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三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三十 (5)

1. 一切癰疽諸瘡膏藥

論曰:諸瘡之證成腫,或潰或硬,或久不瘥者,皆借膏劑以去臭腐,排惡汁,化死肌,生良肉者,正以此也,附方於後。

白話文:

談到治療瘡的方法,各種瘡症所形成的腫塊,有的潰爛,有的堅硬,或者長期難以癒合的,都要藉助膏狀藥物來去除腐敗物,排淨惡化的組織液,使壞死的肌肉轉變為健康的肌肉,生長出新的良肉,這就是使用膏方治療瘡症的主要原因。現在附上膏方的方劑於後。

治一切瘡腫,及傷折。雲母膏

雲母,硝石(細研),甘草(各四兩),槐枝,柏葉,柳枝桑根白皮(各二兩),桔梗防風(去叉),桂(去粗皮),蒼朮,菖蒲,高良薑黃芩(去黑心),柴胡厚朴(去粗皮),松脂,蜀椒(去目並閉口者),芍藥,龍膽,白芷,白芨,白蘞黃耆,芎藭,白茯苓(去黑皮),夜合花附子(去皮臍各半兩),鹽花,人參當歸(切焙),木香,騏驎竭,沒藥麝香乳香(各半兩),橘皮(去白一兩),鉛丹(一十四兩),水銀(二兩)

白話文:

雲母、硝石(研磨成細粉)、甘草(各四兩),

槐枝、柏葉、柳枝、桑根白皮(各二兩),

桔梗、防風去叉)、桂皮(去除粗皮)、蒼朮、菖蒲、高良薑、黃芩(去除黑色心)、

柴胡、厚朴(去除粗皮)、松脂、蜀椒(去除眼睛並閉合嘴巴)、芍藥、龍膽草、白芷、白芨、白蘞、

黃耆、芎藭、白茯苓(去除黑皮)、夜合花、附子(去除外層皮和中央的果核各半兩)、鹽花、人蔘、

當歸(切片並烘烤)、木香、騏驎竭、沒藥、麝香、乳香(各半兩)、橘皮(去除白色部分一兩)、

鉛丹(十四兩)、水銀(二兩)

上三十九味,依次第用,各粗銼,勿令太細,免煎易焦黑,先以清油四十兩,於鐺內煉令香熟,下雲母,用柳篦不住手攪,候十數沸,即以罩籬漉出,次下硝石,亦准前法,次下柏葉,焦黃色為度,亦漉出,一味味煎,相次下柳槐枝,次下鹽花,及人參諸藥,候藥盡後,提鐺離火,候微冷,以綿濾過,再入鐺內,便下鉛丹,急以柳篦子攪,須臾色變即止,卻將鐺火上加火煎之。

白話文:

總共三十九種藥材,依次使用,均粗略切碎,不可過於細碎,免得煎煮時容易燒焦變黑,先以清油四十兩,在鍋內炒煉至香熟,放入雲母,用柳枝不停攪拌,待十幾次沸騰,即用罩籬濾出,然後放入硝石,也依照前述方法,再放入柏葉,煎至焦黃色即可,也要濾出,一種一種煎煮,依次放入柳槐枝,然後放入鹽花,以及人參等藥材,待藥材煎煮完成後,將鍋離開火,待稍稍冷卻,以棉花過濾,再放入鍋內,便加入鉛丹,迅速用柳枝子攪拌,須臾顏色改變即停止,再將鍋放在火上加熱煎煮。

黑色稠,以柳篦取少許,滴於水上,凝結不黏手,是藥已成,先須炙一瓷器令熱,即傾藥在內,候膏藥如人體溫,方入麝香,仍以絹袋子盛水銀,以手彈膏藥上如針頭細,再以柳篦攪勻,此是養藥母也。

白話文:

如果膏藥顏色呈現黑色濃稠狀,此時則可以用柳篦稍微刮取一些,並滴入水中來測試,若能凝聚而不沾手,則代表藥已製成。首先,須炙熱一個瓷器,接着立即將藥傾倒入內,並等待膏藥溫度降至與人體溫度相近時,再加入麝香。接着,將水銀放入絹袋中,以手在膏藥上輕輕彈出針頭大小的藥膏,最後再用柳篦攪拌均勻,這就是所謂的養藥母。

如人收此藥防身,以蠟紙裹,不令風乾,可三二十年,並無損動,若發背,先以敗蒲二斤,用水三升,煮三五十沸,將蒲湯洗瘡,拭乾貼藥,又以藥一兩,分為三服,溫酒下,未成膿者,立瘥,乳癰瘰癧骨疽,毒穿至骨者,用藥一兩,分作三服,溫酒下,甚者即瀉出惡物,兼外貼瘥,腸癰以藥半兩,分為五服,用甘草湯下,未成膿者,當時便消,已成膿者,膿隨藥下,膿出後,每日酒下五丸,如梧桐子大,膿止即止。

白話文:

如果人們收藏這種藥以備不時之需,用蠟紙包起來,不要讓它風乾,可以保存三、二十年,藥物也不會損壞。如果發背,先取敗蒲兩斤,加水三升,煮沸三、五十次,然後用蒲湯洗瘡口,擦乾貼上藥物。再把藥一兩分為三服,用溫酒送服。如果還沒有化膿,就會立刻痊癒。乳癰、瘰癧、骨疽,毒素穿到骨頭裡,用藥一兩,分作三服,用溫酒送服。嚴重的,就會瀉出惡物,同時外敷藥物就會痊癒。腸癰用藥半兩,分為五服,用甘草湯送服。如果還沒有化膿,當時就會消散。如果已經化膿,膿液會隨著藥物排出。膿液排出後,每天用酒送服五丸藥丸,藥丸大小如梧桐子,膿液停止排出後就停止服用。

風眼貼兩太陽穴,一切惡蟲咬,外貼留瘡口,發腦發髭鬢髮眉發耳臍癰牙疼,並外貼,腎癰,馬墜傷筋骨,疼不可忍者,但以酒下半兩,老少臨時加減,外更膏藥包裹,當時痛止,箭頭在內不出者,外貼,每日吃少爛綠豆,箭頭自出,虎豹所傷,先以甘草湯洗,然後貼膏,每旦換,不過三貼,狗咬蛇咬,外貼,又以生油下十丸,如梧桐子大,難產,二日三日不分娩者,溫酒下一分,血運欲死,以薑汁和小便半升,溫酒下十丸,死胎在腹,以榆白皮湯下半兩,小腸氣,炒蘹香子溫酒下,婦人血氣,當歸酒下,中毒藥者,洗襪酒下,各一分許,中毒之人,即吐瀉出惡物,瘥。一切腫癤瘤贅,藥利即瘥,只忌羊血

白話文:

