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科類編》~

回本書目錄

1.

2. 預防

三豆湯,痘疹將發之際服之,令多者可少,少者亦可無,或有終身不出者。

黑豆,綠豆,赤小豆(各一升,生用),甘草(三兩,生銼)

上將豆淘淨,納甘草,用雪水或長流水煮豆熟為度,去甘草,將豆曬乾,又入汁再浸再曬,汁盡為度,逐日取豆任意食之。

預防湯,疹未出時服之,毒少者可使之不出,毒多者亦能減輕,蓋防患於未病之先也。

黃連(一錢五分),生犀角,鼠黏子(炒用),山豆根(各一錢),密蒙花(八分),苦參(七分),升麻(三分),紅花子(十粒)

上銼,用水一鍾半煎至八分半,飢時服。

代天宣化湯,小兒未出痘疹者,但覺冬溫或時行疫癘之氣,即宜預服此等解毒之藥,使瘡疹之毒輕減,自然易出易收,無陷伏郁遏留連之意。若見點,切不可服,恐藥性寒而收斂,又出不快矣。

人中黃(屬土,甲乙年為君),黃芩(屬金,乙庚年為君),黃柏(屬水,丙辛年為君),梔子仁(屬火,戊癸年為君),黃連(屬木,丁壬年為君),苦參(佐),連翹(酒洗,佐,去心),荊芥穗(佐),防風(佐,去蘆),牛蒡子(佐,酒淘,炒),山豆根(佐),紫蘇葉(佐)

上先視其年所屬,取其藥為君,其餘主歲者為臣,為君者倍之,為臣者半之,為佐者如臣四分之三,於冬至日修合,為末,取雪水煮升麻,和竹瀝調神麯為丸,外用辰砂、雄黃為衣,每服一丸,竹葉湯下,或黍米大,量大小加減服。

制人中黃法

取大甘草不拘多少,用新竹一節,納甘草於中,或為末,仍緊塞無節空處,放屎缸中七七四十九日取出,長流水沖淨,陰乾聽用。

白話文:

【預防】 【三豆湯】在痘疹即將發作時服用,可以使原本會大量出現的減少,甚至少量的痘疹也可能完全不發,有些人終身可能都不會出現痘疹。

使用黑豆、綠豆和紅豆各一升(生用),以及三兩的甘草(生銼)。先將豆類清洗乾淨,加入甘草,用雪水或長流水煮到豆子熟透。然後去掉甘草,將豆子曬乾,再將豆子浸泡在煮豆的汁液中,再曬乾,直到汁液全部被吸收完畢。每天可以隨意食用這些豆子。

【預防湯】在痘疹還未出現前服用,可以使毒素較少的人避免痘疹的出現,對於毒素較多的人也能減輕痘疹的程度,這是預防疾病發生的最佳方式。

黃連、生犀角、炒過的鼠黏子、山豆根各一錢,密蒙花八分,苦參七分,升麻三分,紅花子十粒。將這些材料銼碎,用水煎煮至剩下八分半,應在空腹時服用。

【代天宣化湯】如果小孩尚未出痘疹,但感覺到冬天的溫暖或是流行疾病的氣息,就應該預先服用這種解毒藥物,這樣痘疹的毒素就會減輕,痘疹自然就能容易出現並容易恢復,不會留下任何潛藏的問題。但如果已經出現了痘疹,千萬不能服用,因為藥物性質偏寒,可能會導致痘疹無法順利出現。

人中黃、黃芩、黃柏、梔子仁、黃連、苦參、連翹、荊芥穗、防風、牛蒡子、山豆根、紫蘇葉。先根據每年的屬性選擇主藥,其它符合該年的藥材則作為輔藥,主藥的份量是輔藥的兩倍,輔藥的份量是主藥的一半,佐藥的份量是輔藥的四分之三。在冬至這天製成粉末,用雪水煮升麻,和竹瀝調神麯做成丸狀,外層用辰砂和雄黃裹覆,每次服用一丸,用竹葉湯送服,或者根據年齡大小調整劑量。

【制人中黃法】 取足量的大甘草,用一段新的竹子,將甘草放入其中,或磨成粉末,緊密堵塞住竹子的空隙,放入糞坑中49天後取出,用長流水沖洗乾淨,陰乾備用。

3. 初熱

治疹主方,始終皆用,隨證加減。

荊芥,防風,枳殼,桔梗,連翹,牛蒡子(炒),黃芩,前胡,貝母(去心),陳皮(去白),白茯苓(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咽喉腫痛,去玄參,多用牛蒡子;有痰及口乾發渴,加天花粉;痰壅作聲喘甚,加石膏;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大熱便秘,加大黃;口舌生瘡,加木通、生地,多用牛蒡子、連翹、黃芩;下痢膿血,加當歸、芍藥、黃連、滑石、木通。

