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身疼」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身疼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多由外感風寒、風熱、濕邪等引起,以局部或全身肌肉、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

身疼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

  • 疼痛部位:可見於全身各個部位,以四肢、腰背、頭面部最為常見。
  • 疼痛性質:多表現為酸痛、脹痛、刺痛等。
  • 疼痛程度:輕者僅有隱隱作痛,重者可伴有劇烈疼痛,甚至影響日常活動。
  • 疼痛伴隨症狀:可伴有發熱、頭痛、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咳嗽、咽喉腫痛、胸悶、腹脹、腹痛、便溏、尿頻等。

身疼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格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

身疼的治療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可選用疏風散寒、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中藥治療。

身疼的中醫預後一般良好,但如果治療不當或病情嚴重,則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身疼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雖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如果出現身疼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本經疏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不冠以傷寒,亦不言惡寒。又「傷寒,衇浮,自汗出,微惡寒」,合而觀之,不得以有汗為非傷寒矣。今人但據桂枝證之自汗,不究傷寒亦有自汗者。但以麻黃證之無汗,不究中風最多無汗者。
  • 2.《皇漢醫學》:「**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 3.《奇效良方》:「傷寒病頭痛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
  • 4.《醫方集宜》:「一、太陽經病發熱惡寒無汗身疼脊強宜用 麻黃湯
  • 5.《醫方考》:「太陽傷寒,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不利,惡寒無汗而喘,脈來尺寸俱緊者,麻黃湯主之。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以發汗。(《傷寒論》)
  • 2.《皇漢醫學》:「求真按:「此說作本方之定義,甚為不備。因桂枝湯證已有惡寒、身疼痛之證,不加陰證之二字,則不足為本方之定義也。」
  • 3.《成方切用》:「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 4.《祖劑》:「即桂枝湯加黃耆(二兩)治黃汗發熱汗出,腰髖弛痛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燥,小便不利。
  • 5.《仁齋直指方論》:「腎泄何如?曰:腹痛無定處,似痢非痢,骨弱面黧,腳下時冷者是也。前件諸方,條例於後。至若泄利之後,腹滿身疼,是則為表裡俱病,先當溫里,急與四逆湯,然後解表,急以桂枝湯與之,《活人書》言之詳矣。抑猶有緒餘之論焉,肝者脾之賊,木能勝土,古人慮之固也。
▼ 展開更多

大青龍湯

  • 1.《皇漢醫學》:「**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論》)**
  • 2.《長沙方歌括》:「治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方主之。
  • 3.《傷寒尋源》:「傷寒脈浮緩。本自迴環互說。若攔入溫熱一路。則溫熱未有內鬱而不口渴者。何以本文並不言渴。而發熱惡寒身疼痛。皆中風傷寒互見之證。雖煩躁似屬熱象。亦因不汗出。則風寒之邪無從解。邪無從解。則鬱而成熱。因致煩躁。故方中麻桂生薑辛熱之藥。用至十兩有奇。而石膏僅如雞子大一塊。
  • 4.《張卿子傷寒論》:「此傷寒見風脈也。傷寒者身疼。此以風勝。故身不疼。中風者身重。此以兼風。故乍有輕時。不發厥吐利。無少陰里證者。為風寒外甚也。與大青龍湯以發散表中風寒。
  • 5.《傷寒纘論》:「或問此方治脈浮緊頭痛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並不見中風之脈論。而疏鈔金鉀。但據條首中風二字。乃云本之風氣。似隱標之寒化反顯釋風寒兩感者。謬矣殊不知其實為風多寒少之證。設果本隱標顯。則治病必求其本何反倍用麻黃耶案內臺方云。此一證。全在不汗出三字。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大抵「身」字以「表」言,如身黃、身疼、身涼之類可見。注家或以為表熱,或以為裡熱,紛然詞費。《中西深齊》曰:「身熱者,胸腹常熱也,而其熱在肌膚,得之使人身重微煩也,…如小柴胡湯曰:『身熱,惡風。』則是治三陽合病者取於少陽者也,非謂往來寒熱之變態也。
  • 2.《萬氏秘傳片玉心書》:「瘧熱者,寒熱往來。有頭痛汗出者,有嘔吐不食、憎寒壯熱作渴者,有遍身疼痛者,或吐瀉者。症既百出,病非一端。頭疼汗出及遍身疼者,小柴胡湯加蒼朮、羌活治之;腹痛者,脾積丸下之;作渴者,白朮散治之;吐瀉者,理中湯治之。後用平瘧養脾丸調之。
  • 3.《赤水玄珠》:「四五日來口舌乾,發熱身疼臥不安,先服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在後番。
  • 4.《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_小柴胡湯_,治寒熱往來,胸脅痞滿身疼。(見調經門熱入血室條)
  • 5.《醫學正傳》:「春感清氣,發熱而渴,不惡寒,宜解肌湯,葛根、黃芩、芍藥各一錢,麻黃一錢半,甘草、桂枝各七分半,大棗一枚,水煎服。春溫,發熱咳嗽,身疼口燥渴,脈浮洪熱甚,宜小柴胡湯加桂枝治之。咳嗽,加五味子。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人參。脈實渴,宜大柴胡湯下之。