  • 貼在太陽穴上:可以治療一切蟲咬。

  • 外貼於瘡口上:可以治療發腦、發髭鬢、發眉、發耳、臍癰和牙痛。

  • 外貼於腎癰上:可以治療腎癰。

  • 外貼於馬墜傷筋骨上:可以治療馬墜傷筋骨,疼痛難忍。

  • 服用半兩酒:可以增強藥效,老少皆宜。

  • 外敷膏藥:可以減輕疼痛。

  • 箭頭在體內不出:外貼,每天吃少許綠豆,箭頭會自行排出。

  • 虎豹所傷:先用甘草湯清洗,然後貼上膏藥,每天更換,不超過三貼。

  • 狗咬蛇咬:外貼,並服用十丸生油,大小如梧桐子。

  • 難產:二日三日不分娩者,溫酒服用一分藥。

  • 血運欲死:用薑汁和小便半升,溫酒服用十丸藥。

  • 死胎在腹:用榆白皮湯服用半兩藥。

  • 小腸氣:炒蘹香子溫酒服用。

  • 婦人血氣:當歸酒服用。

  • 中毒:用洗襪酒服用,各一分左右。中毒之人,會吐瀉出惡物,即可痊癒。

  • 一切腫瘤贅物:服用藥物即可痊癒,但忌食羊血。

治一切瘡腫。保安膏

當歸(切焙),附子(去皮臍),芎藭,防風(去叉),白蘞,升麻細辛(去苗葉),側柏,萆薢(各一兩),桃仁(去皮),甘草,桑根白皮,垂柳枝,白芨,黃耆,白芷,白殭蠶(各半兩),鉛丹(研五兩),雄黃(研),麝香(研),硫黃(研各半兩),杏仁(去皮三分),丹砂(研一分)

白話文:

當歸(切片並烘焙),附子(去除外皮和肚臍),川芎,防風(去除分叉),白芷,升麻,細辛(去除莖葉),側柏,萆薢(各一兩),桃仁(去除外皮),甘草,桑根白皮,垂柳枝,白芨,黃耆,白芷,白殭蠶(各半兩),鉛丹(研磨五兩),雄黃(研磨),麝香(研磨),硫黃(研磨各半兩),杏仁(去除外皮三分),丹砂(研磨一分)

上二十三味㕮咀,以麻油二斤,於新瓷器內,浸藥一宿,次日納鐺中,文武火煉,候稀稠得所,以綿濾去滓,入雄黃鉛丹丹砂麝香硫黃等物,再煎,須臾息火,別入黃蠟四兩,候藥凝稍過,傾入熱瓷器內盛之,勿令塵汙,發背酒調兩匙,日兩服,外貼,二日一換,瘰癧瘻瘡疽瘡風腫乾癬奶癬腎癬髮鬢發腦發牙蛇蟲咬,皆貼之,折傷筋骨,酒服半匙,箭入骨,貼之自出,喉閉含之即通,難產並胎死腹中,並酒化下半兩,血氣衝心,生薑自然汁加小便同煎,溫酒化下一匙,但諸惡瘡,數年不痊者,以鹽湯先洗,然後貼之。

白話文:

把上述二十三種藥材碾碎成粉末,用二斤麻油放入新瓷器中,將藥粉浸泡一夜,次日將藥油倒入鍋中,用文火和武火交替煎煮,直到藥油稀稠適度,用棉布濾去藥渣,加入雄黃、鉛丹、丹砂、麝香、硫磺等藥物,繼續煎煮,須臾熄火,再加入四兩黃蠟,等到藥液稍稍凝固後,傾倒入熱瓷器中保存,不要讓藥液沾染灰塵和汙垢。如果患有背部瘡瘍,可以用酒調和兩匙藥膏,每天服用兩次,外敷藥膏,每兩天更換一次。藥膏可治療瘰癧、瘻瘡、疽瘡、瘡瘍、風腫、乾癬、奶癬、腎癬、髮鬢癬、發腦癬、發牙癬、蛇蟲叮咬等疾病。發生筋骨骨折時,可以用酒服用半匙藥膏,如果箭矢射入骨頭中,敷上藥膏即可自行排出。喉嚨閉塞時含服藥膏即可疏通,難產或胎死腹中的情況,可以用酒化下一半兩藥膏。如果血氣上衝導致心臟不適,可以將生薑自然汁液與小便一起煎煮,溫酒化下一匙藥液服用。對於各種頑固瘡瘍,多年不癒合的,可以用鹽湯先清洗患處,然後再敷藥膏。

治一切惡瘡瘰癧癰疽發背陰瘡灸瘡湯火瘡閃撲損。烏犀膏

白芷,板藍根苦參,芎藭(並細銼各一兩半),鉛丹(六兩),清麻油(一十五兩)

白話文:

白芷、板藍根、苦參、川芎(以上四種均細搗,各一兩半),鉛丹(六兩),清麻油(一十五兩)

上六味,先將油並前四味藥,用慢火同煎,令藥焦黑,用綿濾去滓,再入鍋內,亦用文武火煎沸,下鉛丹在內,用柳木篦子攪勻,滴水內成珠為度,即傾在瓷器內密收,如用,以無灰紙攤,貼所患處。

白話文:

煎製「上六味」藥膏的方法如下:

  1. 先將油與前四種藥物,用慢火同煎,直到藥物焦黑。

  2. 用棉布過濾藥物,去除渣滓。

  3. 將藥物重新放入鍋內,用文火和武火交替加熱,直到藥物沸騰。

  4. 加入鉛丹,用柳木篦子攪拌均勻。

  5. 將藥膏滴入水中,如果藥膏能凝結成珠,就表示藥膏已經煎製好了。

  6. 將藥膏傾倒在瓷器中,並密封保存。

  7. 如果要使用藥膏,將藥膏塗抹在患處,並用無灰紙貼敷。

治一切瘡腫。紫金膏

皂莢(不蚛者一梃去皮),蔥(五莖去根二味於清油內煎令焦黃以綿濾去滓),鉛丹(研四兩),糰粉(研四兩),松脂(研二兩)

白話文:

皁莢(不用生蟲蛀過的,取一整根並去除外皮)、蔥(五根,切除根部,這兩種材料放入清油中煎至焦黃,並用棉花過濾去除渣滓)、鉛丹(研磨成粉狀,四兩)、糰粉(研磨成粉狀,四兩)、松脂(研磨成粉狀,二兩)

上五味,用清油半斤,先煎前二味去滓,次下鉛丹,又下糰粉松脂,以柳木篦,不住攪,滴水中成珠為度,隨瘡大小貼之。

白話文:

將前面寫到的五種藥材,加入半斤清油中一起熬煮,先將前兩種藥材煎熬後去除渣滓,再加入鉛丹,然後再加入糰粉和松脂,用柳木篦子不斷攪拌,滴水入藥液中,藥液凝結成珠子狀即可。依據傷口大小將藥敷貼在傷口上。

治一切惡瘡腫。烏金膏

麻油(一斤),鉛丹(四兩冬月六兩),蠟(四兩),頭髮(雞子大一團)

