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下 (1)
卷六下 (1)
1. 祛寒門
(寒之為病,有陰邪犯於表者,有生冷傷於內者,有陰寒中於臟者。此皆外來之寒,人所易知者也。至於本來之寒,初無所感,莫測其因。人之病此者最多,世之知此者最少。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夫今人之氣有餘者,能十中之幾。其有或因稟受,或因喪敗,以致陽氣不足者,多見寒從中生,而陽衰之病,無所不致。
白話文:
寒症的病因有外在的寒邪侵犯表層,有生冷食物傷害內裡,也有陰寒之氣侵襲臟腑。這些都是外來的寒症,人們比較容易知道。至於原本就有的寒症,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徵兆,原因也難以捉摸。病人中有這種病症的最多,而世人知道這種病症的卻很少。丹溪曾經說過:氣有餘,就是火。現在的人中,氣有餘的能有十分之幾呢?有些人由於天生的稟賦,或者由於喪敗挫折,導致陽氣不足,常常會出現寒症,並因此產生各種陽衰之症。
第其由來者漸,形見者微,當其未覺也。孰為之意,及其既甚也。始知難治,矧庸醫多有不識,每以假熱為真火,因後斃於無形無響,又不知其幾也。故惟高明見道之士,常以陽衰根本為憂。凡祛寒之法,如乾薑能溫中,亦能散表,嘔惡無汗者宜之。肉桂能行血,善達四肢,血滯多痛者宜之。
白話文:
病症的發生是漸進的,它的表現是很細微的,在病症還沒有被察覺的時候,誰會想到呢?等到病勢嚴重的時候,才發覺很難治療,況且庸醫大多不認識這種病症,往往把假熱當成真火,因此不知不覺地喪失了寶貴生命,這種情況有多少呢?因此,只有高明精通道術的醫生,才經常為陽氣衰落而擔心。凡是祛寒的方法,像乾薑能夠溫暖脾胃,也能夠發散衛表,對於嘔吐而沒有汗的人來說,可以服用。肉桂能夠行血,善於通達四肢,對於血滯疼痛較多的人來說,可以服用。
吳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瀉者極妙。肉豆蔻可溫脾胃,飧泄滑利者最奇。胡椒溫胃和中,其類近於蓽茇。丁香止嘔行氣,其暖過於豆仁。補骨脂性降而善閉,故能納氣定喘,止帶濁泄瀉。製附子性行如酒,故無處不到,能救急回陽。凡此之類,皆性味溫熱之當辨者。然用法尚有其要,以散兼溫者,散寒邪也。
白話文:
吳茱萸性味溫熱,可以溫暖下焦,對於腹痛、腹瀉的人非常有效。肉豆蔻可以溫暖脾胃,對於消化不良、大便滑利的人最有效果。胡椒可以溫胃和中,其性質與蓽茇相似。丁香可以止嘔、行氣,其溫暖的性質勝過豆仁。補骨脂性質向下、收斂,因此可以納氣、定喘,止帶濁、腹瀉。製過的附子性味辛溫,藥效如同酒,因此可以散佈全身,能急救、回陽。這幾種藥物都是性味溫熱的,在使用時需要謹慎注意。如果要散兼溫,就可以用來驅散寒邪。
以行兼溫者,行寒滯也。以補兼溫者,補虛寒也。第多汗者忌薑,薑能散也。失血者忌桂,桂動血也。氣短氣怯者忌故紙,故紙降氣也。大凡氣香者,皆不利於氣虛證。味辛者,多不利於見血證,所當慎也。至於附子,今人必待勢不可為,不得已然後用之。不知回陽之功,當用於陽氣將去之際,便當漸用以望挽回。
白話文:
-
用溫和的方法兼治,是針對寒滯的病症。用補益的方法兼治,是針對虛寒的病症。第一天出太多汗的人不可以用生薑,因為生薑有發散的作用。失血的人不可以用肉桂,因為肉桂會使血行加速。氣短氣虛的人不可以用故紙,因為故紙會降低氣血。
-
凡是氣味香辛的藥物,都不利於治療氣虛的病症。味辛的藥物,大多不利於治療出血的病症,必須小心謹慎地使用。
-
至於附子,現在的人一定等到情況非常危急,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它。不知道在陽氣即將消失的時候,就要使用附子回陽救逆的功效,應該漸漸使用它,以期挽回病情。
若用於既去之後,死灰不可復燃矣。但附子性悍,獨任為難,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參熟地炙甘草之類,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斯無往不利矣。)
白話文:
如果在服用附子後,再服用大甘之品,等於火上加油,反而會讓火勢更加猛烈,無法控制。但是附子本身性質剛烈,單獨使用很難控制,必須搭配大甘之品,例如人蔘、熟地、炙甘草等,纔能夠抑制附子的剛烈,發揮更好的效果。
2. 理中湯
(仲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王海藏曰,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三陽傳陰經而下利者,為協熱利。陰寒直中陰經而下利者,為寒利。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冷,其大較也。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
