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三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三十一 (2)

1. 發背

論曰發背者,熱毒之氣,發於背俞為癰疽是也。此內本於五臟,外傳諸腑,故熱氣攻發,必生於腑俞之間,得之乳石發動,及肥甘滋味之過,臟腑壅熱,經絡為之不通,毒氣凝滯,必因俞穴而出,是以服石之人,於居處衣食,嗜欲喜怒,尤宜節慎,一有過舉,則毒氣乘隙而發,初如芥粟,治之稍緩,則盈黃柏而難圖,故始覺熱搏於分肉,痛傷於經絡,宜速治之,蓋其脈不通,則腫毒增甚,經所謂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是也。

白話文:

古籍中說:發背的病因是熱毒之氣,發於背後的經絡形成癰疽引起的。這種病原本來自五臟,傳播於諸腑,因此熱氣攻發,必定會發生在腑俞之間,這是由於服用了乳石等藥物引起,以及肥膩甘美食物吃得多,臟腑鬱熱,經絡不通暢,毒氣凝滯,必定會通過俞穴發出來,所以服用礦物藥的人,在居住環境、飲食、嗜好、喜怒方面,尤其應該注意節制,稍微過度,毒氣就會乘虛而發,開始像芥菜籽那麼小,如果治療稍緩,就會變成黃柏那麼大,就難以治療了。因此,一開始感覺熱氣搏擊在肌肉之中,疼痛傷害了經絡,就應該趕快治療,因為經絡不通暢,腫毒就會加重,正如古籍中所說的:營氣不運行,逆於肌肉血脈,就會生出癰腫。

血敗肉腐,為患不一,實則為癰,浮則為腫,深則為疽,然發於背者,兩胛間初起甚微,或癢或痛,往往忽之,數日遂致不救,昔人治此,始則度其腫之正中而灸之,壯數逾百,使惡氣外出,次以藥疏利腑臟,決其邪毒,則有可治之理。

治發背腫癰疽,惡風結膿血。連翹散方

白話文:

當血敗肉腐的情況發生時,症狀表現多種多樣。實證者形成癰瘡,浮在表面的形成腫脹,深在皮下則形成局部潰爛。如果生長在背部,最初在兩肩之間,很小的症狀,或癢或痛,常常被忽視,數日後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古人治療此病,首先估算出腫脹的正中心,然後在該處施以灸法,焠刺的數量超過一百次,使邪氣排出體外。接著用藥物疏通清理腸胃,排出毒素,這樣纔有可能治癒。

連翹子,獨活(去蘆頭),木香,射干(各三分),甘草(炙銼),桑寄生(銼),升麻,雞舌香,沉香,乳香(研),大黃(銼炒各一兩一分),麝香(研一分)

白話文:

  • 連翹子:用於清熱解毒。

  • 獨活(去蘆頭):用於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 木香:用於行氣止痛,消積止瀉。

  • 射干(各三分):用於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 甘草(炙銼):用於補益脾氣,清熱生津,調和諸藥。

  • 桑寄生(銼):用於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 升麻:用於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 雞舌香:用於活血止痛,散瘀消腫。

  • 沉香:用於理氣止痛,溫中止瀉。

  • 乳香(研):用於活血止痛,消腫止痛。

  • 大黃(銼炒各一兩一分):用於瀉熱通便,清熱解毒。

  • 麝香(研一分):用於開竅醒神,活血化瘀。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入淡竹瀝半合,去滓空心溫服,快利三五行為度,未利再服。

治發背癰腫,消膿。桔梗散方

白話文:

上述十二味中藥,粗略搗碎後篩去藥渣,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半的水煎煮,至水煎至八分滿時,加入半合淡竹瀝,去除藥渣,在空腹時溫熱服用,服用後大便三四次即可,若仍未見效,可再服用一次。

桔梗(去蘆頭炒),木占斯,防風(去叉),甘草(炙銼),敗醬,厚朴(去粗皮薑汁炙),桂(去粗皮),人參,細辛(去苗葉),乾薑(炮各一兩)

白話文:

桔梗(去蘆頭炒)、木佔斯、防風(去叉)、甘草(炙銼)、敗醬、厚朴(去粗皮薑汁炙)、桂(去粗皮)、人參、細辛(去苗葉)、乾薑(炮)各一兩。

上一十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溫酒調下,日三,以瘥為度。

治初發背上,似琴絃抽痛、有頭。射干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用溫熱的酒調服,每日三次,直到症狀好轉為止。

治療初期背部疼痛,如琴弦般牽引痛,且有癤頭的情況,使用射乾湯方。

射干,犀角(鎊),升麻,玄參,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大黃(銼炒各一兩),山梔子仁(半兩)

白話文:

  • 射干:清熱化痰,涼血散結。

  • 犀角(鎊):清熱涼血,解毒明目。

  • 升麻:升陽舉陷,解肌透疹。

  • 玄參: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 黃芩(去黑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麥門冬(去心焙):滋陰潤肺,清心除煩。

  • 大黃(銼炒各一兩):瀉熱通便,清瘀涼血。

  • 山梔子仁(半兩):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竹葉二七片,煎至八分,入芒硝末一錢匕,去滓空心溫服,快利三兩行為度,未利再服。

治初發背,上似琴絃抽痛,有頭。犀角湯方

白話文:

將上列八味藥材粗略地搗碎,篩過,每次取五錢的藥量,加入一杯半的水,再加入二、七片的竹葉,煎煮到剩八分滿,加入一錢的芒硝末,過濾掉渣滓,空腹時溫服,直到排泄出二到三次稀便為止,如果還未排便,可以再服用一次。

犀角(鎊),人參,黃芩(去黑心),山梔子仁,木通(銼),連翹,升麻,芍藥(各三分),甘草(炙銼),大黃(銼炒各半兩)

白話文:

  • 犀牛角(研成粉末)

  • 人參

  • 黃芩(去除黑心)

  • 山梔子仁

  • 木通(切碎)

  • 連翹

  • 升麻

  • 芍藥(各取三分)

  • 甘草(炙烤後切碎)

