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91)
別論 (291)
1. 調胃承氣湯之注釋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不吐者,用吐劑而不吐也。不下者,用下劑而不下也。而心煩者,不拘於前後(求真按:『不拘於前後者,不拘在前後兩者之意也』),與調胃承氣湯以和胃氣,則可吐者自吐,可下者自能下利,而免急迫也。此心煩,由於急迫。…此方有甘草以緩急迫,故能治之。」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論》)
【註】
錢潢曰:「蒸蒸發熱者,猶釜甑蒸物,熱氣蒸騰,自內達外,為氣蒸濕潤之狀,非若翕翕發熱之在皮膚也。」
程應旄曰:「此即大便已硬之徵,故云屬胃也。熱雖聚於胃,而未見潮熱譫語等證,主以調胃承氣湯者,於下法之內而從中治(求真按:『中治者,從大、小承氣中間之治法也』),以其日未深也。」
和久田氏曰:「屬胃者,及於內實也。然發汗不解,若未蒸蒸發熱至於潮熱者,不可謂胃實之正證(求真按:『胃實之正證,大承氣湯證也』),故曰『屬』。此亦因發汗後無餘證,故以調胃承氣為主治,而非誤治也。」
求真按:「自發太陽病經過三日許,用發表劑發汗,病猶不解,蒸蒸發熱者,因自太陽病而轉屬於陽明,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吐後,腹滿宜消,反脹滿者,知胃氣未和,與此方也。」
山田正珍曰:「傷寒行吐方後,諸證皆去,唯胃中不和,其腹脹滿者,藥毒遺害也,宜調胃承氣湯解毒以和胃。」
大便不通,胃氣不和者,宜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註】
大便不通,胃氣不和,皆由於病毒之急迫,宜與本方除病毒緩急迫也。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6.4克,甘草、芒硝各3.2克。
煎法用法同大承氣湯。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病人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排便卻排不出來,而且感到心煩,就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註釋】
和久田氏說:「所謂『不吐』,是指使用催吐藥卻吐不出來;所謂『不下』,是指使用瀉下藥卻排不出來。而『心煩』,不論這是在前面還是後面(求真按:『不論這是在前面還是後面,指的是不論在吐不出來或排不出來的哪一個情況之後』),都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來調理胃氣,這樣一來,可以吐的自然會吐,可以排便的也自然可以順利排出來,而免於病情急迫。這種心煩,是由於病情急迫所導致的。這個方子有甘草可以緩和急迫的狀況,所以能夠治療這種情況。」
太陽病經過三天,用發汗藥治療卻沒有好轉,反而出現身體像蒸籠一樣發熱的情況,這就是病邪已經進入胃,屬於陽明病,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註釋】
錢潢說:「『蒸蒸發熱』,就像蒸籠在蒸東西一樣,熱氣從體內往外散發,是熱氣加上濕氣的樣子,不像一般的發熱只是在皮膚表面。」
程應旄說:「這就是大便已經變硬的徵兆,所以說病邪『屬於胃』。雖然熱聚集在胃,但是還沒有出現潮熱、胡言亂語等症狀,所以使用調胃承氣湯,是在瀉下藥中選擇比較溫和的方式來治療(求真按:『從中治,是指在用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兩種藥方之間選擇比較中間的治療方式』),因為病情還沒有很嚴重。」
和久田氏說:「『屬於胃』,是指病邪已經進入體內,而且有實證的表現。然而,發汗後病沒有好轉,如果只是像蒸籠一樣發熱,還沒到潮熱的程度,還不能說是胃實的典型症狀(求真按:『胃實的典型症狀,是用大承氣湯治療的情況』),所以說『屬於』。這也是因為發汗之後沒有其他症狀,所以才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而不是誤用藥。」
求真按:「從太陽病開始經過三天左右,用發汗藥治療,病還是沒有好轉,而且出現像蒸籠一樣發熱的情況,這是因為病邪從太陽病轉移到陽明病,這時候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傷寒,在嘔吐之後,腹部反而脹滿,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註釋】
和久田氏說:「嘔吐之後,腹部應該會消脹,反而脹滿,表示胃氣不調和,所以要用這個方子。」
山田正珍說:「傷寒使用催吐藥之後,其他症狀都消失了,只有胃不舒服,腹部脹滿,這是藥的毒性殘留造成的,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解毒並調理胃氣。」
大便不通暢,而且胃氣不調和,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註釋】
大便不通暢,胃氣不調和,都是因為病毒造成的急迫情況,應該使用這個方子來排除病毒並緩解急迫的狀況。
調胃承氣湯的藥方
大黃6.4克,甘草、芒硝各3.2克。
煎煮和使用方法與大承氣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