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六經合論
按仲景自序,言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雜病,未嘗分為兩書也。所云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不專為傷寒一症立法。
今之讀傷寒論者,一惑於傳經之說,再惑於三綱鼎立之說,遂至經旨不明。自程郊倩、柯韻伯,撇去舊解,覺仲景所分之六經,不特可以治風寒,並可以治雜病。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為桂枝本症。脈浮弱,為桂枝本脈。一見此症此脈,無問其為中風傷寒雜病也。汗出而熱不解,因邪在營衛之間,不在皮毛之際,故以桂枝生薑甘草大棗,辛甘發散,中配以芍藥酸寒,用以發汗,即用以止汗也。又慮中氣虛餒,不能送邪外出,須助以熱粥。
經云飲入於胃,以傳於肺,肺主皮毛,汗所從出。服已啜粥,充胃氣以達於肺也。是方調和營衛,不特自汗盜汗,虛瘧虛痢所宜,即勞倦內傷,及一切陽虛等症,咸宜用之。以桂枝為建中之祖耳。胸滿去芍藥,喘加厚朴、杏仁,汗漏不止加附子,亡陽起臥不安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為救逆湯。此皆進而從陽也。
若退而從陰者,加黃芩為陽旦湯,倍芍藥又治太陰腹滿,微痛加大黃,治太陰大實病。《難經》云: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後人並用桂枝湯,以陽維屬衛,陰維屬營,桂枝湯調和營衛也。專用芍藥甘草二味,名芍藥甘草湯,專治血虛腹痛,乃泄木安土之義。余痛不治,以其酸寒,無溫散之力也。
桂枝湯治表虛,倍芍藥加膠飴,名小建中湯,桂枝為和劑,建中為補劑也。故不特傷寒心悸而煩,及腹中急痛者宜之,即虛勞裡急,亡血失精等症,《金匱》與黃耆建中湯並用。又疸症篇云: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則知此湯為治虛勞之專劑。男子身黃便利,顯屬虛寒而非濕熱,故亦以此湯治之也。
是方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意在保護肺氣,不令自汗,專為虛勞而設,而非傷寒門所有事。然許學士治傷寒無汗,尺中脈遲,不任發散者,先用黃耆建中以實其氣,後用麻黃湯以發其汗,此又善於取裁矣。《千金》於小建中湯加當歸,名內補當歸建中湯,治女科虛羸少氣,裡急腹痛等症,意在安營以補血,故更其名曰內補也。
麻黃湯,治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之症,乃太陽發汗之峻劑。桂枝湯中無麻黃,且得芍藥之監製,誤用尚可挽回,是方麻桂辛溫,佐以杏仁開氣,雖有甘草之和,猛銳莫當,頗為難用。時行感冒,代以蔥豉湯,九味羌活湯足矣。凡遇冷風哮喘等症,邪郁肺經而無涉於下焦真元者,麻黃湯又為要劑。
白話文:
根據張仲景的自序,他寫的《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可見傷寒和雜病本來就沒有分成兩本書。書中提到的太陽病,症狀是脈浮、頭頸僵硬疼痛且怕冷;陽明病,主要是腸胃積滯;少陽病,會有口苦、咽乾、眼睛昏花等症狀;太陰病,會腹脹、想吐、吃不下東西、拉肚子,如果亂用瀉藥,會導致胸下產生硬塊;少陰病,脈象微弱細小、只想睡覺;厥陰病,會有口渴、氣往上衝到心口、胸口灼熱疼痛、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反而會吐蛔蟲,如果用瀉藥會導致腹瀉不止。這些是六經各自主管的疾病綱要,並非只針對傷寒這種疾病而設立的法則。
