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卷之四 (4)
卷之四 (4)
1. 黃疸
濕熱食傷總髮黃,是名疸病屬純陽,
熱宜寒治濕宜利,食積還從消導良。
錢氏曰:凡小兒身皮面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轉背強,大小便澀,一身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也。二症多得於大病之後。又有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遍身微黃,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大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黃也。經云:諸疸皆屬於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色,胃怯不和也。
按:論小兒黃疸病,錢氏甚詳。如因熱者,其色黃而明;因濕者,其色黃而黯;因食積者,其色黃而淡。以此辨之。
丹溪云:不必分五疸,總是濕熱,如盒曲相似,此理甚明。按:經中只言癉,俗稱為疸。癉者,單也,謂單陽而無陰也。因於熱者,用涼驚丸;因於濕者,用胃苓丸,內加茵陳作丸服之;因於食積,同疳黃者,集聖丸。脾胃虛怯而黃者,肥兒丸,此家秘之法也。(方見前。)大抵治黃疸者,茵陳五苓散尤為穩當。錢氏瀉黃散治脾熱發黃。
白話文:
濕熱傷及脾胃導致身體發黃,這就是黃疸病,屬於純陽之症。治療熱證宜用寒涼之法,濕證則需利濕,食積則需要消導。
錢氏說:凡是小兒身體、皮膚、面容都發黃的,就是黃疸病。如果伴隨身痛、背部僵硬、大小便困難,全身、面部、眼珠、指甲都發黃,小便像屋塵顏色,接觸到的物品也發黃,並且口渴難忍,這就是黃疸。這兩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大病之後。還有一些嬰兒出生後一百天或半年,沒有生病卻全身泛黃,這是胃熱。成人也一樣。還有些人面黃腹大,口渴難忍,這是脾疳。還有一些人從出生就全身發黃,這是胎黃。經書中說:所有的黃疸都屬於熱證,顏色深黃的更是如此。如果黃色偏淡還伴有白色,則是脾胃虛弱不和。
分析:錢氏對小兒黃疸病的論述非常詳細。如果黃疸是由熱引起的,顏色會黃而明亮;如果是濕氣引起的,顏色會黃而黯淡;如果是食積引起的,顏色會黃而淡。根據這些顏色變化可以辨別病因。
丹溪說:不必分五種黃疸,都是濕熱導致,就像發酵的麵團一樣,道理很清楚。經書中只記載「癉」,俗稱「疸」。「癉」的意思是單一,指的是單陽無陰。如果是熱證引起的,用涼驚丸;如果是濕證引起的,用胃苓丸,加入茵陳製成丸劑服用;如果是食積引起的,與疳黃相同,用集聖丸。如果是脾胃虛弱導致的黃疸,用肥兒丸,這是家傳秘方。總之,治療黃疸,以茵陳五苓散最為穩妥。錢氏的瀉黃散治療脾熱發黃。
大概治小兒,季夏之時,身體蒸熱,胸膈煩悶,如爛橘之黃,眼中白睛赤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用加減瀉黃湯主之。
加減瀉黃湯
黃連,茵陳(各五錢),黃柏,黃芩,茯苓,山梔仁(各二錢),澤瀉(二錢)
㕮咀,作一服。水煎,稍熱服。
此方治濕熱發黃甚效。
丹溪治小兒吐泄黃疸方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各等分)
白話文:
夏季末的時候,如果小孩身體發熱,胸悶難受,皮膚呈現橘黃色,眼白發黃,四肢無力,無法行走站立,可以用加減瀉黃湯來治療。
加減瀉黃湯的藥方為:黃連、茵陳各五錢,黃柏、黃芩、茯苓、山梔仁各二錢,澤瀉二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用水煎煮,稍微放涼後服用。
此方對濕熱引起的發黃症狀療效顯著。
丹溪治小兒吐瀉黃疸方: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麴、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各等份。
末,溫水調服。
傷乳食吐泄加山楂;時氣吐泄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此方治傷食及食積發黃,甚效。
凡小兒有食積者,面色多帶黃白,宜肥兒丸調之。健脾益胃,出積消食,脾胃既和,飲食消退,運化精微,灌溉臟腑,流行榮衛,自然五色修明,其黃去矣。