五苓散

  • 1.《皇漢醫學》:「**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傷寒論》)**
  • 2.《醫法圓通》:「([眉批]此證欽安合三證而並論。吐本從陽,瀉本從陰,一時吐瀉並作,中宮失運,此三證也。吐從陽,宜溫降。瀉從陰,宜溫升。吐瀉並作,必兼頭痛發熱身疼、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主之。其證小便不利者多,若小便複利而大汗出,脈微者,四逆湯主之。
  • 3.《嚴氏濟生方》:「夏感風暑,頭痛發熱,身疼煩渴,宜用五苓散,或煎蔥白湯調服。
  • 4.《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太陽病發汗後,汗出惡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此主之。通治水腫,霍亂身疼,胸中滿,臍下悸,吐涎,頭眩等證。此利水之祖方也。
  • 5.《退思集類方歌注》:「(水氣蒸騰,為煩,為渴,與五苓以利水,水去則煩渴自除,此治病必求其本也。若煩渴非因水氣者,豈五苓所可治哉!)身疼霍亂分寒熱,表裡陰陽辨別行。(霍亂身疼,須分寒、熱二證:若熱多欲飲水者,宜五苓散和太陽之表裡;若寒多不用水者,宜理中丸理中臟之陰陽。)若以桂枝更肉桂,(此本一方二法。
▼ 展開更多

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 2.《仁齋直指方論》:「腎泄何如?曰:腹痛無定處,似痢非痢,骨弱面黧,腳下時冷者是也。前件諸方,條例於後。至若泄利之後,腹滿身疼,是則為表裡俱病,先當溫里,急與四逆湯,然後解表,急以桂枝湯與之,《活人書》言之詳矣。抑猶有緒餘之論焉,肝者脾之賊,木能勝土,古人慮之固也。
  • 3.《傷寒論類方》:「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說詳前桂枝條內。
  • 4.《傷寒貫珠集》:「發熱身疼痛。邪在表也。而脈反沉。則脈與病左矣。不瘥者。謂以汗藥發之而不瘥也。以其裡氣虛寒。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故與四逆湯。舍其表而救其里。如下利身疼痛之例也。
  • 5.《金鏡內臺方議》:「下利,腹脹滿,身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 展開更多

小青龍湯

  • 1.《醫方考》:「表不解者,頭痛、發熱、身疼尚在也。傷寒曾渴。飲水過多,故心下有水氣。有聲無物,謂之乾嘔,名曰水氣,則有形之水已散,但無形之氣仍在耳,故無物可吐而但有聲。或咳,或噎,或喘,皆水寒射肺故也。青龍者,東方木神,主發育萬物,二方以發散為義,故名之。
  • 2.《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理中湯

