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09)
別論 (209)
1. 黃芩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黃芩,主治心下痞也,兼治胸脅滿、嘔吐、下利。」
此說雖是,若不加「因於充血或炎性機轉」九字則難為完璧。心下痞者,有因於充血或炎性機轉者,有因氣逆者,有因停水者,原因不一故也。是以上文須改作黃芩因於充血或炎性機轉而心下痞者為主目的,胸脅滿、嘔吐、下痢等為副目的而用之。下說亦同為本藥應用之副目的。
《本草綱目》曰
黃芩根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惡瘡疽蝕,火瘡。(《本經》)
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求真按:「消穀者,促進消化也」),…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別錄》)
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治五淋,…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求真按:「本藥治熱渴作用效力微弱」)。(甄權)
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大明)
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求真按:「此瘀血,非真瘀血,因充血或炎性充血之意可知」),上部積血,…安胎。(元素)
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疼喉腥,諸失血(求真按:「諸失血,出血也」)。(時珍)
【發明】
元素曰:「黃芩之用有九:瀉肺熱,一也。治上焦皮膚風熱、風濕,二也。去諸熱,三也(求真按:『諸熱之上當冠以“少陽病”三字』)。利胸中氣,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經諸濕,六也(消痰膈,除脾經諸濕者,即除呼吸及消化器之濕熱也)。夏月須用,七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八也。
安胎,九也(求真按:『養陰退陽者,去熱也。本藥之安胎者,恐母體有炎證而致將欲流產之際,若用本藥,則能去此炎證,故得安胎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求真按:『雖不用酒炒,亦能主上部之積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久不能止者,與芍藥、甘草同用之(求真按:『本藥與芍藥、甘草同用,即黃芩湯之方意,唯少大棗耳』)。
凡諸瘡痛不可忍者,宜芩、連苦寒之藥(求真按:『凡諸瘡熱痛云云,若不作,則不得以黃連、黃芩為主治』)。」
白話文:
《藥徵》說:「黃芩主要治療心下痞悶,兼治胸脅脹滿、嘔吐、腹瀉。」
這個說法雖然對,但如果沒有加上「因充血或發炎機制」這九個字,就難以完善。所謂心下痞悶,有的因為充血或發炎機制引起,有的因為氣逆引起,有的因為停滯的水液引起,原因並不單一。因此,以上文字應該修改為:黃芩主要用於因充血或發炎機制引起的心下痞悶,而胸脅脹滿、嘔吐、腹瀉等為次要的治療目標。以下關於黃芩的其他用途也是這樣,都屬於次要的治療目標。
《本草綱目》記載:
黃芩根
【氣味】味苦,性平,無毒。
【主治】各種熱性黃疸、痢疾、瘡瘍潰爛、火燒傷。(《本經》)
治療痰熱、胃熱、小腹絞痛、促進消化、女子閉經、淋漓不斷的出血、產後出血、小兒腹痛。(《別錄》)
治療熱毒引起的骨蒸潮熱、忽冷忽熱、腸胃功能失調,治療五淋病,解除關節煩悶,緩解發熱口渴。(甄權)(求真按:黃芩治療口渴的效果不強。)
能使氣下降,主要治療流行性熱病、疔瘡,排除膿液,治療乳房癰腫、背部發炎。(大明)
治療肺部濕熱,瀉肺火上逆,治療上焦熱引起的眼睛紅腫、淤血阻塞(求真按:這裡的淤血並非真正的淤血,而是充血或炎症性充血的意思)、上部積血,有安胎的作用。(元素)
