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六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下 (7)

1. 十四味建中湯

治氣血不足,虛損勞瘠,短氣嗜臥,欲成勞瘵,及陰證發斑。(或因汗吐下後,中氣虛乏,或因欲事損傷腎氣,或因過服涼藥,遂成陰證。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獨熏肺,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證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氣極虛,若服寒涼,立見危殆。

吳鶴皋曰:以參耆桂附治斑,法之變者也,醫不達權,安足語此。)寒甚脈微。

黃耆(蜜炙),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蜜炙),半夏(薑製),當歸(酒洗),白芍(酒炒),熟地,川芎,麥冬,肉蓯蓉,附子,肉桂,加薑棗煎。

黃耆益衛壯氣,補中首藥四君益氣,四物養血。陰陽調和,則血氣各安其位矣。半夏和胃健脾,麥冬清心潤肺,蓯蓉補命門相火之不足,桂附引失守之火而歸元。於十全大補之中,而有加味,要以強中而蕺外也。

除茯苓白朮麥冬川芎熟地蓯蓉,名八味大建中湯。治同除川芎熟地,白朮附子蓯蓉,加柴胡細辛陳皮,名樂令建中湯。治臟腑虛損,身體羸瘦,潮熱自汗,將成勞療,大能退虛熱,生氣血(喻嘉言曰:樂令建中湯,柴胡細辛為君,意在退熱,而陰虛之熱,則不可退。十四味建中湯,用桂附蓯蓉,意在復陽,而陰虛之陽,未必可復。

又在用方者之善為裁酌爾。又曰:二方治臟氣素虛,以之兩建其脾腎之陽。蓋虛勞之病,多本脾腎,故引伸建中之法,乃後人超出之方也。)

白話文:

十四味建中湯

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氣血不足,身體虛弱消瘦,呼吸短促、喜歡躺著,快要變成肺結核,以及陰證發斑的狀況。(可能是因為流汗、嘔吐、腹瀉後,導致中氣虛弱,或是因為性事過度損傷腎氣,又或是因為吃了過多寒涼藥物,就形成了陰證。寒氣潛伏在下,逼迫無根而失去防衛的虛火,向上獨自燻烤肺部,就會出現斑點,顏色是淡淡的紅色,隱隱約約出現在皮膚表面,這和陽證發斑顏色是紫紅色不一樣。這是胃氣極度虛弱的表現,如果再服用寒涼藥物,會立刻有危險。

吳鶴皋說:「用人參、黃耆、肉桂、附子來治療斑疹,這是變通的方法,如果醫生不通曉權變,又怎麼能說這些呢?」 這種狀況的特點是寒氣很重,脈象微弱。

這個藥方的組成是:黃耆(用蜂蜜炙烤過)、人參、白朮(用土炒過)、茯苓、甘草(用蜂蜜炙烤過)、半夏(用薑製過)、當歸(用酒洗過)、白芍(用酒炒過)、熟地、川芎、麥門冬、肉蓯蓉、附子、肉桂,再加上生薑、紅棗一起煎煮。

黃耆可以增強衛氣,補養中氣,是補氣的首選藥物;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可以補益氣;四物湯(當歸、白芍、熟地、川芎)可以滋養血。陰陽調和,血氣自然就能各就各位。半夏可以調和胃氣、健脾;麥門冬可以清心潤肺;肉蓯蓉可以補命門的相火不足;肉桂和附子可以引導失去控制的虛火回到本源。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又加了一些藥,目的是在強壯身體內部,進而抵抗外邪。

如果把藥方中的茯苓、白朮、麥門冬、川芎、熟地、肉蓯蓉拿掉,就成了八味大建中湯,也是治療相同的病症。如果把川芎、熟地拿掉,白朮、附子、肉蓯蓉拿掉,再加入柴胡、細辛、陳皮,就成了樂令建中湯,是治療五臟六腑虛弱,身體消瘦,出現潮熱、自汗,快要變成肺結核的狀況,可以有效退虛熱,產生氣血。(喻嘉言說:樂令建中湯用柴胡、細辛作為主要的藥物,目的是要退熱,但是針對陰虛的熱,就不能退。十四味建中湯用肉桂、附子、肉蓯蓉,目的是要恢復陽氣,但是針對陰虛的陽,未必能恢復。)

所以,用藥的人要懂得靈活運用和斟酌。還有人說:這兩個藥方都是治療臟腑本身就虛弱的狀況,用來同時建立脾腎的陽氣。因為虛勞的疾病,多半是源於脾腎虛弱,所以延伸建中湯的用法,是後人超越前人的方子。