  • 大黃(取三分之一,切碎並炒至微黃)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治發背乳癰,已服利湯後,服此。麥門冬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八分滿,去掉藥渣,在空腹時溫服,傍晚再服一次。

用於治療背部及乳房的腫毒,在已經服用過利尿湯後,再服用此方。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焙),黃耆(銼),芍藥,生乾地黃(各一兩),前胡(去蘆頭),黃芩(去黑心)升麻,遠志(去心),栝蔞(去皮各三分),當歸(半兩),小麥(一合)

白話文:

麥門冬(先去除乾淨中心的梗,然後炒焙),黃耆(切碎),芍藥,生乾地黃(各一兩),前胡(去除蘆頭),黃芩(去除黑色的心),升麻,遠志(去除中心),栝蔞(去除外皮各三分),當歸(半兩),小麥(一合)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棗二枚擘破,生薑一棗大拍碎,竹葉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治發背。人參當歸散方

白話文:

將前面十一味藥一起搗碎過篩,每次取五錢重的藥量,加水一盞半,再加入兩枚切碎的紅棗、一棗大的拍碎生薑,以及二七片竹葉,一起煎煮至藥液剩八分滿時,去渣滓,在空腹時溫熱服用,一天早上和晚上各服用一次。

人參,當歸,密陀僧,沒藥,雄黃(各半兩),丹砂(一錢),栝蔞(二個去瓤取子生用)

白話文:

人參、當歸、密陀僧、沒藥、雄黃(各半兩),丹砂(一錢),栝蔞(兩個去瓤取子生用)。

上七味,搗研為散,每服二錢匕,用甘草煎酒,放溫調下,日三。

治五毒發背。金星酒方

金星草(和根淨洗慢火焙乾四兩),甘草(一錢)

上二味,搗羅為末,分作四帖,每帖用酒一升,煎三兩沸後,更以冷酒二升相和,入瓶器中封卻,時取飲之。

治發背癰疽,一切惡毒瘡腫。去毒散方

車螯(紫唇光厚者一個以鹽泥固濟煅赤去泥)

白話文:

上方七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使用甘草煎酒,待溫後調服,一日三次。

治療五毒發背。金星酒方

金星草(連根洗淨,用慢火烘乾,四兩),甘草(一錢)

上述兩種藥材,搗碎篩選成細末,分成四份,每份用酒一升煎煮,煮沸三次後,再加入冷酒兩升混合,裝入瓶中密封,隨時取用飲用。

治療發背、癰疽及一切惡毒瘡腫。去毒散方

車螯(選擇紫色嘴唇光亮厚實的一個,用鹽泥包裹固濟煅燒至紅熱,去除泥巴)。

上一味,為細末,每服三錢匕,入膩粉一錢匕,甘草末二錢匕和勻,別用栝蔞一枚細銼,以酒二盞,慢火煎及一盞,去滓,於五更初,溫前酒調下,取下黏滑惡物,即是病根本也。

白話文:

上一個方子,藥物要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錢膩粉,兩錢甘草末均勻混合。再另外準備一個栝蔞,磨成細碎狀,用二杯酒,以慢火煎煮至剩一杯,去除渣滓。在五更天剛亮時,將藥粉用溫過的酒調和後服用,可以排出黏滑、惡臭的物質,這就是疾病的根源。

治發背。金針散方

皂莢針(春時取一半青一半黑者)

上一味,不拘多少,曝乾搗羅為散,先任意飲食訖,用藥三錢匕,酒調服之立瘥,未退再服。

治發背。鉛酒方

黑鉛(一斤),甘草(炙銼三兩)

白話文:

治療發背的藥方叫做金針散,用皂莢針(春天採摘一半青一半黑的)曬乾,搗碎成粉末。病人先吃飽飯,再服用金針散三錢,用酒調服,馬上就會好,如果沒有痊癒,可以再次服用。

另一個治療發背的藥方叫做鉛酒,用黑鉛一斤,甘草(炙烤後切片)三兩。

上二味,用酒一斗,置一空瓶在旁,先以甘草入酒中,然後熔鉛投之,卻濾出酒,在空瓶內,取鉛依前熔投,如此九度,並甘草去之,留酒恣飲,醉寢即愈。

白話文:

取甘草二兩,用一斗酒,旁邊放一個空瓶子。先將甘草放入酒中,然後將鉛熔化後投入酒中,再將酒濾出,倒入空瓶子中,取鉛照前法熔化投入,如此反覆九次,然後將甘草取出,剩下的酒就可以盡情飲用,喝醉後睡一覺,病就會好了。

治發背欲結不結,四肢寒熱。消毒散方

車螯(一個可盛二兩硝者),朴硝(二兩)

白話文:

治療發背快要成形但又未成形,伴有四肢冷熱不均的情況。使用消毒散方:

車螯(一個可以裝兩兩硝石的量),朴硝(兩兩)。

上二味,以硝入車螯內,濕紙裹,黃泥固濟,麻皮纏之,煅赤候冷去泥,同研如面,將絹鋪地,薄攤藥末於上,盆蓋一食久,入乳香地龍末各一分,白殭蠶甘草末各半分和勻,每服半兩,酒調去滓服,能飲酒者多與之,其滓塗患處一食久,即轉下惡物,只兩服或消或破,別服補藥。

治發背熱盛,速用此,止痛藥方

白話文:

上述的兩種藥物,將硝放入車前子裡面,用濕紙包裹,用黃泥固定的紮實,用麻皮纏起來,燒得又紅又熱,冷了以後去掉泥巴,一起磨成粉末,將絹布鋪在地上,將藥末薄薄的攤鋪在上面,用盆子蓋住一個時辰,加入乳香、地龍末各一錢,白殭蠶、甘草末各半錢,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半兩,用酒調開,去渣服用,能喝酒的人可以多喝一些酒,藥渣塗抹在患處一個時辰,就會排泄出惡物,只需服用兩次,或者消散或者破潰,另外服用補藥。