白話文:
(仲景)治療傷寒太陰病,患者自己腹瀉,但不口渴。(王海藏說,上面吐,下面瀉,不止,應該口渴,卻反而不渴,脈搏微細而弱的人,服用理中湯主治。三陽經傳播到陰經而腹瀉的人,為協熱利。陰寒直接進入陰經而腹瀉的人,是寒利。三陽經腹瀉,身體發熱,太陰經腹瀉,手腳溫暖,少陰經和厥陰經腹瀉,身體寒冷,這就是大概的症狀。儘管腹瀉有表證,也不可以發汗治療。
以下利為邪氣內攻,走津液而胃虛也。)寒多而嘔,腹痛糞溏。(太陰,脾經也。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為太陰病。自利渴者為熱,不渴喜嘔,腹痛便溏,皆虛寒所致。外邪傳裡而腹痛者,其痛不常。陰寒在內而腹痛者,痛無休止。時欲作利。大腹屬太陰,少腹屬少陰,臍下屬厥陰,亦有挾食積與痰火者。
白話文:
以下是邪氣內侵,水液流走而胃氣虛弱。寒氣過多則嘔吐、腹痛、大便稀溏。(太陰,指脾經。腹滿而嘔吐,不能吃東西,自發洩瀉、腹痛,是太陰病。自發洩瀉並且口渴的是熱症,不渴而喜歡嘔吐,腹痛、大便稀溏,都是虛寒所致。外邪傳到身體內部而腹痛的,疼痛不定時。陰寒在體內而腹痛的,疼痛不停。時常想要拉肚子。大腹屬太陰,少腹屬少陰,臍下屬厥陰,也有夾雜食積和痰火的情況。
)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寒束於外。)或結胸吐蛔,(寒凝於中。)及感寒霍亂。(陰陽不和,而揮霍撩亂。或吐或瀉,亦有寒熱二症。若虛寒所致者,宜此湯。)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症,俱宜用此。分理陰陽,安和胃氣。
白話文:
-
脈搏沉弱無力,或者出現手腳冰冷、肌肉拘急的症狀。(這是由於寒氣阻滯於體外所致。)
-
或者出現胸悶、嘔吐蛔蟲的症狀。(這是由於寒氣凝結在體內所致。)
-
以及因感受寒邪而引起的霍亂。(這是由於陰陽失調,導致體內機能紊亂所致。患者可能會出現嘔吐或腹瀉,也有可能同時出現寒熱兩種症狀。如果是由虛寒引起的,則適用於服用此方。)
-
凡是中宮虛寒,氣血不能正常運行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均可使用此方。此方可以調和陰陽,安和胃氣。
白朮(陳壁土炒二兩),乾薑(炮),甘草(炙),人參(一兩),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朮。渴者倍白朮。(益氣燥濕,故能生津。)倦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此廉少陰證。)腹滿去甘草。(甘令人滿。)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白朮甘壅,薑夏散逆。
白話文:
白朮(用陳壁土炒二兩),乾薑(炮製),甘草(炙製),人參(一兩),如果自動大便腹痛,就加上木香。不腹痛,大便不暢通的人,白朮加倍。口渴的人,白朮加倍。(能益氣,燥濕,所以能生津液。)疲倦困臥、身體沉重,腹瀉不止,再加上附子。(這是少陰病的證候。)腹部脹滿,去掉甘草。(甘草會使人滿。)嘔吐,去掉白朮,加上半夏和薑汁。(白朮甘味阻滯,薑夏能散逆。)
),臍下動氣。去朮加桂。(白朮補氣,桂泄奔豚。),悸加茯苓。(飲停則悸。茯苓利水寧心。)發黃加茵陳。寒實結胸加枳實。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仲景曰: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胃中有寒,宜理中丸溫之。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國醫不效,召楊介,准大理中丸。
上曰:服之屢矣。介曰:疾因食冰。臣請以冰煎此藥,是治受病之源也,果愈。)
白話文:
胃脘位置有脹氣的,除去方中的朮,加入桂枝。(白朮是補氣的,桂枝可以治療奔豚病。)心悸的,加入茯苓。(飲水停聚就會心悸。茯苓利水,可以安寧心神。)發黃的,加入茵陳。寒性實邪阻滯胸膈的,加入枳實。將藥方中每種等分,做成蜜丸,取名為理中丸。(仲景說:大病痊癒後,經常吐唾沫,不能停止,是胃裡面有寒氣,應該用理中丸來溫暖腸胃。宋徽宗吃了太多的冰,得了脾胃病,國醫診治無效,召見楊介,奉準開了理中丸的大方。)
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白朮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佐。乾薑溫胃散寒,故以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人身上脘清氣居多,下脘濁氣居多,而其所以能升清降濁者,全賴中氣為之主。)