  • 1.《祖劑》:「金匱名人參湯治胸脾心下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傷寒論理中圓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寒多,不用水者。
  • 2.《傷寒括要》:「主霍亂。寒多。不用水者。按仲景法。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名霍亂。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此方主之。凡吐利。以無寒熱。不頭痛為陰。以有寒熱頭痛為陽。更以飲水不飲水辨之。百不失也。中州陸沉。吐利交作。其象為亂。故名霍亂。
  • 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傷寒太陽症,重者身疼,詳在各書。重者麻黃湯,輕者羌活、桂枝。中寒症之身疼,指甲必青,詳載《醫門法律》,不外黑鉛丸、理中湯二方。其餘雜症,即此風、寒、濕、虛四者盡矣。屬寒者多,屬虛者尤多,蓋氣虛則身重,重極則痛也。所列各方,治風治濕時多加參、術主要。

逍遙散

  • 1.《世醫得效方》:「治產後血虛發熱,感冒熱潮,身疼頭重,心忪口乾。(方見前。)

黃耆建中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治虛勞裡急諸不足,及傷寒汗後身疼,表虛惡寒,脈遲弱者。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治虛勞裡急諸不足,及傷寒汗後身疼,表虛惡寒,脈遲弱者。

麻黃加朮湯

  • 1.《古今名醫方論》:「程扶生曰:此湯為濕家表散法也。身疼為濕,身煩為熱,加白朮於麻黃湯中,一以助其去濕,一以恐其過散,此治濕之正法也。發散方中加白朮,又為潔古、海藏開鬼門法。

桂枝加附子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太陽病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並治寒疝腹痛,手足冷,身疼不仁。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並治寒疝腹痛,手足冷,身疼不仁。

四物湯

  • 1.《世醫得效方》:「上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月經不調,銀器、燈心。安胎,黃耆、生地黃。補虛調氣,生薑、紅棗,遍身虛腫,當歸、酒。小便不通,滑石末。心虛發狂,硃砂研調。敗血衝心,腹痛如刀刺,燒秤錘紅淬酒,不退,五靈脂、酒。血閉身疼,炒薑、酒。吐酸水,丁香七粒煎湯。
  • 2.《醫學心悟》:「產後遍身疼痛,良由生產時百節開張,血脈空虛,不能榮養,或敗血乘虛而注於經絡,皆令作痛。大法,若遍身疼痛,手按更痛者,是瘀血凝滯也,用四物湯,加黑薑、桃仁、紅花、澤蘭,補而化之;若按之而痛稍止,此血虛也,用四物湯,加黑薑、人參、白朮,補而養之。
  • 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戶後遍身疼痛,良由生產時育節開張,血脈空虛,不能榮養。或敗血乘虛而注於經絡,皆令作癰。大法:若遍身疼痛,手按更痛者,是瘀血凝滯也,用四物湯,加黑薑、桃仁、紅花、澤蘭補而化之。若按之而痛稍止,此血虛也,用四物湯,加黑薑、人參、白朮補而養之。

小建中湯

  • 1.《類證活人書》:「又問:發汗後身疼痛,脈沉而遲,當用何藥?仲景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正方十一),蓋為此證也;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兼治汗後身疼、脈沉而遲者;若霍亂吐瀉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與桂枝湯(正方一)即愈。《金匱要略》云:瘡家雖身體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白虎湯

  • 1.《眉壽堂方案選存》:「但熱無寒,咳嗽漸嘔,周身疼楚,此為溫瘧,伏邪日久,發由肺經,宗仲景桂枝白虎湯,二劑當已。
  • 2.《醫理真傳》:「發熱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發熱而身不疼,飽悶吞酸者,內傷於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氣之藥)**。發熱身疼,不惡寒,舌黃而飲冷者,熱傷於里也**(白虎湯加桂枝、乾葛)**。發熱身疼,惡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陰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 3.《傷寒直指》:「若自汗煩躁,遍身疼,頭疼不解。羌活(一錢),白芍(二錢),桂枝(七分),甘草(炙,八分),知母(三錢),麥冬(六錢),石膏(一兩二錢),竹葉(一百二十片)
  • 4.《感症寶筏》:「_邵評:_瘟疫自口鼻而入,直行中道,伏於膜原,膜原為半表半裡。其邪自內出外,故有先見里證,可先下之。下后里通,邪漸出外,在陽明之經,故見煩熱、脈浮、身疼重之症,再用白虎湯以清之。不得汗者,正虛液竭,白虎加人參,以扶正達邪。

