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科類編》~ 論 (5)
論 (5)
1. 見形諸症
一疹出之時自利不止,或瀉稀水頻數者,最為惡侯。但要看其疹,若遍身稠密太盛,或紫色,或紅色,甚多不妨,蓋毒在大腸,非瀉則鬱遏不解,惟用平胃散加葛根、連翹以解之而已,疹一發透,依期收去,自然瀉止。若疹已收而瀉猶不止者,疹未必盡,再用前藥加連翹、黃連、牛蒡子、木通、澤瀉以分利之。若用訶子、肉豆蔻澀滯之藥,則變腹脹痞滿喘急,不治之症矣。
一麻疹泄瀉,須分新久寒熱。新瀉熱瀉者,宜用四苓散加木通服之;寒瀉者十中無一,如有傷食傷冷不得已,以理中湯一服而止;久瀉者,只宜豆蔻丸或五倍子、罌粟殼燒灰調下澀之。大抵疹症,雖忌用補藥,然未疹而先曾泄瀉,致脾胃虛弱者,非用參、術補之,則元氣不能升發,毒終不出。
雖忌用溫藥,然久瀉虛寒,或服涼藥太多,致手足無溫,口鼻氣涼及二便清冷者,非木香、砂仁、薑、桂等溫劑,則陽氣不能回。雖忌用澀藥,然瀉久滑脫洞下不止,非用訶子、豆蔻之類澀之,則元氣下脫,多致不救。要之溫補止澀,對症旋施,不可執一論也。若泥疹屬熱症,不可毫末動氣,及用燥澀之劑,則膠柱鼓瑟,不足以語治矣。
一疹子出沒,常以六時為度,如子後出者,午時即收,午後出者,子時即收,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數也,依此,旋出旋收者輕。若一出之後熱不退,連綿三四日不收者,此火毒太盛,外發未盡,內有餘邪所致,須投以化斑湯、大青湯,或三味消毒飲加玄參、石膏、桔梗治之。若逡巡不出者,乃風邪外束,皮膚閉密也,宜荊防敗毒散主之。
一疹子未出之時,宜早發散,以解其毒,則無餘災。若不預解使之盡出,以致毒蓄於中,或為壯熱,日久枯瘁,或成驚癇,或為瀉痢,或咳血喘促,或作疳䘌而死。此雖一時戾氣之染,未有不出於人事之未盡者。
白話文:
見形諸症
疹子初發時,若腹瀉不止,或拉稀水次數頻繁,這是非常不好的徵兆。但要觀察疹子的情況,如果疹子遍佈全身,稠密而盛,或者呈紫色或紅色,數量很多,倒不必過於擔心,因為毒邪在於大腸,不瀉則鬱結不通,只需服用平胃散加葛根、連翹來解毒即可,疹子一旦發透,按時消退,腹瀉自然會停止。如果疹子已經消退,但腹瀉仍不止,可能是疹子未完全消退,需再次服用之前的藥方,並加入連翹、黃連、牛蒡子、木通、澤瀉以促進排泄。如果使用訶子、肉豆蔻等收斂止瀉的藥物,則會導致腹脹、痞滿、呼吸急促,成為難以治療的病症。
麻疹伴隨腹瀉,需區分病情的新舊、寒熱。新發的腹瀉,如果是熱瀉,宜服用四苓散加木通;寒瀉的情況很少見,如果確實是因飲食不當或受寒引起的,可用理中湯一劑即可止瀉;久瀉則宜服用豆蔻丸或用五倍子、罌粟殼燒灰服用來收斂止瀉。總的來說,麻疹忌用補藥,但如果在出疹前就已經腹瀉,導致脾胃虛弱,則必須用人參、白術等補藥,才能使元氣上升,毒邪才能排出。
雖然忌用溫熱的藥物,但如果久瀉導致虛寒,或者服用寒涼藥物過多,導致手腳冰冷,口鼻氣息寒冷,大小便清冷,則必須使用木香、砂仁、生薑、桂枝等溫熱藥物,才能回補陽氣。雖然忌用收斂止瀉的藥物,但如果腹瀉久久不止,瀉下物稀薄如水,則必須使用訶子、豆蔻等收斂藥物,否則元氣下陷,多半難以治療。總之,溫補、止瀉、收斂等方法,需根據病情靈活運用,不可拘泥於一種療法。如果麻疹屬於熱症,則絕對不能服用燥熱收斂的藥物,否則如同「膠柱鼓瑟」,治病無效。
疹子出現和消退,通常以六個時辰為周期,比如子時後出現,午時就會消退;午後出現,子時就會消退,這是陰陽交替,自然造化之數。因此,疹子迅速出現又迅速消退者病情較輕。如果疹子出現後高熱不退,連續三四天不消退,這是火毒太盛,外發不盡,內有餘邪所致,需服用化斑湯、大青湯,或三味消毒飲加玄參、石膏、桔梗治療。如果疹子遲遲不出現,則是風邪外束,皮膚閉塞,宜服用荊防敗毒散。
疹子未出現前,宜及早服用發散的藥物,以解毒,則無後患。如果不預先解毒,使毒邪盡數排出,則毒邪蓄積於體內,可能導致壯熱、日久消瘦,或變成驚癇、瀉痢、咳血、呼吸急促,或患上疳疾而死。這些雖然是暫時的戾氣感染,但其後果都與人為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