上四味,先炒鉛丹令黑,即下油及發,以柳木篦不住攪,滴水中候可丸即止,便下蠟,更煎蠟銷後,即盛瓷器內,隨瘡大小貼之。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物,先將鉛丹炒至變黑,然後加入油和發劑,用柳樹木篦子不斷攪拌,滴入水中直到可以製成丸劑為止,然後加入蠟,繼續煎熬直到蠟溶化,最後盛放在瓷器中,根據瘡的大小來貼敷。

治一切瘡腫傷損湯火燒,摩風止痛癢,用薄絹攤貼之,口瘡含化一豆大,風毒氣眼瞼赤爛,疼痛不可忍者,用藥塗之,口面風癬,以藥塗擦,熱徹為度,耳鼻中肉鈴,用紙拈點一豆大,一月取下,並不疼痛,仍除瘢痕,退䵟𪒟等。神應膏

白話文:

治療一切瘡腫傷損、湯火燒傷、摩風止痛止癢,用薄絹攤開貼上。口瘡含化一豆大的藥量。風毒氣眼瞼赤爛、疼痛難忍的,用藥塗抹。口面風癬,用藥塗擦,直到藥物滲透為止。耳鼻中肉鈴,用紙拈點一豆大的藥量,一個月後取下,並不疼痛,而且能去除疤痕,消除䵟𪒟等。神應膏方效果神奇。

栝蔞(一枚去皮),零陵香藿香,芍藥,甘草,黃耆,杏仁(去皮各一分),白芷(三分),龍腦,麝香(並研各一錢),黃蠟(一兩半),清油(六兩)

白話文:

栝蔞(一顆去皮) 、零陵香 、藿香 、芍藥 、甘草 、黃耆 、杏仁(均一錢,去除外皮) 、白芷(三錢) 、龍腦 、麝香(均研磨成一錢) 、黃蠟(一兩半) 、清油(六兩)

上十二味,除龍腦麝香外,並細銼,於臘日用油浸七日,卻出藥,將油煉令香熟放冷,秤六兩,卻再入諸藥,煎令黃,用夾絹袋濾去滓,再入鍋內,旋旋下蠟攪勻,滴水中成珠即止,去火候溫,入龍腦麝香打勻,傾出熱瓷合內,依前病用之。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除去龍腦麝香之外,其他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末。在臘月之日將藥材浸泡在油中七天,然後將藥材取出,把油煉製成香熟,放至冷卻,稱重六兩。把藥材再次放入油中,並加熱煮沸,待顏色變成黃色後,用紗布袋過濾掉藥渣。再將藥油放入鍋中,邊攪拌邊逐漸加入蠟,直至藥油滴入水中能凝結成珠即可。關火,趁著藥油仍溫熱時,加入龍腦麝香,攪拌均勻。然後倒入乾淨的瓷器中,備用。

治一切惡瘡。三仙膏

麻黃(四兩),鉛丹,定粉(各研一兩)

上三味,先煉油熟,將鉛丹定粉同羅過,同煎,用槐枝攪勻,候稀稠得所,滴水內如珠即止,每用隨瘡大小貼之。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先煉成藥油,將鉛丹磨成粉末後過篩,然後與藥油混合,一起煎煮。用槐枝攪拌均勻,直到稠度適中,滴入水中能形成如珍珠般的水珠即可。每次使用時,根據瘡的大小貼敷患處。

治一切癰腫瘡癤。乳香膏

清油(一斤),皂莢(五握去皮銼),蔥白(五握銼),鉛丹,糰粉(各六兩),松脂(四兩),乳香(一兩),當歸(一兩),桂心(一錢)

白話文:

  • 清油(半斤)

  • 皁莢(五把,去皮切細)

  • 蔥白(五把,切細)

  • 鉛丹、糰粉(各三兩)

  • 松脂(二兩)

  • 乳香(半兩)

  • 當歸(半兩)

  • 桂心(五公克)

上九味,先將清油,於銚子內,慢火煎熱,入皂莢蔥白桂心,以煎令黃赤色,濾去滓後,下松脂乳香,沸下粉鉛丹當歸,同熬成膏,滴在水碗中成珠子,於瓷合內盛,以故帛上攤,每日早晚換之。

白話文:

治療九種流行疾病的膏藥:

首先,將清油倒入銚子內,用小火慢慢加熱,然後加入皁莢、蔥白和桂心,一起煎煮至油變成黃赤色,再過濾掉渣滓。然後加入松脂、乳香,煮沸後加入粉鉛、丹當歸,一起熬成膏。將膏滴入水碗中,形成珠子,然後盛放在瓷盒內。每天早晚將膏藥塗在患處,並用乾淨的紗布覆蓋。

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止。木通膏

木通(二兩),黃丹(五兩),細辛(一兩),茵陳(一兩),琥珀(半兩細研),硃砂(一兩細研),清麻油(十兩)

白話文:

木通(八公克),黃丹(二十公克),細辛(四公克),茵陳(四公克),琥珀(二公克研磨成細粉),硃砂(四公克研磨成細粉),清麻油(四十公克)

上七味,先煎油令沸,即下細辛木通茵陳,煎五七沸去滓,即入琥珀硃砂末更煎,用柳木篦攪,候滴於水中成珠子,膏成收於瓷閤中,每用攤膏於故帛上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將上列七味藥物,先將油煮到沸騰,然後加入細辛、木通、茵陳,煮到沸騰五、七次後,去除渣滓,再加入琥珀和硃砂末,繼續煮,用柳木篦子攪拌,等滴到水中能凝結成珠子,膏藥就製成了。將膏藥收在瓷罐中,每次使用時,將膏藥塗在舊布上,貼在患處,每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可忍。丁香膏

丁香(半兩末),麻油(一斤),黃丹(七兩),丈夫頭髮(一兩),蠟(一兩),桂心(半兩末)當歸(半兩末)

白話文:

  • 丁香(半兩,研成粉末)

  • 麻油(一斤)

  • 黃丹(七兩)

  • 丈夫的頭髮(一兩)

  • 蠟(一兩)

  • 桂心(半兩,研成粉末)

  • 當歸(半兩,研成粉末)

上七味,先煉油令香,下發煎令發盡,次下蠟,以綿濾過,卻入鐺中,下黃丹,不住手攪,候色黑,滴在水內如珠子,即下丁香桂心當歸等末,攪令勻,以瓷合盛,用帛上攤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以上七味藥物,先將油提煉出香味,再煎煮,將藥物煎煮至完全發出香味,然後加入蠟,用棉花濾過,然後放入鍋中,加入黃丹,不停攪拌,等到藥物變黑,滴入水中後像珠子一樣,即加入丁香、桂心、當歸等藥末,攪拌均勻,用瓷罐盛裝,將藥膏攤貼在布上,一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日夜發歇,疼痛不止。胡粉膏

胡粉(四兩),油(半斤),蠟(二兩半),乳香(半兩細研),麝香(一錢細研),沒藥(半兩細研)