金櫻根洗去粗皮,銼搗一盞,生甘草半兩同杵,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半,入酒一碗或一盞,更煎至一碗,又入童子小便一碗,煎至八分碗,去滓旋入銀盞內,溫服取盡,如心中覺逆,食少白梅則止,次服後藥。

白話文:

將金櫻根洗去粗皮,用銼刀搗碎成一茶杯份量,加上半兩生甘草一同搗碎,加入三碗水,煎煮至一碗半,加入一碗或一茶杯的酒,繼續煎煮至一碗,再加入一碗童子小便,煎煮至八分碗,把藥渣去除後把藥汁倒入銀盃中,趁溫熱時服用直至藥盡。

如果服藥後感到胃裡不適,可以吃幾粒白梅來緩解。之後,再服用第二劑藥物。

大黃(生),甘草(生各一兩),麝香(研一字),木香(一分),丹砂(研一錢),鬼腰帶根(洗銼),金櫻根(洗銼各半碗)

白話文:

  • 大黃(生的),甘草(生的)各一兩

  • 麝香(研磨成一字形),木香(一分)

  • 丹砂(研磨成一錢),鬼腰帶根(洗淨切碎),金櫻根(洗淨切碎)各半碗

上七味都用水五碗,煎至兩碗半,入酒一碗半,更煎至一碗,去滓旋入銀盞內,溫服令盡,取下惡物,如覺瘥,即去甘草大黃,余藥依前分兩,入水四碗,煎至兩碗,入酒一碗,更煎至一碗,去滓旋入銀盞內,溫服令盡,如未瘥,更依前方合一料服之,無有不瘥者,若瘡已破,用生肌膏藥貼,及摻後藥斂瘡口。龍骨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都使用五碗水煎煮,直到煮至剩下兩碗半的藥水,加入一碗半的酒,繼續煎煮直至剩下的一碗藥水,把藥渣去除,然後倒入銀盞內,溫熱服用,直到喝完為止,並將排出的惡物取下。症狀如果感覺好轉,就可以把甘草和大黃去掉,其餘的藥材依據先前的劑量,加入四碗水煎煮,直到煮至只剩下兩碗的藥水,加入一碗的酒,繼續煎煮直至剩下的一碗藥水,把藥渣去除,然後倒入銀盞內,溫熱服用,直到喝完為止。如果症狀還沒有好轉,則依照先前的藥方再合成一份藥物服用,沒有治不好的患者。如果瘡口已經破裂,則使用生肌膏藥貼敷,並在瘡口處塗抹收斂傷口的後藥。

龍骨(煅赤地上去火毒研),赤芍藥(為末各半兩),鉛丹(一分),胡粉(半錢)

上四味,同研勻細,先以蔥湯洗瘡後拭乾,以藥摻之。

白話文:

龍骨:將龍骨煅燒至赤色,去除火毒,研成細末。

赤芍藥:將赤芍藥研成細末,用量各半兩。

鉛丹:用量一分。

胡粉:用量半錢。

治發背瘡如葡萄,破後瘡孔無數。狼毒膏方

白話文:

治背上長出像葡萄一樣的瘡,破潰後瘡口無數。狼毒膏的藥方:

狼毒一斤,研末,松脂四兩,麻油一斤,硃砂一兩。

先將狼毒研成粉末,加入松脂和麻油,一起熬煮,煮到膏狀後加入硃砂,繼續熬煮。

熬好後用紗布將膏藥包起來,敷在患處。每天更換一次藥膏,直到瘡口痊癒。

狼毒,藍根,龍膽(各半兩),定風草(一兩),乳香(一錢),水銀粉(抄一錢匕)

白話文:

狼毒、藍根、龍膽草(各一錢五分)

定風草(三錢)

乳香(三公分)

水銀粉(三公克)

上六味,為末,蜜調成膏,攤帛上貼瘡。

治背癰如𨫼底,又如蒲扇,疼痛不止。藍根膏方

白話文:

取上述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勻成膏狀,塗抹在布上,然後貼敷在瘡口。

用於治療背部的癰腫,形狀如同井底,又像蒲扇,伴有持續性的疼痛。此為藍根膏的配方。

板藍根,黃芩(去黑心),黃連(去須),大黃(各一兩),白芨(一分),乳香(半兩)

白話文:

板藍根、黃芩(去除黑心)、黃連(去除須)、大黃(每種一兩)、白芨(一分)、乳香(半兩)

上六味,搗研為末,用新汲水調成膏,量大小貼之,日四夜二。

治一切發背。救生膏方

白話文:

將這六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新打上來的清水調和成膏狀,根據傷口大小塗抹,白天每天四次,晚上兩次。

用於治療各種背癰。這是救生膏的方子。

密陀僧(碎炒),黃柏傍根(金州厚者用黃蠟一彈子大火炙塗盡為度各二兩),烏賊魚骨(白者去甲半兩以上三味搗研極細),膩粉(半錢)

白話文:

  • 密陀僧(炒碎)

  • 黃柏根(金州產的黃柏根較厚,用黃蠟一粒大小的火烤塗抹至完好,各二兩)

  • 烏賊魚骨(白色的,去掉外殼,半兩以上,三味搗研極細)

  • 膩粉(半錢)

上四味,和勻,每用新汲水,調攤紙上,先令患人口溫酸漿水洗瘡,然後貼,每日一換。

治發背疼痛,日夜不可忍。塗敷大黃膏方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混合均勻,每次使用時,以新汲取的冷水調開,塗抹在紙張上。先讓患者口中含溫熱的酸漿水漱口,然後將塗藥的紙張貼在患處,每天更換一次。

大黃(銼),雄黃(研),芎藭,黃連(去須),白芷,檳榔(銼),當歸(切焙),木香,桂(去粗皮),黃柏(去粗皮),芍藥,附子(去皮臍),乳香(研),麒麟竭(各半兩),雞舌香,麝香(各一分),豬脂(一斤)

白話文:

大黃(切碎),雄黃(研磨成粉),川芎,黃連(去除須根),白芷,檳榔(切碎),當歸(切片並烘烤),木香,桂皮(去除粗皮),黃柏(去除粗皮),芍藥,附子(去除外皮和肚臍),乳香(研磨成粉),麒麟竭(各半兩),雞舌香,麝香(各一分),豬脂(一斤)

