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下 (3)
卷六下 (3)
1. 四逆湯
(仲景),治三陰傷寒。(四逆湯為少陰主藥,然三陰通用之。太陽證脈沉,亦有用此者。)身痛腹痛,下利清穀,(三陰裡寒,自利居多。)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治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湯。四肢者,諸陽之本。寒則血脈凝澀,陽氣不能敷布,故一身盡痛,而手足厥冷也。
)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陰盛格陽於外。)裡寒外熱。或乾嘔,(膈有寒飲,)或咽痛,(虛火上炎。)脈沉微細欲絕。(少陰脈有沉有緊有數,而仲景統以微細言之。蓋沉必重按始得,緊數亦在沉細中見,不似陽證浮大而緊敷也。薛慎齊曰:人知數為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證。
脈營有七八至者,但按之無力爾,宜深察之。)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甘草(炙二兩),冷服,面赤者,格陽於上也,加蔥九莖以通陽。(喻嘉言曰:陽虛之人,雖有表證,其汗仍出,其手足必厥。才用表藥,立至亡陽。不用表藥,外邪不服,故用前湯加蔥為治。)腹痛,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咽痛,陰氣上結也,加桔梗一兩以利咽。
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嘔吐,加生薑二兩以散逆氣。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故以姜附大熱之劑,伸發陽氣,表散寒邪。(附子生用,亦能發表。)甘草亦補中散寒之品,又以緩姜附之僭上也。(甘草為君,乾薑為臣,附子為使。)必冷服者,寒盛於中,熱飲則格拒不納,經所謂熱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是也。(此制奇之大劑也。
肝腎道遠,非大劑不能達。仲景云: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腹滿身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清便自調,身痛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蓋身痛尚屬表證,急則先救里而後解表也。厥陰篇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按厥陰證下利讝語,有燥屎,脈沉疾,按之有力者,為陽厥,止宜下以小承氣湯。
如脈沉遲,按之無力者,則為陰厥,宜四逆湯,更須速灸之。凡傳經熱邪,則為陽厥。溺赤而喜飲冷,直中真寒,則為陰厥,陰縮而喜飲熱湯。經曰:凡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手足逆冷是也。三陰三陽之脈,俱相接於手足。陰主寒,陽主熱,陽氣內陷,不與陰氣相順接,則手足逆冷。
)
加人參一兩,名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複利,利止亡血。(利雖止而津液已竭,故云亡血。)再加茯苓六兩,名茯苓四逆湯。治汗下後,病不解而煩躁。去乾薑,加芍藥三兩,名芍藥甘草附子湯。治傷寒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百問曰:汗後惡寒人必虛,下後發熱人必實。
)除附子,用甘草四兩,乾薑二兩,名甘草乾薑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微惡寒,腳攣急。用桂枝湯誤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與此湯以復其陽。(脈浮自汗,便數惡寒,陽不足也。攻表重虛其陽,得之便厥。故與甘草益氣,乾薑助陽。)俟厥愈足溫,重與芍藥甘草湯,(各四兩)以和陰。
(慮辛熱傷陰,隨興此湯和陰,以復其津液。證雖鄰於少陰,而不敢用四逆。)其腳即伸,除甘草,加蔥白四莖,名白通湯。(復陽通脈。)加吳茱萸,名茱萸四逆湯。治少陰厥陰腹痛。加當歸木通,名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及寒疝臍下冷,引腰胯痛。(寒傷營血,故加當歸。
木通能通血脈。仲景當歸四逆湯見後。)加茵陳,名茵陳四逆湯,治陰黃。加生脈散,陳皮,名回陽返本湯,治陰盛格陽。加官桂良薑半夏,名漿水散。(潔古)治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者嘔吐,此為急病。
白話文:
四逆湯,是治療三陰經受寒邪侵襲的常用藥方。(四逆湯主要用於治療少陰病,但也可通用於其他三陰病。即使是太陽病,如果出現脈象沉細的狀況,也有可能使用此方。)
