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諸痢門

痢之為病,古方所謂滯下是也。其病多由感受風寒暑濕之氣,及飲食不節,有傷脾胃,宿積鬱結而成也。其為證也,大便窘迫,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腹中疼痛,所下或白或赤,或赤白相雜,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魚腦膿血相雜,或如屋漏水,此為感之有輕重,積之有淺深也。古方謂赤者屬熱,白者屬寒,赤白者寒熱相雜。

白話文:

痢疾這種疾病,古時候醫書上所說的「滯下」就是指它。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感受了風寒暑濕之氣,或者飲食不節制,損傷了脾胃,宿食積聚鬱結而形成的。它的症狀表現為大便困難,裡急後重,頻繁上廁所卻排不出糞便,腹中疼痛,排出的糞便可能呈現白色或紅色,或紅白相間,或有鮮血,或像豆汁一樣,或像魚腦膿血混雜,或像屋頂漏水一樣。這些不同的症狀反映了致病因素的輕重和積滯的深淺。古時候的醫書上說,紅色糞便代表熱證,白色糞便代表寒證,紅白糞便代表寒熱混雜。

劉河間以為赤白痢皆屬熱而無寒,《內經》亦以為熱多而寒少,丹溪以為有挾虛挾寒者,不可執一而論也。大抵此疾外感天地六氣,內傷飲食積滯,豈無寒熱哉?要在察脈以驗之。若脈數大者為有熱,若脈沉細者為有寒,若脈大而浮洪,及身熱者多難治,若脈微小身涼和者則易治,若下純血及如屋漏水者,亦難治也。

白話文:

劉河間認為赤白痢疾都是熱證,沒有寒證。《黃帝內經》也認為熱證多,寒證少。朱丹溪認為有夾雜虛證和寒證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總體來說,這種疾病是由外感天地六氣或內傷飲食積滯引起的,怎麼可能沒有寒熱之分呢?診斷關鍵在於觀察脈象。如果脈象數大,表示有熱;如果脈象沉細,表示有寒;如果脈象大而浮洪,而且身體發熱,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如果脈象微小,身體涼和,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大便全是血,或者像屋頂漏水一樣,這種情況也難以治療。

治之,當先疏導其積滯,如檳榔、木香、青皮、黃連、茱萸等散積導氣,當歸、芍藥、白朮、蒼朮之類和血去濕,此其大法也。若其人素實,大便窘重不通,亦可微下之,以泄其滯也;亦有痢而不食,名噤口痢,最為難治,可用敗毒散加陳米煎服,多有得生者。凡痢疾初起,切不可驟用罌粟、訶子止澀之劑,恐邪毒停留不泄,多致危殆。

白話文:

治療痢疾,首先要疏通積滯。例如,檳榔、木香、青皮、黃連、茱萸等藥物可以消除積滯,疏導氣機;當歸、芍藥、白朮、蒼朮等藥物可以活血化濕。這是治療痢疾的基本方法。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大便不通,也可以輕微導下,幫助排出積滯;還有一種痢疾不思飲食,稱為噤口痢,最難治療,可用敗毒散加陳米煎服,很多患者服後康復。所有痢疾初期,切不可急用罌粟、訶子等止瀉收斂的藥物,以免邪毒滯留不出,危及生命。

至於日久不愈,臟腑虛脫,滑而不禁者,亦可用養臟湯、木香丸之類收澀之,要在臨病審察焉。

白話文:

如果病症長期不改善,臟腑虛弱無力,容易滑洩,也可以使用養臟湯、木香丸之類的藥物來收斂固澀。但具體用藥時需要注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胃風湯,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腹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白話文:

胃風湯

適用症狀:

  • 成人和兒童因受風寒而入侵腸胃,導致:

  • 消化不良

  • 腹瀉不止,大便稀薄如水

  • 腹脅部空虛脹滿

  • 腸鳴腹痛

  • 腸胃濕毒,大便如豆汁

  • 下瘀血

白朮,白芍藥,川芎,人參,茯苓(去皮),當歸(各二錢),肉桂(去皮,半錢)

白話文:

白朮、白芍藥、川芎、人參、茯苓(去皮)、當歸(各 12 公克),肉桂(去皮,6 公克)

