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下 (6)
卷六下 (6)
1. 小建中湯
(仲景),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邪氣入里,與正相搏,則腹痛。澀者,血不足也。弦者,木剋土也。太陽在表,而無腹痛。少陽在半表半裡,有胸脅痛,無腹痛。陽明腹滿急痛者,裡實也,宜下之,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三陰下利而腹痛者,裡寒也。宜溫之,四逆湯,附子理中湯。
腸鳴泄瀉而痛者,裡虛有寒也,宜小建中湯溫中散寒。)傷寒二三日,心悸而煩。(悸者,陽氣虛也。煩者,陰血虛也。氣血內虛,與此湯先建其里。倍芍藥者,酸以斂陰,陰收則陽歸附也。加飴糖者,甘以潤土,土潤則萬物生也。)通治虛勞悸衄,裡急腹痛,夢遺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燥口乾,虛勞黃疸。
(黃疸,小便利而色白者,是無熱也。不可除熱,當作虛寒治之。喻嘉言曰:虛勞病,至於亡血失精,精血枯槁,難為力矣。急宜建其中臟,使飲食增而陰血旺。故但用稼穡作甘之味,生其精血。而酸辛酸苦,在所不用,舍是無良法也。)
桂枝,生薑(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二枚),入飴糖一升。微火解服。(嘔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此即桂枝加芍藥湯,但桂有厚薄爾。按此湯以飴糖為君,故不名桂枝芍藥,而名建中。今人用建中,絕不用飴糖,失仲景遺意矣。吳鶴皋曰:桂枝當是桂,桂枝味薄,故用以解表,桂味厚,故用以建里。)
準繩曰:脾居四臟之中,生育營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失所育所行矣。必以此湯溫健中臟,故名建中。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飴糖為君,甘草為臣,桂枝辛熱,辛,散也,潤也,營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通,收而行之,故以桂芍為佐。
生薑辛溫,大棗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營之本。針經曰:營出中焦,衛出上焦是已。衛為陽,益之必以辛。營為陰,補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營衛通,故以薑棗為使。(李東垣曰:傷寒論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以芍藥之酸,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炙草,甘溫補脾,養胃為臣。
水挾木勢,亦來侮土。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薑棗辛甘而溫,發散陽氣,行於經脈皮毛為使。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少,建中湯溫里,而芍藥多,何也?皮膚為近,則制小其服,心腹為遠,則制大其服,所以不同也。按此即表欲其散,里欲其收之義。小建中治腹痛者,以木來剋土,取芍藥為君,土中瀉木也。
理中湯治腹痛者,以水來侮土,取乾薑為君,土中瀉水也。平胃散治腹痛自利者,取蒼朮為君,瀉土除濕也。云岐子曰:建中為補,能補中焦之虛,而不能補上焦下焦之虛。調胃為瀉,能瀉中焦之實,而不能瀉上焦下焦之實。)
加黃耆兩半,名黃耆建中湯。(金匱)治虛勞諸不足。(準繩曰:血不足而用黃耆,黃耆味甘,加以甘草,大能生血。此仲景之妙法。蓋稼穡作甘,甘能補胃,胃為氣血之海,氣血所從生也。經曰:無陽則陰無以生,以甘益胃而生血,旨哉!今人但知參耆為氣藥,故特表而出之。
按補血湯黃耆五倍於當歸,而云補血,即此義。)亦治傷寒汗後身痛,表虛惡寒,脈遲弱者。(身痛,乃六經俱有之證。有表,有里,有寒,有熱,有風,有濕。陽證身痛,但拘急。陰寒身痛,體勢沉重,宛如被杖。以此別之,此證因過汗耗損陽氣,血少不能榮養筋骨,故痛。
陽虛,故脈遲,汗後故脈弱。用黃耆甘草之甘,以補中氣。芍藥之酸,以收陰氣。桂枝辛熱,外以益衛而實表,內以和營而補虛。使中氣建立,則能生育營衛,通行津液,表不虛而身痛自汗皆止,虛勞不足可愈矣。)
白話文:
小建中湯
(張仲景說)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因為傷寒導致陽脈澀滯,陰脈弦緊,腹部出現劇烈疼痛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侵入體內,與正氣相互搏鬥所導致的腹痛。脈澀表示血氣不足;脈弦表示肝木之氣過旺而剋制脾土。如果傷寒侵襲太陽經,會表現在體表,而不會有腹痛;侵襲少陽經,則會出現胸脅痛,也沒有腹痛。如果傷寒侵襲陽明經,導致腹部脹滿疼痛,這是體內實證,應該用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來疏通。如果傷寒侵襲三陰經,出現下痢和腹痛,這是體內虛寒,應該用四逆湯、附子理中湯來溫補。)
