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1. 卷六下
2. 祛寒門
(寒之為病,有陰邪犯於表者,有生冷傷於內者,有陰寒中於臟者。此皆外來之寒,人所易知者也。至於本來之寒,初無所感,莫測其因。人之病此者最多,世之知此者最少。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夫今人之氣有餘者,能十中之幾。其有或因稟受,或因喪敗,以致陽氣不足者,多見寒從中生,而陽衰之病,無所不致。
第其由來者漸,形見者微,當其未覺也。孰為之意,及其既甚也。始知難治,矧庸醫多有不識,每以假熱為真火,因後斃於無形無響,又不知其幾也。故惟高明見道之士,常以陽衰根本為憂。凡祛寒之法,如乾薑能溫中,亦能散表,嘔惡無汗者宜之。肉桂能行血,善達四肢,血滯多痛者宜之。
吳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瀉者極妙。肉豆蔻可溫脾胃,飧泄滑利者最奇。胡椒溫胃和中,其類近於蓽茇。丁香止嘔行氣,其暖過於豆仁。補骨脂性降而善閉,故能納氣定喘,止帶濁泄瀉。製附子性行如酒,故無處不到,能救急回陽。凡此之類,皆性味溫熱之當辨者。然用法尚有其要,以散兼溫者,散寒邪也。
以行兼溫者,行寒滯也。以補兼溫者,補虛寒也。第多汗者忌姜,姜能散也。失血者忌桂,桂動血也。氣短氣怯者忌故紙,故紙降氣也。大凡氣香者,皆不利於氣虛證。味辛者,多不利於見血證,所當慎也。至於附子,今人必待勢不可為,不得已然後用之。不知回陽之功,當用於陽氣將去之際,便當漸用以望挽回。
若用於既去之後,死灰不可復燃矣。但附子性悍,獨任為難,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參熟地炙甘草之類,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斯無往不利矣。)
白話文:
[祛寒]
寒邪引起的疾病,有的來自於體表受到陰邪侵犯,有的因為吃生冷食物傷害了體內,有的則是臟腑直接被陰寒侵襲。這些都是從外而來的寒邪,人們比較容易察覺。至於身體本來就有的寒,一開始沒有任何感覺,也無法知道原因。這種情況在人群中最常見,但知道的人卻很少。
朱丹溪說:「氣有餘,就是火。」現在的人氣有餘的,能有十分之幾呢?大多數人是因為天生體質虛弱,或是後天耗損,導致陽氣不足,常常就會從體內產生寒氣,進而引發各種陽氣衰弱的疾病。
這種寒邪的產生是漸進的,剛開始的症狀不明顯,在沒有察覺的時候,誰會在意呢?等到病情嚴重了,才知道很難治療。更何況庸醫大多不認識這種情況,常常把虛寒的假象當成真熱,結果病人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了,也不知道有多少。因此,只有高明的醫者,才會把陽氣衰弱看作根本問題。
一般來說,祛除寒邪的方法,像是乾薑能夠溫暖中焦,也能發散體表寒邪,適合用於有噁心、沒有汗的人。肉桂可以活血,能夠到達四肢,適合用於血液循環不佳、多處疼痛的人。吳茱萸擅長溫暖下焦,對於腹痛、腹瀉的人特別有效。肉豆蔻可以溫暖脾胃,對於大便稀溏、滑利的人效果很好。胡椒可以溫暖胃部、調和中焦,藥性與蓽茇類似。丁香能夠止嘔、理氣,溫熱的藥性比肉豆蔻還強。補骨脂藥性是向下走的,可以收斂固澀,所以能夠納氣平喘,止住白帶和泄瀉。製附子藥性走竄,像酒一樣無處不到,能夠救急回陽。
以上這些藥物,都是藥性溫熱的,必須仔細辨別。但是使用方法也很重要。兼具發散和溫熱性質的,可以驅散體表寒邪。兼具運行和溫熱性質的,可以運行寒邪造成的停滯。兼具補益和溫熱性質的,可以補益虛寒體質。
但是,容易出汗的人要忌用生薑,因為生薑會發散。容易出血的人要忌用肉桂,因為肉桂會活血。氣短、氣虛的人要忌用補骨脂,因為補骨脂會使氣下沉。一般來說,氣味芳香的藥物,都不利於氣虛的症狀。味道辛辣的藥物,大多不利於有出血症狀的人,要特別注意。至於附子,現在的人常常要等到情況非常危急,不得已才使用。他們不知道回陽的功效,應該在陽氣快要散失的時候使用,逐步使用,以期望能夠挽回。如果等到陽氣已經散失之後再用,就像死灰一樣無法復燃了。
但是附子藥性強烈,單獨使用比較困難,必須搭配大甘的藥物,像是人參、熟地、炙甘草等等,這些都能夠制約附子的剛烈,增加它的功效,這樣才能夠無往不利。
3. 理中湯
(仲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王海藏曰,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三陽傳陰經而下利者,為協熱利。陰寒直中陰經而下利者,為寒利。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冷,其大較也。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
以下利為邪氣內攻,走津液而胃虛也。)寒多而嘔,腹痛糞溏。(太陰,脾經也。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為太陰病。自利渴者為熱,不渴喜嘔,腹痛便溏,皆虛寒所致。外邪傳裡而腹痛者,其痛不常。陰寒在內而腹痛者,痛無休止。時欲作利。大腹屬太陰,少腹屬少陰,臍下屬厥陰,亦有挾食積與痰火者。
)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寒束於外。)或結胸吐蛔,(寒凝於中。)及感寒霍亂。(陰陽不和,而揮霍撩亂。或吐或瀉,亦有寒熱二症。若虛寒所致者,宜此湯。)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症,俱宜用此。分理陰陽,安和胃氣。
