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六經合論

面色赤者,更加黃連少許,大破其格拒之陰。廣皮芳香利氣,甘草甘緩和中,臘茶苦降達下,更用土漿水澄清煎藥,取土氣以靜鎮之,衝入白蜜冷服者,藉寒潤以急趨之也。

真武湯與小青龍,同為利水之劑。青龍治太陽邪水內蓄,汗劑以升散之也;真武治少陰真水泛溢,溫劑以鎮攝之也。方中附子益坎宮之少火以配水,佐白朮之健以制水,茯苓之淡以滲水,白芍之酸以收水,生薑之辛以散水,後人移治內飲,以飲亦水類也。腎氣丸為里中之裡,真武用生薑,尚為里中之表歟。

吳茱萸湯治陽明少陰二經虛寒之證,仲景以陽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食谷欲吐,或乾嘔,或吐涎沫,是胃氣虛寒,不能容物也。頭痛者,陽明之脈上於頭也。仲景以吐利煩躁四逆為少陰死症,今吐利手足厥冷,是專指手掌,與四逆之通冷者回別。故雖煩躁欲死,究非死症,並用此湯。

吳茱辛熱,為通陽泄濁之要藥,故以為君,人參薑棗補益中氣,使土有以制水而水不上侵矣。

桃花湯用赤石脂,一半煎服,一半為末調服,取其固下。乾薑粳米辛甘相得,取其守中,治下利不止,便膿血者。夫下利而兼便膿血,則非下利清穀,全屬虛寒可知;便膿血而由於下利不上,則非裡急後重,全屬濕熱可知。讀者須會徐之才澀可去脫之條,兼參李東垣升陽散火之義。

黃連阿膠湯治少陰熱邪傳裡,心煩不寐之症。黃芩黃連直清心火,白芍收斂心神,阿膠雞子黃(生沖)滋補心神,且二物交通乎腎,亦以見芩連之輔佐,少陰與他經不同。

豬膚湯以豬為水蓄,而膚又津液所存,滋陰而不滑泄,佐以白蜜米粉,潤肺保脾,熬香熱服,功能引熱下行,治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方雖平淡,實出神奇。

烏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泄肝安胃法也。蟲得酸則軟,而無力上攻,且酸為木味,助本氣也,故用烏梅苦酒之酸,蟲得辛則伏,而其頭向下。且辛為金味,制木邪也,故用蜀椒之辣,且細辛、生薑、桂枝、附子、當歸,莫非味之辛者,姜附之用,溫經而復陽,細辛雖入少陰,亦能散寒而通陽,桂枝和營衛而治其厥,人參同姜附則溫補中州,當歸一味,以厥陰本為血臟而宜之,黃柏、黃連,即《內經》熱因寒用之旨。恐寒邪拒格,即以寒藥引道之,所謂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也。

王晉三制安胃湯,治飢不欲食一症。川椒之辛(炒去汗),佐烏梅之酸(安吉者良),行陰以化肝,枳實、乾薑(用生淡者)助人參行陽道以益氣,黃連(真川)清脾胃生化之源。統論全方,辛酸同用以化肝氣,酸甘相輔以和胃氣,肝化胃和,自能進食。

白頭翁湯治熱毒血痢,口渴下重之症。白頭翁苦寒而能息風,秦皮苦寒而能固脫,黃連苦寒而能燥濕,黃柏苦寒而能堅陰。四面搜逐伏邪,則上焦之渴,下焦之利,俱可止矣。《金匱》加阿膠甘草以治產後下痢,因產後虛極,兼顧其氣血也。

白話文:

[六經合論]

如果面色發紅,可以稍微加入少量的黃連,以大幅度破除阻礙陰氣的邪氣。廣皮有芳香可以疏理氣機,甘草的甘味可以緩和藥性並調和脾胃,臘茶的苦味可以使氣向下導引,再用澄清的土漿水煎藥,取其土氣來達到鎮靜的效果,沖入白蜜冷服,是藉由寒涼來快速地達到治療效果。

真武湯和小青龍湯,都是可以利水的藥方。小青龍湯治療太陽經邪氣導致體內水液停滯,使用發汗的藥物來升散;真武湯治療少陰經真陽不足導致水液泛濫,使用溫熱的藥物來鎮攝。真武湯中的附子,可以補益腎臟的少火以協調水液;佐以白朮來健脾以控制水液;茯苓的淡味可以滲濕利水;白芍的酸味可以收斂水液;生薑的辛味可以發散水液。後人將真武湯用於治療體內水飲,是因為水飲也屬於水液的範疇。腎氣丸是從裡到裡治療腎陽虛的藥方,真武湯使用生薑,可以算是治療裡症的表症。