現在讀《傷寒論》的人,一部分人被「傳經」的說法迷惑,另一部分人又被「三綱鼎立」的說法困擾,導致無法理解經文的真正含義。自從程郊倩、柯韻伯等人拋棄舊有的解釋,才讓人們認識到張仲景所分的六經,不僅可以治療風寒,還可以治療各種雜病。
頭痛發熱、出汗怕風,是桂枝湯的典型症狀。脈象浮弱,是桂枝湯的典型脈象。只要出現這些症狀和脈象,無論是中風、傷寒還是其他雜病,都可以用桂枝湯。如果出汗後發熱沒有退去,是因為邪氣停留在營衛之間,而不是在皮膚表面,所以用桂枝、生薑、甘草、大棗這些辛甘的藥物來發散邪氣,再搭配芍藥的酸寒來止汗,也可以達到發汗的效果。同時,也考慮到患者中氣虛弱,無法把邪氣排出體外,需要用熱粥來幫助。
經文說,飲食物進入胃後,會傳輸到肺,肺主管皮膚,汗就是從這裡出來的。喝下藥後再喝熱粥,可以充實胃氣並到達肺部。這個方子可以調和營衛,不僅適用於自汗、盜汗、虛瘧、虛痢等症狀,也適用於勞累內傷以及各種陽虛症狀,因為桂枝湯是調補中氣的基礎方。如果胸悶可以去掉芍藥,喘氣可以加上厚朴、杏仁,出汗不止可以加上附子,亡陽導致坐立不安可以去掉芍藥,加上蜀漆、龍骨、牡蠣,就成了救逆湯。這些都是順著陽氣來治療的。
如果反過來從陰氣治療,可以加上黃芩變成陽旦湯,芍藥加倍可以治療太陰腹脹,如果腹脹疼痛且嚴重可以加上大黃來治療太陰實證。《難經》說,陽維脈發病會感到忽冷忽熱,陰維脈發病會感到心痛。後人也用桂枝湯來治療,是因為陽維脈屬於衛氣,陰維脈屬於營氣,桂枝湯可以調和營衛。單獨使用芍藥和甘草兩味藥,就叫做芍藥甘草湯,專門治療血虛腹痛,有著泄肝木而安定脾土的功效。其他類型的疼痛則無法治療,因為芍藥酸寒,沒有溫散的功效。
桂枝湯治療表虛,芍藥加倍再加入飴糖,就成了小建中湯。桂枝湯是調和劑,小建中湯是補益劑。因此,不僅傷寒引起的心悸煩躁、腹痛可以用它來治療,虛勞裡急、失血失精等症狀,《金匱要略》中也會與黃耆建中湯搭配使用。而且,在黃疸病的章節中說到,男子患黃疸,小便順暢,可以用虛勞小建中湯來治療,可見此湯是治療虛勞的專用方劑。男子出現黃疸且小便順暢,明顯屬於虛寒而不是濕熱,所以用此湯治療。
這個方子再加上黃耆,就成了黃耆建中湯,目的是保護肺氣,防止自汗,專門為虛勞而設,並不是傷寒類的方劑。然而,許學士治療傷寒無汗,脈象遲緩,不適合用發散的藥物,就先用黃耆建中湯來補氣,然後再用麻黃湯來發汗,這也是懂得靈活變通的表現。《千金方》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上當歸,就成了內補當歸建中湯,用來治療婦科虛弱、氣短、裡急腹痛等症狀,目的是安撫營氣、補益氣血,所以改名為內補。
麻黃湯,可以治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冷無汗、喘氣等症狀,是治療太陽病發汗的峻猛藥劑。桂枝湯中沒有麻黃,而且有芍藥的制約,即使誤用也還可以挽救。但麻黃湯中麻黃、桂枝藥性辛溫,加上杏仁來開宣肺氣,雖然有甘草調和,但藥性過於猛烈,使用時需要非常謹慎。流行性感冒,可以用蔥豉湯、九味羌活湯來代替麻黃湯。凡是遇到冷風哮喘等症狀,病邪鬱積在肺經,而沒有傷及下焦真元的情況下,麻黃湯又是非常重要的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