此方症狀包括全身疼痛、腹痛、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因為三陰經的裡寒會導致腹瀉)、怕冷卻不口渴、四肢冰冷。(之所以稱為四逆湯,是因為它能治療四肢厥冷。四肢是人體陽氣的根本,當寒邪入侵時,會使血脈凝滯,陽氣無法散佈到全身,導致全身疼痛和手腳冰冷。)
有時反而不覺得怕冷,而是臉色發紅、煩躁不安(這是陰寒內盛,把陽氣逼迫到外面的假熱現象),呈現裡寒外熱的情況。還可能出現乾嘔(因為膈膜有寒飲),或咽喉疼痛(這是虛火上炎的表現),脈象沉微細弱,幾乎摸不到(少陰病的脈象有沉、緊、數,但張仲景都用“微細”來概括。沉必須重按才能摸到,緊和數也隱藏在沉細的脈象中,不像陽證那樣脈象浮大而有力。薛慎齊說:人們只知道數脈是熱,卻不知道沉細脈中出現數脈,其實是寒邪非常嚴重的表現,屬於真陰寒證。這種脈象,即使一息跳七八次,但按下去卻感覺沒有力氣,需要仔細辨別)。
藥方組成: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炙甘草(二兩)。要冷服,如果出現臉色發紅的假熱現象,是因為陽氣被陰寒逼到上面,需要加入蔥白九根來通陽。(喻嘉言說:陽虛的人,即使有表證,汗水還是會流出,手腳必定冰冷。如果用發汗的表藥,會立刻導致陽氣耗盡。不用表藥,外邪又無法驅除,所以用此方加上蔥來治療。)
腹痛是因為真陰不足,可以加入白芍二兩來收斂陰氣。咽喉痛是因為陰氣鬱結於上,可以加入桔梗一兩來利咽。腹瀉停止但脈象摸不到,是因為陽氣虛弱、氣血不足,需要加入人參二兩來幫助陽氣、補益氣血。嘔吐是因為胃氣上逆,可以加入生薑二兩來散逆氣。
寒邪侵襲體內,要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所以用附子和乾薑這兩種大熱的藥物,來伸張發散陽氣、驅散寒邪。(附子生用,也有發汗的作用。)甘草也具有補中散寒的功效,而且可以緩解乾薑和附子藥性過於升發的作用。(這裡甘草是君藥,乾薑是臣藥,附子是使藥。)必須要冷服的原因是,體內寒邪過盛,如果喝熱藥,會因為陰陽格拒而無法進入。這就是醫書所說的“熱因寒用”,也說“用熱藥治療寒證,要冷服來促使藥效發揮”。(這個藥方是治療危急重症的大劑量方劑。肝腎遠離心臟,不用大劑量的藥物無法到達病所。張仲景說:傷寒誤用瀉藥,導致腹瀉不止,拉出未消化食物,腹脹全身疼痛,這時要趕快救治裡證,適合使用四逆湯。如果腹瀉停止,但全身仍然疼痛,這時要趕快治療表證,適合用桂枝湯。因為全身疼痛還屬於表證,緊急情況下要先治療裡證,然後再解表。)
厥陰篇說:大汗之後,熱沒有消退,反而感到內裡拘急、四肢疼痛,又腹瀉、厥逆而且怕冷,適合用四逆湯治療。根據厥陰病的描述,腹瀉、胡言亂語,有大便乾結,脈象沉細而有力,屬於陽厥,只需要用小承氣湯瀉下。如果脈象沉遲,按下去沒有力氣,則屬於陰厥,要用四逆湯,而且要趕快艾灸。凡是經絡傳遞熱邪,屬於陽厥。小便赤黃而喜歡喝冷水,這是直接受到寒邪侵襲,屬於陰厥,陰莖收縮而喜歡喝熱水。醫書說:凡是陰陽不能順接,就導致厥證,手腳冰冷就是這種表現。三陰三陽的經脈都連接著手腳。陰主寒,陽主熱,陽氣內陷,不能和陰氣順接,就會導致手腳冰冷。
加入人參一兩,就叫做四逆加人參湯,用於治療怕冷、脈象微弱、反覆腹瀉、腹瀉停止後出現失血過多的情況。(雖然腹瀉停止,但體內津液已經耗竭,所以說是失血。)再加入茯苓六兩,就叫做茯苓四逆湯,用於治療發汗或瀉下後,疾病沒有痊癒反而煩躁的情況。
去掉乾薑,加入白芍三兩,就叫做芍藥甘草附子湯,用於治療傷寒發汗後病症沒有緩解,反而怕冷,這是因為虛弱。(古書說:發汗後怕冷的人一定是身體虛弱,瀉下後發熱的人一定是實證。)
去掉附子,使用炙甘草四兩、乾薑二兩,就叫做甘草乾薑湯,用於治療傷寒脈象浮大、自汗、小便頻繁、輕微怕冷、腳部抽筋。因為誤用了桂枝湯來發汗解表,反而導致厥逆、咽喉乾燥、煩躁、嘔吐,用這個湯來恢復陽氣。(脈象浮大、自汗、小便頻繁、怕冷,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誤用發汗的藥物會更加虛耗陽氣,導致厥逆。所以用甘草來補益氣,用乾薑來幫助陽氣。)等到厥逆緩解,手腳溫熱後,再用芍藥甘草湯(各四兩),來調和陰氣。(擔心辛熱的藥物會損傷陰液,所以用這個湯來調和陰液,恢復津液。雖然病症與少陰病相似,但不敢用四逆湯。)腳部的抽筋就會伸直。
去掉甘草,加入蔥白四根,就叫做白通湯。(用來恢復陽氣、疏通脈絡。)加入吳茱萸,就叫做吳茱萸四逆湯,用於治療少陰、厥陰腹痛。加入當歸、木通,就叫做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感受寒邪導致手腳冰冷、脈象細弱幾乎摸不到,以及寒疝引起的肚臍下冰冷、牽引腰胯疼痛。(寒邪損傷了營血,所以加入當歸。木通能夠疏通血脈。張仲景的當歸四逆湯見後。)加入茵陳,就叫做茵陳四逆湯,用於治療陰黃。加入生脈散、陳皮,就叫做回陽返本湯,用於治療陰寒過盛,陽氣被排斥在外的假熱情況。加入官桂、良薑、半夏,就叫做漿水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元素所創。)用於治療虛寒引起的腹瀉、冷汗、脈象微弱,嚴重時還會嘔吐,這屬於急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