白話文:
人參能補益氣血、補脾,所以是君藥。 白朮可以健脾、燥濕,所以是臣藥。 甘草可以調和脾胃、補中益氣,所以是佐藥。 乾薑可以溫暖胃,散寒,所以是使藥。 脾土居中,所以說理中。 (人體上腹部清氣多,下腹部濁氣多,而之所以能升清降濁,全靠中氣為主。)
本方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亦可作丸,即四逆湯加參朮。)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漸傷曰傷,卒中曰中。有中臟中腑中經絡皮肉筋脈之殊,治之當分微甚。微則用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附子五積散。甚者臍腹痛,四肢厥,用附子理中湯,薑附湯。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於白朮,入心加上茯神。
白話文:
這個方子加附子一枚,名稱叫附子理中湯。(也可以做成丸劑,就是四逆湯再加入人參、白朮。)用來治療因中寒引起的腹痛、全身疼痛,四肢拘急。(逐漸受傷叫做受傷,突然中病叫做中病。有臟腑、經絡、皮肉、筋脈等不同部位的中病,治療時應區分輕重程度。輕微的可以用不換金正氣散加上附子,附子五積散。嚴重的臍腹疼痛,四肢厥冷,可以用附子理中湯,薑附湯。病入肝臟再加入木瓜,病入肺臟再加入桑白皮,病入脾臟再加入白朮,病入心臟再加入茯神。
)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參湯。(仲景)治太陽表證不除,而數下之,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欲解表裡之邪,全藉中氣為敷布,故用理中以和里,而加桂枝以解表。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
白話文:
(方劑)加入桂枝、加倍的甘草,命名為桂枝人參湯。(出自仲景)治太陽表證沒解除,而多次腹瀉,協調熱症並利氣,心下部位堅硬,表裡證候沒解除的。(想要解除表裡二邪,全靠中氣蔓延,所以用理中湯來調和裡氣,再加桂枝來解除表證。不取名叫理中,而取名叫桂枝,最終還是想先解除表證的意思。大體上陽熱為邪症,則肚子脹滿而且喉嚨乾澀。陰寒為邪症,則肚子脹滿而且腹瀉。
)加枳實茯苓,蜜丸,名枳實理中丸。(崔行功)治寒實結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崔行功曰: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於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其效如神。渴者,加花粉。自汗者,加牡蠣粉。)去甘草,加茯苓川椒烏梅,名理中安蛔丸。
白話文:
加入枳實、茯苓,做成蜜丸,叫做枳實理中丸。(崔行功)用來治療寒實結胸,幾乎要斷氣,胸脅高聳,手不能觸碰,用大陷胸湯治療無效的患者。(崔行功說:這是下焦虛寒,氣已不調,毒素又向上攻伐,氣毒相搏,結聚在胸中,用此丸先將氣理順,再治療其他疾病,效果如同神效。口渴者,加入花粉。自汗者,加入牡蠣粉。)去除甘草,加入茯苓、川椒、烏梅,叫做理中安蛔丸。
(陶仲文)治胃寒吐蛔。(蛔得甘則動,故去甘草。得酸則止,得辛則伏,故加椒梅。)加當歸白芍陳皮厚朴川椒,入薑煎,名溫胃湯。治憂思鬱結,脾肺氣凝,脹滿上衝,飲食不下。加黃耆白芍陳皮藿香,名黃耆湯。(海藏,亦出理中例法。)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治前證腹滿痞悶,兼食積者。
白話文:
(陶仲文)治療胃寒吐蛔蟲。(蛔蟲得到甜食就會活躍,因此去掉甘草。得到酸的就能停止,得到辛的就蟄伏,因此加椒梅。)另加入當歸、白芍、陳皮、厚朴、川椒,配入生薑煎服,名為溫胃湯。治療憂思鬱結,脾肺之氣凝聚,導致脹滿上衝,飲食不下。再加入黃耆、白芍、陳皮、藿香,名為黃耆湯。(《海藏》中,同樣列出理中湯的例子。)加入青皮、陳皮,名為治中湯。治療上述症狀,加上腹滿痞悶,兼有食積的。
加陳皮茯苓,名補中湯,治泄瀉。瀉不已加附子,惡食食不化加砂仁。加黃連茯苓,名連理湯,治傷暑瀉而作渴。(若外感盛暑,內傷生冷者,非此不可。)
白話文:
加陳皮茯苓,名叫「補中湯」,用於治療腹瀉。如果腹瀉不止,可加入附子;如果食慾不佳,食物難以消化,可加入砂仁。加黃連茯苓,名叫「連理湯」,用於治療因暑熱和飲食生冷而引起的腹瀉、口渴。(如果是因外感暑熱或內傷生冷引起的腹瀉,則必須使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