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三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三十一 (1)

1. 癰疽發腦統論

論曰癰疽者,乳石之疾,多發於陽部,故在背則發腑俞之間,在頭則發腦,以頭者諸陽所會,而足太陽之經絡腦故也。然腦為髓海,精血之所湊,而腦戶風府啞門三穴,不可妄行灸刺,令人有喑啞之病,灸刺猶不可,況癰疽之所發乎,古人謂五發之病,背腦為重,始發皮膚若黍米然,赤腫傍焮,耳項痛楚寒熱,當急治之,稍縱不治,則毒氣深入,銷鑠腦髓,化為膿血,不可及已,故經曰,癰疽不得頃時回。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論曰癰疽者,乳石之疾,多發於陽部,故在背則發腑俞之間,在頭則發腦,以頭者諸陽所會,而足太陽之經絡腦故也。然腦為髓海,精血之所湊,而腦戶風府啞門三穴,不可妄行灸刺,令人有喑啞之病,灸刺猶不可,況癰疽之所發乎,古人謂五發之病,背腦為重,始發皮膚若黍米然,赤腫傍焮,耳項痛楚寒熱,當急治之,稍縱不治,則毒氣深入,銷鑠腦髓,化為膿血,不可及已,故經曰,癰疽不得頃時回。

中醫理論上說,癰疽是一種乳石引起的疾病,多發於人體的陽部。因此,如果長在背部,就會發作於背部的腑俞穴之間;如果長在頭上,就會發作於腦部。因為頭部是諸陽經脈所會合的地方,而足太陽經脈是絡於腦部的。但是,腦部是髓海,是精血聚集的地方。而腦戶、風府、啞門這三個穴位,是不能隨便進行灸刺的,否則會導致病人出現喑啞的病症。灸刺尚且不可,更何況是癰疽的發作呢?古人說,五種發作的疾病中,背腦最為嚴重。開始發作時,皮膚上出現像黍米大小的紅色腫塊,旁邊還有紅腫和灼熱感,耳項疼痛,寒熱交替。此時,必須立即治療。如果稍有延誤,不加以治療,毒氣就會深入腦部,侵蝕腦髓,化膿成血,不可收拾。因此,經書上說,癰疽的發作,不能耽擱片刻。

2. 發腦

論曰發腦者,六腑不和,經絡否澀,氣血不行,壅結所成也。此皆臟腑蘊積熱毒,或乳石發動,毒氣上攻於腦,發於皮膚,頭如黍米,四畔焮赤腫硬,遍於耳項,寒熱疼痛,若不急治,毒氣傷於血肉,血肉腐壞,化為膿水,從腦中出,血肉既竭,必致危殆。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論曰,發腦,也就是腦膿腫,是六腑功能失調,經絡閉塞不通,氣血無法運行,鬱結而成的。這都是因為臟腑中積聚了熱毒,或乳石發動,毒氣向上攻入腦中,發於皮膚,頭上出現像黍米一樣的小膿包,周圍紅腫堅硬,遍佈耳後,寒熱疼痛。如果不緊急治療,毒氣會傷害到血肉,血肉腐壞,化為膿水,從腦中流出,血肉乾枯,必然危及生命。

腦膿腫的發生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毒素積聚在腦部所致。這主要是由於臟腑中積聚了熱毒,或乳石發動,毒氣向上攻入腦中,發於皮膚,頭上出現像黍米一樣的小膿包,周圍紅腫堅硬,遍佈耳後,寒熱疼痛。如果不緊急治療,毒氣會傷害到血肉,血肉腐壞,化為膿水,從腦中流出,血肉乾枯,必然危及生命。

治發腦及一切熱毒氣結硬腫痛,通利臟腑壅滯。大黃丸

大黃(二兩銼醋浸一炊久慢火炒令熟),枳殼(去瓤麩炒一兩),牽牛子(二兩半微炒一半生用一半),木香(生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皂莢(伍挺不蚛者椎碎酒一升浸挼取汁綿濾過)

白話文:

大黃(兩兩重量的,用醋浸泡一頓飯的時間,以慢火炒熟),枳殼(去除果肉,炒到麩色,一兩重量),牽牛子(兩兩半重量的,微炒一半,一半生用),木香(生藥,切碎),青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外皮,焙乾,各半兩重量),皁莢(五挺重量的,不要有蟲蛀的,敲碎,用一升酒浸泡,擠壓取汁,用紗布過濾)。

上六味,搗羅五味為末,取皂莢汁,於銀鍋內,慢火煎成膏,入藥末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蔥茶下三十丸,快利為度。

白話文:

將上六味藥材搗碎,將五味藥材研磨成末,然後加入皁莢汁,在銀鍋中用小火煎煮至成膏狀,加入藥末混合並搗杵一百次左右,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飯前用蔥茶送服三十丸,以此為治療的標準。

治發腦成癰,及熱毒瘡腫。宜貼黃連餅子方

黃連(一兩),乳香(一兩),薰陸香(一兩),雄雀糞(四十九粒尖細者是)

白話文:

  • 黃連:一兩

  • 乳香:一兩

  • 薰陸香:一兩

  • 雄雀糞:四十九粒(尖細的)

上四味,搗羅為細散,用蔓荊根二兩,洗淨漉去水,細切搗如泥,若腫甚,即更用蜀葵根二兩,入前藥四味,合搗調勻,即取出,於瓷器中貯之,可腫頭捻作餅子,厚二分許貼之,干即易之。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搗碎至極細的粉末,再取二兩蔓荊根洗淨後,瀝乾水分,切碎後搗成泥狀。如果腫脹得很嚴重,再加入二兩蜀葵根,與前面四種藥材混合均勻,立刻取出後,放入瓷器中儲存。可以將這些藥粉做成扁圓薄餅狀,貼在腫脹處,厚度約二分左右,藥餅乾了就更換新的。

