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六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下 (4)

1. 當歸四逆湯

(仲景),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三兩),甘草(炙),通草(即木通二兩),大棗(二十五枚),仲景又曰:其人素有久寒者,加吳茱萸(二升),生薑(半斤),酒(六升,)和煮,名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四逆之名多矣,而有因寒因熱之不同。此則因風寒中血脈而逆,故以當歸辛溫血中之氣藥為君,通脈散逆。必先去血中之邪,故以桂枝散太陽血分之風,細辛散少陰血分之寒為輔。未有營衛不和而脈能通者,故以芍藥甘草大棗,調和營衛。通草利九竅,通血脈關節。諸藥藉之以破阻滯,而厥寒散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仲景所創,用來治療厥陰經受寒邪侵襲的病症。主要症狀是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

藥方組成有: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炙甘草、通草(也就是木通,二兩),大棗(二十五枚)。

仲景又說:如果病人本身就有長期的寒症,可以加入吳茱萸(二升)、生薑(半斤),再用酒(六升)一起煮,這個方子就叫做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名稱中都有「四逆」的方子很多,但病因有寒有熱的不同。這個方子是因為風寒侵入血脈導致氣血逆亂,所以用當歸這種辛溫、能入血的藥來作為主藥,用來疏通血脈、散開逆亂的氣。必須先去除血液中的邪氣,所以用桂枝來驅散太陽經血分的風邪,用細辛來驅散少陰經血分的寒邪作為輔助。如果營衛(指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不協調,脈搏就不會暢通,所以用芍藥、甘草、大棗來調和營衛。通草可以疏通身體的孔竅,疏通血脈和關節,讓其他藥物能夠藉由它的作用來破除阻礙,這樣手腳冰冷的症狀就能夠消散。

2. 真武湯

(仲景),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傷寒脈沉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為少陰證。凡人寤則氣行於陽,寐則氣行於陰,然必自少陰始,故少陰證但欲寐,陰氣勝也。一有陽擾,則反是矣。

周揚俊曰:但欲寐,非能寐,昏昏如夢爾。少陰屬腎,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為水氣。腹痛者,寒濕內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淫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濕勝而水穀不別也。或咳或嘔,皆停飲也。)及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

氣虛惡寒。(汗出過多,則心悸。汗為心液,汗去心虛,如魚失水則躍也。水停心下,亦心悸。心屬火,火畏水,故悸也。虛陽內動,故頭眩。汗多則液少,不能榮養筋肉,故筋惕惕而跳,肉瞤而動也。振振欲擗地者,亡陽無奈,欲擗地而入也。程郊倩曰:汗多亡陽,夫人知之。

然有衛外之陽,為周身營衛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證。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證。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瞤振擗地之證。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穀生化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證。

救誤者,須觀脈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腎之真陽盛,則水皆內附,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矣。腎之陽虛,不能制水,則氾濫為病。故上凌心,而為眩悸。中侮土,而致嘔瀉也,方名真武,蓋取固腎為義。喻嘉言曰:汗雖出而熱不退,則邪未盡而正已大傷。況裡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瞤,身振振搖。

無往而非亡陽之象,所以行真武把關坐鎮之法也。)

附子(一枚炮),白朮(二兩炒),茯苓,白芍,生薑(三兩),水寒相搏咳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五味斂肺氣,細辛乾薑散水寒。)

小便利,去茯苓。(以其滲利。)下利去芍藥,加乾薑。(芍藥酸寒,乾薑辛熱。)嘔去附子,加生薑一倍。(附子僭上,生薑散逆。)

茯苓白朮,補上利水,能伐腎邪,而療心悸。生薑附子,回陽益衛,能壯真火,而逐虛寒。芍藥酸收,能斂陰和營,而止腹痛。(補陽必兼和陰,不欲偏勝。經曰: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淫所勝,佐以酸平。)真武,北方之神,一龜一蛇,司水火者也。腎命象之,此方濟火而利水,故以名焉。