腹中有癖者,宜化癖丸。(方見癖。)有積者三稜丸。(方見脹。)各依其法治之,無有不驗者。惟初生小兒胎黃,用生地湯與母服之,兒食乳,其黃自退。
白話文:
最後,用溫水調和服用。
如果孩子是因吃奶過多而吐瀉,可以加山楂;如果是因為時節變化引起的吐瀉,可以加滑石;如果發燒,可以加薄荷。
這個方子治療因飲食不當引起的食積或食積導致的發黃,效果很好。
凡是小孩有食積的,臉色大多帶點黃白,可以用肥兒丸調理。肥兒丸可以健脾益胃,消除食積,使脾胃調和,飲食能消化吸收,運化精微物質,滋養臟腑,流通氣血,自然就會面色紅潤,黃色消失。
肚子裡有癖塊的,可以用化癖丸治療。(方子見於癖證部分)肚子裡有積食的,可以用三稜丸治療。(方子見於脹滿部分) 這些方法都各依其法治療,沒有不有效的。只有剛出生的嬰兒出現胎黃,要用生地湯給母親服用,嬰兒喝母乳,黃疸就會自然消退。
生地黃湯
生地,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各等分)
水煎服。
白話文:
生地黃湯
藥材:
- 生地黃:等份
- 赤芍:等份
- 川芎:等份
- 當歸:等份
- 天花粉:等份
用法: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湯汁。
2. 腹痛
小兒腹痛哭聲連,大者能言何處疼,
冷熱積蟲分四症,盤腸內吊察根源。
仁齋云:腹痛之病,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
挾冷痛者,於面色或青或白見之,冷甚者,則面色黯黑,唇爪甲皆青矣。輕者當歸散,重者燒脾散主之。有吐痛者,保童丸。
當歸散,治腹痛有寒無熱。
當歸(倍用),木香,辣桂,人參,甘草(等分)
白話文:
小兒腹痛哭聲連,大者能言何處疼,
孩子腹痛哭鬧不停,大一點的孩子能說出疼痛的地方,
冷熱積蟲分四症,盤腸內吊察根源。
腹痛可以分為寒、熱、積食、蟲積四種,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症狀,才能找出病根。
仁齋云:腹痛之病,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
仁齋說:腹痛的病症,是外邪入侵,與人體正氣相搏鬥,導致臟腑氣機失調而引起的。
挾冷痛者,於面色或青或白見之,冷甚者,則面色黯黑,唇爪甲皆青矣。輕者當歸散,重者燒脾散主之。有吐痛者,保童丸。
如果孩子腹痛是因為寒氣所致,面色會發青或發白,寒氣重的,面色會黯黑,嘴唇、指甲都發青。輕者可以用當歸散治療,重者可以用燒脾散治療。如果孩子腹痛伴有嘔吐,可以用保童丸。
當歸散,治腹痛有寒無熱。
當歸散可以治療寒性腹痛,沒有發熱的症狀。
當歸(倍用),木香,辣桂,人參,甘草(等分)
當歸散的配方是:當歸(用量加倍),木香,辣桂,人參,甘草(各等量)。
生薑、大棗引,溫服。
燒脾散,治傷生冷果菜,停積中焦,心脾冷痛。
乾薑(炙),厚朴(姜炒),草果仁,砂仁,甘草(炙),神麯(炒),麥芽,陳皮,良薑(炒,等分)
末,熱鹽湯點服,或煉蜜丸,如圓眼大,薑湯化一丸下。
保童丸,治因寒,傷風冷食積,肚疼,吐泄,嘔惡。
白話文:
生薑和大棗加水煎煮,溫熱服用。燒脾散用於治療食用生冷瓜果蔬菜導致脾胃虛寒,食物停滯在中焦,出現心脾冷痛的症狀。藥方包括乾薑(炙)、厚朴(薑炒)、草果仁、砂仁、甘草(炙)、神麴(炒)、麥芽、陳皮、良薑(炒,各等份),研成細末,用熱鹽湯送服,或製成蜜丸,如圓眼大小,用薑湯化服一丸。保童丸用於治療因寒邪入侵,受涼飲食不節,導致肚子疼痛、腹瀉、嘔吐的症狀。
人參,白朮,甘草(炙),蒼朮(泔),厚朴(姜),陳皮,茯苓,豬苓,澤瀉,藿香,丁香,半夏曲,乾薑(炒),肉桂,白豆蔻,青皮,檳榔,肉豆蔻(麵煨),滑石(炒),全蠍,木香,訶子肉(等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甘草(炙)、蒼朮(泔)、厚朴(姜)、陳皮、茯苓、豬苓、澤瀉、藿香、丁香、半夏曲、乾薑(炒)、肉桂、白豆蔻、青皮、檳榔、肉豆蔻(麵煨)、滑石(炒)、全蠍、木香、訶子肉(各等份)
神麯糊丸,龍眼大,一丸,米飲下。
或用理中九、胃苓丸合杵細,煨薑湯調,服已見驗。
挾熱痛者,於面赤壯熱、四肢煩痛、手足心熱見之,宜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大便秘者,枳樸大黃丸主之。(方見積聚。)大便調者,芍藥甘草湯。
四順清涼飲
白芍,當歸,甘草,大黃(等分)
白話文:
神麴糊丸,像龍眼一樣大,每次服用一丸,用米湯送服。
或者用理中丸九份和胃苓丸混合研磨成細粉,用煨薑湯調和服用,效果已經得到驗證。
如果伴隨發熱疼痛,表現為臉色發紅、發燒、四肢酸痛、手腳心發熱,應該服用四順清涼飲,再加上青皮和枳殼。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用枳樸大黃丸治療。大便通暢後,可以用芍藥甘草湯。
四順清涼飲的藥方:白芍、當歸、甘草、大黃(各等分)
芍藥甘草湯
白芍(倍用),甘草(減半)
以上二方,並用,水煎服。
錢氏云:小兒積痛,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及大便或酸臭者,當磨積,宜三稜消積丸主之,甚者脾積丸下之。後和胃,胃苓丸、養脾丸、肥兒丸、參苓白朮散,擇而用之。
三稜消積丸,治積痛、胃脘痛、心腹痛、小便痛、痞痛、蟲痛。
白話文:
白芍用量加倍,甘草用量減半,兩種藥材一起煎水服用。
錢氏說:小兒如果出現肚子痛、口氣溫熱、面黃發白、眼睛無神、眼白多、嗜睡、厭食、大便酸臭等症狀,應該是積食,可以用三稜消積丸治療,症狀嚴重可以用脾積丸輔助。之後要調理脾胃,可以選擇胃苓丸、養脾丸、肥兒丸、參苓白朮散等藥方,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三稜消積丸主要用於治療積痛、胃脘痛、心腹痛、小便痛、痞痛、蟲痛等症狀。
三稜(煨),莪朮(煨),半夏曲,枳實(麩),黃連,吳茱萸(水拌炒),陳皮,青皮,木香,檳榔,厚朴(姜),川楝子肉,小茴(等分)
末,另取神麯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蟲痛,面㿠白,心腹痛,口中涎沫及清水出。發痛時,烏梅丸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
積痛、食積、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口涎而沫出,甚者化蟲丸、萬應丸,看病輕重用。
白話文:
將三稜、莪朮、半夏、枳實、黃連、吳茱萸、陳皮、青皮、木香、檳榔、厚朴、川楝子肉、小茴各等份研磨成粉末,另取神麴糊丸,黍米大小,每次服二三十丸,米湯送服。
此方適用於蟲痛、面部發白、心腹疼痛、口中流口水和清水等症狀。症狀發作時,可以用烏梅丸治療。小兒體質虛弱者,容易患此病。
積痛、食積、虛痛,症狀大同小異,但蟲痛會伴隨著口涎流出,嚴重者可以用化蟲丸或萬應丸治療,依病情輕重選擇用藥。
烏梅丸,治胃冷,蛔攻心痛,嘔吐,四肢冷。
烏梅(三十個),黃柏(炒),細辛,肉桂,附子(炮,各六錢),黃連(一兩六錢),蜀椒(去閉口者,炒潤),當歸(各四錢),姜(泡,一錢)
末,取烏梅肉酒浸杵爛,和蜜丸,麻子大,服十丸,日二次,忌生冷。
化蟲丸,治蟲咬心痛,去來不定,不思乳食。
鶴蝨,檳榔,錫灰,苦楝根白皮(各一錢),白枯礬(三錢,半生半熟)
白話文:
烏梅丸用於治療胃寒、蛔蟲侵犯心臟導致的疼痛、嘔吐、四肢冰冷等症狀。取烏梅三十個,黃柏(炒)、細辛、肉桂、附子(炮,各六錢)、黃連(一兩六錢)、蜀椒(去閉口者,炒潤)、當歸(各四錢)、姜(泡,一錢),研磨成粉末,用烏梅肉浸酒搗爛,加入蜂蜜製成丸藥,麻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丸,每天兩次,忌食生冷食物。
化蟲丸用於治療蟲咬心臟導致的疼痛,反覆發作,不思乳食等症狀。取鶴蝨、檳榔、錫灰、苦楝根白皮(各一錢)、白枯礬(三錢,半生半熟),研磨成粉末服用。
麵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熟水入香油三滴吞下,食前服。
如有小蟲皆化,大蟲自利下。初服甚效。
凡病腹痛,喜手按及熱熨者,為虛、為寒,宜用溫補法。如手不可按者,為實,宜下之。盤腸內吊痛。(見前驚風及後疝痛。)
白話文:
將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一次服用二十到三十顆,用熱水沖入三滴香油,吞服,飯前服用。若有小蟲,服用後便會化掉,大蟲則會自然排出。初次服用效果顯著。
凡是腹痛,喜歡用手按壓或熱敷的,屬於虛寒,宜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如果手按壓不了,則屬於實證,需要瀉下。盤腸內吊痛,請參考前文驚風及後文疝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