上一十七味,搗研十六味為末拌勻,先於銀器內,熬豬脂令沸,去筋膜,下諸藥末,調成膏,塗患處,日三上,以瘥為度。

白話文:

把上面十七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拌勻。先在銀器裡熬豬油至沸騰,去掉筋膜,放入藥粉,調成膏狀,塗抹患處,每天三次,直到痊癒為止。

治發背瘡。神金膏方

白及,密陀僧(研),甘草,黃柏(去粗皮),黃連(去須),膩粉(各半兩),麝香(研一字)

上七味,搗研為末,用津唾調成膏,以無灰白薄紙,看瘡大小,塗紙上貼之,無力即換。

治發背。金錢膏方

白話文:

治療發背瘡,可以使用神金膏。將白及、密陀僧(研磨)、甘草、黃柏(去除粗皮)、黃連(去除鬚根)、膩粉(各半兩)、麝香(研磨一字)這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成膏狀,然後用無灰白的薄紙,根據瘡的大小,塗上膏藥貼在患處,如果藥力不足就換藥。

另外,治療發背瘡還可以採用金錢膏。

楸葉(五斤如無即用楸白皮銼),馬齒莧(二斤去根切)

白話文:

楸葉(五斤,如果沒有就用楸白皮切碎),馬齒莧(二斤,去掉根部切碎)

上二味,以水五升,熬至一升,去滓入鐺內,以柳枝攪熬如餳,盛在瓷器內,先以荊芥湯洗瘡,次用雞翎掃藥於瘡上令勻,以薄紙貼之,更用酒調二錢匕服之。

治發背癰瘡。化毒散方

白話文:

把上二味藥,用五升水煎熬到剩一升,去渣滓放入鍋內,用柳枝攪動熬煮到像粥的稠度, 盛在瓷器內,先用荊芥湯洗淨瘡口,然後用雞毛把藥掃在瘡口上使均勻,用薄紙貼上,另用酒調勻二錢匕(湯匙)服用。

白礬灰(研),鉛丹(研),密陀僧(研),木鱉子仁(各一兩)

白話文:

  • 白礬灰(研磨成粉)

  • 鉛丹(研磨成粉)

  • 密陀僧(研磨成粉)

  • 木鱉子仁(各取一兩)

上四味,同入瓷合,煅赤放冷,地上紙襯,盆蓋一時辰,細研,以菜子油調貼,其冷如水。

白話文:

上述四種藥物一起放入瓷器中,煅燒至紅色後讓它冷卻,在器皿底部放一層紙,蓋上鍋蓋悶一個小時,研成細末,用菜籽油調和成膏藥,敷貼時感覺很涼爽。

治發背瘡腫痛。牛齒膏方

水牛牙齒(煅赤),太陰玄精石(各一分),乳香(一錢研)

上三味,搗研為末,每用緋絹量瘡大小剪,以津唾調藥,攤絹上貼之。

治發背瘡衝破,疼痛不可忍。麝香散方

麝香(研半錢),蒺藜子,紫背荷葉(各半兩)

上三味,搗研為散,每量瘡大小,臨時干貼瘡上。

治發背,生肌肉止痛。五倍子散方

白話文:

治療發背瘡腫痛,可以用牛齒膏方,將水牛牙齒煅燒成紅色,與玄精石各取一分,乳香研磨成粉末一錢,三味藥材一起搗碎成粉末。每次用紅色絲綢剪成與瘡口大小一致的形狀,用唾液調和藥粉,塗抹在絲綢上,貼敷在瘡口。

若發背瘡破裂,疼痛難忍,可用麝香散方,將麝香研磨成粉末半錢,與蒺藜子、紫背荷葉各半兩,三味藥材一起搗碎成散劑。每次根據瘡口大小取適量藥粉,臨時乾敷在瘡口上。

治療發背瘡,促進生肌止痛,可以用五倍子散方。

五倍子,地龍(去土),黃連(去須),乳香(研各一分),木香(半錢),密陀僧,檳榔(銼各一錢)

白話文:

五倍子、地龍(去除泥土)、黃連(去除須根)、乳香(研磨,各一份)、木香(半錢)、密陀僧、檳榔(切碎,各一錢)

上七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干貼瘡上。

治發背熱毒結聚,焮赤疼痛,消腫解毒。金花散方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時取少量,直接敷在傷口上。

用於治療背部因熱毒聚集而引起的紅腫疼痛,具有消腫解毒的功效。此方稱為金花散。

雌黃(研細三分),黃連(九節者半兩),檳榔(銼),麝香(各一分),鬱金,大黃(各半兩)

白話文:

  • 雌黃:研成細粉,三分。

  • 黃連:選用九節黃連,半兩。

  • 檳榔:切碎。

  • 麝香:一分。

  • 鬱金:半兩。

  • 大黃:半兩。

上六味,搗羅四味為散,入麝香雌黃同研勻細,每取生油調如糊,塗患處,日二上,即差。

治發背。五靈脂散方

五靈脂(半兩),烏賊魚骨(去甲一兩)

上二味,搗研為散,凡患者初覺時,以水調掃腫處,如已大作者,入醋面同調敷之。

治發背瘡。黃石散方

粗黃石(如鵝卵大)

上一味,猛火煅赤,投醋中,因有屑落醋中,再煅再投,石盡為度,取屑曝乾搗散,以醋調敷背上,無不愈。

治發背成瘡。龍葵根散方

龍葵根(銼一兩),麝香(研一分)

上二味,先將龍葵根搗羅為末,入麝香同研令勻,水調塗於瘡上。

治發背癰疽瘡。金粉膏方

白話文:

治療發背,可用六味藥搗碎成粉末,加入麝香和雌黃研磨成細粉,用生油調成糊狀,每天塗抹患處兩次,效果顯著。

另外,可用五靈脂和烏賊魚骨搗碎成粉末,患病初期用水調和塗抹腫脹處,如果腫脹已經很大,則加入醋和麵粉一起調和敷在患處。

也可以用粗黃石煅燒成粉末,用醋調和塗抹在背部患處,效果很好。

若發背已經形成瘡瘍,可以用龍葵根和麝香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塗抹在瘡瘍上。

治療發背癰疽瘡,可用金粉膏。

錫(四兩用板瓦盛炭火安錫在上扇之候錫成灰研末),密陀僧(四兩入在罐子內以盞子蓋口鹽泥固濟勿令透氣用炭火煅不聞藥氣為度取出放冷)

白話文:

錫(四兩,用平瓦盛放木炭,把錫放在木炭上面,燒到錫變成灰,研磨成粉末)。

密陀僧(四兩,放入罐子裡,用茶杯蓋住罐口,用鹽泥封固,不要讓空氣透進去,用木炭燒烤,直到聞不到藥氣為止,取出放涼)。

上二味,同研極細,量瘡大小,臨時入膩粉少許,以雞子黃調如膏,攤在瘡上,以緋帛蓋。治發背癰疽已潰未潰。豉餅灸方

白話文:

先將上一味藥磨細,加水攪拌均勻,作成泥狀,依照腫瘤大小捏成圓餅狀,厚度約三分,敷蓋在腫瘤上,如果腫瘤頂部有孔穴,不要再塗抹藥泥,在藥餅上放置艾炷,點燃艾灸,讓它溫熱,但不可燙破皮膚,如果疼痛劇烈,要及時更換藥餅。對於尚未潰爛的腫瘤,可以起到消散作用,對於已經潰爛的腫瘤,可以促進膿汁排出,使其癒合。如果沒有疼痛感,可以每天或隔天艾灸一次。

治發背已結成膿。栝蔞塗方

生栝蔞根

上一味細銼,搗研如糊塗之,日三五度,即瘥。

治發背瘡癰疽。桃花汁方

桃花(不拘多少)

白話文:

治療發背已經形成膿腫的情況。栝樓塗方:

生栝樓根

將上述藥材細切,搗碎成糊狀塗抹於患處,每日塗抹三到五次,病情即可好轉。

治療發背、瘡、癰、疽。桃花汁方:

桃花(用量不限)

上一味,於平旦承露採取,以釅醋研絞,去滓取汁,塗敷瘡上,有蟲即出,無花但桃葉亦得,以臘月豬脂和塗,亦佳。

白話文:

第一種藥方,在清晨露水還沒散開的時候採集桃葉,用濃厚的醋研磨絞碎,去除沉澱物後取其汁液,塗抹在患處,有寄生蟲就會出來。沒有桃花但有桃葉也可以,用臘月屠宰的豬油混合塗抹,效果也很好。

治發背瘡腫方

白麵

上一味,取泥拌和,圍腫四畔,令童子七人尿圍中浸腫處即瘥。

又方

新馬糞

上一味,厚塗腫上,干即易之,亦療髮乳。

又方

益母草

上一味,爛搗絞汁三合服之,滓敷瘡上,熱即易之。

治發背。乳香貼方

乳香(研),黃蠟(好者)

白話文:

治發背瘡腫方

方一

白麵

取白麵一味,與泥土拌和,圍繞腫脹處的四周,並讓七個小孩的尿液浸泡腫脹的地方,即可痊癒。

方二

新馬糞

取新馬糞一味,厚厚地塗抹在腫脹處,乾了就換新,也可以治療發乳。

方三

益母草

取益母草一味,搗爛絞汁,取三合服用,渣滓敷於瘡口上,熱了就換新。

治發背:乳香貼方

乳香(研磨)、黃蠟(品質好的)

上二味,等分,同入銚子熔化,瀉入水內,斟酌瘡大小取劑,再於火上熔化,攤於帛上或紙上貼之,不住以手按令著肉,為此藥易干故也。一日三易,腫消痛止,如已有頭欲破者,亦漸縮減。

白話文:

將前兩種藥材等分加入鍋中融化,然後倒入水中,依照瘡的大小取適量,再次在火上融化,塗抹在紗布或紙上,然後敷貼在瘡上,並且用手按壓使藥物黏貼在肉上。因為這種藥物容易乾燥,所以要一天更換三次。腫脹和疼痛就會消失,如果瘡口已經有膿頭要破開,也會逐漸縮小。

治發背。麥餅方

大麥(炒熟九兩),甘草(生用三兩)

白話文:

治療背癤的麥餅方:

大麥(炒熟,九兩),甘草(生用,三兩)。

上二味,同為末用,加酥少許和勻,微有酥氣,仍以百沸湯拌和作餅劑,方圓大小,如瘡腫大,熱敷之,以油單並故紙密裹,勿令通風,冷即換之,常須吃黃耆米粥甚妙。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粉,混合使用,加入適量的酥油攪拌均勻,要有一點點酥油的味道,仍然用沸水拌和做成餅劑,大小以瘡腫的大小為準。熱敷,用油單子和舊紙包好,不要讓它透風,冷了就換。經常服用黃耆米粥對病情很有好處。

治發背赤焮疼痛。硝石拓方

硝石(五兩)

上一味,用湯一斗浸硝待冷,取故青布兩片,更互浸拓,日三五度。

治發背神效。薜荔散方

薜荔葉

上一味,不拘多少陰乾,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五七沸溫服,更用葉煎湯,洗瘡甚妙。

又方

茄種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立瘥。

又方

糯米不拘多少,炒熟細研,以井華水調塗四面,干即易之。

又方

白話文:

治療背部發炎紅腫疼痛,可以用硝石敷貼。取硝石五兩,用一斗水浸泡至冷卻,再用兩片舊青布反覆浸泡敷貼,每天敷三到五次,效果顯著。

治療發背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用薜荔葉陰乾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水煎煮五到七沸後溫服,也可以用薜荔葉煎湯洗患處,效果很好。