(程郊倩曰:水氣唯太陽與少陰有之,以二經同司夫水也。然太陽從表得之,膚腠不宜,水氣為元府所遏,故以小青龍發之。少陰由下焦有寒,不能制服本水,客邪得深入而動其本氣,緣胃陽衰而堤防不及也。故用真武湯溫中鎮水,收攝其陰氣。按青龍主太陽表水,十棗主太陽里水,真武主少陰里水。

喻嘉言曰:陽明少陽,絕無用附子法,唯太陽有不得不用之證。蓋太陽膀胱,為腎之腑,腎中陽虛陰盛,勢必傳出於腑。以故才見脈微惡寒,漏汗惡風,心悸頭眩,筋惕肉瞤,躁擾等證。從是傳經熱邪,不得不用姜附以消陰而回陽也。)

去生薑,加人參二兩,名附子湯。(仲景)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腎主骨,寒淫則痛,此一身骨節盡痛,乃陽虛陰盛而生內寒所致,非外感也。若以外感之痛治之,則殺人矣。故用參附助陽,而勝腎寒。加芍藥斂陰,以為陽之附也。)及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

(背為胸中之腑,諸陽受氣於胸中,轉行於背。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氣內盛,則背為之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則一身盡寒矣。又有陰氣不足,陽氣乘虛內陷陰中。表陽新虛,背微惡寒者。經所謂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是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一為陰寒內盛,一為陽氣內陷,何以別之。

蓋陰寒為病,內無燥熱,則口中和。陽氣內陷,則消爍津液,口燥舌乾而渴也。欲辨陰陽寒熱之不同,當以口中燥潤群之。)

白話文:

【真武湯】

這方是由張仲景所創,用來治療少陰傷寒引起的腹痛,小便不順暢,四肢感到沉重且疼痛,並且自己有下痢的情況,這表示體內有水氣。可能伴有咳嗽或者嘔吐,或者小便順暢。

在傷寒的情況下,脈象呈現沉細,想吐但吐不出來,心裡煩躁,只想睡覺,大概在病發五六天後會開始下痢並且口渴,這是少陰的症狀。人醒時氣行於陽,睡覺時氣行於陰,必定從少陰開始,因此少陰的症狀就是隻想睡覺,代表陰氣旺盛。一旦有陽氣幹擾,情況就會反轉。

周揚俊解釋:只想睡覺,不是能睡著,而是昏昏欲睡,像是在做夢。少陰屬於腎臟,腎臟生病無法控制水份,水飲停留成為水氣。腹痛表示寒濕在體內嚴重。四肢沉重疼痛表示寒氣在外嚴重。小便不順暢,自行下痢,表示濕氣勝過水谷,無法分清。可能咳嗽或者嘔吐,都是因為水飲停留。

以及太陽病發汗,汗出後病情未見好轉,仍然發燒,心悸,頭暈,肌肉抽搐,全身顫抖,幾乎要倒地。

這是因為氣血虛弱而怕冷。

(汗出太多,心就會悸動。汗是心的液體,汗流走了,心就虛弱了,就像魚失去水就會跳躍一樣。水停在心下,也會心悸。心屬火,火怕水,所以會心悸。虛陽內動,所以頭會暈。汗多則液體少,無法滋養肌肉,所以肌肉會不停抽搐。全身顫抖,幾乎要倒地,是因為陽氣消失,無力支撐,想要倒地。程郊倩說:汗多導致陽氣消失,大家都知道。

然而,有保護身體的陽氣,是全身營養衛生的主宰。這種陽氣虛弱,就會有汗漏不止,怕冷身體痛的症狀。有膻中部位的陽氣,是上焦心肺的主宰。這種陽氣虛弱,就會有叉手掩心,以及奔豚的症狀。有腎臟中的陽氣,是下焦真正元氣的主宰。這種陽氣虛弱,就會有發燒、頭暈、肌肉抽搐的症狀。有胃部的陽氣,是中焦水穀生化的主宰。這種陽氣虛弱,就會有腹部脹滿,胃部不和,形成心下痞的症狀。