黃連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傷寒與中風家。至七八日再經之時。則邪氣多在裡。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數多。復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風濕相搏也。煩者風也。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脈經曰。脈來澀者。為病寒濕也。不嘔不渴。里無邪也。脈得浮虛而澀。身有疼煩。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以散表中風濕。

葛根湯

  • 1.《周慎齋遺書》:「凡痢疾一見表證,必先解表而後治痢,若表不解,則表邪傳裡,痢必不愈。故發熱身痛,邪在太陽,用參蘇飲發表散邪;寒熱往來,邪在少陽,小柴胡湯;身疼目痛,鼻乾不眠,邪在陽明,宜葛根湯。必表邪解而後無傳變之患。
  • 2.《傷寒直指》:「羌活(三錢),葛根,前胡(各二錢),杏仁(九粒),甘草(炙,八分),姜(三片),棗(二枚),深秋冬月,加紫蘇、蔥白。冬月即病,服此不汗,加麻黃(一錢),姜(七片),若遍身疼,頭痛不解,兼口渴鼻乾,目疼不臥,即太陽陽明證,加石膏、知母大劑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乾薑附子湯

  • 1.《張卿子傷寒論》:「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十全大補湯

  • 1.《簡明醫彀》:「當歸,玄胡索,辣桂(各等分),為末,每二錢酒下。痰滯,二陳湯加肉桂;勞倦身疼,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理真傳》:「發熱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發熱而身不疼,飽悶吞酸者,內傷於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氣之藥)**。發熱身疼,不惡寒,舌黃而飲冷者,熱傷於里也**(白虎湯加桂枝、乾葛)**。發熱身疼,惡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陰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附子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但以人參易去姜,溫散之功轉溫補。(真武湯用姜而不用參,是溫散以逐水氣。附子湯去姜而用參,是溫補以壯元陽。)骨痛身疼手足寒,脈沉不渴宜煎取。(純是少陰虛寒之證,故一惟溫補。)
  • 2.《傷寒經解》:「少陰病,身疼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 3.《退思集類方歌注》:「)但以人參易去姜,溫散之功轉溫補。(真武湯用姜而不用參,是溫散以逐水氣。附子湯去姜而用參,是溫補以壯元陽。)骨痛身疼手足寒,脈沉不渴宜煎取。(純是少陰虛寒之證,故一惟溫補。)
  • 4.《張卿子傷寒論》:「少陰腎水而主骨節。身體疼痛。肢冷。脈沉者。寒成於陰也。身疼。骨痛。若脈浮。手足熱。則可發汗。此手足寒。脈沉。故當與附子湯溫經。

桂枝附子湯

  • 1.《醫學綱目》:「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疼體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 2.《傷寒尋源》:「徐靈胎曰。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三兩。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證。此桂枝加一兩。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相搏身疼脈浮澀之證。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異。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後人何得以古方輕於加減也。

甘草附子湯

  • 1.《醫學綱目》:「一身盡痛,其病暴似傷寒,屬濕痹,並見傷寒太陽症門。其留連難已者,於此求之。寒而一身痛苦,甘草附子湯。熱者,拈痛湯。(甘草附子湯,方見傷寒身疼門)
  • 2.《證治針經》:「)驚恐(膽破)成黃,(其色如染。)救元(氣)速與。(《景岳全書》。)穀氣實而病黃腹大,允宜豬膏發煎;(《成方切用》。)色如熏黃而脈緩身疼,參用五苓散甘草附子湯。(《傷寒》成注。)傷骨節酸日晡潮熱用逍遙散,(一婺婦病黃,見症如上,令其服此方及補中而愈。
  • 3.《醫學入門》:「惡風項強脅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汗吐下後惡風大渴者,白虎加參湯。惡風壯熱者,參蘇飲、防風沖和湯。風濕相搏,惡風身疼,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身重惡風者,防己黃耆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 1.《傷寒廣要》:「若初得病。便見少陰證。其人發熱惡寒。身疼頭不痛者。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或五積散。加熟附半錢。(要訣)

