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六經合論

本方去桂枝,《局方》名三拗湯,冬日無汗用之,較本方為緩也。仲景於本方中去桂枝加石膏,更名麻杏甘膏湯,治肺經郁遏作喘,表寒裡熱之症。

小青龍湯,於發汗中利水。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傷寒表不解,發汗而未透也。心下為水氣,即未出之汗也。乾嘔發熱而咳,或微喘,邪未盡而停於肺胃之間也。病屬有形,非一派發汗所能愈,故用麻黃之解表,即用白芍五味之斂逆,一以散水寒,一以收喘咳也。又加乾薑之溫肺,細辛之溫腎,半夏之除嘔,甘草之緩中,表裡分消,水氣有不散者乎?金匱用以治溢飲,以飲亦水類,四肢之水,與心下之水同治也。加石膏以治肺脹,以水停心下而兼煩躁。

石膏辛寒,即仿傷寒大青龍之旨也。後人用小青龍治水腫,以無汗而喘,即遵《內經》開鬼門之治也。方中五味、乾薑,尤為治表寒發咳之要藥。所以小柴胡真武等湯,方後俱云咳者加五味子、乾薑。五苓散與豬苓湯,同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水不利之症。

而一屬陽明,必顯躁煩熱悶,故於茯苓、豬苓、澤瀉利水之中,加阿膠、滑石以滋陰滌熱;一屬太陽,或太陽轉屬陽明,必因發汗未透,以致邪水內蓄,故於茯苓、豬苓、澤瀉利水之中,加白朮以健脾利水,桂枝以散表除邪。觀仲景云:多服暖水汗出愈。則知此方利水而兼發汗也。

後人移治交腸,交腸者,大小易位而出也。《金匱》加茵陳治黃疸,名茵陳五苓散,後人去桂名四苓散,純為利水之劑。合平胃名胃苓湯,又為消腫利濕之劑。

痞者,天地不交之謂,以邪氣痞塞於中,上下不通而名。滿而硬痛為結胃,但滿不痛為痞。諸家論痞,或偏於寒,或偏於熱,究之寒熱互結則成痞。惟其寒熱有差多差少,故諸方或以附子之辛熱立名,或以大黃黃連之苦寒立名,或以生薑之辛散立名,或以甘草半夏之和緩立名。

按甘草瀉心湯,用乾薑、半夏、黃芩、黃連、甘草、大棗六味,益以人參名半夏瀉心,益以人參生薑名生薑瀉心。柯韻伯曰:太陽變痞,用生薑瀉心。陽明變痞,用甘草瀉心。少陽變痞,用半夏瀉心。至大黃黃連瀉心湯,止用大黃黃連二味,再加黃芩、附子,名附子瀉心。仲景立法,原各有不同,一言以蔽之,不外辛開苦降而已。

治痞要藥,在乾薑、黃連二味。半夏、黃芩、甘草、大棗四味,則輔佐而已。偏於寒則多用乾薑,亦可參以附子;偏於熱則多用黃連,亦可參以大黃;偏於中虛則加人參;或涉表邪一二則加生薑,並可與旋覆、代赭、黃連等湯出入互用。又按程郊倩曰:若不因誤下而為痞者,或痰或食或氣為之結,俱非瀉心湯治。

更有陰經得寒而成痞逆者,服瀉心湯必成大害。

白話文:

這個方子(指麻黃湯)去掉桂枝,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被稱為三拗湯,是冬天沒有汗的人使用的,藥性比麻黃湯緩和。張仲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掉桂枝,加入石膏,改名為麻杏甘膏湯,用來治療肺經鬱悶導致的喘,屬於表寒裡熱的病症。

小青龍湯,是在發汗的同時利水。因為汗水是水的一種,肺是水的源頭,傷寒表證沒有解除,發汗卻沒能讓汗透出來,心下有水氣,其實是還沒排出的汗。如果出現乾嘔、發熱、咳嗽,或者稍微喘,這是因為邪氣還沒完全清除,停留在肺和胃之間。這種病屬於有形的病邪,不能單純靠發汗治好,所以要用麻黃來解表,同時用白芍和五味子來收斂逆氣,一個是散水寒,一個是收喘咳。又加上乾薑來溫肺,細辛來溫腎,半夏來止嘔,甘草來緩和藥性,這樣表裡分消,水氣自然就會散去。

《金匱要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溢飲,因為飲也屬於水類,四肢的水腫和心下的水腫都要一起治療。如果加石膏可以治療肺脹,因為水停留在心下會讓人煩躁。石膏味辛性寒,是效法傷寒大青龍湯的用意。後人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水腫,是因為沒有汗又喘,這也是遵循《內經》開鬼門的方法。方中的五味子和乾薑,尤其重要,是治療表寒發咳的要藥。所以像小柴胡湯、真武湯等方子,後面都會說咳嗽的人要加五味子和乾薑。

五苓散和豬苓湯,都是用來治療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等症狀。但五苓散屬於陽明證,會表現出煩躁、發熱、胸悶,所以在茯苓、豬苓、澤瀉這些利水的藥材中,加入阿膠和滑石來滋陰清熱;而豬苓湯屬於太陽證,或者太陽證轉屬陽明證,多是因為發汗不透,導致邪水內積,所以在茯苓、豬苓、澤瀉利水的藥材中,加入白朮來健脾利水,加入桂枝來散表邪。看仲景說:多喝熱水幫助發汗就能痊癒。就知道這個方子是利水又兼發汗的。

後人將五苓散用於治療交腸病,交腸是指大小腸位置錯亂。在《金匱要略》中,加入茵陳來治療黃疸,叫做茵陳五苓散。後人去掉桂枝,叫做四苓散,就變成單純的利水劑。與平胃散合用,叫做胃苓湯,又成為消腫利濕的藥劑。

痞,是指天地陰陽不交合,是邪氣痞塞在中間,上下不通暢而得名。如果腹部脹滿且堅硬疼痛,就叫做結胃;如果只是脹滿不痛,就叫做痞。各家對痞的看法,有的偏向寒,有的偏向熱,但總的來說,是寒熱互相交結而形成的痞。只是寒熱的程度有差異,所以有的方子以附子的辛熱為名,有的以大黃黃連的苦寒為名,有的以生薑的辛散為名,有的以甘草半夏的和緩為名。

甘草瀉心湯,是用乾薑、半夏、黃芩、黃連、甘草、大棗六味藥材,如果再加人參,就叫做半夏瀉心湯,再加人參和生薑,就叫做生薑瀉心湯。柯韻伯說:太陽經變為痞,用生薑瀉心湯;陽明經變為痞,用甘草瀉心湯;少陽經變為痞,用半夏瀉心湯。至於大黃黃連瀉心湯,只用大黃和黃連兩味藥,再加黃芩、附子,叫做附子瀉心湯。仲景的立法,本來就各有不同,總而言之,就是辛開苦降。

治療痞的要藥,在於乾薑和黃連這兩味藥。半夏、黃芩、甘草、大棗這四味藥,只是輔助而已。如果偏寒,就多用乾薑,也可以酌情使用附子;如果偏熱,就多用黃連,也可以酌情使用大黃;如果偏向中虛,就要加人參;如果同時有表邪,就要加生薑,也可以與旋覆代赭湯、黃連湯等方子搭配使用。另外,程郊倩說:如果不是因為誤用下法而導致的痞,而是因為痰、食或氣結導致的痞,都不適合用瀉心湯治療。

還有陰經受寒而形成痞逆的,服用瀉心湯一定會造成很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