另外,可以用茄種和甘草等量研末,每次服用兩錢,溫酒送服,可迅速止痛。

還可以用糯米炒熟研磨成粉,用井水調勻塗抹患處,乾了就再塗,效果也不錯。

木芙蓉葉自落者,經霜然後收之,碾末淡醋調於掌上,如青苔色為妙,絹帛塗貼瘡上。

白話文:

木芙蓉葉自然掉落的,經過霜凍後採收,磨成粉末後用淡醋調和在手掌上,呈青苔色為最佳,用絹布或絲綢塗抹在瘡口上。

治諸發背腦疽,及一切惡瘡,先須用托裡藥,使毒氣皆出,然後用藥上敷,粗工不知,便以冷藥敷貼,趕逐毒氣,投歸於心,十死八九,世俗謂發背無生人,殊不知初覺之時,多服大黃甘草等藥,疏轉臟腑,導其毒氣,次以敷藥消之,治發背內潰,及諸惡毒衝心嘔痛。托裡湯方

乳香(通明者一兩用水外浸以乳缽研細),真綠豆粉(研四兩)

白話文:

用於治療各種發背腦疽,以及一切惡瘡。首先必須使用託裡藥,讓毒氣全部排出,然後再用藥敷在患處。粗糙的醫生不知道,便用寒性藥敷貼,強制驅趕毒氣,毒氣會進入心臟,十個人裡有八、九個會死亡。世俗說發背的人沒有生存的機會,殊不知在剛開始發覺的時候,多吃大黃、甘草等藥物,疏通臟腑,引導毒氣排出,然後再敷藥消散毒氣,治療發背內潰,以及各種惡毒衝擊心臟引起嘔吐疼痛的症狀。託裡湯的方劑是:

上二味合研極細,每服一錢匕,新水調下,水不可多,要藥在胸膈上也,次用一醉膏。

一醉膏方

沒藥(研一分),栝簍(大者去皮一枚),甘草(生為粗末半兩)

白話文:

將上兩味藥研磨成極細的粉,每次服一錢匙,用新水調和服用。水不能多,藥物必須停留在胸口和橫膈膜上。接下來服用一醉膏。

上三味,用無灰酒三升,熬至一升,去滓放溫,作一服飲之,如一飲不盡,分二三盞,連續飲盡,次用紫雪膏敷之,以收其暈。

紫雪膏方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用沒有鹼味的酒三升,熬到只剩一升,去掉渣滓放溫,當作一服藥喝掉,如果一次喝不完,可以分成二三杯,連續喝完。然後用紫雪膏敷在患處,以消除暈眩。

蜀椒(四十九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為末),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雙仁研),清麻油(一兩)酒蠟(白者半兩)

白話文:

蜀椒(49 粒,去掉種子,並封口炒到流汗,成為粉末),杏仁(21 粒,去皮去尖端,研磨成雙仁),清麻油(50 克),白酒蠟(25 克)

上四味,先將清麻油並酒蠟,於銚子內煎令勻沸,次下蜀椒杏仁,用柳篦攪令黃赤色成膏,滴在水碗中不散,盛瓷器中,每用以故帛上塗貼,日再易。

白話文:

將前四味藥物,先將清麻油和酒蠟,在銚子內煎煮到均勻沸騰,然後倒入蜀椒和杏仁,用柳木做的篦子攪拌到黃赤色變成膏狀,滴在水碗中不會分散,盛放在瓷器中,每次使用時塗抹在舊的布上,每天更換兩次。

治發背初欲作腫。宜服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梔子仁(一兩),川生麻(一兩),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炙銼)玄參(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每服四錢匕,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治發背腫如杏,或如雞子者。沉香散方

白話文:

治療背部剛開始腫脹時,應該服用大黃散:川大黃、梔子仁、川生麻、黃芩、甘草、玄參各一兩,將它們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匕,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如果背部腫脹如杏或雞蛋大小,則應服用沉香散。

沉香(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木香(一兩),川生麻(一兩),麻黃(二兩去根節),川大黃(一兩)

白話文:

沉香(一兩),麥門冬(一兩,去除中間的核),木香(一兩),川生麻(一兩),麻黃(二兩,去除根和節),川大黃(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每服四錢匕,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治發背似覺,但是熱腫,令內消。皂莢膏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六分滿,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用於治療癰腫初期,有熱腫現象,可使病灶內部消散。此為皂莢膏的處方。

皂莢(一梃揀肥長者刮去黑皮及子者),栗子(一十枚大獨顆者去殼曝乾),桑根白皮(一兩)

白話文:

皁莢(選擇肥碩、修長、去掉黑色表皮和種子的,一塊)

栗子(選擇十顆個頭大、色澤均勻、完整,去殼曬乾的,一十枚)

桑葚根白皮(一種中藥材,一兩)

上三味,同為細末,用生油調成膏,塗瘡上。

治發背初欲發腫,急服此。升麻湯方

升麻(銼),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各一兩),山梔子(去皮一百枚)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取快利便止。

治發背癰疽瘡瘻。乳香膏方

白話文:

將升麻、大黃、黃芩和甘草磨成細粉,用生油調成膏狀,塗抹在瘡患處。如果發背剛開始腫脹,要立即服用升麻湯。升麻湯由升麻、大黃、黃芩、甘草和山梔子組成,將藥材粗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煎煮,取八分藥汁去渣溫服,直到通便排毒。乳香膏則用於治療發背、癰疽、瘡瘻。

油(二斤),桑枝,槐枝(各四兩慢火煎令黃熟去桑槐枝後下諸藥),蜥蜴(三條),當歸,芎藭,白芷,細辛(去苗葉),烏蛇肉(各三分),鬱金香,木香,沉香(各半兩),桂(去粗皮一兩半),藁本(去苗三合兩以上十一味銼碎入前油內煎令焦黃漉出澄瀘取清油二十兩入鍋中徐徐火煎次下後藥末),鉛丹(八兩),蠟(六兩),雄黃(別研二兩),乳香(研末),沒藥(研末),麒麟竭(末各一兩),麝香(研一分),水銀粉(半兩)

白話文:

麻油(二斤)桑樹枝、槐樹枝(各四兩,用小火煎煮至黃熟後撈出桑、槐枝,再加入其他藥材)蜥蜴(三條)當歸、川芎、白芷、細辛(去掉莖葉)烏蛇肉(各三分)鬱金、木香、沉香(各半兩)肉桂(去掉外皮一兩半)藁本(去掉莖葉三合二以上,以上十一味藥材切碎後放入油內煎煮至焦黃,過濾沉澱後取得清油二十兩,倒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煎煮,然後加入以下藥材的末粉),鉛丹(八兩)蠟(六兩)雄黃(另研磨兩兩)乳香(研末)沒藥(研末)麒麟竭(末各一兩)麝香(研磨一分)水銀粉(半兩)

上二十二味,次第煎熬,用文武火再煎前項膏,先下鉛丹蠟,不住手攪,次下諸藥末,候成膏,入合內盛封閉,於井底出火毒七日,應患一切毒瘡,攤帛上貼,三日一換,次服連翹湯。(前第一方)

白話文:

以上二十二味藥材,依序煎煮後,用大小火再煎前項膏,先放入鉛丹和蠟,不停攪拌,然後放入各種藥粉,等到成膏狀,放入容器內盛裝密封,在井底放置七天,祛除毒性。凡是患有一切毒瘡,將藥膏塗抹在布上貼敷,三天更換一次,之後服用連翹湯。(第一方)

治發背初覺腫,恐不知定處,以濕紙貼之,先干處即是,若病根多,速覓水蛭,令入病處食血,數易甚良,治一切癰腫,及發背疼痛不可忍,但未成膿者。犀角丸方

白話文:

治療發背病在初期感覺到腫脹疼痛時,擔心不知道發病的具體位置,可以用濕紙敷在患處,先乾涸的地方就是發病的位置。如果病根較多,應儘快尋找水蛭,讓它進入發病位置吸食血液,多次更換水蛭效果非常好。這種方法可以治療一切癰腫、發背疼痛難忍,但還沒有化膿的情況。犀角丸的方劑如下:

犀角(鎊三兩),大黃(銼),黃芩(去黑心各一兩一分),升麻,防風(去叉),人參,當歸(切焙),黃耆(銼),梔子仁,甘草(銼),黃連(去須),干藍(各一兩),巴豆(二十一枚去皮心熬)

白話文:

・犀角(研磨成粉,重量三兩)

・大黃(切片打碎)

・黃芩(去除黑色核,重量一兩一分)

・升麻

・防風(去除分叉)

・人參

・當歸(切片焙炒)

・黃耆(切片打碎)

・梔子仁

・甘草(切片打碎)

・黃連(去除鬚毛)

・幹藍(重量一兩)

・巴豆(取二十一枚,去除外皮和內仁,熬煮成汁)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米飲下五丸,取利即愈,覺虛即減丸數。

白話文:

上面這十三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五粒藥丸,症狀緩解即痊癒,如果覺得身體虛弱,就可以減少藥丸的數量。

治癰疽發背一切毒腫,宜服,化膿為水。犀角丸方

犀角(鎊三兩),大黃(銼一兩一分),巴豆(去皮心膜炒黃研出油三七粒),升麻,蜀椒(去目併合口炒出汗),黃芩(去黑心),防風(去叉),人參,當歸(切焙),黃耆(銼),藜蘆,山梔子(去皮),黃連(去須),甘草(炙銼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服,微利為度。

治癰疽發背。虎牙散方

白話文:

治療所有類型的癰疽、背部發炎以及各種毒素引起的腫脹,適合服用,能將膿液轉化為水。犀角丸的配方如下:

犀角(三兩),大黃(一兩一分),巴豆(去皮心膜後炒至黃色並搗出油,共三七粒),升麻,蜀椒(去除雜質並炒至出汗),黃芩(去黑心),防風(去枝叉),人參,當歸(切片烘焙),黃耆(一兩),藜蘆,山梔子(去皮),黃連(去須),甘草(炒製並搗碎,各一兩)。

以上十四種藥材,搗碎篩成細末,用煉過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飯前服用,以輕微通便為標準。

用於治療癰疽及背部發炎。虎牙散的配方。

虎牙,乾薑(炮),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切焙),防風(去叉),王不留行,甘草(炙銼),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上九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米飲調下。

治發背癰腫一切惡瘡膏方

白話文:

虎牙、乾薑(炮製過)、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切焙)、防風(去除叉子)、王不留行、甘草(炙銼)、桂(去除粗皮)、白茯苓(去除黑皮各一兩)

生烏麻油,鉛丹(研),黃蠟(各四兩),熊脂,松脂(各一兩),水銀,硫黃(研),芒硝(研各半兩)

白話文:

生烏麻油、鉛丹(研磨)、黃蠟(各四兩)、熊脂、松脂(各一兩)、水銀、硫磺(研磨)、芒硝(研磨各半兩)

上八味,取五月四日早,於淨室中,用銀石器,炭火上微煎,至初五日早,勿令息火,膏成看瘡腫大小,以故帛攤貼之,未作膿便消,無不瘥者,合時忌婦人雞犬見,臘月臘日合亦良,其水銀熊脂,於拿中研入諸藥。

治發背髮鬢乳癰,及諸毒腫,神方。

白話文:

這八種藥材,在五月四日早上於淨室中,用銀石器皿放在炭火上稍微煎熬,到五月五日早上,不要讓火熄滅,藥膏熬好後,觀察瘡腫的大小,用舊布攤平後敷貼在瘡腫上。如果瘡腫還沒化膿就消失,沒有不好的。在敷藥期間,要注意避開婦女、雞狗,在臘月臘日敷藥效果也很好。把水銀和熊脂,在器皿中研磨混合到藥材中。

黃連(去須),蛇床子,乳香(別搗各一兩),杏仁(三七枚去皮尖雙仁炒研),蔓荊子,鹽花(各一撮),人糞(尖少許)

白話文:

黃連(去掉根鬚):1兩

蛇牀子:1兩

乳香(另搗):1兩

杏仁(37枚,去皮尖,雙仁炒熟研磨):1撮

蔓荊子:1撮

鹽花:1撮

人糞(少許):1撮

上七味,搗和作餅子,厚如五錢,粗布攤貼之,每日三四度易,夜亦然,每易時,以甘草湯洗,便撮藥作頭,如已穴及膿水亦貼,肌漸生,膿自出。

白話文:

研磨上述七種藥物,混合製成餅狀,厚度約五錢,用粗布攤開貼敷。每天更換三到四次,晚上也要更換。每次更換時,用甘草湯清洗患處,然後將藥物撮成頭狀。如果已經有穿孔或流膿,也貼上藥餅。隨著時間推移,新的皮膚會逐漸生長,膿液也會自行排出。

治發背癰疽一切膿腫。還魂丸方

膩粉,水銀,硫黃(各一分同研),巴豆仁(四十粒)

白話文:

治療背部發炎、癰疽以及各種膿腫。還魂丸的配方如下:

珍珠粉、水銀、硫磺(各等量混合研磨),巴豆仁(四十粒)。

上四味,將巴豆單復排銚底,以三物按上巴豆令平,以瓷盞蓋之,四面濕紙搭合,勿令氣泄,炭火四向緩燒之,時於水中蘸銚底,少頃又燒又蘸,其盞上底內,滴水一點如大豆,干則復滴,以三滴乾為度,候冷研陳米飯,丸作二十三丸,每服一丸,熟水吞下,疏下惡物,以白粥補之,此藥一丸活一人,曾無失者,才取下即時不痛,其瘡亦干。

白話文:

以上四味藥,把巴豆單獨放在銚底,用另外三種藥按壓在巴豆上使其平整,用瓷盞蓋上,四面用濕紙搭合,不讓藥氣洩漏,用炭火四面慢慢燒,時常在水中蘸一下銚底,燒一會兒再蘸一下,等到瓷盞的上下內緣,滴出的水滴像大豆一樣大,滴完後再滴,以三滴滴乾為合適。等銚底冷了以後,研磨陳米飯,做成二十三丸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熟水吞服,排出體內的惡物,然後用白粥補養身體。這個藥丸可以救活一個人,從來沒有失敗過。服用後立刻就不痛了,瘡口也會乾枯。

治發背毒腫紫黑,堅硬疼痛。方

蛇蛻(五寸),蕓薹子(二兩),窯中不著水磚末(一升)

上三味,搗羅為末,以釅醋和,細細塗腫痛立定。

白話文:

治療背部出現紫色或黑色的毒腫,腫塊堅硬且伴有疼痛。方法如下:

取蛇蛻皮五寸,蕓薹子二兩,以及從窯中取得的未經水浸泡的磚粉一升。

將上述三種材料搗碎篩過,成為粉末,再用濃醋調和,均勻地塗抹在腫痛部位,立即可以見效。

治發背自內出外,熱毒中隔,上下不通,蒸背上虛處,先三五日,癮疹妨悶,積漸成腫,出於皮膚,結聚成膿。三神膏方

白話文:

治療發背瘡,自內而外發出,熱毒積在體內,上下不通,蒸發到背部虛弱的地方,先有三天到五天的時間,皮膚痕癢悶塞,逐漸積聚腫起,出現在皮膚上,聚集化膿。三神膏的配方:

白麥飯石(色黃白類麥飯曾作磨刀者佳煅醋淬十遍為末),白蘞末(各一兩),鹿角(三二寸截之不用自脫者凡帶腦骨者即非自脫炭火燒令煙盡為度研為末二兩)

白話文:

  • 白麥飯石(黃白色像米飯的石頭,曾經用來作為磨刀石的最好,燒烤、醋淬10遍,磨成粉末),

  • 白蘞末(各一兩),

  • 鹿角(截成3-2寸長,不用自己脫落的鹿角,凡是帶頭骨的鹿角都不是自己脫落的,用炭火燒,直到冒煙停止纔算好,磨成粉末,二兩)

上三味再同研令勻細,取多年米醋,於鐺中煎令魚眼沸起,即下前藥末,調如稀餳,以篦子塗敷腫上,只當瘡頭留一指面大,勿令合,以出熱氣,如未有膿當內消,若已作頭當漸小。若日久瘡甚。肌肉損爛。筋骨出露者。即於布上多塗藥貼之。瘡上干即再換。但以膈中不穴,無不瘥,瘡切忌手觸,宜慎之。

白話文:

將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細粉,取多年陳的米醋,在鍋中煎煮至魚眼狀的沸騰,立刻加入藥粉,攪拌成糊狀,用篩子將藥糊塗敷在腫脹處,只留一個手指寬的面積不覆蓋,讓熱氣散出。如果沒有化膿,腫脹應該會內消;如果已經化膿,膿頭應該會逐漸縮小。

如果患處瘡口已經很嚴重,肌肉損壞,筋骨外露,就將藥糊塗在布上,貼在患處。瘡口乾了就再換藥。只要膈膜沒有穿孔,就沒有治不好的瘡。患處瘡口最忌諱用手觸碰,務必謹慎小心。

治發背癰疽,一切瘡熱痛不可忍者。百草霜膏方

百草(霜),生蠐螬(等分)

上二味,同研細貼之,如冰痛即止。

治發背初覺腫痛方

赤小豆

上一味,搗羅為末,和豬膽汁塗之,干即易。

治發背及一切熱瘡腫方

蕓薹(一握)

上一味切,和酥炒熱,敷瘡上,冷即易,日三度。

白話文:

治療背部發炎、瘡疽,以及一切因熱毒引起的疼痛難忍的症狀。

百草霜膏配方:

百草霜,生蠐螬(等量)

將以上兩種藥材一同研磨成細粉,塗抹於患處,若感到冰冷則表示疼痛已緩解。

治療初期背部發炎腫痛的配方:

赤小豆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粉末,與豬膽汁混合後塗抹於患處,乾燥後更換新藥。

治療背部發炎及一切因熱毒引起腫痛的配方:

蕓薹(一把)

將上述藥材切片,與酥油一起炒熱,敷在患處,冷卻後更換新藥,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