治療風熱、濕熱引起的頭痛,奔豚氣發作時的熱痛,火咳引起的肺部疼痛、喉嚨腥味,各種出血症狀(求真按:各種出血症狀,就是指出血)。(時珍)
【發明】
元素說:「黃芩的功效有九種:瀉肺熱,這是第一;治療上焦皮膚的風熱、風濕,這是第二;去除各種熱邪,這是第三(求真按:這裡的“各種熱”應該加上“少陽病”這三個字);疏通胸中的氣機,這是第四;消除痰涎阻隔,這是第五;去除脾經的各種濕邪,這是第六(消除痰涎阻隔和去除脾經的各種濕邪,就是去除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濕熱);夏天需要使用,這是第七;婦女產後,滋陰退陽熱,這是第八;安胎,這是第九(求真按:滋陰退陽熱就是去除熱邪。黃芩的安胎作用,可能是因為母體有炎症導致將要流產時,使用黃芩可以去除炎症,所以能夠安胎)。用酒炒可以使藥性上升,主要治療上部積血(求真按:即使不用酒炒,也能治療上部積血),不用酒炒就不能去除。對於腹瀉膿血、腹痛裡急後重、發熱久久不能停止的,可以和芍藥、甘草一起使用(求真按:黃芩和芍藥、甘草一起使用,就是黃芩湯的藥理,只是少了紅棗而已)。
凡是各種瘡瘍疼痛難以忍受的,應該使用黃芩、黃連等苦寒的藥物(求真按:這裡說的“凡是各種瘡瘍熱痛”,如果不這樣說,就無法確定用黃連、黃芩為主治療)。
2. 附子瀉心湯之注釋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傷寒論》)
【註】
心下痞呈瀉心湯證者,若為陽實證,則有發熱而無惡寒。今不拘心下痞,「而惡寒、汗出」之上加一「復」字者,暗示反於瀉心湯證也。而此惡寒與汗出者,是非有表候,為陽虛證之徵,故以瀉心湯治心下痞,以附子治此惡寒與汗出也。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4克,黃連、黃芩、附子各2克。
上藥,各別細銼,漬大黃、黃連、黃芩3味於沸湯60克內,須臾,絞去滓。別以水60克煮附子,取20克,合而頓服之。
《芳翁醫談》曰:「中風卒倒者,最難治。與附子瀉心湯,間有得效,然多死者。」
求真按:「是論腦出血之陰陽虛實相半者。其陽實證者,不可混同之。」
《方輿輗》本方條曰:「瀉心湯證,有但欲寐者,甚者,食時與服藥亦睡,又手尖微冷等證亦宜此方。」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老人停食,瞀悶暈倒,不省人事,心下滿,四肢厥冷,面無血色,額上冷汗,脈伏如絕,其狀類中風者,稱為食鬱、食厥,宜附子瀉心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感到心口下方堵塞不舒服,而且又怕冷、流汗,就適合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
這裡的「心下痞」指的是像瀉心湯證的症狀,但如果屬於陽氣旺盛的實熱證,應該會發燒而不會怕冷。現在不只是心口下方堵塞不舒服,「而且」還怕冷、流汗,特別加一個「又」字,暗示這種情況和單純的瀉心湯證不同。這種怕冷和流汗,並不是表證,而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所以要用瀉心湯來處理心口下方的不適,再用附子來治療怕冷和流汗的問題。
附子瀉心湯的藥方組成:
大黃4克,黃連、黃芩、附子各2克。
將藥材分別切碎,先用60克的沸水浸泡大黃、黃連、黃芩這三味藥,過一會兒把藥渣濾掉。另外用60克的水煮附子,取20克的藥汁,再把兩者混合一起一次喝完。
《芳翁醫談》說:「中風突然倒地的人,最難治療。用附子瀉心湯,偶爾有效,但大多還是會死亡。」
求真按:「這裡指的是腦出血,並且陰陽虛實兩種情況都有的狀況。其中陽氣旺盛的實熱證,絕對不能和這種情況混淆。」
《方輿輗》這本書中關於這個藥方的條文說:「有瀉心湯證,同時又很想睡覺的人,嚴重時吃飯和吃藥時也會睡著,還有手尖冰冷等症狀,也適合用這個藥方。」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關於這個藥方的條文說:「老年人因為食物積滯,導致頭暈、昏倒、人事不省,心口下方脹滿,四肢冰冷,臉色蒼白,額頭冒冷汗,脈象微弱得像要斷了一樣,這種情況看起來像中風,稱為食積鬱結或食厥,適合用附子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