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90)
別論 (290)
1. 調胃承氣湯之注釋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譫語,為有內熱之候。凡內熱實者,法以湯藥下之。若以丸藥下之,僅去水氣,而熱氣不退也。凡自下利者,脈當有微厥狀,今脈調和而下利,知非自然之下利,是以丸藥下之,非其治法,致胃氣不和也。厥脈,按之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脈不調和也。
脈不厥而下利,為脈證相反,故知非自然之下利,雖有此下利,仍為內熱實也,法當以湯藥下之。然今在錯治後,故宜瀉其實而兼調胃氣,以調胃承氣湯主之。若未下而譫語,大便硬者,為小承氣湯證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可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傷寒論》)
求真按:「『以嘔』,恐『以溏』之誤,參照下記山田氏說。」
【註】
和久田氏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而致柴胡證之胸滿,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當硬者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者,非病之自然也。先此自服他藥,因極吐下,而氣逆未調和,吐後藥氣未盡,溫溫欲吐,下後藥氣未盡而便溏,且柴胡之滿,當胸滿。今腹滿微煩,明為吐下後胃氣未調和,可與調胃承氣湯也。
是以此證可知為調胃承氣之腹候矣。不極吐下者,非調胃承氣證,因是此方可知名調胃之意矣。但欲嘔,前之溫溫也。胸中痛微溏者,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此文為注文誤入正文也。」
山田正珍曰:「溫溫,讀『慍慍』。…以嘔,當作『以溏』,應上文之反溏也。過經者,謂表解也,言太陽病,表證已罷十餘日,心下慍慍欲吐,胸中痛,大便不溏者,此為邪傳少陽,小柴胡湯證也。今其人大便當不溏而反溏,鬱鬱微煩者,知醫先於此時極吐下。極吐下者,必用瓜蒂、巴豆之類,因而傷動腸胃而致下利也。
然此下利,是毒藥未解,非虛寒之下利也,又非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致虛寒之下利,故與調胃承氣湯以和其胃則愈。若不爾者,謂非因極吐下而有此證時,雖有似於柴胡證虛寒之溏、虛寒之腹滿、虛寒之煩,然非實熱也,其脈當微弱代結,…不可與調胃承氣湯,宜以理中、四逆輩溫之。
若但欲嘔,胸中痛,大便微溏者,似於柴胡證而非柴胡湯證,以其大便溏,故知極吐下也,又知其非柴胡證矣。」
求真按:「此二說,雖不無少異,其實一也,宜相互參看,以解仲景意。」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之注釋
傷寒病,過了十三天還沒好,出現說胡話的狀況,是因為體內有熱,應該用湯藥來攻下。如果小便正常,大便應該會變硬,反而拉肚子,而且脈象平和,就知道醫生用了丸藥來治療,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如果病人自己拉肚子,脈象應該會呈現微弱且快要消失的樣子,現在反而平和,這是體內有實熱的表現,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解】
和久田先生說:「說胡話,是體內有熱的徵兆。凡是體內有實熱的,應該用湯藥來攻下。如果用丸藥來治療,只能去除體內的水氣,卻無法退熱。凡是自己拉肚子的,脈象應該會呈現微弱且快要消失的樣子,現在脈象平和卻拉肚子,就知道這不是自然造成的拉肚子,而是因為用了丸藥來治療,治療方式不對,導致胃氣不調和。所謂的快要消失的脈象,是指按下去時,脈象一開始很大,漸漸變小,過一會兒又變大,這是脈象不調和的表現。」
「脈象不微弱反而拉肚子,是脈象和病情相反,所以知道這不是自然造成的拉肚子,即使有拉肚子,仍然是體內有實熱,應該用湯藥來攻下。但現在因為錯誤的治療,所以應該攻下體內的實熱,同時調理胃氣,因此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如果還沒攻下就開始說胡話,而且大便變硬,這是小承氣湯證。」
太陽病,過了十多天,心下覺得溫溫的想吐,而且胸部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肚子微微脹滿,心情鬱悶煩躁。在此之前,如果病人自己大量嘔吐和腹瀉過,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用。如果只是想吐,胸部疼痛,大便稍微稀溏,這不是柴胡湯證,因為有嘔吐,所以知道是大量嘔吐和腹瀉過的結果。(出自《傷寒論》)
求真按:「『以嘔』,恐怕是『以溏』的錯誤,參考下面山田先生的說法。」
【註解】
和久田先生說:「太陽病,過了十多天,而出現柴胡湯證的胸滿,心下溫溫的想吐,而且胸部疼痛,大便應該變硬卻反而稀溏,肚子微微脹滿,心情鬱悶煩躁,這不是疾病自然發展的結果。先前病人自己服用其他藥物,因為大量嘔吐和腹瀉,導致氣機逆亂還沒調和,嘔吐後藥力還沒完全消除,所以覺得溫溫的想吐,腹瀉後藥力還沒完全消除,所以大便稀溏,而且柴胡湯證的滿,應該是胸部脹滿。現在是腹部脹滿微微煩躁,明顯是嘔吐腹瀉後胃氣不調和,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因此這個症狀可以知道是調胃承氣湯的腹部症狀。如果不是大量嘔吐腹瀉過,就不是調胃承氣湯證,因此這個方劑才能叫做調胃。所謂的但欲嘔,就是前面說的溫溫的想吐。胸部疼痛大便稍微稀溏,不是柴胡湯證。因為有嘔吐,所以知道是大量嘔吐和腹瀉過。這句話是註解錯誤地寫入正文。」
山田正珍說:「溫溫,應該讀作『慍慍』。…『以嘔』應該寫作『以溏』,與上文的大便反稀溏呼應。過經,是指表證解除。也就是說,太陽病的表證已經過了十多天,心下慍慍的想吐,胸部疼痛,大便如果不稀溏,這是邪氣傳入少陽,屬於小柴胡湯證。現在病人大便應該不稀溏反而稀溏,心情鬱悶煩躁,就知道醫生先前給病人大量嘔吐和腹瀉過。大量嘔吐和腹瀉,一定是用瓜蒂、巴豆之類的藥物,因而損傷腸胃導致腹瀉。」
「然而這種腹瀉,是毒藥還沒解除,不是虛寒的腹瀉,也不是太陽病的外證還沒解除而多次腹瀉,導致虛寒的腹瀉,所以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氣就會好。如果不是這樣,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因為大量嘔吐腹瀉而出現這種症狀,雖然有類似柴胡湯證的虛寒稀溏、虛寒腹滿、虛寒煩躁,但不是實熱,脈象應該微弱細小,甚至有間歇,…不能用調胃承氣湯,應該用理中湯、四逆湯之類的藥物來溫補。」
「如果只是想吐,胸部疼痛,大便稍微稀溏,類似柴胡湯證卻不是柴胡湯證,因為大便稀溏,所以知道是大量嘔吐腹瀉過,也知道不是柴胡湯證。」
求真按:「這兩種說法,雖然有些許不同,其實意思是一樣的,應該互相參看,才能理解張仲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