桂枝加黃耆湯

  • 1.《証治準繩‧雜病》:「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若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又胸前痛,腰上有汗,腰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按汗出浴水,亦是仲景舉一隅耳。
  • 2.《脈經》:「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 3.《成方切用》:「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 4.《祖劑》:「即桂枝湯加黃耆(二兩)治黃汗發熱汗出,腰髖弛痛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燥,小便不利。
  • 5.《皇漢醫學》:「**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金匱要略》)**

人參湯

  • 1.《醫述》:「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主之。
  • 2.《傷寒直指》:「)發汗後大汗出,欲飲水,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汗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發汗後,腹脹滿,(厚朴生薑人參湯。)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桂枝芍藥生薑人參湯。
  • 3.《皇漢醫學》:「**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傷寒論》)**
  • 4.《皇漢醫學》:「**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傷寒論》)**

十神湯

  • 1.《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十神湯_,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疼,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及四時不正瘟疫妄行,並宜服之。
  • 2.《醫方集宜》:「治傷寒感冒頭疼發熱惡寒身疼無汗

當歸拈痛湯

  • 1.《丹溪手鏡》:「_當歸拈痛湯_,治濕熱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脅不利,身疼胻腫。
  • 2.《証治準繩‧類方》:「_當歸拈痛湯_(東垣),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痛,流注手足,腫痛不可忍。
  • 3.《景岳全書》:「若濕熱流注經絡,肢節煩痛,肩背沉重,手足遍身疼痛熱腫者,當歸拈痛湯。若感冒暑濕,肢節疼痛,身熱口渴,小便赤澀,氣虛氣促者,清暑益氣湯。若肝腎陰虛血熱,腳瘠疼痛,行止艱難,小水不利者,續斷丸。
  • 4.《沈氏尊生書》:「肢節疼,肩背重,胸滿身疼,流走脛腫作疼(宜當歸拈痛湯,疼甚加倍服之)。
  • 5.《瘍醫大全》:「若濕熱流注經絡,肢節煩疼,脊背沉重,手足遍身疼痛熱腫者,當歸拈痛湯。若感冒暑濕,肢節疼痛,身熱口渴,小便赤澀,氣虛氣促者,清暑益氣湯。若肝腎陰虛血熱,腳脊疼痛,行止艱難,小水不利者,續斷丸。
▼ 展開更多

九味羌活湯

  • 1.《蒼生司命》:「_九味羌活湯_,治觸冒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痛、身疼、口渴。

烏頭桂枝湯

  • 1.《玉機微義》:「金匱烏頭桂枝湯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者

梔子乾薑湯


補中益氣湯

  • 1.《周慎齋遺書》:「內傷用補中益氣湯,三、五帖而汗不至足者難治,或五、六帖後遍身疼痛者亦難治。內傷發熱、頭痛六日後,或泄瀉、自汗至頸而還,亦不可治,又最可畏者,身痛、硬脹。

濟生腎氣丸


人參白虎湯

  • 1.《傷寒大白》:「又有發熱面目黃,遍身疼痛,喜忘,漱水在口,不得嚥下,此上焦蓄血身痛,犀角地黃湯,加紅花、赤芍藥。若小腹硬滿,大便或閉,或黑,此下焦蓄血痛也,桃仁承氣湯主之。夏秋中暑,多汗身疼,脈反虛而口渴,人參白虎湯。風在三陽,惡風發熱,支節煩疼,脈浮,無汗,宜羌活防風湯。