升麻葛根湯,治痘疹初發熱壯盛,疑似未明,用此解之。

升麻(一錢),乾葛(二錢),白芍(一錢),甘草(五分)

上加生薑二片、蔥白一根,水煎服。一方加紫蘇一錢半。咳嗽,加貝母三分;氣喘,減升麻,加陳皮三分;頭痛,加川芎三分;腹痛,加薑汁三五茶匙。

升蘇散,治小兒出疹發熱,疑似之間,以此解之。

升麻,葛根,蘇葉,赤芍,川芎,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五錢,水煎服,量大小增減為劑。

蘇葛散,疹初發時,用此解利發散之。

紫蘇葉(五分),葛根(五分),白芷(五分),前胡(五分),赤芍(炒,五分),川芎(五分),枳殼(麩炒,五分),炙甘草(三分)

上銼,加生薑二片、蔥白一根,水煎,熱服。

敗毒散,疹初發熱壯盛,用此解之。

升麻,葛根,紫蘇葉,川芎,羌活,防風,荊芥,薄荷,前胡,桔梗,枳殼(麩炒),蟬退,牛蒡子(炒),山楂肉,地骨皮,甘草

上各等分,入生薑一片,水煎,加蔥白汁五匙,熱服。如熱甚,加柴胡、黃芩。夏加香薷,冬加麻黃。

小柴胡湯,治疹乍涼乍熱似瘧者。

柴胡(三錢),人參(三錢),黃芩(三錢),半夏(二錢),甘草(二錢)

上銼,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喘,加五味子二分。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關於治療疹子的主方,從疹子初期到後期都可以使用,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可適當增減藥物。

主要配方包括:荊芥、防風、枳殼、桔梗、連翹、炒牛蒡子、黃芩、前胡、去心貝母、去白陳皮、白茯苓,這些藥物的份量相同,而甘草的份量則是其他藥物的一半。將這些藥材混合後,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咽喉腫痛,可以去掉玄參,增加牛蒡子的份量;如果有痰和口乾發渴的症狀,可以加入天花粉;如果痰多喘息嚴重,可以加入石膏;如果小便不順,可以加入木通和滑石;如果大熱且便祕,可以加入大黃;如果口舌生瘡,可以加入木通、生地,增加牛蒡子、連翹、黃芩的份量;如果出現下痢膿血,可以加入當歸、芍藥、黃連、滑石、木通。

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疹子初期發熱且熱度較高,病情還未完全明確的情況,可以使用此方來緩解症狀。

升麻、乾葛、白芍、甘草,分別按照一錢、二錢、一錢、五分的比例配製,再加入兩片生薑和一根蔥白,用水煎煮後服用。另一個配方會再加入一錢半的紫蘇。如果有咳嗽,可以加入三分的貝母;如果呼吸困難,可以減少升麻的份量,並加入三分的陳皮;如果頭痛,可以加入三分的川芎;如果腹部疼痛,可以加入三到五茶匙的薑汁。

升蘇散,適用於兒童出現疹子發熱,但病情還未完全明確的情況,可以使用此方來緩解症狀。

升麻、葛根、蘇葉、赤芍、川芎、茯苓、甘草,所有藥材的份量相同,混合後每次服用三至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根據患者年齡大小調整藥量。

蘇葛散,在疹子剛開始發病時,可用此方解表散邪。

紫蘇葉、葛根、白芷、前胡、炒赤芍、川芎、炒枳殼、炙甘草,所有藥材的份量相同,每次服用五分,用水煎煮後加入兩片生薑和一根蔥白,趁熱服用。

敗毒散,適用於疹子初期發熱且熱度較高的情況,可用此方解表散邪。

升麻、葛根、紫蘇葉、川芎、羌活、防風、荊芥、薄荷、前胡、桔梗、炒枳殼、蟬蛻、炒牛蒡子、山楂肉、地骨皮、甘草,所有藥材的份量相同,混合後每次服用一份,加入一片生薑,用水煎煮後加入五匙蔥白汁,趁熱服用。如果熱度更高,可以加入柴胡和黃芩。夏季可加入香薷,冬季可加入麻黃。

小柴胡湯,適用於疹子發作時忽冷忽熱如瘧疾的情況。

柴胡、人參、黃芩、半夏、甘草,分別按照三錢、三錢、三錢、二錢、二錢的比例配製,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三片生薑和一個棗,用水煎煮後溫服。如果喘息,可以加入二分的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