上六味,以文火煎令油熟,下胡粉,後下蠟,臨成下麝香乳香沒藥,攪勿住手,待似星花上來即住,以瓷器內盛,於故帛上塗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將六味藥物,用文火煎煮,直到藥油成熟,加入胡粉,之後加入蠟,在快要完成時,加入麝香、乳香和沒藥,不斷攪拌,直到油中出現像星星一樣的花紋,就停止攪拌,將藥油盛放在瓷器內,塗抹在舊布上,每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肌肉不生,宜用此,排膿生肌。神效膏

當歸(二兩),白芷(一兩半),乳香(三分細研),松脂(一兩),芎藭(一兩),白蘞(一兩半),緋帛灰(半兩細研),亂髮灰(半兩細研),甘草(一兩半),黃丹(十兩),木鱉子(三十枚去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木香(一兩半),黃蠟(二兩),麻油(二升)

白話文:

當歸(四百公克),白芷(三百公克),乳香(六公克,細研磨),松脂(二百公克),川芎(二百公克),白蘞(三百公克),緋帛灰(一百公克,細研磨),亂髮灰(一百公克,細研磨),甘草(三百公克),黃丹(兩千公克),木鱉子(六十顆,去殼),杏仁(二百公克,以熱水浸泡,去皮尖,只取兩顆杏仁),木香(三百公克),黃蠟(四百公克),麻油(四千毫升)

上十五味,先取油安鐺內,煉令香熟,將八味藥細銼,下油中浸一宿,以文火煎白芷色黑赤,濾去滓,下松脂蠟乳香緋帛發灰等,更煎令消,以綿濾去滓,入鐺內,下黃丹,不住手攪,變黑光色,滴在水中為珠子,膏成用瓷器盛,每用以故帛攤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以上十五種藥材,先取油安放在鍋中,用文火煉至香熟。再將八味藥材切碎,放入油中浸泡一夜。然後用小火煎煮,直到白芷由黑色變為赤色。過濾去渣,加入松脂、蠟、乳香、緋帛發灰等藥材,繼續煎煮,直到藥材融化。用棉花過濾去渣,將藥液放入鍋中,加入黃丹,不停攪拌,直到藥液變為黑色,滴入水中形成珠子。藥膏製成後,用瓷器盛裝。每次使用時,用舊布片鋪平,一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癰腫潰後,肌肉不生,宜用此,排膿生肌。乳香膏

乾死鼠(一箇中形者),大黃(一兩),杏仁(半兩去皮尖),雞子黃(一兩),亂髮(如雞子一團),鉛丹(六兩),蠟(一兩),水銀(半兩),油(一斤),乳香(半兩)

白話文:

  • 乾死鼠(一箇中等個頭的)

  • 大黃(一兩)

  • 杏仁(半兩,去皮尖)

  • 雞蛋黃(一兩)

  • 亂髮(像雞蛋一團)

  • 鉛丹(六兩)

  • 蠟(一兩)

  • 水銀(半兩)

  • 油(一斤)

  • 乳香(半兩)

上十味,先熬油令沸,下亂髮並鼠大黃,煎候鼠焦色,綿布絞去滓,再下鉛丹蠟杏仁煎,以柳篦攪令黑色,即下雞子黃水銀乳香等,攪令勻,滴水中成珠得所,以瓷合盛,用故帛攤貼。

白話文:

上述十種藥材,先熬油至沸騰,加入亂髮和鼠大黃,煎到鼠毛焦黃,用棉布過濾掉渣滓,再加入鉛丹、蠟和杏仁煎煮,用柳條篦子攪拌至呈黑色,然後加入雞蛋黃、水銀、乳香等,攪拌均勻,滴入水中凝結成珠,用瓷器盛裝,用舊布攤平貼敷。

治一切惡瘡發背毒腫。烏金膏方

油(半斤),鹽花(一兩),黃蠟(三兩),柳枝(二兩銼)

上四味,先熬油令沸,下柳枝,煎候焦黃漉出,綿布絞去滓再煎,下蠟鹽花,以柳篦攪令稀稠得所,以瓷合盛,用故帛上攤貼,若三日內,未成膿便消,已成膿頭未破者即潰,不須針灸,其瘡變痛成癢,是藥力也。色如猶皮孔濈濈有黃水,若是惡瘡發背,用藥貼出膿血,及黃水,赤小豆汁,貼膏令出盡,以瘥為度。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先把油熬熱後,放入柳枝,煎熬至焦黃後濾出,用棉布過濾掉渣滓後再煎,加入蠟和鹽花,用柳枝條攪拌均勻,直至稠度適中,然後盛放在瓷碗中,用舊布攤開後敷貼。若在三天之內,膿瘡未成便消腫了,若是已經成膿但尚未破潰的,也會自行潰破,無需針灸。藥貼的部位會從疼痛變成發癢,這是藥力發揮作用的緣故。如果藥貼部位的顏色像橘子皮一樣,並且有黃水滲出,表示惡瘡已經發背了。此時應繼續使用藥貼,將膿血以及黃水都排出,再用赤小豆汁敷貼膏藥,直到瘡口癒合為止。

治一切瘡癤腫毒。至聖膏

夜合花白皮,蒴藋,大黃,當歸,白蘞,槐白皮,白芷,細辛(去苗葉),杏仁,天麻,芎藭槐枝,柳枝,敗龜,虎骨,附子(去皮臍各半兩),乳香(細研一兩),麝香(細研二錢),砒霜(細研半分),自然銅(細研一分),膩粉(研半分),牛黃(細研二錢),定粉(研半兩),鉛丹(十二兩),清油(二斤半)

白話文:

夜來香白皮、火紅花、大黃、當歸、白蘞、槐樹白樹皮、白芷花、細辛菜(去掉芽和葉)、杏仁、天麻、川芎、槐樹枝、柳樹枝、死的烏龜、虎骨、附子(去皮去肚臍各半兩)、乳香(精細研磨一兩)、麝香(精細研磨二錢)、砒霜(精細研磨半分)、天生銅(精細研磨一分)、膩粉(研磨半分)、牛黃(精細研磨二錢)、定粉(研磨半兩)、鉛丹(十二兩)、清油(二斤半)

上二十五味,除研藥丹粉外,細銼,先熬油令沸,次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以綿絞去滓再煎,下丹柳篦攪,候變黑色,滴水中成珠,軟硬得所,次下乳香等研藥,更攪令勻,以瓷合盛,發背魚臍瘰癧,並以膏貼,日二上,以瘥為度。

白話文:

除去需要研磨成藥粉的藥材之外,將其餘的藥材切成小塊,先將油煮沸,然後加入所有的藥材,煎煮至白芷變成黑色;用棉花過濾掉渣滓,再將剩下的藥材煎煮,加入丹柳篦攪拌,直到變成黑色,並且滴入水中能凝結成珠,軟硬適中。然後,加入乳香等研磨成粉的藥材,繼續攪拌均勻,用瓷盒盛裝。背部的魚臍瘡癤,都用膏藥貼敷,每天貼兩次,直到痊癒為止。