治發腦結腫。止痛散

木香(二兩),紫葛(一兩半銼),檀香(三分),川朴硝(二兩)

白話文:

木香(二兩):木香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

紫葛(一兩半銼):紫葛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解肌退熱、活血散瘀的功效。

檀香(三分):檀香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

川朴硝(二兩):川朴硝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瀉火祛痰、溫中止瀉的功效。

上四味,搗羅為細散,以溫漿水調如麵糊,塗在絹上,攤貼於腫痛處,候乾即再貼,以瘥為度。

白話文:

把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溫熱的漿水調和成麵糊狀。將麵糊塗抹在絹布上,攤開後貼在腫痛的部位。等麵糊乾了之後,再塗抹新的一層,重複這個步驟,直到腫痛痊癒為止。

治發腦已穴,膿出後,痛悶轉甚,熱亂腦中,若車馬走動,痛楚不可忍。犀角散

白話文:

治療發腦已穴的膿瘡,膿液流出後,疼痛和煩悶更加嚴重,腦子裡感覺燥熱混亂,就像車馬在裡面奔走,疼痛難忍。

犀角散方:

  • 犀角:10克,研磨成粉末
  • 黃連:6克,研磨成粉末
  • 黃芩:6克,研磨成粉末
  • 柴胡:6克,研磨成粉末
  • 梔子:6克,研磨成粉末
  • 甘草:3克,研磨成粉末
  • 生薑:3克,切碎
  • 大棗:3枚,切碎

將上述藥物混合均勻,加水煎煮,取藥液服用。

石膏(碎),犀角(鎊),升麻,芍藥(各一兩),甘草(炙半兩),黃耆(細銼二分),木通(銼一兩半)

白話文:

  • 石膏(研磨成細末)

  • 犀角(研磨成細末)

  • 升麻(一兩)

  • 芍藥(一兩)

  • 甘草(炙成半兩)

  • 黃耆(切成細末,二分)

  • 木通(切成一兩半)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七分,下朴硝一錢匕,濾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未愈更入玄參三分,去黃耆。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粗略搗碎後篩過,每次取五錢,加入兩杯水煎煮至水量只剩下七分之一,再加入一錢朴硝,過濾掉藥渣,於空腹時溫熱服用,早晚各服一次。如果症狀未痊癒,可再添加三分玄參,並去除黃耆。

治發腦瘡腫焮赤,疼痛煩躁。沉香湯

沉香(三分),麥門冬(去心焙),赤芍藥,玄參,甘草(生銼),枳實(麩炒),升麻,前胡(去蘆頭),大黃(銼炒),生乾地黃(焙各一兩),犀角(鎊三分),麝香(研一分),葳蕤,黃耆(細銼各半兩)

白話文:

沉香(三分)、麥門冬(去心焙)、赤芍藥、玄參、甘草(生銼)、枳實(麩炒)、升麻、前胡(去蘆頭)、大黃(銼炒)、生乾地黃(焙各一兩)、犀角(鎊三分)、麝香(研磨一分)、葳蕤、黃耆(細銼,各半兩)。

上一十四味,除麝香外,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麝香少許,溫服不拘時。

治癰發腦,拔去瘡中毒。羊桃根散貼方

桃根(銼),硝石(研),凝水石(研各一兩),天靈蓋(慢火燒煙絕),木香,白蘞(各半兩)

上六味,搗羅為散,清水調如糊,攤於故帛上貼之,干即易,癢則瘥。

治發腦始結,疼痛妨悶,欲成癰疽,熁之令內消。方

硝石(研二兩),木通(銼),紫檀香,甜葶藶(隔紙炒),白蘞,莽草(各一兩),大黃(三兩)

白話文:

硝石(研磨成細末,二兩),木通(削成碎屑),紫檀香,甜葶藶(隔著紙炒至變褐色),白蘞,莽草(各一兩),大黃(三兩)

上七味,搗羅為末,每用漿水旋調得所,塗於腫上,干即易。

治腦疽初生,如黃枳實,破後如盞底,深半寸許。乳石散

花乳石(研),赤石脂(研),滑石(研),爐甘石(研),密陀僧(研各半兩),乳香(研一分)

白話文:

花乳石(研磨成粉),赤石脂(研磨成粉),滑石(研磨成粉),爐甘石(研磨成粉),密陀僧(研磨成粉,各半兩),乳香(研磨成粉,一分)。

上六味,搗研為細散,未破者醋調敷之,已破者即干貼。

治癰疽腫疼,發腦發背。方

柳樹(上白木耳),黃連(去須),乳香,杏仁(去皮尖各一分),鹽花(少許),新蔓荊根(一握不得用隔旬者如無以菘菜代之),蛇床子(少許)

白話文:

  • 柳樹(上白木耳):柳樹的嫩芽,曬乾後即為上白木耳。

  • 黃連(去須):去須即去除黃連的鬚根。

  • 乳香:乳香是一種樹脂,從乳香樹中採集而來。

  • 杏仁(去皮尖各一分):杏仁去皮去尖,各取一份。

  • 鹽花(少許):鹽花是海鹽中較細緻的結晶,味道較鹹。

  • 新蔓荊根(一握不得用隔旬者如無以菘菜代之): 新蔓荊根是一種中藥,需要新鮮的,不能用隔夜的。如果沒有,可以用菘菜根代替。

  • 蛇牀子(少許):蛇牀子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

上七味,搗羅為末,似覺有腫,以溫水調敷,干即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