救錯的人,必須觀察脈象和症狀,知道犯了什麼錯誤,按照規則來治療。腎臟的真正陽氣旺盛,那麼水份都會被吸收,和腎氣一同收藏。腎臟的陽氣虛弱,無法控制水份,那麼水份就會泛濫成病。因此會向上影響心臟,造成頭暈心悸。會向中影響脾胃,導致嘔吐腹瀉。方名為真武,取意於鞏固腎臟。喻嘉言說:汗雖然出了,但是熱度沒有下降,那麼邪氣還沒有完全清除,而正氣已經受損。況且裡虛導致心悸,上虛導致頭暈,經絡虛弱導致肌肉抽搐,全身顫抖。

到處都是陽氣消失的現象,因此要用真武湯把關坐鎮。

方中含有炮製的附子(一枚)、炒白朮(二兩)、茯苓、白芍、生薑(三兩)。如果水寒相搏引起咳嗽,可以加入五味子、細辛和乾薑。(五味子收斂肺氣,細辛和乾薑去除水寒。)

如果小便順暢,可以去掉茯苓。(因為茯苓有助於排尿。)如果有下痢,去掉白芍,加入乾薑。(白芍酸寒,乾薑辛熱。)如果有嘔吐,去掉附子,增加一倍的生薑。(附子上升,生薑去除逆氣。)

茯苓和白朮補充上焦,利水,能夠去除腎臟的邪氣,治療心悸。生薑和附子回復陽氣,增強保護,能夠壯大真正火氣,去除虛寒。白芍收斂陰氣,調和營養,停止腹痛。(補充陽氣一定要同時調和陰氣,不要讓任何一方過於強烈。經典說:寒氣侵襲,用辛熱治療。濕氣侵襲,輔以酸平。)真武是北方的神,一龜一蛇,負責水火。腎臟和生命像它,這個方子幫助火氣,利水,因此以此命名。

(程郊倩說:水氣只有太陽和少陰有,因為兩條經絡共同管理水。然而太陽從表面獲得,皮膚不適,水氣被元府阻擋,因此用小青龍湯發汗。少陰由下焦有寒,無法控制原本的水份,外邪得以深入,影響原本的氣息,因為胃部陽氣衰弱,無法防禦。因此使用真武湯溫暖中焦,抑制水氣,收攏陰氣。按照青龍主太陽表面的水氣,十棗主太陽內裏的水氣,真武主少陰內裏的水氣。

喻嘉言說:陽明和少陽絕對不會使用附子的方法,只有太陽有不得不用的證據。太陽膀胱是腎臟的腑臟,腎臟中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勢必會傳遞到腑臟。因此一旦看到脈象微弱怕冷,漏汗怕風,心悸頭暈,肌肉抽搐,躁動等症狀,這是傳經的熱邪,不得不使用薑附來消除陰氣,恢復陽氣。)

去掉生薑,加入二兩人參,名為附子湯。(仲景)用來治療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腳寒冷,骨節疼痛,脈象沉的情況。(腎臟主管骨骼,寒氣侵襲就會疼痛,這是全身骨節都疼痛,是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產生內寒所導致,不是外感。如果按照外感的疼痛來治療,就會致命。因此使用人參和附子幫助陽氣,克服腎寒。加入白芍收斂陰氣,作為陽氣的依附。)以及少陰病,發病一二天,口腔溫和,背部怕冷。

(背部是胸中的腑臟,所有陽氣在胸中接受氣息,轉移到背部。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陽氣不足,陰氣在內旺盛,背部就會怕冷。如果風寒在表面而怕冷,那麼全身都會冷。還有陰氣不足,陽氣趁虛進入陰中。表面陽氣新虛,背部微微怕冷。經典說:傷寒沒有高熱,口渴心煩,背部微微怕冷,這是白虎加人參湯的主要症狀。一個是陰寒在內旺盛,一個是陽氣在內陷入,如何區別?

陰寒為病,內無燥熱,那麼口腔溫和。陽氣在內陷入,就會消耗津液,口乾舌燥並且口渴。想要分辨陰陽寒熱的不同,應該以口腔的乾濕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