白朮(陳壁土炒二兩),乾薑(炮),甘草(炙),人參(一兩),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朮。渴者倍白朮。(益氣燥濕,故能生津。)倦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此廉少陰證。)腹滿去甘草。(甘令人滿。)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白朮甘壅,姜夏散逆。
),臍下動氣。去朮加桂。(白朮補氣,桂泄奔豚。),悸加茯苓。(飲停則悸。茯苓利水寧心。)發黃加茵陳。寒實結胸加枳實。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仲景曰: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胃中有寒,宜理中丸溫之。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國醫不效,召楊介,准大理中丸。
上曰:服之屢矣。介曰:疾因食冰。臣請以冰煎此藥,是治受病之源也,果愈。)
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白朮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佐。乾薑溫胃散寒,故以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人身上脘清氣居多,下脘濁氣居多,而其所以能升清降濁者,全賴中氣為之主。)
本方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亦可作丸,即四逆湯加參朮。)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漸傷曰傷,卒中曰中。有中臟中腑中經絡皮肉筋脈之殊,治之當分微甚。微則用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附子五積散。甚者臍腹痛,四肢厥,用附子理中湯,姜附湯。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於白朮,入心加上茯神。
)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參湯。(仲景)治太陽表證不除,而數下之,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欲解表裡之邪,全藉中氣為敷布,故用理中以和里,而加桂枝以解表。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
)加枳實茯苓,蜜丸,名枳實理中丸。(崔行功)治寒實結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崔行功曰: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於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其效如神。渴者,加花粉。自汗者,加牡蠣粉。)去甘草,加茯苓川椒烏梅,名理中安蛔丸。
(陶仲文)治胃寒吐蛔。(蛔得甘則動,故去甘草。得酸則止,得辛則伏,故加椒梅。)加當歸白芍陳皮厚朴川椒,入姜煎,名溫胃湯。治憂思鬱結,脾肺氣凝,脹滿上衝,飲食不下。加黃耆白芍陳皮藿香,名黃耆湯。(海藏,亦出理中例法。)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治前證腹滿痞悶,兼食積者。
加陳皮茯苓,名補中湯,治泄瀉。瀉不已加附子,惡食食不化加砂仁。加黃連茯苓,名連理湯,治傷暑瀉而作渴。(若外感盛暑,內傷生冷者,非此不可。)
白話文:
理中湯
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是治療太陰病,也就是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而且患者不會感到口渴。王海藏說,如果上吐下瀉不停,照理說應該口渴,但反而不渴,而且脈象微弱細小,這就是理中湯證。三陽經的病傳到陰經導致的腹瀉,是與熱邪交織的腹瀉。而陰寒之邪直接侵襲陰經導致的腹瀉,則是純粹的寒性腹瀉。三陽經的腹瀉會有身熱的症狀,太陰經的腹瀉則手足是溫的,少陰、厥陰經的腹瀉則是全身冰冷。這是大致的區別。腹瀉就算同時有表證,也不能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因為腹瀉是邪氣內侵,耗損津液,導致脾胃虛弱的表現。
如果寒邪較多,同時有嘔吐、腹痛、大便稀溏等症狀,這是太陰脾經的病症。太陰病會有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腹瀉、腹痛的表現。腹瀉如果伴隨口渴,代表有熱,如果腹瀉卻不渴,反而喜歡嘔吐,腹痛而且大便稀溏,這都是虛寒引起的。如果是外來的邪氣傳入體內導致的腹痛,其疼痛是不固定的。如果是陰寒在內引起的腹痛,疼痛則是持續不止,而且時常想腹瀉。肚臍以上的部位屬於太陰,肚臍以下屬於少陰,肚臍下偏下的位置屬於厥陰。也有可能同時夾雜著食積或是痰火。
