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六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下 (2)

1. 理陰煎

治真陰虛弱,脹滿嘔逆,痰飲噁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證。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甘草(炙一二錢),或加肉桂一二錢,加附子,名附子理陰煎。若風寒外感,邪未深入,但見發熱脈數不洪。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但用此湯。加柴胡一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

白話文:

熟地黃(三錢五分、七錢或一兩二錢),當歸(二錢三分或五錢七分),炒至黃色的乾薑(一錢二分、三錢),炙甘草(一錢二分),可以加肉桂(一錢二分),加上附子,叫做附子理陰湯。如果受到風寒侵襲,邪氣尚未深入,僅有發熱、脈搏數快且不強勁的症狀。凡是體內無實熱證狀,平素體質虛弱的人,只服用這種湯劑。加上一錢半或二錢的柴胡,連續服用一、兩劑,效果非常顯著。

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惡寒者,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若陰虛火盛,其有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薑桂。單以三味與之加減,或止加人參亦可。

白話文:

如果寒邪凝結,陰盛,而邪難以消解,則必須加入一兩錢麻黃,可以放心使用。或者也不用柴胡也是可以的,因為擔心它清熱利濕。如果陰盛的時候,外感寒邪,脈搏細而惡寒,或者背部惡寒,那就是太陽少陰證。加入細辛一兩錢,嚴重的再加入附子一兩錢。如果陰虛火旺,有內熱,不適合使用溫熱藥物。而氣血俱虛,邪氣不能消解的,宜去除生薑和肉桂。單獨用三味藥與之加減,或只加人蔘也是可以的。

若脾腎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加茯苓一錢五分,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瀉不止,及腎瀉者,宜少用當歸,或並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若腰腹有痛,加杜仲牛膝。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

白話文:

如果脾腎虛弱,水液泛溢為痰,出現嘔吐或腹脹,可加入一錢五分的茯苓,或加入五分的芥子來治療。如果腹瀉不止,或腎氣洩漏,應減少當歸的用量,或併去當歸,加入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和附子。如果腰腹有疼痛,可加入杜仲和牛膝。如果腹中有脹滯疼痛,可加入陳皮、木香和砂仁。

理中湯之變方也。凡脾腎中虛等證,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宜溫潤者,當用理陰大營之類。又凡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或頭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雖渴而不喜冷飲,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熱之證。若用寒涼,攻之必死。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古中醫方劑——理中湯的變方應用。

一切脾腎虛弱等證,若適宜於剛燥的,應當使用理中六君類的方劑。若適宜於溫潤的,應當使用理陰大營類的方劑。

此外,凡是真陰不足,或平素多勞倦的人,因感受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或頭身疼痛,或面色發紅、舌頭焦紅乾裂,或雖口渴卻不喜歡喝冷飲,或背部和四肢畏寒,但脈象見無力者,都是假熱證。如果用寒涼藥物攻之,必定會死亡。

宜速用此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於時用者也。

白話文:

應儘快使用此方加減使用,以溫補陰分,驅散表邪。連著服幾次,使陰氣漸漸充足,則汗液由陰氣所出,寒邪不需攻伐就會自行消散,這在當下是最切用的方法。

2. 六味回陽飲

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製附子(二三錢),炮乾薑(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泄瀉者,或動血者,以冬朮代之。),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或冬白朮三五錢。如泄瀉者,加烏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如虛陽上浮,加茯苓二錢。如肝經鬱滯,加肉桂二三錢。

白話文:

  •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人參,用量一二兩或數錢。

  • 製附子(二三錢):經過加工的附子,用量二三錢。

  • 炮乾薑(二三錢):用火炮製過的乾薑,用量二三錢。

  • 炙甘草(一錢):經過炙烤過的甘草,用量一錢。

  • 熟地(五錢或一兩):以熟地黃為原料加工製成的中藥,用量五錢或一兩。

  • 當歸身(三錢。若有腹瀉或血瘀的情況,以冬朮代替當歸身):當歸身,用量三錢。但若出現腹瀉或血瘀的情況,則以冬朮代替當歸身。

  • 若出現肉振汗多的情況,則加入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或冬白朮三五錢:若出現肉振汗多的情況,則加入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或者冬白朮三五錢。

  • 若出現腹瀉的情況,則加入烏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若出現腹瀉的情況,則加入烏梅二枚,或者北五味二十粒。

  • 若有虛陽上浮的症狀,則加入茯苓二錢:若出現虛陽上浮的症狀,則加入茯苓二錢。

  • 若有肝經鬱滯的症狀,則加入肉桂二三錢:若出現肝經鬱滯的症狀,則加入肉桂二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