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9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92)

1.

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朮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裡水」為「風水」之誤,既如前述。黃腫之黃,非黃疸色意,謂微帶黃色也。脈沉為水腫病之脈證,故令病水者,即因脈沉,小便不利,故發水腫病之義也。假令云云者,假令小便頻多,則致體液亡失,故令渴之意。然此為行文上必要上作如是記,非小便不利時不渴,惟自利時有渴之義,則其在任何症狀皆有渴證可知矣。

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金匱要略》)

【註】

見甘草麻黃湯條下。

肉熱極,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越婢加朮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尾臺氏曰:「按《外臺》引《刪繁肉極論》曰:『肉極云者,肉變色,多汗,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不欲飲食,食則咳,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不得移動,名曰厲風。』」

則本條之義,似無遺憾。然本方可用於腳氣,是根據於「下焦腳弱」之四字,不可不附詳也。

越婢加朮湯方

麻黃7克,石膏20~100克,大棗5克,甘草2.5克,生薑3.5克,朮5克。

煎法用法同前。

越婢加苓朮湯方

越婢加朮湯中加茯苓7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越婢加朮湯證之有茯苓證者。

越婢加朮附湯方

越婢加朮湯中加附子0.5克以上。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越婢加朮湯證之有附子證者。

越婢加苓朮附湯方

越婢加朮附湯中加茯苓7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越婢加朮附湯證之有茯苓證者。

白話文:

裡水

身體和臉部都出現黃色腫脹,脈象沉在裡面,小便不順暢,所以導致水腫。如果小便順暢,這是因為體液流失,所以會口渴。這種情況可以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

註解:

這裡的「裡水」應該是「風水」的錯誤寫法,前面已經說過了。黃腫的黃,不是指黃疸的黃色,而是指稍微帶點黃色。脈象沉在裡面是水腫病的脈象特徵,所以說「導致水腫」是因為脈沉、小便不利,因此發生水腫。如果小便很多,那就會導致體液流失,所以會口渴。這裡這樣寫是為了行文上的需要,並不是說只有小便順暢時才會口渴,而是無論出現哪種症狀,都可能會有口渴的現象。

裡水

裡水這種情況,可以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也可以用甘草麻黃湯來治療。

註解:

可以參考甘草麻黃湯條的解釋。

身體熱到極點

身體熱到極點,會導致體內津液流失,皮膚腠理打開,汗液大量流出,產生厲風之氣,下半身的腳也會變得無力。這種情況可以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

註解:

尾台氏認為,《外臺秘要》引用的《刪繁肉極論》說:「肉極指的是肌肉顏色改變,大量出汗,身體沉重疲倦,四肢不想活動,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咳嗽,咳嗽時右邊肋骨下方疼痛,隱隱牽引到肩膀和背部,不能移動,這就叫做厲風。」

所以這條的含義似乎沒有遺漏。但是這個方子可以用於治療腳氣病,是因為有「下焦腳弱」這四個字,必須詳細說明。

越婢加朮湯的組成

麻黃7克,石膏20到100克,大棗5克,甘草2.5克,生薑3.5克,白朮5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和之前的一樣。

越婢加苓朮湯的組成

在越婢加朮湯的基礎上加入茯苓7克。煎煮和服用方法和之前的一樣。

主治: 治療有越婢加朮湯證,並且有茯苓證狀的人。

越婢加朮附湯的組成

在越婢加朮湯的基礎上加入附子0.5克以上。煎煮和服用方法和之前的一樣。

主治: 治療有越婢加朮湯證,並且有附子證狀的人。

越婢加苓朮附湯的組成

在越婢加朮附湯的基礎上加入茯苓7克。煎煮和服用方法和之前的一樣。

主治: 治療有越婢加朮附湯證,並且有茯苓證狀的人。

2. 越婢加半夏湯之注釋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傷寒論》)

【註】

《尤怡心典》曰:「外邪內飲,填塞肺中,為脹,為喘,為咳而上氣,以越婢湯散邪之力多,蠲飲之力少,故加半夏以輔其不逮。不用小青龍者,以脈浮且大,屬於陽熱證,故利辛寒,不利辛熱也。」