脈象沉而無力,或是出現手腳冰冷、抽筋等症狀,這是寒邪束縛在外的表現。也可能出現胸悶、吐蛔蟲等症狀,這是寒邪凝結在內的表現。或是因為感受寒邪而導致的霍亂,這是陰陽不調,導致上吐下瀉,也可能有寒熱的區別。如果是虛寒引起的,就適合用這個方子。凡是中焦脾胃虛寒、氣機不順暢引起的各種症狀,都適合用這個方子來調理,它能調理陰陽,使脾胃的氣機恢復正常。
方子組成:
白朮(用陳年土炒過,二兩)、乾薑(炮製過)、甘草(炙)、人參(一兩)。
如果腹瀉且腹痛,可以加木香。如果腹瀉但沒有腹痛,而且腹瀉量較多,可以把白朮的用量加倍。如果感到口渴,可以把白朮的用量加倍(白朮可以益氣燥濕,所以可以生津)。如果感到疲倦想睡、身體沉重、腹瀉不止,可以加附子(這是屬於少陰虛寒的症狀)。如果腹脹,可以去掉甘草(甘草會使人腹脹)。如果嘔吐,可以去掉白朮,加入半夏和薑汁(白朮甘膩壅滯,半夏和薑汁可以散逆氣)。如果感覺肚臍下有氣在跳動,可以去掉白朮,加入桂枝(白朮補氣,桂枝能疏洩奔豚)。如果心悸,可以加茯苓(停留在體內的津液會引起心悸,茯苓可以利水寧心)。如果出現黃疸,可以加茵陳。如果寒邪內結導致胸悶,可以加枳實。
這個方子原方是等量使用,可以做成蜜丸,稱為理中丸。《傷寒論》提到,大病痊癒後,如果一直喜歡吐口水,很久都好不了,這是胃裡有寒,適合用理中丸來溫養。宋徽宗因為吃太多冰,得了脾胃疾病,御醫都沒辦法醫治,就召來楊介,讓他照著大理中丸的方子開藥。皇帝說:「這藥我吃很多次了。」楊介說:「您的病是因為吃了太多冰造成的,我建議用冰煎這藥,這樣可以治療病根。」結果病就治好了。
人參可以補氣健脾,所以是主藥。白朮可以健脾燥濕,所以是輔助藥。甘草可以調和中焦、補養脾土,所以是佐藥。乾薑可以溫胃散寒,所以是引導藥。因為脾土位於中焦,所以稱為理中。人體的上焦清氣多,下焦濁氣多,而能夠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全靠中氣的運轉。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附子,稱為附子理中湯(也可以做成藥丸,就是四逆湯加上人參和白朮)。它能治療中寒引起的腹痛、身痛、四肢拘急。病邪逐漸侵入身體稱為「傷」,突然侵入身體稱為「中」。中臟腑、中經絡、中皮肉筋脈等,都有不同的情況,治療時要根據輕重緩急來區分。如果病症輕微,可以用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或附子五積散來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出現肚臍腹痛、四肢冰冷,就要用附子理中湯、薑附湯。如果病邪侵入肝臟,可以加木瓜;侵入肺臟,可以加桑白皮;侵入脾臟,可以加白朮;侵入心臟,可以加上茯神。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桂枝,並將甘草的用量加倍,稱為桂枝人參湯,出自《傷寒論》。它可以治療太陽表證還沒解除,但又多次使用瀉下藥,導致熱邪和腹瀉同時出現、心下痞悶、表證和裡證都無法解決的情況。要解除表邪和裡邪,全靠中焦之氣的運行,所以要用理中湯來調理脾胃,再用桂枝來解除表邪。方名之所以稱為桂枝人參湯而不是理中湯,是因為這個方子是先要處理表證的。大致來說,陽熱為邪,就會腹脹、咽乾;陰寒為邪,就會腹脹、嘔吐腹瀉。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枳實和茯苓,做成蜜丸,稱為枳實理中丸,出自崔行功之手。它能治療寒邪內結導致胸悶欲死、胸膈高起、手不敢靠近,使用了大陷胸湯還沒效果的情況。崔行功說,這是因為瀉下藥用太多導致虛弱和氣逆,氣機已經不順暢,而且邪毒又往上攻,導致氣機和毒邪在胸口相搏結,這時用此丸先調理氣機,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效果會像神一樣快速。如果感到口渴,可以加花粉;如果容易出汗,可以加牡蠣粉。
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甘草,加入茯苓、川椒、烏梅,稱為理中安蛔丸,出自陶仲文之手。它能治療胃寒導致吐蛔蟲(蛔蟲遇到甘味就會蠕動,所以去掉甘草。蛔蟲遇到酸味就會停止活動,遇到辛味就會伏藏,所以加椒梅)。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當歸、白芍、陳皮、厚朴、川椒,再加入薑一起煎煮,稱為溫胃湯。它能治療因憂愁思慮導致脾肺氣機凝滯、腹脹上衝、吃不下飯的情況。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黃耆、白芍、陳皮、藿香,稱為黃耆湯(出自王海藏的理中湯的變化用法)。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青皮和陳皮,稱為治中湯,能治療前述症狀,且同時有腹脹痞悶、兼有食積的情況。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陳皮和茯苓,稱為補中湯,能治療腹瀉。腹瀉不止可以加附子,厭食、食物難以消化可以加砂仁。
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黃連和茯苓,稱為連理湯,能治療因為中暑而腹瀉且口渴(如果外感暑熱,內傷生冷,就非用此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