治一切瘡毒。無名異膏

無名異(細研),騏驎竭(細研各一分),柳枝(銼三兩),蠟(一兩),鉛丹(五兩),油(十二兩)

白話文:

  • 無名異(細研):無名異,要研磨成細粉。

  • 騏驎竭(細研各一分):騏驎竭,也要研磨成細粉,各取一份。

  • 柳枝(銼三兩):柳枝,要銼成三兩。

  • 蠟(一兩):蠟,取一兩。

  • 鉛丹(五兩):鉛丹,取五兩。

  • 油(十二兩):油,取十二兩。

上六味,先熬油令沸,下柳枝,煎候赤黑色,以綿濾過再煎,下丹蠟,攪候變黑色,滴水中成珠得所,下騏驎竭無名異末,更攪令勻,瀉冷水中,捻作挺子,一切惡瘡發背諸毒瘡,並宜塗貼,以瘥為度。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先熬成油,直到沸騰,然後加入柳樹枝條,煎熬至藥油呈現赤黑色的時候,用棉花濾過,再繼續煎煮。接著,加入丹蠟,攪拌到藥油變成了黑色,滴入水中能凝結成珠子就表示藥效已足夠了。最後,加入騏驎竭和無名異末,繼續攪拌均勻,然後倒入冷水中,搓捏成藥膏。這種藥膏可以塗抹在一切惡瘡、發背瘡毒上,直至瘡毒痊癒為止。

治諸瘡,一切打損腫毒。走馬膏

皂莢(豬牙者十梃去皮椎碎),芫花(五兩),生薑(五兩取自然汁),生地黃(一斤取自然汁)

白話文:

皁莢(選擇10根豬牙皁莢,去除外皮並搗碎)

芫花(5兩)

生薑(5兩,取自然汁液)

生地黃(1斤,取自然汁液)

上四味,先以米醋一斗,入諸藥,煎至三升,絞去滓再煎,以柳篦攪,候稀稠得所如膏,以瓷合盛,埋地內五日取出,以故帛上塗貼,日二上,以瘥為度。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物,先用一斗米醋加入,煎煮至三升,過濾掉渣滓後再煎煮,用柳條做的篦子攪拌,等到稀稠適當,熬成膏狀,用瓷器盛裝,埋在地下五天後取出,用舊布塗上膏藥,每天塗抹兩次,直到病好為止。

治一切瘡腫癤毒。佛手膏

清麻油(半斤),鉛丹(三兩),柳皮(二兩銼),皂莢刺(四十九枚銼),當歸(半兩末),白芨(一分末),黃蠟(半兩),硃紅(一分),生緋帛(五寸燒灰細研)

白話文:

半斤清麻油,三兩鉛丹,兩兩銼碎的柳樹皮,四十九顆銼碎的皁莢刺,半兩研磨成粉末的當歸,一錢研磨成粉末的白芨,半兩黃蠟,一錢硃紅,五寸生緋帛燒成灰後研磨細膩。

上九味,先熬油令沸,下柳皮皂莢刺,煎候赤黑色,以綿濾過,下丹煎,以柳篦攪,候變黑色,即下諸藥末,攪令勻,滴水中成珠得所,以瓷合盛,用故帛塗貼,日二上,以瘥為度。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磨成粉末,然後熬製藥油至沸騰後,加入柳樹皮、皁莢刺一起熬製,直到藥油變成赤黑色,以棉花過濾後加入丹藥,再用柳樹枝攪拌,直到丹藥變成黑色後,加入各種磨成粉末的藥材,攪拌均勻,溶液滴入水中能成珠狀的狀態即可。將藥油裝入瓷器中,並以舊布貼上封好,每天使用兩次,以傷口癒合為治療目標。

治一切惡瘡癤毒。如聖膏

薔薇根(銼),乳香(研),阿魏(研各一兩),鉛丹(六兩),柳枝(三兩銼長一寸),清油(一斤)

白話文:

  • 薔薇根(打碎)

  • 乳香(研磨成粉)

  • 阿魏(研磨成粉,各一兩)

  • 鉛丹(六兩)

  • 柳枝(切成一寸長的碎段,共三兩)

  • 清油(一斤)

上六味,先熬油令沸,下柳枝薔薇根,煎候黃黑色,以綿濾過,下丹煎攪,候變黑色,次下乳香阿魏,更攪令勻,一切瘡腫,並用故帛上塗貼之,如患天麻頭痛眼澀,貼太陽兩穴,驢傷馬墜,婦人血氣,並當歸酒下三丸,如梧桐子大,癬瘡先抓破,取膏塗貼,以瘥為度。

白話文:

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油中加熱煮沸,再加入柳枝和薔薇根,繼續煎煮直到藥物呈現黃黑色,過濾藥液後,再加入丹參一起煮,煎煮到藥液變為黑色。接著加入乳香和阿魏,攪拌均勻。用於一切瘡腫,將藥膏塗敷於紗布上,並貼在患處。

如果是患有天麻頭痛和眼睛乾澀,可以將藥膏塗敷在太陽穴兩側。如果是驢子受傷或馬匹墜落,或者是婦女血氣不調,可以將藥膏加入當歸酒中,服用三丸,藥丸的大小以梧桐子為準。如果是癬瘡,先將患處抓破,然後再將藥膏塗敷在患處,直到痊癒。

治癰疽,及諸種瘡腫。應痛膏

當歸,秦艽何首烏,敗龜,白蘞,白芨,白朮,白芷,杏仁(去皮尖),木鱉子(去殼)芎藭,延胡索密陀僧(煅研各半兩用麻油八兩熬前藥令杏仁黃黑色為度漉出藥滓入後藥),乳香(研),麒麟竭(研),沒藥(研),楓香脂(研各一分),鉛丹(三兩)

白話文:

當歸、秦艽、何首烏、龜甲、白蘞、白芨、白朮、白芷、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木鱉子(去除外殼)、芎藭、延胡索、密陀僧(將各半兩研磨成粉末,使用八兩麻油熬製,直到杏仁變成黃黑色即可,濾出藥渣加入後續藥物)、乳香(研磨成粉)、麒麟竭(研磨成粉)、沒藥(研磨成粉)、楓香脂(研磨成粉,各取一部分)、鉛丹(三兩)。

上十八味,先用油,煎前十三味去滓,入後五味再熬,用柳枝子攪勻,令黑色成膏為度,如是發背,加附子末一分,同熬勻,用紙花子貼瘡上。

白話文:

上方十八味藥材,先用油煎熬前十三味藥材,去除藥渣後,加入後五味藥材繼續煎熬,再用柳枝條攪拌均勻,煮至藥膏呈黑色,便算完成了。如果用來治療發背,則再加入一分附子末,一起煎熬均勻,然後用紙花子敷貼於患處。