尾臺氏曰:「目如脫狀者,因衝逆而眼目痛甚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病衝頭而痛,目如脫,項如拔。』《靈樞‧經脈篇》中亦同。」

由此二說,可知本條之意矣。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6克,石膏20~100克,生薑3.5克,甘草2.5克,大棗5克,半夏7克。

煎法用法同前。

《醫宗必讀》曰:「社友孫芳其之女,久嗽而喘。凡順氣化痰、清金降火之劑,幾乎無不遍嘗,絕不取效。一日喘甚,煩躁,余視其目脹出,鼻則鼓扇,脈浮且大,肺脹無疑,遂投以此湯。一劑減,再劑愈。」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越婢湯證之嘔逆者。」

為則按:「當有煩渴嘔逆之證。」

求真按:「半夏不獨治嘔逆,此定義未妥。」

《方輿輗》本方條曰:「哮喘經日不治,痰氣益盛時,則有目脹出或鼻鼓扇之見證。若脈浮大,是陽熱之候,所謂肺脹之證也,以越婢加半夏湯二三劑,可取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肺脹。其證咳而上氣,有喘而氣急甚,似支飲。然支飲之喘,初起胸痛或手足厥冷,而氣急不得側臥;肺脹之上氣,熱勢強而卒發,有目如脫狀,然非難以側臥。半夏與石膏為伍時,有破飲鎮墜之效,與小青龍湯加石膏、厚朴麻黃湯等同功。又心下有水氣,或脅下痛引缺盆者,宜小青龍湯加石膏也。」

白話文:

咳嗽且氣喘,感覺氣往上衝,這是肺脹的症狀。病人喘氣、眼睛看起來像要掉出來一樣,脈搏又大,這種情況就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

《尤怡心典》說:「外來的邪氣和體內的水飲,一起堵塞在肺部,就會造成肺脹、氣喘、咳嗽且氣往上衝。因為越婢湯散邪的力量強,但去除水飲的力量稍弱,所以加入半夏來輔助其不足。不用小青龍湯的原因,是因為脈象浮且大,屬於陽熱的症狀,所以適合用辛涼的藥,不適合用辛熱的藥。」

尾臺氏說:「眼睛看起來像要掉出來一樣,是因為氣往上衝,導致眼睛痛得很厲害。《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說:『病氣往頭部衝,就會頭痛,眼睛像要掉出來,脖子像被拔出來一樣。』《靈樞·經脈篇》也有相同的描述。」

從以上兩種說法,可以了解這條經文的意思。

越婢加半夏湯的處方

麻黃6克,石膏20~100克,生薑3.5克,甘草2.5克,大棗5克,半夏7克。

煎藥和服用的方法跟之前說的一樣。

《醫宗必讀》說:「我的朋友孫芳其的女兒,長期咳嗽且氣喘。所有順氣化痰、清肺火的藥都試過了,但都沒有效果。有一天喘得很厲害,又煩躁不安,我看她眼睛脹出來,鼻孔也煽動,脈搏浮而且大,確定是肺脹,就給她服用這個方子。吃一劑就減輕,再吃一劑就好了。」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用來治療有越婢湯證狀,同時又嘔吐的人。」

我認為:「應該是有煩渴、想吐的症狀。」

求真認為:「半夏不只是治療嘔吐,這個定義不太恰當。」

《方輿輗》這本書中關於這個方子的條文說:「哮喘經過多天治療不好,痰氣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眼睛脹出來或鼻孔煽動的症狀。如果脈搏浮大,是屬於陽熱的徵兆,也就是所謂的肺脹。服用越婢加半夏湯二三劑,就可以見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關於這個方子的條文說:「這個方子主要是治療肺脹。症狀是咳嗽且氣往上衝,氣喘而且氣喘得很急,看起來像有支飲(水飲停留在胸腔)一樣。但是支飲的氣喘,一開始會胸痛或手腳冰冷,而且喘到不能側身睡覺;而肺脹的氣往上衝,發病時熱勢強而且突然,會出現眼睛像要掉出來的症狀,但是還可以側身睡覺。半夏和石膏一起使用,有消除水飲和鎮定下墜的效果,跟小青龍湯加石膏、厚朴麻黃湯等功效相同。另外,如果心下有水氣,或是胸脅痛到牽引到鎖骨,適合用小青龍湯加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