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六經合論

少陽屬膽,清淨之府,無出無入,經在半表半裡,治宜和解,小柴胡湯用柴胡升陽達表,黃芩退熱和陰,半夏祛痰散逆,參草薑棗輔正補中,使邪不得復傳入里也。其見證則嘔而發熱,寒熱往來,口苦耳聾,胸滿脅痛,心煩喜嘔,但見一證即是。亦何必諸證悉具,始為小柴胡湯證哉?崔氏小前胡湯,即本方以前胡易柴胡。

子和柴胡飲子,即本方去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

大柴胡湯治陽邪入里,表證未除,里證又急者,用柴胡解表,大黃、枳實攻裡,黃芩清熱,白芍斂陰,半夏和胃止嘔,薑棗調和營衛。是方比三承氣為緩,以不用芒硝之燥急也。

太陽少陽合病,必有頭痛胸滿,口苦咽乾,寒熱往來之病機,或大或弦之脈象,陽邪入里,膽火移熱於脾,故自下利。黃芩湯用黃芩徹熱為君,佐白芍、甘草、大棗以和營氣,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以補中。兼痰飲則嘔,故仍加半夏生薑。後人移治春溫伏熱,機要以之治痢,更名黃芩芍藥湯,是方遂為治痢之祖方矣。

胸中有熱而欲嘔吐,胃中有寒而作腹痛,此上熱下寒也。濕家下之,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此上寒下熱也。黃連湯為升降陰陽之通劑,與小柴胡兩解表裡,實為對待。方中人參補虛,半夏除嘔,甘棗緩中,四味與小柴胡同,余則彼用柴胡而此易以桂枝,彼用黃芩而此易以黃連,彼用生薑,而此易以乾薑,和解雖同,而上下之邪與表裡之邪異矣。是方與瀉心諸湯,出入互用。

仲景云:理中者理中焦,則知太陰厥逆,自利不渴,脈沉無力者,當以此方為主。方中人參補氣益胃為君,白朮健脾燥濕為臣,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乾薑溫胃散表為使。仲景本用丸劑,後人改丸為湯。加附子名附子理中,取補火生土之意。加黃連名連理湯,參辛開苦降之治。

脾約丸,太陰下劑也,津液被約而未至虧損者宜之。麻仁、杏仁,甘以潤之,枳實、厚朴,苦以破之,白芍、大黃,寒以下之。使胃不過強而脾不過弱,津液流通,使小便不數而大便不硬,則約者自開。

四逆湯以炙草為君,乾薑附子為臣;通脈四逆湯以乾薑為君,炙草附子為臣。因加減中有面色赤者加蔥之例,後人遂以加蔥為通脈四逆。四逆與理中,同治太陰臟寒自利不渴四肢厥逆等證,而制方有中下之別。理中用白朮,取其守中,故專治太陰;四逆用生附,取其溫下,故不時兼治三陰,即太陽亦可通用。柯韻伯曰:用於太陰本經,固本以逐邪也。

於少陰,溫土以制水也。於厥陰,和土以升木也。於太陽,益火以扶元陽也。本方加人參,名人參四逆湯。加茯苓人參,名茯苓四逆湯。去炙草,名曰姜附子湯。去炙草加蔥白,名白通湯。再加人尿豬膽汁,名白通加豬膽汁湯。陶節庵變易其制,於蔥白、乾薑、附子外加人參、五味、麥冬收陰生脈。

白話文:

少陽經對應的是膽,膽是清淨的腑臟,沒有物質的出入,其經脈位於半表半裡之間,治療的原則應該是和解。小柴胡湯使用柴胡來提升陽氣,疏散表邪,用黃芩來退熱,調和陰氣,用半夏來化痰,消除逆氣,搭配人參、甘草、生薑、大棗來扶助正氣,補養中焦,使得邪氣無法傳入體內。其症狀表現為嘔吐、發熱、寒熱交替、口苦、耳鳴、胸悶、脅痛、心煩、想吐等,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症狀就可以判斷為小柴胡湯證,不一定要所有症狀都出現才能使用。崔氏小前胡湯,只是把小柴胡湯中的柴胡換成了前胡。