治癰疽惡瘡,生肌引膿,排毒氣,蝕惡肉,除死肌。雄黃膏

雄黃(細研半兩),巨勝油(七兩),丹砂(細研),密陀僧(煅研各半兩),鉛丹(三兩),蠟(一兩),蛇黃(半兩煅醋淬七遍搗末),牡蠣(煅研三分)

白話文:

雄黃(研磨成細粉,半兩),巨勝油(七兩),丹砂(研磨成細粉),密陀僧(煅燒並研磨,各半兩),鉛丹(三兩),蠟(一兩),蛇黃(煅燒後用醋淬七次,研磨成末,半兩),牡蠣(煅燒並研磨,三分)

上八味,研和令勻,先熬油令沸,下蠟熔盡,次下丹,以柳篦攪,候變黑色,即下諸藥末,攪令勻,滴水中成珠子,以瓷合盛,故帛上塗貼,日二上,以瘥為度。

白話文:

將上述八種藥物研磨均勻,首先把油燒至沸騰,再把蠟融化,然後加入硃砂,用柳條做的篦子攪拌,等到變成黑色,就加入研磨好的藥粉,攪拌均勻,滴入水中結成小藥丸,用瓷器盒盛裝起來,將藥丸塗敷在帛上,每天敷貼兩次,直到痊癒為止。

治一切瘡腫。垂柳膏

垂柳枝白皮(二兩銼),蒴藋根(四兩銼),丹砂(一分細研),熟雞子黃(一枚),熊膽(半兩研),故青帛(七寸燒灰研),蠟(一兩),鉛丹(四兩),清油(一斤)

白話文:

  • 垂柳枝白皮(二兩,切碎)

  • 蒴藋根(四兩,切碎)

  • 丹砂(一分,研磨成細粉)

  • 熟雞蛋黃(一個)

  • 熊膽(半兩,研磨)

  • 燒過的舊青帛(七寸長,燃燒成灰並研磨成粉)

  • 蠟(一兩)

  • 鉛丹(四兩)

  • 清油(一斤)

上九味,先熬油令沸,下柳皮蒴藋根,煎候赤黑色漉出,以綿濾去滓,下丹蠟煎,以柳篦攪,候變黑色,下四味研藥,更攪令勻,滴水中成珠子,以瓷合盛,用故帛上攤貼。日二上,腸癰以綿裹半棗許,含化咽津,以瘥為度,眼暗捏作餅子,以針刺作孔三五十個,貼眼上便瘥,耳聾作挺子,當中刺為孔,塞耳中,日二換即瘥,打損取膏塗貼疼痛處,以瘥為度。

白話文:

把當歸、川芎、熟羌活、五靈脂、牛膝、獨活、甘草、防風、荊芥這九種藥材先熬煮成油,然後加入柳樹皮和水蓼根煎煮,等到液體變為赤黑色後過濾,用棉布過濾掉渣滓,再加入丹蠟煎煮,用柳木棒攪拌,等到液體變成黑色後,加入研磨成粉的四種藥材,繼續攪拌均勻,滴入水中成珠狀,用瓷盒盛裝,用舊布攤開塗抹。每天使用兩次,腸癰用棉包半顆棗子,含化咽津,以治癒為度,眼睛昏暗捏成餅狀,用針刺三五十個孔,貼在眼睛上即可治癒,耳聾做成柱狀物,中間刺孔,塞入耳中,每天更換兩次即可治癒,跌打損傷取膏藥塗抹疼痛處,以治癒為度。

治發背瘡口未合。大聖膏

當歸(切),柳根白皮(切各二兩),桂(銼一分),槐實,白蘞(銼),白芨(銼),沒藥,柏皮(去粗皮銼各一兩用臘月豬脂半斤黃蠟四兩清油半斤同熬藥焦色去滓再入後藥),鉛丹(研),乳香(研各半兩),麝香(研一分),蘆薈(半兩)

白話文:

當歸(切片),柳樹根部白色樹皮(切片,各二兩),桂皮(研成碎末,一分),槐樹果實,白蘞(研成碎末),白芨(研成碎末),沒藥,柏樹樹皮(去除粗糙的樹皮,研成碎末,各一兩),使用臘月屠宰的豬油半斤、黃蠟四兩、清油半斤,將這些藥材一起熬製,直到藥液變成焦黑色,去除藥渣,再加入剩下的藥材,鉛丹(研磨成粉末),乳香(研磨成粉末,各半兩),麝香(研磨成粉末,一分),蘆薈(半兩)。

上十二味,先煎前八味去滓,再入後四味,熬成膏,以瓷瓶盛,入地內七七日取出,將熟絹片留眼,貼膏在瘡口上,去盡惡物,瘡口自合。

白話文:

將上列十二種中藥,先將前八味煮沸後過濾藥渣,再加入後四味藥材,熬成膏狀,裝入瓷瓶中,埋入地下七七四十九天後取出。用熟絹布片留出眼睛,將藥膏貼在瘡口上,去除瘡口中的腐敗組織,瘡口就會自然癒合。

治發背癰腫惡瘡。楸葉膏方

楸葉(銼十斤),馬齒莧(銼一斤),烏犀角(末二兩),沉香末(一兩)

白話文:

  1. 楸葉(10斤,搗碎)

  2. 馬齒莧(1斤,搗碎)

  3. 烏犀角(2兩,研末)

  4. 沉香末(1兩)

上四味,先取馬齒莧楸葉,以水五斗,煎至一斗,濾去滓,更煎至一升半,下二味藥末,以柳篦攪,候稀稠得所,以故帛上塗貼,日二上,即瘥。

白話文:

上面的四味藥,首先取馬齒莧楸葉,加五斗水煎煮至一斗,濾去渣滓,再煎煮至一升半,然後加入另外兩味藥研成的細末,用柳條編成的篦子攪拌,待稀稠合適,塗在舊布上,每天貼兩次,就會治癒。

治癰疽瘡癤,能舒筋脈,消腫毒,止疼痛。黃耆膏

黃耆(銼半兩),零陵香(一分),赤芍藥(銼),芎藭(銼),天麻(銼),防風(去叉銼),生乾地黃(銼各一錢),黃蠟(二兩半),清油(半斤)

白話文:

黃耆(切碎半兩),零陵香(一分),赤芍藥(切碎),芎藭(切碎),天麻(切碎),防風(除去分叉後切碎),生乾地黃(切碎,各一錢),黃蠟(二兩半),清油(半斤)

上九味,除蠟外,都一處用銀石器內,以油浸七日,用文武火煎焦黃色,以綿濾去滓,下黃蠟再煎,令蠟化,盛於瓷器中,每用以軟帛薄攤貼之,如皮膚瘙癢,筋脈緊急,用少許塗摩,尤效。

白話文:

除了蠟之外,其他九種藥材,都放在銀石器皿中,用油浸泡七天,用文武火煎煮至焦黃色,用棉絮過濾去掉渣滓,再加入黃蠟煎煮,使蠟融化,盛裝在瓷器中,每次使用時,用柔軟的絲帛薄薄地攤開,貼在患處。如果皮膚瘙癢、筋脈緊急,塗抹少許此藥,效果特別好。