上作一服,水二盅,粟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木香化滯湯,治赤白痢,腹中疼痛,裡急後重,大便窘迫。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煎煮時用兩碗水,加入一小撮粟米,煎煮至剩下一碗水量,不受時間限制隨時可以服用。

木香化滯湯,用於治療赤白痢疾,腹部疼痛,裏急後重,大便困難。

木香(七分),檳榔,人參,陳皮,澤瀉,黃連(各一錢),白朮,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芍藥,茯苓(各一錢二分),甘草(七分)

白話文:

木香(7克) 檳榔(15克) 人參(15克) 陳皮(15克) 澤瀉(15克) 黃連(15克) 白朮(18克) 枳殼(炒焦後的15克) 厚朴(薑汁炒過的15克) 芍藥(18克) 茯苓(18克) 甘草(10.5克)

上㕮咀,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前服。

導氣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兩杯水煎煮,煎至剩下八分水量,在飯前服用。

導氣湯,用於治療下痢伴有膿血,腹內絞痛,便意頻繁,日夜不停。

芍藥(三錢),當歸(一錢半),大黃(一錢),黃連(六分),黃芩(八分),木香,檳榔(各七分)

白話文:

芍藥:3錢 當歸:1錢5分 大黃:1錢 黃連:6分 黃芩:8分 木香:7分 檳榔:7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前服。

木香黃連湯,治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小便澀。神效。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做成一份,用兩杯水煎煮,煎至剩下八分水量,在飯前服用。

木香黃連湯,用於治療下痢且大便帶有赤白黏液,肛門墜脹感,腹部疼痛,小便不暢。非常有效。

木香(一錢),木通,黃連,黃柏,枳殼,陳皮(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白話文:

木香(3 克),木通、黃連、黃柏、枳殼、陳皮(各 4.5 克)

白朮安胃散,治一切瀉痢,膿血相雜,裡急後重,腹中作痛,日夜無度。

白話文:

白朮安胃散,用於治療各種腹瀉痢疾,伴有膿血,腹痛急迫,腹部下墜,腹中疼痛持續。

茯苓,白朮,車前子(各二錢),五味子,烏梅(各一錢),罌粟殼(三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柤,食前服。

白話文:

茯苓:2 錢 白朮:2 錢 車前子:2 錢 五味子:1 錢 烏梅:1 錢 罌粟殼:3 錢

芍藥湯,下血調氣,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可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白話文:

芍藥湯,用於治療血便和便膿血,能行氣活血,行氣通便,氣行順暢時,血便就會停止。行血通便後,腹悶腹脹等後重症狀也能消除。

芍藥(二錢),當歸,黃連,黃芩(各一錢),肉桂(五分),檳榔(一錢),甘草(炙),木香(各六分),大黃(八分)

白話文:

芍藥:2 錢 當歸:1 錢 黃連:1 錢 黃芩:1 錢 肉桂:5 分 檳榔:1 錢 甘草(炙):6 分 木香:6 分 大黃:8 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柤,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

倉廩湯,治噤口痢有熱,乃毒氣衝心,食即吐逆。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做成一副,用兩杯水煎煮到剩下一杯,去掉藥渣,溫熱時服用。如果痢疾沒有好轉,可以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

倉廩湯,用於治療有熱象的噤口痢疾,這是因為毒氣影響到心臟,食物吃了就吐。

人參,茯苓,甘草(炙),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麩炒),陳倉米(各等分)

白話文:

  • 人參
  • 茯苓
  • 甘草(炒熟)
  • 前胡
  • 川芎
  • 羌活
  • 獨活
  • 桔梗
  • 柴胡
  • 枳殼(用麩皮炒過)
  • 陳倉米(以上藥材各取等量)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柤,不拘時熱服。

石蓮散,治噤口痢甚妙。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或碾碎,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的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去掉渣滓,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石蓮散,用於治療噤口痢非常有效。

上用石蓮肉,不以多少,剝去殼皮,將肉並心微炒,碾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便覺思食。此疾蓋是毒氣上衝華蓋,心氣不通,所以不食。服此藥後,心氣通利,當頓下而愈。一方用乾山藥,銼如小豆大,一半銀銚內炒,一半生用,同為細末,每服二、三錢,不拘時米飲調下,治噤口痢神效。

白話文:

方法一:

使用石蓮肉,數量不限。剝去外殼和皮,連同蓮心一起稍加翻炒,然後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湯送服。服後立即會感覺有食慾。這種疾病是由於毒氣上沖到頭頂,導致心氣不暢,所以纔不想吃東西。服用此藥後,心氣暢通,疾病就會迅速痊癒。

方法二:

使用乾山藥,切成小豆大小。一半在銀銚中炒熟,另一半生用。將炒熟和生用部分一起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不拘時間,用米湯送服。此方對噤口痢有奇效。

真人養臟湯,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或脫肛墜下,酒毒便血,並皆治之。

白話文:

真人養臟湯可以治療大人、小孩的冷熱不適、拉肚子時排泄物呈紅色或白色,或像膿血或魚腦,有便意卻拉不出來、肛門墜痛,或脫肛,以及因飲酒造成的便血等症狀。

肉桂(半錢),人參(去蘆),當歸,訶子(去核),木香,甘草(炙),肉豆蔻(麵裹煨,各一錢),芍藥,白朮(各一錢半),粟殼(蜜炙,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臟寒者,加附子一錢。

白話文:

肉桂(0.75 克),人參(去蘆根),當歸,訶子(去核),木香,甘草(炙),肉豆蔻(用麵粉包裹煨制,各 1.5 克),芍藥,白朮(各 2.25 克),粟米殼(用蜂蜜炙制,3 克)

木香散,治脾胃虛弱,內挾風冷,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腹中㽲痛,久痢,腸滑不禁。

白話文:

木香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內部夾雜風寒,導致腹瀉、消化不良,腹中絞痛,久瀉不止,腸道滑脫無法控制。

木香,赤石脂,訶子,附子(醋煮,去皮臍),甘草(各一錢),藿香,肉豆蔻(麵煨,各一錢半),當歸(二錢),丁香(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木香、赤石脂、訶子、附子(用醋煮過,去掉皮和肚臍)、甘草(各1錢),藿香、肉豆蔻(用麵粉烘焙,各1錢半),當歸(2錢),丁香(5分)

地榆散,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純下鮮血,裡急後重,小便不利。

白話文:

地榆散,治療成人和兒童脾胃氣虛、冷熱不調、腹瀉膿血、紅色多白色少,或只拉鮮血、裡急後重、小便不通。

地榆(炒),乾葛(各四錢),乾薑(炮,一錢),當歸(去蘆),茯苓(去皮),赤芍藥(各三錢),甘草(炙,二錢),罌粟殼(蜜炙,六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溫熟水調下,不拘時服。

白話文:

地榆(炒),葛根(乾燥,各 20 克),乾薑(炮製,6 克),當歸(去蘆頭),茯苓(去皮),赤芍藥(各 15 克),炙甘草(10 克),罌粟殼(用蜂蜜炙製,30 克)

升陽除濕防風湯,治大便閉,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舉其陽則陰火自降矣。

白話文:

「升陽除濕防風湯」

用於治療大便不通暢,或有便意但排出困難,多次如廁都排不出,甚至有少量白色膿液或血液。這種情況不要輕易用瀉藥,提升陽氣,陰火自會下降。

防風,芍藥(各一錢半),白朮,茯苓(各二錢),蒼朮(三錢),甘草(半錢)

白話文:

防風、芍藥(各 15 克),白朮、茯苓(各 20 克),蒼朮(30 克),甘草(5 克)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六神散,治瀉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粟殼(炙,一兩),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烏梅肉,乾薑(炮,各五錢),甘草(炙,三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盅半,乳香二分,同煎至六分,去柤,食前溫服。

十寶湯,治冷痢如魚腦者,三服見效,甚疾。

白話文:

將粟殼、青皮、陳皮、烏梅肉、乾薑、甘草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盅半,再加入乳香二分,一起煎煮至六分,去渣,飯前溫熱服用。此方名為六神散,用於治療赤白痢疾、腹痛難忍、久瀉不止等症狀。

十寶湯則用於治療冷痢,症狀如魚腦一樣,三服即可見效,十分有效。

黃耆(四兩),熟地黃(酒浸),茯苓,人參,當歸,白朮,半夏,芍藥,五味子,官桂(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煎至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黃耆(240克) 熟地黃(酒泡過),各一兩(60克): 茯苓、人參、當歸、白朮、半夏、芍藥、五味子、官桂 甘草(30克)