吳茱萸湯治療陽明和少陰兩經虛寒的病症。張仲景將陽明病不能進食稱為中寒,吃東西想吐,或是乾嘔,或是吐出清稀涎沫,這是因為胃氣虛寒,不能容納食物。頭痛,是因為陽明經脈上達於頭部。張仲景將吐瀉、煩躁、四肢厥冷視為少陰的死症,現在的吐瀉和手足厥冷,是指專指手掌冰冷,和一般的四肢冰冷不同,因此雖然煩躁得快要死了,卻並非真正的死症,所以使用這個藥方。

吳茱萸辛溫燥熱,是疏通陽氣、排除濁氣的主要藥物,所以作為君藥;人參、生薑、大棗可以補益中焦的氣,使脾土有能力制約水濕,水濕才不會上侵。

桃花湯使用赤石脂,一半煎服,一半研磨成粉末調服,取其固澀止瀉的作用。乾薑和粳米辛甘相合,取其守護中焦的作用,治療下痢不止,大便帶有膿血的病症。如果下痢又兼有膿血,就不是單純的下痢清穀,而是屬於虛寒。大便帶膿血是由於下痢不止而沒有向上攻,就不是裡急後重,而是屬於濕熱。讀者要理解徐之才「澀可去脫」的道理,並參考李東垣「升陽散火」的意義。

黃連阿膠湯治療少陰經熱邪傳入體內,導致心煩失眠的病症。黃芩和黃連直接清除心火,白芍收斂心神,阿膠和雞子黃(生沖)滋補心神,而且這兩味藥可以溝通腎氣,也顯示了黃芩、黃連在這裡是作為輔助藥物,少陰經和其他經脈不同。

豬膚湯以豬肉為代表,它有蓄水的功能,而豬皮又是津液所存在的地方,可以滋養陰液而不滑膩泄瀉,佐以白蜜和米粉,潤肺保脾,煎煮後溫熱服用,可以引導熱邪向下,治療少陰病下痢、咽喉疼痛、胸悶心煩等症狀,藥方雖然看似平淡,卻有神奇的功效。

烏梅丸治療蛔蟲引起的厥逆,也可以治療久痢,是泄肝安胃的方法。蛔蟲遇到酸味就會軟弱,沒有力氣向上攻擊,而且酸味屬於木的味道,可以幫助木的本氣,所以使用烏梅和苦酒的酸味。蛔蟲遇到辛味就會伏藏,蟲頭向下,而且辛味屬於金的味道,可以制約木邪,所以使用蜀椒的辛辣味,並且細辛、生薑、桂枝、附子、當歸,都屬於辛味。生薑和附子可以溫暖經脈並恢復陽氣,細辛雖然入少陰經,也能夠散寒而疏通陽氣,桂枝可以調和營衛之氣並治療厥逆,人參和生薑附子一起使用可以溫補中焦。當歸這一味藥,是因為厥陰經本身是血臟而適合使用。黃柏、黃連的應用,是遵循《內經》「熱因寒用」的原理。擔心寒邪會阻礙藥效,就使用寒涼藥物引導,這就是所謂的「治寒以熱,涼而行之」。

王晉三的安胃湯,治療飢餓卻不想吃東西的病症。川椒的辛味(炒過去除汗液),佐以烏梅的酸味(以安吉產的為佳),可以疏理陰氣以化解肝氣;枳實、乾薑(用生薑曬乾的)幫助人參疏通行陽氣以益氣;黃連(真川黃連)清除脾胃生化的根源。綜合來看整個藥方,辛味和酸味一起使用來化解肝氣,酸味和甘味互相輔助來調和胃氣,肝氣化解,胃氣調和,自然就能夠進食。

白頭翁湯治療熱毒血痢、口渴和裡急後重的病症。白頭翁苦寒,可以平息風邪,秦皮苦寒,可以固澀止脫,黃連苦寒,可以燥濕,黃柏苦寒,可以堅守陰氣。從四面圍剿伏藏的邪氣,那麼上焦的口渴,下焦的痢疾,都可以停止。《金匱》在白頭翁湯中加入阿膠和甘草來治療產後下痢,是因為產後身體極度虛弱,兼顧氣血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