治癰瘡久不瘥。百靈膏

槐花子(炒焦為末),松柏(各一兩),乳香,膩粉(各一分)

上四味,細研拌勻,用清油黃蠟各一兩,瓷器內,慢火熬成膏貼之。

治一切癰疽,及上攻下注風毒瘻瘡,疼痛焮腫等疾。敗毒膏

巴豆(和殼椎碎六兩),麻油(十二兩),鉛丹(炒令紫三兩)

上三味,先將油煮巴豆,慢火養一二日,滴入水中成珠則止,濾去滓,卻將其滓在一長瓶內,搘起瓶一頭,令高下,以火燒逼,得巴豆內膏油流下,以器盛,併入前藥,油內同煎攪勻,入鉛丹,更熬令色紫,去火令冷,入瓷合內密封,地孔藏七日,出火毒,並以故絹攤貼之。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首先將油烹煮巴豆,小火慢煮一兩天,滴入水中成珠狀即可,過濾掉渣滓,再將渣滓放在一個長瓶中,將瓶子的一端墊高,用火燒逼,使巴豆內的膏油流出來,用容器盛裝,與前面的藥物混合,在油中一起煎煮攪拌均勻,放入鉛丹,繼續熬煮至顏色變成紫色,離火放涼,放入瓷合內密封,埋在地下的洞中七天,去除火毒,並用舊的絲絹攤平貼好。

治一切癰疽惡瘡。生肌長肉膏

清油(十兩),龍骨(研二兩),木香,檳榔黃連(去須各三分三味同為末取細)

白話文:

清油(十兩),龍骨(研磨後以二兩)及木香、檳榔、黃連(去掉根須,各三分。三種藥材一起研磨取細粉)

上五味,先將油入鍋內,慢火熬,滴水成珠子,下龍骨末,更熬如稀膏則止,去火候稍溫,即下三味藥末,不得住手攪,候冷以瓷合內收,隨瘡大小貼之。

白話文:

將五種藥物依次調配好,首先將油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熬煮,滴下的油凝結成珠子狀後,加入龍骨粉末,繼續熬煮,熬到膏藥狀即可,離火後稍等冷卻,在藥膏微溫時,加入剩下的三種藥的粉末,要不斷攪拌,直到藥膏完全冷卻後,用瓷盒收納起來,可以根據傷口的大小來貼敷藥膏。

治癰疽發背,及一切瘡腫。乳香膏方

乳香(二兩),附子(生用五兩),烏頭(生用),木鱉子(去殼各二兩),當歸,秦艽(各一兩),紫草(去苗三兩),蘇枋木(銼五兩),頭髮灰(一兩),清油(二十兩各細銼入油慢火熬候諸藥焦黑色為度去滓入後藥),楓香脂(五兩),松脂(二兩三味同研),黃蠟(五兩),鉛丹(二兩),沒藥(一兩半研)

白話文:

  • 乳香(二兩):一種芳香樹脂,具有活血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

  • 附子(生用五兩):一種中藥,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的功效,但使用時需注意其毒性。

  • 烏頭(生用):一種有毒的中藥,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但使用時需注意其毒性。

  • 木鱉子(去殼各二兩):一種中藥,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散瘀的功效。

  • 當歸(一兩):一種中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秦艽(一兩):一種中藥,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

  • 紫草(去苗三兩):一種中藥,具有涼血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 蘇枋木(銼五兩):一種中藥,具有活血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

  • 頭髮灰(一兩):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 清油(二十兩各細銼入油慢火熬候諸藥焦黑色為度去滓入後藥):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清油中,用文火慢慢熬煮,直到藥材變成焦黑色,然後將藥渣濾出,將剩下的油留作備用。

  • 楓香脂(五兩):一種芳香樹脂,具有活血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

  • 松脂(二兩三味同研):將松脂研磨成粉末,與楓香脂和沒藥混合研磨。

  • 黃蠟(五兩):一種天然蠟,具有滋潤皮膚、保護皮膚的作用。

  • 鉛丹(二兩):一種中藥,具有收斂止血、消腫散結的功效。

  • 沒藥(一兩半研):一種芳香樹脂,具有活血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

上十五味,先煎前九味,候色黑去滓,次下乳香等六味,依次等逐味下,用慢火熬,用柳木篦,不住手攪,候熬成膏,滴水中成珠為度,攤紙花子上,看瘡大小用之。

白話文:

上面的十五種藥材,先煎煮前九味,等到藥的顏色變黑後,把藥渣去除,再加入乳香等六味藥材,依次逐味加入,用文火慢慢熬製,一邊用柳木篦不停地攪拌,等到熬成膏狀,滴入水中成珠狀就可以了,然後塗抹在紙花上,根據瘡的大小使用。

治瘡腫疼痛,闢風斂瘡。紫金挺

當歸,續斷骨碎補,桂(去粗皮),附子,澤蘭,芍藥,白芨,牛膝,羌活,芎藭,木香,騏驎竭,生乾地黃,白殭蠶,白附子(各一兩),沉香,丁香(各半兩),栝蔞(二枚大者),烏蛇肉,白蘞,白芷,玄參(二十三味一處搗篩各一兩),杏仁,桃仁(二味去皮細研各三分)

白話文:

當歸、續斷、骨碎補、桂皮(去掉粗皮)、附子、澤蘭、芍藥、白芨、牛膝、羌活、芎藭、木香、騏驎竭、生乾地黃、白殭蠶、白附子(各一兩),沉香、丁香(各半兩),栝蔞(兩個大的),烏蛇肉、白蘞、白芷、玄參(二十三味一起搗篩,各取一兩),杏仁、桃仁(兩種去皮細研,各取三分)

上二十五味,都一處,入麻油四斤,豬脂一斤半,野駝脂三兩,用文武火,鍋內煎黑,去滓再入乳香末三兩,松脂六兩,更煎烊後,又濾去滓,細羅鉛丹三斤別炒,令紫色,旋旋入藥油內煎,柳杖子攪,令紫色,去火滴水內成珠,即傾入瓷器內盛,每使時,看瘡大小用之。

白話文:

將上面提到的二十五種藥物研磨成粉,全部放在一起,加入四斤麻油、一斤半豬油、三兩野駝脂,用文火和武火輪流煎煮,直到藥物煎至發黑,然後過濾去除藥渣。再加入三兩乳香末和六兩松脂,繼續煎煮直到藥物融化,再次過濾去除藥渣。另外,將三斤鉛丹用小火慢慢炒,直到變成紫色。將炒好的鉛丹慢慢加入藥油中,用柳條攪拌,使藥油變成紫色。然後將藥油滴入水中,形成藥珠,將藥珠收集在瓷器中備用。每次使用時,根據瘡的大小取適量藥油塗抹。