秘傳斗門散,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雜,日夜頻並,兼治噤口惡痢,裡急後重,久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白話文:

傳自祕方的「鬥門散」,可治療八種痢疾,例如:內臟器官抽痛、膿血呈現紅色或白色、排出凝結血塊、排泄物呈塊狀、或出現五顏六色的雜質,日夜頻頻發作。另外,也可治療惡性痢疾引起的嘴巴發乾、裡急後重、長時間口渴不止、完全不能進食,其他藥物無法治好的情況。服用後可立即見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乾薑(炮,四兩),罌粟殼(蜜炒,半斤),地榆(炒),甘草(炙,各六兩),白芍藥(三兩)

白話文:

黑豆(炒熟,去皮,一公斤) 乾薑(炮製過,250 公克) 罌粟殼(用蜂蜜炒過,500 公克) 地榆(炒過) 甘草(炙烤過,各 375 公克) 白芍藥(187.5 公克)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水煮木香丸,治一切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兩錢,用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溫熱時服用。

水煮木香丸,用於治療各種腹瀉,包括赤白痢疾,以及膿血混雜,內有急迫感和排便困難的症狀。

木香(不見火),訶子(炮,去核),當歸(洗,去蘆,各六兩),青皮(去穰),甘草(各二兩四錢),罌粟殼(去穰、蒂,二兩八錢)

白話文:

藥材:

  • 木香(不經火)
  • 訶子(炮製後,去核)
  • 當歸(清洗後,去除蘆頭,各六兩)
  • 青皮(去除果肉)
  • 甘草(各二兩四錢)
  • 罌粟殼(去除果肉和蒂,二兩八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一盅,煎至六分,空心服。

變通丸,治赤白痢,臍腹痛,日夜無度,膿血相雜,裡急後重,及治腸風下血。

吳茱萸(去梗),黃連(肥者,去須,銼如豆大)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一碗水煎煮至六分,空腹服用。此藥丸可治療赤白痢、臍腹痛、日夜腹瀉不止、膿血混合、裡急後重,以及腸風下血。藥材包括去梗的吳茱萸和去須、切成豆子大小的肥厚黃連。

上二味各等分,用好酒拌濕,過一宿,同炒熟,各自揀出,碾為末,各自用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赤白痢相雜,各十五丸,用甘草乾薑湯送下;紅痢,甘草湯下黃連丸三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茱萸丸三十丸。一方為末,米飲調下,加當歸。此方浙西河山純老以傳。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等量,用優質酒攪拌濕潤,放置一夜後,一起炒熟,各自挑出藥材,研磨成粉末,各自用小米飯捏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 30 丸。如果紅白痢混合出現,兩種丸藥各服用 15 丸,用甘草乾薑湯送服;如果是紅痢,用甘草湯送服黃連丸 30 丸;如果是白痢,用乾薑湯送服茱萸丸 30 丸。另一種方法是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並加入當歸。這個方劑是浙江西部河山一帶的老醫師流傳下來的。

蘇韜光云:數十年救人無數,人多求方,不敢輕授,恐以其藥品之微而忽之,韜光每以救人甚效。《洪氏方》亦有修制,湯使少異。

萬方丸,治新舊痢疾,裡急後重,肚腹痛甚。

白話文:

蘇韜光說:我數十年來救治過無數人,很多人向我求取藥方,但我不敢輕易給他們,擔心他們會因為藥量少而忽視它們。我總是使用非常有效的藥方來救人。洪氏方也有調整和修改,湯藥的配製略有不同。

丁香,胡椒(各七十二粒),巴豆(去油,十四個),乳香,沒藥(各一錢)

白話文:

丁香和胡椒:各 72 粒 巴豆(去除油脂):14 顆 乳香和沒藥:各 1 錢

上為細末,用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空心服。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忌生冷、魚腥之物。

白話文:

藥方上層的細末藥粉,用糯米糊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空腹時服用。若是赤痢,可用甘草湯送服;若是白痢,可用乾薑湯送服;若是赤白痢,可以用甘草乾薑湯送服。服用期間應忌食生冷、魚腥等食物。

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濕熱痢,頻並窘痛,無問膿血,並宜服之。

芍藥,黃柏(去皮,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食前。

駐車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

黃連(六兩),阿膠(蛤粉炒),當歸(酒洗),乾薑(炮,各三兩)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香連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用吳茱萸五兩,酒拌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十兩),木香(不見火,二兩四錢)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湯送下。

