,不拘日數,以臍入為度,每試輒效,亦良法也。吾見小兒臍突者多難養,由於多哭也。

不乳似臍風。小兒生下三日之內,忽有不乳者,當審問之,勿以不乳似臍風治也。臍風有多啼撮唇之症,若此無之,但不乳也。有吐乳,乳之又吐者,或因拭口不淨,惡物入腹也。用黃連、甘草、木香、木瓜各少許,為末,每用少許納兒口中,乳汁下。如有啼哭不乳者,此腹痛也,乃胎寒症,宜上方去黃連、甘草,加乳香、沒藥,以當歸湯少許調藥,如上喂之。如無上症,無故不乳者,問其母之乳汁多少。

有乳多者,傷乳也,宜少節之,不久自思乳矣;乳少者,必有他症,心誠求之。

白話文:

臍風證治

澤瀉、茯苓滋養心神,官桂、吳茱萸、當歸驅除肝臟寒邪,白朮、茯苓去除脾臟寒濕,木香、乳香、沒藥止息腹痛,官桂、茯苓、澤瀉、豬苓排除腎臟濕氣,鉤藤、官桂治療抽搐,再用人乳調和藥物。因為人乳是母體血液所化,具有特殊的療效。若有痰症,可在上方加膽星末;若口噤不開,加白殭蠶末;再加人參末服用;若大便秘結,則需服用三黃解毒丸通便,這是急症時治標的方法。去除毒邪後,再按照此方法治療。

臍風之症,若有胎毒,十個孩子也活不了一個。我見過許多難以生育的家庭,所生的孩子大多死於臍風。這正如東垣所說的紅絲瘤一樣。

臍瘡是指臍帶脫落後,根部尚未癒合,潰爛腫脹而成的瘡瘍。可用白龍骨、枯礬、黃柏研末敷於患處,效果很好。需經常觀察,避免尿液浸濕臍部。

臍部突出,多因小兒啼哭過度引起。臍下為氣海,啼哭不止會衝擊氣機,氣機紊亂導致臍部外凸,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突出部位光滑,像吹起來的氣球一樣,輕按則有微弱的聲音。民間治療此症的方法是:遇到挑水婦女時,讓婦女用擔子上的水桶輕觸嬰兒的臍部,反覆幾次,直到臍部凹陷為止,通常都會有效,也是個不錯的方法。我觀察到,臍部突出的嬰兒大多難以養活,都是因為哭鬧太多所致。

不哺乳症狀類似臍風。嬰兒出生三天內突然不哺乳,應仔細詢問病因,不可一概而論為臍風。臍風通常伴隨啼哭、嘬唇等症狀,若沒有這些症狀,只是不哺乳,則另有原因。若有吐奶現象,可能是因為擦拭口腔不乾淨,有異物進入腹中。可用黃連、甘草、木香、木瓜少許研末,少量喂服,即可促進乳汁下行。若啼哭不止且不哺乳,則可能是腹痛,屬胎寒之症,可將上方藥方中的黃連、甘草去掉,加入乳香、沒藥,再用少量當歸湯調和藥物喂服。若沒有上述症狀,無故不哺乳,應詢問母親乳汁的多少。

乳汁過多者,屬乳傷,應適當減少哺乳次數,不久即可自行恢復;乳汁過少者,必定另有病症,需誠心尋求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