治一切瘡腫。烏賊骨膏

烏賊魚骨(去甲研末),舊舡灰(研末各一兩),鉛丹(研三兩),清油(十二兩)

上四味,先熬油令沸,下鉛丹,以柳木篦攪,候黑色,即將前二味藥末,再攪令勻,滴水內成珠子得所,以瓷合盛,故帛上攤貼,日二上,以瘥為度。

白話文:

這四種藥材,先把油熬到沸騰,然後放入鉛丹,用柳木篦子攪拌,等到呈現黑色,就再加入前兩種藥材的藥末,攪拌均勻,滴入水中如果能成珠子狀,就表示製作成功了。然後將藥丸裝入瓷盒中,並用布帛攤平,每天塗抹兩次,直到痊癒為止。

治一切癰疽瘡腫。玄參散

玄參,黃芩(去黑心),羊蹄根,芍藥,白芷,丁香,木香,硝石(碎),半夏(湯洗七遍)白蘞,木鱉子(去殼),莽草(各一兩)

白話文:

玄參、黃芩(去除中心的黑色部分)、羊蹄根、芍藥、白芷、丁香、木香、硝石(搗碎)、半夏(用熱水洗滌七次)、白蘞、木鱉子(去殼)、莽草(各一兩)

上十二味,搗羅為散,醋調塗瘡上,日三四次,腫消為度。

又方

甜葶藶(半兩),木通(半兩銼),川大黃(半兩生銼),莽草(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細散,以水和如稀膏,塗腫上,干即更塗,以瘥為度。

治一切癰疽發背,熱毒猛異,攻肌肉赤色腫,痛不可忍,欲成膿,及已成膿,並風毒熱在關節,欲結成癰,便令內消。寒水石膏

白話文:

治療一切大膿瘡、疔瘡,毒熱特別猛烈,侵犯肌肉,造成紅腫,疼痛難忍,即將化膿,或已經化膿,以及風熱毒滯留在關節,即將形成膿瘡,都應讓其消散。寒水石膏方

寒水石(二兩),羊蹄根(一兩銼),硝石(一兩),川大黃(一兩),白蘞(二分),木香(三分),附子(三分去皮臍),黃連(一兩去須),丁香(三兩),榆白皮(三分銼),莽草(三分),赤小豆(一合),漢防己(一兩),半夏(三分),玄參(一兩),甘草(一兩生銼)

白話文:

  • 寒水石(150克)

  • 羊蹄根(75克,切碎)

  • 硝石(75克)

  • 川大黃(75克)

  • 白蘞(1.5克)

  • 木香(2.25克)

  • 附子(2.25克,去皮去心)

  • 黃連(75克,去須)

  • 丁香(150克)

  • 榆白皮(2.25克,切碎)

  • 莽草(2.25克)

  • 赤小豆(300克)

  • 漢防己(75克)

  • 半夏(2.25克)

  • 玄參(75克)

  • 甘草(75克,生切碎)

上十六味,搗羅為細散,每用時,以生蜜一合,地黃汁一合,旋調以成膏,攤於生絹上貼,干即易,腫消為度。

白話文:

把上記十六味藥,搗細研成粉末。每次使用,加一合生的蜂蜜,一合地黃汁,調成軟膏狀,攤在生絲上貼敷。等到藥膏乾了就換新的,腫消了就算痊癒。

治一切瘡癤癰腫,及瘻瘡杖痕等,並宜貼,不髮直至較。白膏方

定粉(三兩),清油(四兩煉熟取三兩),鉛丹(二錢),商陸根(三分曝乾秤),蠟(四兩),白柳枝(半兩青白而葉大者是二月採去粗皮取內白皮切作片子曝乾秤)

白話文:

定粉(三兩):指用米粉或澱粉製成的定妝粉。

清油(四兩煉熟取三兩):指將四兩清油煉熟後,取三兩澄清的熟油。

鉛丹(二錢):指氧化鉛,製成鉛丹。

商陸根(三分曝乾秤):指將商陸的根部晾曬至微乾,稱出三錢。

蠟(四兩):指蜜蠟,又稱蜂蠟。

白柳枝(半兩青白而葉大者是二月採去粗皮取內白皮切作片子曝乾秤):指在二月採摘白柳枝,剝去粗皮,取內部的白色樹皮,切成片狀,晾曬至微乾,稱出半兩。

上六味,先以熟油,熬商陸柳枝,令色變後,入粉蠟丹,攪之不住手,直至滴水內為珠子膏成,攤帛上貼之,熬時始則色微紅,次微青乃熟也,取出久而色白,冬色愈白。

白話文:

六味上等藥,首先用熟油,熬煮商陸柳枝,直到顏色改變後,加入粉蠟丹,不停攪拌,直到滴入水中會形成珠子狀的膏狀物,就製成了。膏狀物攤在帛上貼著,熬煮時開始顏色微紅,然後微青就煮熟了,拿出來後放置一段時間顏色會變白,冬天時顏色更白。

治諸瘡腫,四時可用,若未成膿即消,已成膿即破。木通膏方

春用

木通(三兩),白芷,細辛(去苗葉),摩勒香(各二兩)

夏用

木通,續斷(三兩),白芷(二兩半),黃耆,芍藥(各二兩)

秋用

木通,薰陸香(各三兩),黃耆(二兩),白芷(一兩半)

冬用

木通,黃耆,木香(各三兩),當歸(銼焙二兩),芎藭(一兩半),摩勒香(三兩),薰陸香(一兩)

上各依四時,並㕮咀,以清麻油二升,煎候白芷黃色,即去滓,絞取油放冷,下黃蠟五兩,候消盡,更入鉛丹十兩,先下六七兩,看硬軟得所即止,亦不須入盡十兩,以急火煎,用柳篦攪,勿令住手,點物上,其色如漆,即膏成,欲用藥,先嚼少鹽擦瘡上,次貼之。

白話文:

按照四季的差異,將藥物依序搗碎,加入兩升麻油煎製,待白芷呈現黃色後,將渣滓取出,將油絞出後放涼,加入五兩黃蠟,待其完全融化,再加入十兩鉛粉,先加入六七兩,觀察硬度是否合適,如果合適就不要再加入剩下的鉛粉了。使用大火煎製,並用柳木篦子攪拌,不要停手,點在患處,其顏色猶如漆,膏藥就完成了。使用藥物時,先用少許鹽擦拭患處,然後貼上膏藥。

治初患癰腫瘡癤,熱焮疼痛,消腫毒。清涼膏

上搗大黃為末,漿水調,攤貼之,醋摩亦得。

又方

上取地龍屎,以小便和,塗貼之,干即易。

又方

上取井底泥,塗瘡上,干即易。

又方

上搗惡實根貼之,干即易。

又方

上搗地黃貼之,日再易。

又方

上搗馬齒菜貼之,干即易。

又方

上搗龍葵菜貼之。

又方

上搗車前葉貼之。

又方

上搗蔓荊根貼之。

又方

上搗雞腸草貼之。

又方

上搗芭蕉根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