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下 (5)
卷六下 (5)
1. 吳茱萸湯
(仲景),治陽明證,食谷欲嘔,若得湯反劇者,則屬上焦。少陰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厥陰證,乾嘔,吐涎,頭痛。(厥陰之脈挾胃,乾嘔吐沫,裡寒內格也。厥陰之脈上巔,頭痛,寒氣上逆也。按三陽皆有頭痛,太陰少陰二經之脈,不上循頭,故無頭痛。唯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亦有頭痛。
然風溫在少陰,濕溫在太陰,而頭反痛,是又不可拘拘者。李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循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
吳茱萸(一升泡),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六兩)
喻嘉言曰:此明嘔有太陽,亦有陽明。若食谷而嘔,則屬胃寒,與太陽之惡寒嘔逆,原為熱證者不同,(火熱上衝而嘔。)恐誤以寒藥治寒嘔也。若服吳茱萸湯反劇者,則仍屬太陽熱邪,而非胃寒明矣。(宜葛根加半夏湯小柴胡湯梔子豉湯黃芩湯。)若少陰證,吐利厥逆,至於煩躁欲死。
腎中之陰氣上逆,將成危候。(腎中陰盛,上格乎陽,而為吐逆。)故用吳茱散寒下逆,人參薑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干,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加附子,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
白話文:
吳茱萸湯,用來治療陽明證,出現吃了東西想吐,但如果喝了藥反而更嚴重,就是屬於上焦的問題。若是少陰證,出現上吐下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甚至快要死亡的狀況。若是厥陰證,會有乾嘔、吐口水、頭痛等症狀。(厥陰的經脈連結著胃部,乾嘔吐口水,是因為身體內部寒冷,陽氣被阻隔了。厥陰經脈往上到頭頂,所以頭痛,是因為寒氣往上衝。一般來說,三陽經脈都有頭痛的症狀,但太陰、少陰兩條經脈的走向並不上頭部,所以不會有頭痛。只有厥陰經脈和督脈會在頭頂交會,所以也會有頭痛。
然而,風溫病在少陰,濕溫病在太陰,卻也可能出現頭痛,這是不能夠拘泥的。李東垣說:太陰經的頭痛,一定有痰。少陰經的頭痛,是腳冷而且氣往上逆。這是因為太陰、少陰兩條經脈雖然不上頭部,但痰和氣逆堵在胸膈中,使得頭部的氣不順暢而引起頭痛。)
藥物組成:吳茱萸(一升,泡過),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六兩)
喻嘉言說:這裡說明了嘔吐有可能是太陽經的問題,也有可能是陽明經的問題。如果是吃了東西想吐,那就是屬於胃寒,和太陽經的怕冷嘔吐是不同的,後者是熱症引起的(火熱往上衝而嘔吐)。要小心不要誤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寒性嘔吐。如果吃了吳茱萸湯反而更嚴重,那就是屬於太陽經的熱邪,而不是胃寒的症狀(應該使用葛根加半夏湯、小柴胡湯、梔子豉湯、黃芩湯來治療)。如果是少陰證,出現上吐下瀉、四肢厥冷,甚至煩躁不安快要死亡的狀況,
這是腎中的陰氣往上逆行,快要變成危險的徵兆(腎中陰氣過盛,阻隔了陽氣,所以才會上吐下瀉)。因此用吳茱萸來散寒,使氣往下順,用人參、生薑、大棗來幫助陽氣,補充脾土,使陰寒不能往上干擾,溫暖經脈,同時溫暖中焦(吳茱萸是厥陰經脈的本藥,所以又能治療肝氣往上逆行,引起的嘔吐口水、頭痛等症狀)。
如果加上附子,就叫做吳茱萸加附子湯,用來治療寒疝,腰痛,痛到牽連睪丸,脈象沉遲。
2. 大建中湯
(金匱),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陽受氣於胸中,陽虛則陰邪得以中之。陰寒之氣,逆而上衝。橫格於中焦,故見高起痛嘔,不可觸近之證。心為陽,寒為陰,寒乘於心,冷熱相激,故痛。寒乘於脾,脾冷弱,不消水穀,故痛而嘔,復不能飲食也。)
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煎去滓,內飴糖一升。微煎溫服。
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腎命補火。乾薑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蓋人以中氣為主,用辛辣甘熱之藥,大建其中臟之陽,以祛其逆上之濁陰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是用來治療胸口和腹部極度寒冷,導致疼痛、嘔吐、無法進食,以及腹中寒氣向上衝逆的病症。患者的皮膚會隆起,看起來像有頭和腳,上下疼痛且無法觸碰。(因為陽氣在胸中聚集,如果陽氣虛弱,陰寒之邪就會侵入。陰寒之氣向上逆衝,阻礙在中焦,所以會出現隆起、疼痛、嘔吐,且不能碰觸的症狀。心屬陽,寒屬陰,寒邪侵入心,冷熱交戰,所以會感到疼痛。寒邪侵入脾,脾變得虛弱寒冷,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會疼痛、嘔吐,並且無法進食。)
藥方組成是: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將藥材煎煮後去除藥渣,加入一升麥芽糖。稍微加熱後溫服。
蜀椒性味辛熱,能入肺散寒,入脾溫暖腸胃,入腎補充命門的火氣。乾薑性味辛熱,能通達心陽,幫助陽氣,驅逐寒冷,散除逆氣。人參性味甘溫,能大補脾肺之氣。麥芽糖味甘,能補養脾土,緩解藥性,調和中焦。人以中焦之氣為根本,所以使用辛辣、甘甜、溫熱的藥物,大舉振奮中焦的陽氣,來去除向上逆行的陰濁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