薏苡仁湯

  • 1.《本草綱目》:「風濕身疼,日晡劇者,張仲景麻黃杏仁薏苡仁湯主之:麻黃三兩,杏仁二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金匱要略》)。

二陳湯

  • 1.《仁齋直指方論》:「二陳湯(方見瘧類),加石菖蒲煎,吞白丸子,(方見身疼類。),治痰證聲沉。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 1.《皇漢醫學》:「**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傷寒論》)**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 1.《金匱方歌括》:「歌曰,風濕身疼日晡時。(濕無去來。風有休息。與上節濕家分別在此。)當風(汗出當風。)取冷(久傷取冷。)病之基。薏麻半兩十枚杏。炙草扶中(予其勝濕之權。)一兩宜。
  • 2.《玉機微義》:「上㕮咀水煎取微汗金匱減桂術加薏苡仁名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濕勝身疼日晡所劇者
  • 3.《濟陽綱目》:「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取微汗。《金匱》減桂、術,加薏苡仁,名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濕勝身疼,日晡所劇者。

六味回陽飲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凡勞倦感寒,邪不能散,發熱身疼頭痛,背心肢體畏寒,但脈數無力,或雖口渴,亦是假熱之證,若用寒涼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方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劑,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其效甚佳。若寒凝陰勝,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若在嚴寒之令,更加細辛,或再加附子。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凡勞倦感寒,邪不能散,發熱身疼頭痛,背心肢體畏寒,但脈數無力,或雖口渴,亦是假熱之證,若用寒涼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方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劑,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其效甚佳。若寒凝陰勝,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若在嚴寒之令,更加細辛,或再加附子。

小續命湯

  • 1.《一見能醫》:「中風熱渴覓秦艽,發渴身疼羌活調;
  • 2.《仁術便覽》:「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腳膝弱加牛膝、石斛。身疼加秦艽。腹痛加桃仁、姜炒杜仲。

香蘇散

  • 1.《顧松園醫鏡》:「治傷寒大法,如見太陽病,頭疼發熱惡寒,身疼腰疼,脊強無汗,脈浮緊而不數,為不傳經,煩躁脈急數者,是欲傳經,宜先發汗以解表邪,香蘇散加羌、防、芎、豉等藥治之,得汗為解,頭疼發熱自汗,脈浮緩為傷風,宜實表,投以羌防香蘇散。即上方去蘇葉,加白芍,汗止為解。
  • 2.《雜病廣要》:「初因食一物過傷,得病後再食之,舊病復作,一味紅丸子常服。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按:前文用巢氏說),但添身疼一證,俗謂之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散、和解散(見《和劑》)選用。若不瘥而病入里者,宜下之。(《要訣》)

養胃湯

  • 1.《証治準繩‧雜病》:「傷食作瀉不止,於應服藥中,加肉豆蔻、益智仁以收固之。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但添身疼,氣口人迎俱盛,俗謂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飲、和解飲。
  • 2.《醫碥》:「傷食兼感風寒,證與前同,但添身疼、氣口人迎並盛,生料五積散(見中寒)、養胃湯、芎芷香蘇飲(見腳氣)、和解散。凡傷食主平胃散,傷穀食者加穀芽、麥芽、神麯,肉食加山楂,面滯加萊菔子,快膈加枳實。若脾胃虛弱不能化,六君子湯(見氣)加丁藿、木香、建蓮、厚朴、縮砂、麥芽、神麯。
  • 3.《雜病廣要》:「初因食一物過傷,得病後再食之,舊病復作,一味紅丸子常服。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按:前文用巢氏說),但添身疼一證,俗謂之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散、和解散(見《和劑》)選用。若不瘥而病入里者,宜下之。(《要訣》)

參蘇飲

  • 1.《醫述》:「凡治痢疾,一見表證,必先解表。若表不解,則邪將傳裡,難愈。故發熱身疼,邪在太陽,參蘇飲;寒熱往來,邪在少陽,小柴胡;身熱、目痛、鼻乾、不眠,邪在陽明,葛根湯。必表邪解而後無傳變之患。(查了吾)

