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三 (8)
《金匱玉函經》卷第三 (8)
1. 辨少陽病形證治第六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263)
少陽中風,兩耳無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即悸而驚。(264)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即愈,胃不和則煩而悸。(265)
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堅滿,乾嘔,不能食飲,往來寒熱,尚未吐下,其脈沉緊,與小柴胡湯(266)。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7)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寐,目合則汗。(268)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此為陽去入陰也。(269)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270)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盡辰。(272)
白話文:
[辨少陽病形證治第六]
少陽病的特徵是口苦、咽喉乾燥、眼睛視物不清。(263)
如果少陽經受到風邪影響,會出現兩耳聽力下降,眼睛紅腫,胸部感覺悶堵且煩躁,這種情況不能進行催吐或瀉下治療,若強行使用這些方法,可能會引起心悸和驚恐。(264)
患有風寒感冒,脈象呈現細弱且跳動緩慢,並伴有頭痛和發燒的症狀,這通常歸屬於少陽病。對於少陽病,不應發汗治療,因為發汗後病人可能會出現譫語,這顯示病情已經轉移到胃部。如果胃部功能恢復正常,病情就會好轉;反之,如果胃部功能失調,病人會感到煩躁和心悸。(265)
太陽病未得到妥善處理,病情轉移到少陽經時,患者會有肋下部位硬結且脹滿感,乾嘔,無法進食,同時伴隨忽冷忽熱的症狀。在沒有嘔吐和瀉下的情況下,如果脈象顯示深沉且緊繃,應服用小柴胡湯。(266) 若已嘗試過催吐、瀉下、發汗或溫針治療,出現譫語,說明柴胡湯的療效已失效,此時病情可能已經惡化。要根據病人違背了哪些治療原則,再對症下藥。(267)
當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都出現病變,脈象顯示浮大,尤其在上關部位更為顯著,病人會表現出想睡覺的狀態,一旦閉眼就會出汗。(268)
風寒感冒六七天後,體溫並未大幅升高,但病人表現出煩躁不安,這表示病情可能已由陽轉陰。(269)
感冒三天後,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的病變應該已經結束,接下來應該是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經開始受到影響。然而,如果病人反而胃口大開,且沒有嘔吐現象,這表明三陰經並未受到病邪侵襲。(270)
少陽病有機會在清晨寅時到辰時之間自癒。(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