如果出現腸鳴、腹瀉並且腹痛,這是因為體內虛寒,應該用小建中湯來溫補中焦,驅散寒邪。如果傷寒病二三天,出現心悸、煩躁(心悸是陽氣虛弱的表現,煩躁是陰血不足的表現。氣血內虛,就用這個方子先調理脾胃。加大芍藥的用量,是利用它的酸味來收斂陰氣,陰氣收斂,陽氣就能歸附。加入麥芽糖,是利用它的甘甜來滋潤脾土,脾土滋潤,萬物才能生長。)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虛勞導致的心悸、流鼻血、腹部拘急疼痛、遺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喉乾燥、口渴,以及虛勞引起的黃疸。(如果黃疸的患者小便清澈而且顏色發白,這表示體內沒有熱,不能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應該把它當作虛寒來治療。喻嘉言說:虛勞病,如果發展到亡血失精,精血枯竭的程度,就難以治療了。應該趕快調理脾胃,使飲食增加,陰血旺盛。因此,只要用麥芽糖這種甘甜的味道,就可以滋養精血。酸、辛、苦的味道都不用,這是最好的方法。)
配方包含桂枝、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炙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再加入麥芽糖一升。用小火煎煮,分次服用。(有嘔吐的人不能用小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這個方子就是桂枝加芍藥湯,只是桂枝的用量有所不同。這個方子以麥芽糖為君藥,所以不叫桂枝芍藥湯,而是叫建中湯。現在的人用建中湯,都不用麥芽糖,這是沒有領會張仲景的本意。吳鶴皋說:這裡的桂枝應該用桂,桂枝味道比較淡,所以用來解表;桂的味道比較濃厚,所以用來調理脾胃。)
《醫宗準繩》說:脾臟位於五臟的中央,負責生育營衛之氣,運行津液。如果脾臟功能失調,就會影響營衛之氣的產生和津液的運行。必須用這個方子來溫補脾胃,所以叫做建中。脾臟喜歡緩慢的節奏,所以要用甘甜的味道來使它緩和。因此用麥芽糖作君藥,甘草作臣藥。桂枝性味辛溫,辛味具有發散和滋潤的作用,對於營衛之氣不足的情況,既能潤養又能發散。芍藥性味酸寒,酸味具有收斂和泄利的作用,對於津液不通的情況,既能收斂又能運行,所以用桂枝和芍藥來輔助。
生薑辛溫,大棗甘溫。胃是衛氣的源頭,脾是營氣的根本。《黃帝內經》說:營氣產生於中焦,衛氣產生於上焦。衛氣屬於陽,補充陽氣必須用辛味;營氣屬於陰,補充陰氣必須用甘味。辛甘結合,脾胃健壯,營衛就能夠暢通。所以用生薑和大棗作使藥。(李東垣說:《傷寒論》說,陽脈澀、陰脈弦,就會出現腹部劇烈疼痛。用芍藥的酸味來抑制過旺的肝木,使其不再克制脾土,作為君藥。用麥芽糖和炙甘草的甘溫來補脾養胃,作為臣藥。
水邪夾帶木勢,也會反過來侵犯脾土。用肉桂的辛熱來輔助芍藥,退散體內的寒水。用生薑和大棗的辛甘溫和之性,發散陽氣,使其運行於經脈和皮膚表面,作為使藥。有人問,桂枝湯是解表的方子,芍藥用量少;而建中湯是溫裡的方子,芍藥用量多,這是為什麼?因為皮膚在體表,距離近,所以用藥劑量小;心腹在體內,距離遠,所以用藥劑量大。這也是表需要發散,裡需要收斂的道理。小建中湯治療腹痛,是因為肝木過於旺盛克制脾土,所以用芍藥作為君藥,來抑制肝木。
理中湯治療腹痛,是因為水邪侵犯脾土,所以用乾薑作為君藥,來驅散寒水。平胃散治療腹痛腹瀉,是因為脾土濕盛,所以用蒼朮作為君藥,來祛除濕邪。雲岐子說:建中湯是補益的方子,能夠補中焦的虛弱,但不能補上焦和下焦的虛弱。調胃承氣湯是瀉下的方子,能夠瀉中焦的實邪,但不能瀉上焦和下焦的實邪。)
如果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耆兩半,就叫做黃耆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可以治療各種虛勞引起的不足症狀。(《醫宗準繩》說:血虛要用黃耆,黃耆味甘,再加上甘草,能夠大大地滋養血液。這是張仲景的妙法。因為甘味能夠補養脾胃,而脾胃是氣血的源頭。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產生,用甘味來補益脾胃,就能夠產生血液。現在的人只知道人參和黃耆是補氣的藥,所以我特別指出來,說明這個道理。
補血湯中黃耆的用量是當歸的五倍,卻仍然被稱為補血的方子,就是這個道理。)黃耆建中湯也可以治療傷寒汗後引起的身體疼痛、體表虛弱怕冷、脈搏遲緩無力的情況。(身體疼痛,是六經都有可能出現的症狀。有表證、裡證、寒證、熱證、風證、濕證。陽證引起的身體疼痛,會有拘急的感覺;陰寒引起的身體疼痛,會有沉重的感覺,就像被棍子打了一樣。可以根據這些來區分。這個症狀是由於出汗過多,耗損了陽氣,導致血少不能滋養筋骨引起的疼痛。
陽氣虛弱,所以脈搏遲緩;出汗後,所以脈搏無力。用黃耆和甘草的甘味來補中氣,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陰氣。用桂枝的辛熱,在體外來補益衛氣,使體表不再虛弱;在體內來調和營氣,補養虛損。使中氣建立,就能夠產生營衛之氣,運行津液,體表不再虛弱,身體疼痛和自汗就能停止,虛勞不足的情況也能夠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