子和柴胡飲子,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去掉半夏,加入了當歸、白芍、大黃。

大柴胡湯用來治療陽邪侵入體內,表證還沒解除,裡證又緊急的情況。用柴胡來解表,用大黃、枳實來攻下裡邪,用黃芩來清除熱邪,用白芍來收斂陰氣,用半夏來調和腸胃止嘔,用生薑、大棗來調和營衛之氣。這個方子比三承氣湯緩和,因為沒有使用芒硝這種藥性燥烈的藥物。

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病,必然會出現頭痛、胸悶、口苦、咽乾、寒熱交替等症狀,以及脈象或大或弦。陽邪進入體內,膽火的熱傳到脾,所以會出現下痢。黃芩湯用黃芩來徹底清除熱邪作為主藥,搭配白芍、甘草、大棗來調和營氣。雖然病症不是胃實,也不是胃虛,所以不需要用人參來補中焦。如果同時有痰飲,就會出現嘔吐,所以仍然加入半夏和生薑。後人將此方用於治療春溫這種疾病的伏熱,機要則用它來治療痢疾,並改名為黃芩芍藥湯。這個方子就成為了治療痢疾的祖方。

胸中有熱,想嘔吐,胃中有寒,引起腹痛,這是上熱下寒的症狀。濕邪導致下痢的人,丹田會有熱,胸中會有寒,這是上寒下熱的症狀。黃連湯是調和陰陽升降的藥方,與小柴胡湯一同可以解決表裡之邪,兩者實為相互對應的藥方。方中有人參補虛,半夏除嘔,甘草、大棗緩中,這四味藥與小柴胡湯相同,其餘的藥,小柴胡湯用柴胡而此方用桂枝,小柴胡湯用黃芩而此方用黃連,小柴胡湯用生薑而此方用乾薑。雖然兩者的和解作用相同,但是所對治的上下的邪氣和表裡的邪氣不同。這個方子與瀉心湯等其他方劑可以根據情況互相搭配使用。

仲景說:「理中湯是用來調理中焦的。」這說明太陰經的病變,出現四肢厥冷、下痢不止卻不口渴,脈象沉細無力等症狀,應該以這個方子為主。方中用人參來補氣益胃作為主藥,用白朮來健脾燥濕作為輔藥,用甘草來和中補土作為佐藥,用乾薑來溫胃散寒作為使藥。仲景原本使用丸劑,後人改用湯劑。加入附子就叫做附子理中湯,取其補火生土的意義。加入黃連就叫做連理湯,使用辛開苦降的方法來治療。

脾約丸,是太陰經的瀉下藥,適合津液被約束但還沒有虧損的人使用。用麻仁、杏仁來甘潤,用枳實、厚朴來苦破,用白芍、大黃來寒下。使胃腸不過於強盛,脾也不過於虛弱,讓津液流通,使小便正常,大便不硬,那麼被約束的狀況自然就能打開。

四逆湯用炙甘草為主藥,乾薑、附子為輔藥;通脈四逆湯用乾薑為主藥,炙甘草、附子為輔藥。因為在四逆湯的加減方中有面色發紅的人要加蔥白的例子,後人就將加蔥白的四逆湯稱為通脈四逆湯。四逆湯與理中湯,都是用來治療太陰臟寒所導致的下痢、不口渴、四肢厥冷等症狀,但是配方卻有中焦和下焦的區別。理中湯用白朮,取其固守中焦的功效,所以專門治療太陰經的病症。四逆湯用生附子,取其溫養下焦的功效,所以不時可以兼治三陰經,甚至連太陽經也可以使用。柯韻伯說:「用在太陰經本經,是為了扶正以祛邪。用在少陰經,是用溫土的方法來控制水邪。用在厥陰經,是用調和脾胃的方法來升發肝木。用在太陽經,是用益火的方法來扶助元陽。」本方加入人參,就叫做人參四逆湯。加入茯苓、人參,就叫做茯苓四逆湯。去掉炙甘草,就叫做姜附子湯。去掉炙甘草加入蔥白,就叫做白通湯。再加入人尿、豬膽汁,就叫做白通加豬膽汁湯。陶節庵改變了這個配方,在蔥白、乾薑、附子的基礎上,加入了人參、五味子、麥冬,用來收斂陰氣,滋生脈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