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六經合論

大結胸證,硬滿而痛,不必定在心下,故用硝、黃、葶藶、甘遂等峻劑。而小結胸但在心下,按之則痛,較大結胸之手不可近為緩,而脈之浮滑,又不同於沉緊,但用黃連之苦以降之,半夏之辛以散之,栝蔞之苦以潤之(先煎去渣),微下黃沫即安。以熱痰留滯,不同蓄水橫溢,故不用峻劑也。

梔子豉湯治陽明初病,不全在表,不全在裡,汗下溫針,皆在所禁。惟用梔子一味先煎,後內香豉,為能雙解表裡,外而身汗惡熱身重,內而喘滿咽乾口苦,一齊可解矣。

凡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而大汗出,白虎湯為要方。石膏知母之寒,監以甘草粳米,則不傷胃氣。加人參為人參白虎,治陽明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蓋熱已入胃,不當復表,屎未燥硬,尚未可攻,須用白虎以除熱潤燥,人參以補氣生津。《金匱》治中暍亦用人參白虎,以暑邪汗多作渴,雖曰太陽,實系陽明也。

豬苓湯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證同五苓。此方以陽明燥熱,故用二苓澤瀉以利水,即用滑石、阿膠以滋陰,不同太陽寒水之化,故去朮桂二味。消渴門中,尤為要劑。

瘀熱在裡,非汗吐所宜。身無汗,小便不利,不得用白虎。斑熱發黃,內無津液,不得用五苓,故制茵陳蒿湯。茵陳稟北方之色,受霜承雪,經冬不凋,復感春生之氣發育,因舊本而復茂,故能啟水寒之氣上行。梔子則導君火之氣以下行,更入血分而通水之源。大黃苦寒下泄,導濕滌熱。三物合用,所以佐梔逗承氣之不及也。

《難經》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用承氣下之,乃所以存陰也。然下劑不用滋陰而用破氣,蓋胃主降,穢物停滯胃中而不降,由於氣之不承,故以承氣名湯。大承氣以厚朴、枳實、氣藥為君,大黃、芒硝血藥為臣。因痞滿燥實堅五者全見,勢甚盤結,硝黃大寒,必藉枳樸之苦溫以滌盪之,煮法先內枳樸,後內大黃,又次內芒硝。

小承氣以大黃為君,枳樸為臣,胃腑實滿,稍緩於三焦之實熱,不用芒硝,則不傷下焦真陰。煎法三味同煮,不分次第。若調胃承氣,以炙草硝黃,微和胃氣,不用枳樸,勿令大泄下。熱結有淺深,用藥有輕重,三承氣之用,總在臨證化裁耳。

少腹脹滿而小便自利,知為血蓄下焦,蓄血能發熱,故如狂。桃仁承氣湯,用芒硝、大黃、甘草,即調胃承氣也。熱甚搏血,故加桃仁以潤燥緩肝,表證未除,故加桂枝以調營解表。是方於女科經閉門中,尤為要劑。

仲景抵當湯丸,用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四味,為攻瘀血之峻劑,而血蠱等證,尤為要藥。然水蛭鹹寒有毒,未可輕試,此代抵當丸所由設也。方用桃仁、歸尾、生地各一兩,潤以通之。桂心三錢,熱以動之。大黃四兩,元明粉一兩,苦寒鹹寒以盪滌之。加穿山甲一兩者,引之以達瘀所,煉蜜為丸,甘以緩急也。

白話文:

大結胸的病症,是胸腹部堅硬脹滿且疼痛,不一定只在心下部位,所以要用芒硝、大黃、葶藶子、甘遂等藥性強烈的瀉藥來治療。而小結胸的病症,只在心下部位,按壓時會疼痛,相較於大結胸的病症,程度較輕,手還能稍微靠近,而且脈象是浮滑的,不像大結胸那樣沉緊。治療小結胸只需用黃連的苦味來降火,半夏的辛味來散結,再用栝蔞的苦味來潤燥(先煎去渣),如果能排出少量黃色的黏液,病就會好轉。這是因為小結胸是熱痰停留在體內,不同於體內蓄水橫溢,所以不用強烈的瀉藥。

