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六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下 (5)

1. 吳茱萸湯

(仲景),治陽明證,食谷欲嘔,若得湯反劇者,則屬上焦。少陰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厥陰證,乾嘔,吐涎,頭痛。(厥陰之脈挾胃,乾嘔吐沫,裡寒內格也。厥陰之脈上巔,頭痛,寒氣上逆也。按三陽皆有頭痛,太陰少陰二經之脈,不上循頭,故無頭痛。唯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亦有頭痛。

白話文:

(仲景)治療陽明證,患者進食穀物後就想吐,如果喝了湯之後病情加重,那就是屬於上焦證。少陰證,患者會吐利,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好像快死了。厥陰證,患者會乾嘔,吐涎沫,頭痛。(厥陰脈與胃相連,乾嘔吐沫是裡寒侵犯胃所致。厥陰脈循行至頭頂,頭痛是寒氣上逆所致。注意三陽經都會頭痛,而太陰少陰二經的脈絡,都不上行至頭部,所以不會頭痛。唯有厥陰經與督脈會合於頭頂,因此也會頭痛。)

然風溫在少陰,濕溫在太陰,而頭反痛,是又不可拘拘者。李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循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

白話文:

風溫病在少陰經,濕溫病在太陰經,而頭部反而疼痛,這是不能拘泥於固定理論的。李東垣說:太陰經引起的頭痛,一定是痰引起的。少陰經引起的頭痛,是足部寒冷而氣逆引起的。太陰經和少陰經這兩條經絡,雖然不直接循行到頭部,但痰與氣逆壅塞在膈中,頭上的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疼痛。

吳茱萸(一升泡),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六兩)

白話文:

吳茱萸(一升浸泡),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六兩)

喻嘉言曰:此明嘔有太陽,亦有陽明。若食谷而嘔,則屬胃寒,與太陽之惡寒嘔逆,原為熱證者不同,(火熱上衝而嘔。)恐誤以寒藥治寒嘔也。若服吳茱萸湯反劇者,則仍屬太陽熱邪,而非胃寒明矣。(宜葛根加半夏湯小柴胡湯梔子豉湯黃芩湯。)若少陰證,吐利厥逆,至於煩躁欲死。

白話文:

喻嘉言說:嘔吐的一個證狀,有太陽證候,也有陽明證候。如果是食用了穀物而嘔吐,那麼則屬於胃寒,與太陽病證中惡寒、嘔逆的證候,本來的病因是熱證所致,是一種火熱上衝而嘔吐的病證,並不一樣。就怕誤用寒涼藥物來治療胃寒的嘔吐。

如果服用吳茱萸湯後加重病情,那麼仍然屬於太陽熱邪,而不是胃寒證候很明顯的。(應該服用葛根、半夏、柴胡、梔子、豉、黃芩湯)如果屬於少陰證候,嘔吐、腹瀉、厥逆,以至於煩躁不安,想要死亡。

腎中之陰氣上逆,將成危候。(腎中陰盛,上格乎陽,而為吐逆。)故用吳茱散寒下逆,人參薑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干,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白話文:

腎臟中的陰氣往上逆流,將會形成危急的症狀。(腎臟中的陰氣過盛,侵犯到陽氣,而導致嘔吐和反胃。)因此使用吳茱散來祛除寒氣,並且讓氣往下運行,使用人參、生薑和紅棗來幫助陽氣,並且補益脾胃,讓陰寒無法向上侵犯,溫暖經絡,並且兼顧溫暖中焦。(吳茱是厥陰的常用藥物,因此也可以用來治療肝氣上逆,嘔吐涎水和頭痛。)

加附子,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

白話文:

加附子,藥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療寒疝,腰痛,牽連睪丸,寸脈沉遲。

2. 大建中湯

(金匱),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陽受氣於胸中,陽虛則陰邪得以中之。陰寒之氣,逆而上衝。橫格於中焦,故見高起痛嘔,不可觸近之證。心為陽,寒為陰,寒乘於心,冷熱相激,故痛。寒乘於脾,脾冷弱,不消水穀,故痛而嘔,復不能飲食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了一個治療心腹大寒,疼痛嘔吐,不能吃飯,腹部寒氣上衝,皮膚隆起,出現頭足的症狀。這種疾病是陰邪侵犯陽氣所致。陰寒之氣逆而上衝,橫隔於中焦,所以出現隆起疼痛嘔吐,不可觸近的症狀。心屬陽,寒屬陰,寒氣侵犯心臟,冷熱相激,所以疼痛。寒氣侵犯脾胃,脾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疼痛嘔吐,並且不能吃飯。

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煎去滓,內飴糖一升。微煎溫服。

白話文:

蜀椒(兩百公克),乾薑(四百公克),人參(兩百公克),將上述三種藥材加水煎煮,去掉藥渣,再加入一升的飴糖,稍微煎煮一下,溫熱服用。

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腎命補火。乾薑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蓋人以中氣為主,用辛辣甘熱之藥,大建其中臟之陽,以祛其逆上之濁陰也

白話文:

四川花椒辛辣溫熱,能進入肺部散寒,進入脾臟溫暖胃部,進入腎臟命門補火。乾薑辛辣溫熱,能通心助陽,驅逐寒冷,散解風邪逆氣。人參甘甜溫熱,能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甜能補土,緩和能調和中氣。因為人是以中氣為主,用辛辣甘熱之藥,大量增強臟腑陽氣,以祛除逆行於上的濁陰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