敗毒散

  • 1.《醫學入門》:「風瘧,口苦,嘔吐,惡習,脅痛,屬少陽,寒熱相等者,柴胡桂枝湯;風盛筋脈抽搐者,烏藥順氣散加柴胡、黃芩;身疼者,敗毒散;咳嗽者,參蘇飲。以上三陽氣分受病。發在處暑前者,俱謂之暴瘧,乃傷之淺者。
  • 2.《衛生易簡方》:「感寒頭痛,發熱身疼,分陰陽,加敗毒散、石膏;
  • 3.《醫方集宜》:「一、熱盛狂言煩躁,作渴身疼者,宜用:敗毒散。

五積散

  • 1.《保命歌括》:「濕症有二:熱症多濕,寒症少濕,當以脈症辨之。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者,為濕熱症,宜通聖散主之。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泄,身疼自汗,脈浮虛而澀者,為濕寒症,宜五積散主之。若一身盡痛,小便不利,脈沉而細微緩者,此中濕也,宜胃苓湯主之。
  • 2.《醫碥》:「傷食兼感風寒,證與前同,但添身疼、氣口人迎並盛,生料五積散(見中寒)、養胃湯、芎芷香蘇飲(見腳氣)、和解散。凡傷食主平胃散,傷穀食者加穀芽、麥芽、神麯,肉食加山楂,面滯加萊菔子,快膈加枳實。若脾胃虛弱不能化,六君子湯(見氣)加丁藿、木香、建蓮、厚朴、縮砂、麥芽、神麯。
  • 3.《証治準繩‧雜病》:「傷食作瀉不止,於應服藥中,加肉豆蔻、益智仁以收固之。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但添身疼,氣口人迎俱盛,俗謂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飲、和解飲。
  • 4.《雜病廣要》:「初因食一物過傷,得病後再食之,舊病復作,一味紅丸子常服。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按:前文用巢氏說),但添身疼一證,俗謂之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散、和解散(見《和劑》)選用。若不瘥而病入里者,宜下之。(《要訣》)
  • 5.《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評曰:趁痛散不特治產後氣弱血滯,兼能治太陽經感風頭疼,腰背痛,自汗發熱。若其感寒傷食,憂恐驚怒,皆致身疼,發熱頭痛,況有蓐勞諸證尤甚,趁痛散皆不能療,不若五積散入醋煎用卻不妨。

烏藥順氣散

  • 1.《雜病廣要》:「身疼風證,烏藥順氣散,又名通氣驅風湯,加川芎。(《得效》)

雙解散

  • 1.《傷寒標本心法類萃》:「身疼之證,無問風寒,雙解散(五十四)。表熱甚,頭項肢體疼痛,黃連解毒湯(二十一)。傷寒瘟疫,遍身疼痛,少力,頭旋,腰腳麻重,嘔噦、壯熱、減食,三一承氣(十三)減硝加貫眾、紫河車,入金銀煎,名銀煎散。中濕一身盡痛,五苓散(二十四)。

人參敗毒散

  • 1.《赤水玄珠》:「四五日來口舌乾,發熱身疼臥不安,先服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在後番。
  • 2.《醫理真傳》:「痢疾初起,發熱身疼脈浮者,外感也**(宜人參敗毒散)**。

達原飲

  • 1.《醫法圓通》:「今人於春令偶感外邪,發熱、身疼、口渴飲冷、汗出譫語、便閉、惡熱等情,舉世皆云溫病,動用達原飲、三消飲、升解散、三黃石膏、大小承氣、普濟消毒散,種種方法。予思此等施治,皆是治客邪。([眉批]客邪二字,春為風客,夏為火客,夏為濕客,按六氣即候可。

蘇合香丸

  • 1.《仁齋直指方論》:「真方白丸子(方見身疼門),用三十丸,蘇合香丸三粒,全蠍一個,炙為末,三件研和,以紫蘇、橘皮煎湯,入生薑汁少許調下。治諸風眩運,搐掣語短,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