白話文:

芍藥柏皮丸,用來治療各種濕熱引起的痢疾,經常伴隨腹痛,不論是膿血痢,都可以服用。

將芍藥、黃柏(去皮,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研磨成粉,用清水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飯前服用。

駐車丸,用來治療寒熱不調、赤白痢疾,日夜不止,腹痛難忍的症状。

將黃連(六兩)、阿膠(用蛤粉炒)、當歸(用酒洗)、乾薑(炮製,各三兩)研磨成細粉,用醋煮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香連丸,用來治療寒熱不調、赤白痢疾,伴隨膿血混合、里急後重的症状。

將黃連(用吳茱萸五兩,用酒拌和炒至赤色,去掉吳茱萸不用,共十兩)、木香(不經火炙,二兩四錢)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木香豆蔻丸,治臟腑極冷傷胃,口瘡下泄,米穀不化,飲食無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婦人產後虛冷下泄,及一切水泄、冷痢、脾泄。此方於《東坡家藏方》內言:用此藥與人莫不神應。備錄病愈人名姓,茲不備述。予用此方十餘年,無不取效。脾泄者即愈,而瀉痢者只一服見效,惟熱痢、熱瀉不治,蓋藥性熱也,隨證用之。

白話文:

木香豆蔻丸,可用於治療臟腑極度寒冷、傷胃、口瘡下瀉、食物不消化、飲食無味、肌肉消瘦、脾氣暴躁等症狀。對於產後虛寒下瀉以及一切水瀉、冷痢、脾泄的女性也有治療效果。

根據《東坡家藏方》記載,使用此藥的人幾乎都立竿見影。詳細記載了病癒者的姓名,但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在臨牀上使用了此方十多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脾泄的患者使用後可以痊癒,瀉痢的患者服用一劑即可見效。但是,熱痢、熱瀉不適合使用此藥,因為此藥性熱,應根據具體症狀使用。

木香,破故紙(各一兩),良薑,砂仁,厚朴(制,各七錢半),赤芍藥,陳皮,官桂,白朮(各半兩),吳茱萸(湯泡),胡椒(各二錢半),肉豆蔻(麵裹煨,四個),檳榔(一兩)

白話文:

木香、破故紙(各 60 克);良薑、砂仁、厚朴(炮製過,各 45 克);赤芍藥、陳皮、官桂、白朮(各 30 克);吳茱萸(用熱水浸泡)、胡椒(各 15 克);肉豆蔻(用麵粉包裹烘烤,4 個);檳榔(60 克)

上為細末,用漿水煮豬肝和藥搜勻,仍用些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白話文:

上面為細末,用漿水煮豬肝和藥材攪拌均勻,再用一些麵粉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顆,空腹以米湯送服。

白朮調中丸,治脾胃不和,心下堅痞,兩脅脹滿,臍腹疼痛,噫宿腐氣,霍亂吐瀉,米穀不消,久痢赤白,膿血相雜,多日羸瘦,不思飲食。

白話文:

白朮調中丸,用於治療脾胃功能失調,胸口有硬塊和脹痛,兩側肋部脹滿,臍部和腹部疼痛,打嗝排出腐敗氣體,霍亂嘔吐腹瀉,無法消化米飯,長期腹瀉排出紅色或白色糞便,膿血混雜,日益消瘦,不想吃東西。

白朮(半兩),神麯(炒,四兩),人參(去蘆),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澤瀉(各三錢),木香(二錢),官桂(一錢半),甘草(炙,去皮),乾薑(炮,各一兩)

白話文:

白朮(30克),炒神曲(240克),人參(去根須),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澤瀉(各18克),木香(12克),官桂(9克),炙甘草(去皮),炮乾薑(各60克)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薑湯送下。

黃連烏梅丸,治諸熱痢不瘥者。

烏梅肉(焙乾),黃連(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湯送下。

戊己丸,治脾經受濕,瀉痢不止,米穀不化,臍腹刺痛。

黃連(去須),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米飲湯下,日三服。

白話文:

將烏梅肉和黃連各四兩,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將黃連(去除鬚根)、吳茱萸(去除梗,炒過)、白芍藥各五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丸藥,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