2. 養中煎

治中氣虛寒,為嘔為泄者。

人參(一二三錢),山藥(炒二錢),白扁豆(炒二三錢),炙甘草(一錢),乾薑(炒黃一二錢),如噯腐氣滯者,加陳皮一錢,或砂仁四分。如胃中空虛覺餒,加熟地三五錢。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養中煎」,是用來治療因為中焦脾胃之氣虛弱、寒冷,導致嘔吐、腹瀉的狀況。

藥方組成如下:

  • 人參(一到三錢)
  • 炒過的淮山藥(二錢)
  • 炒過的白扁豆(二到三錢)
  • 炙甘草(一錢)
  • 炒黃的乾薑(一到二錢)

如果出現打嗝、胃部有腐敗氣味、脹氣等情況,可以加入陳皮一錢,或者砂仁四分。如果感覺胃裡空虛、容易餓,可以加入熟地三到五錢。

3.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仲景),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服此湯後,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腎者,胃之關也。前陰利水,後陰利谷,寒邪客之,則不能禁固,故下利也。與白通湯,復陽散寒。服後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寒氣太甚,內為格拒,陽氣逆亂也。

服此湯後,脈暴出者,正氣因發泄而脫也,故死。脈微續者,陽氣漸復也,故生。)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炮),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加減法,同四逆湯。

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熱,以散陰寒。此白通湯也。服而不應者,乃陰盛格拒乎陽,藥不能達少陰,故加人尿豬膽汁為引,取其與陰同類。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達,而致大益。經曰:逆而從之,從而逆之,正者正治,反者反治,此之謂也。(以熱治寒,以寒治熱,為正治。

以熱治熱,以寒治寒,為反治,亦曰從治,謂從其性而伏之也。按厥有陰陽二證,陰厥者,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陽厥者,陽熱極而反厥,雖厥而煩渴譫妄,身復時溫而脈數也。若陽厥極深,至於身冷,脈微欲絕,為熱極,而將死矣。急以大承氣下之,則厥愈,所謂寒藥反能生脈,而令身暖也。

若以熱藥助其陽,則陰氣暴絕而死矣,陰厥用白通四逆湯,亦須急投,緩則無及。)

白話文:

這是用來治療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且脈搏微弱時的處方。如果服用白通湯後,腹瀉不止,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摸不到、噁心嘔吐和煩躁不安的情況,那麼服用這個藥方後,若脈搏突然變得強勁則會死亡,如果脈搏微弱但持續,則會存活。(腎臟是胃的關口。前陰主導排尿,後陰主導排便,如果寒邪侵入,就會導致無法控制而腹瀉。使用白通湯可以恢復陽氣、驅散寒邪。但如果服藥後腹瀉不止,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摸不到、噁心嘔吐和煩躁不安的情況,表示寒邪太過嚴重,體內陰氣阻礙陽氣運行,導致陽氣逆亂。

服用這個藥方後,如果脈搏突然變強,表示正氣因過度發散而虛脫,所以會死亡。如果脈搏微弱但持續,表示陽氣逐漸恢復,所以可以存活。)

藥方組成:蔥白(四根),乾薑(一兩),炮製過的附子(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加減方法和四逆湯相同。

蔥白的辛辣味道可以疏通陽氣,乾薑和附子的溫熱可以驅散陰寒。這就是白通湯的功效。如果服藥後沒有效果,表示陰氣過盛阻礙陽氣,藥力無法到達少陰經,所以加入人尿和豬膽汁作為引導,取它們與陰同類的特性。藥物下嚥後,寒冷的體質會被消除,熱性便會發揮作用,如果藥力不足,就會加強藥效。經典上說:對於逆向的病情要順應它來治療,對於順向的病情要逆向治療,該用正治法就用正治法,該用反治法就用反治法,就是這個意思。(用熱藥治療寒證,用寒藥治療熱證,屬於正治法。

用熱藥治療熱證,用寒藥治療寒證,屬於反治法,也叫做從治法,意思就是順應其病性來抑制它。厥證有陰陽兩種,陰厥的症狀是身體冰冷、不口渴、脈搏遲緩微弱。陽厥的症狀是陽熱過度而導致四肢冰冷,雖然四肢冰冷但會感到煩渴、胡言亂語,身體有時會發熱,脈搏數快。如果陽厥嚴重到身體冰冷、脈搏微弱將要消失,表示熱邪已經到極點,將要死亡。這時候要趕快用大承氣湯瀉下,那麼厥證就會好轉,這就是所謂的用寒藥反而能使脈搏恢復、身體溫暖。

如果用熱藥來幫助陽氣,那麼陰氣會突然消散而死亡。陰厥要用白通四逆湯,也必須趕快服用,如果延誤了,就會來不及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