梔子豉湯是用來治療陽明經剛開始發病的,病邪不完全在體表,也不完全在體內,所以發汗、瀉下、溫針等方法都不適用。只能用梔子一味先煎,再放入豆豉,因為這樣能同時解除體表和體內的病邪。體表症狀如身體發汗、怕熱、身體沉重,體內症狀如氣喘胸悶、咽喉乾燥、口苦,都能同時解除。

凡是三陽經同時發病的,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說胡話、小便失禁、大量出汗等症狀,白虎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劑。石膏和知母的寒涼藥性,配合甘草和粳米,可以避免損傷脾胃之氣。如果加入人參就變成「人參白虎湯」,用來治療陽明經的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等症狀。因為熱邪已經進入胃部,不應該再用發汗的方法,而且大便還沒有乾燥堅硬,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必須用白虎湯來清除熱邪、滋潤乾燥,用人參來補充元氣、產生津液。《金匱要略》中治療中暑也用人參白虎湯,因為暑邪會導致大量出汗而口渴,雖然說是由太陽經引起的,但實際上是屬於陽明經的病症。

豬苓湯可以用來治療脈象浮盛、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等症狀,這些症狀與五苓散的證狀相同。這個方子是因為陽明經的燥熱,所以用豬苓和澤瀉來利水,又用滑石和阿膠來滋陰,不同於太陽經寒水的問題,所以去掉了蒼朮和桂枝這兩味藥。在治療消渴病方面,豬苓湯是非常重要的方劑。

體內有瘀熱,不適合用發汗或催吐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身體不出汗,小便不暢通,就不能用白虎湯。如果出現斑疹、發黃、體內沒有津液的症狀,就不能用五苓散,所以要用茵陳蒿湯來治療。茵陳蒿是北方植物,經過寒霜積雪,冬天不凋謝,在春天時又重新生長,能夠引導體內水寒之氣向上運行。梔子則引導體內的火氣向下運行,還能進入血液中疏通水源。大黃性苦寒,可以向下排泄,引導濕邪,清除熱邪。三味藥一起使用,可以輔助梔子,並加強承氣湯的效果。

《難經》說: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用瀉下的方法可以治好,用承氣湯來瀉下,其實是在保護陰液。然而瀉下藥並不是用來滋陰的,而是用來破氣的。因為胃主導向下運行,如果腸胃中的污穢停滯不向下走,是因為氣機不暢,所以用承氣湯來命名。大承氣湯是以厚朴和枳實這類行氣藥為主要成分,大黃和芒硝這類活血藥為輔助。因為出現痞滿、燥結、堅硬等五種情況,症狀非常嚴重,芒硝和大黃的藥性非常寒涼,必須藉由枳實和厚朴的苦溫藥性來幫助清除。煎煮時,先放入枳實和厚朴,再放入大黃,最後放入芒硝。

小承氣湯以大黃為主藥,枳實和厚朴為輔助藥。胃腸實熱,症狀比三焦的實熱要稍微緩和,所以不用芒硝,以免損傷下焦的真陰。煎煮時,三味藥一起放入,不用區分先後順序。如果用調胃承氣湯,則用炙甘草、芒硝、大黃,微微調和胃氣,不用枳實和厚朴,以免過度瀉下。熱邪結聚的程度有深淺,用藥也有輕重,如何使用這三種承氣湯,要根據臨床情況靈活變通。

如果小腹脹滿,但小便卻能順暢排出,就知道這是下焦有瘀血。蓄積的瘀血會發熱,所以會出現如發狂一樣的症狀。桃仁承氣湯用芒硝、大黃、甘草,其實就是調胃承氣湯。因為熱邪與血結在一起,所以加入桃仁來潤燥、緩解肝氣。因為體表症狀還沒完全解除,所以加入桂枝來調和營衛、解除表邪。這個方子在治療婦科經閉方面,尤其重要。

張仲景的抵當湯和抵當丸,用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四味藥,是攻破瘀血的強效藥,對於治療血蠱等疾病,非常重要。但是,水蛭性鹹寒且有毒,不能輕易使用,所以才有了替代抵當丸的方法。替代抵當丸的方子,用桃仁、當歸尾、生地各一兩,用來潤滑並疏通瘀血;桂心三錢,用熱性來推動瘀血;大黃四兩、元明粉一兩,用苦寒鹹寒的藥性來蕩滌瘀血。加入穿山甲一兩,是為了引導藥力到達瘀血所在,用蜂蜜做成藥丸,是用甘味來緩解急迫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