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06)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06)

1. 瓜蒂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瓜蒂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本經》)

去鼻中瘜肉,療黃疸。(《別錄》)

吐風熱痰涎。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目有濕氣。(時珍)

【發明】

宗奭曰:「此物吐涎甚,不損人,全勝石綠、磠砂輩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瓜蒂

性味與主治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

  • 大水、身面四肢浮腫: 指水腫,瓜蒂可利水消腫。

  • 下水、殺蠱毒: 指利尿解毒,瓜蒂可殺除體內的毒素。

  • 咳逆上氣: 指咳嗽氣喘,瓜蒂可止咳平喘。

  • 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指食用水果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瓜蒂可起到催吐作用。 (出自《本經》)

  • 去鼻中瘜肉: 指鼻息肉,瓜蒂可治療鼻息肉。

  • 療黃疸: 指黃疸病,瓜蒂可治療黃疸病。(出自《別錄》)

  • 吐風熱痰涎: 指風熱引起的痰涎,瓜蒂可治療風熱引起的痰涎。

  • 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目有濕氣: 指風眩頭痛、癲癇、喉嚨腫痛、頭目濕氣等症狀,瓜蒂可治療這些症狀。(出自李時珍)

發明

宗奭說:「瓜蒂催吐效果很強,但不會損害人體,比石綠、磠砂等藥物要安全有效。」

時珍曰:「瓜蒂乃陽明經除濕熱之藥,故能引去胸脘痰涎,頭目濕氣,皮膚水氣,黃疸,濕熱諸證。凡胃弱人,及病後、產後,用吐藥,皆宜加慎,何獨瓜蒂為然?」

白話文:

李時珍說:「瓜蒂是陽明經的除濕熱藥,所以能引去胸脘的痰涎,頭目濕氣,皮膚水氣,黃疸,濕熱諸症。凡是胃弱的人,以及病後、產後,用吐藥的人,都應該加倍小心,為什麼獨獨瓜蒂是這樣呢?」

上說,由余之經驗觀之,則本藥屬於苦味催吐藥,以其刺激黏膜之力弱,奪取水分之性強,為催吐藥之上乘。於胃腸有上逆之蠕動或有其機轉為主目的,其他諸症狀為副目的而應用之為宜。

白話文:

根據我的經驗來看,這種藥屬於苦味催吐藥,因為它刺激黏膜的力量很弱,奪取水分的性質很強,所以是催吐藥中的上品。這種藥主要用於胃腸道的上逆蠕動,其他症狀只是輔助作用。

2. 大黃黃連瀉心湯之注釋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心窩部有痞塊,按壓時有濡軟感,其脈象關上浮起的,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傷寒論》)

心下痞者,《類聚方廣義》云:「痞者,取《周易》『否』卦之義。劉熙《釋名》曰:『痞者,否也,為氣否結也。』《諸病源候論》曰:『否,心下滿也。』《增韻》曰:『痞者,氣隔不通也。』」

白話文:

「心下痞」這個病名,出自《類聚方廣義》,書中說:「痞」這個字,取自《周易》中的「否」卦的含義。劉熙的《釋名》中說:「痞,就是否,是氣否塞不通的意思。」《諸病源候論》中說:「否,就是心下滿的意思。」《增韻》中說:「痞,就是氣隔不通的意思。」

如上所述,若以現代之學說解釋之,即胃部有停滯膨滿之自覺,而以他覺的觸知之意也。按濡者,雖為右膨滿部軟弱之義,然此濡字,非謂自腹壁到腹底俱軟弱也,是寓淺按之則濡,深按之則否之意。何則?若全部軟弱無力,絕無抵抗,則為純虛證,下劑是絕對所禁忌,由方中有瀉下藥之大黃觀之可知矣。黃連之證,淺部雖軟弱膨滿,然深部必有抵抗也。

又其脈關上浮者,雖於關部有浮脈之意,然先輩多以為注文竄入而刪之,故余亦隨之而不採用。

白話文:

如上所述,如果用現代的學說解釋,就是胃部有停滯膨脹的感覺,而以他人的觸覺來感知。按濡字,雖然是指右邊膨脹部分軟弱的意思,但此濡字,並不是說從腹壁到腹底都軟弱,是寓指淺按的話就軟弱,但深按的話就否定的意思。為什麼呢?如果全部軟弱無力,沒有抵抗力,則屬於純虛證,絕對禁忌服用下劑,可從方中有瀉下藥大黃可知。黃連的證狀,淺部雖然軟弱膨脹,但深部一定有抵抗力。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註】

解詳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白話文:

在傷寒病症已經大下之後,又發生汗出、心下痞悶、惡寒的症狀,這表明外邪還沒有完全解除,因此不能直接攻打痞悶的症狀,應該先解除表邪,表邪解除後纔可以攻打痞悶。解除表邪宜用桂枝湯,攻打痞悶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本方以心下痞,按之濡為目的。雖如仲景所云,然於臨床上,此痞的症狀不易發現,往往以本方倒行逆施而誤治者,古來不少。由余苦心後所得,本方不必拘泥於仲景原文,但以顏面潮紅如醉,而有便秘之候,是陽虛而非陰虛者為目的而用之可也。

白話文:

这个方子原本是用来治疗心下痞,按压时有柔软感的。虽然古书上记载了这种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痞的症状并不容易辨别,很多医生反而会错误地使用这个方子,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我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发现这个方子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书的记载,只要患者面部潮红,像喝醉了酒一样,同时伴有便秘,属于阳虚而不是阴虚的体质,就可以使用这个方子。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6.4克,黃連3.2克。

上銼細,以沸湯五勺漬之,須臾,絞去滓,頓服之。

甘連大黃湯方

前方中加甘草3.2克。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大黃瀉心湯由大黃六點四克、黃連三點二克組成,將藥材磨成細粉,用五勺沸水浸泡片刻,濾去藥渣,趁熱一次服用。甘連大黃湯在此基礎上加了三點二克甘草,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與前者相同。

【主治】本方為大黃黃連瀉心湯及大黃甘草湯合方,故治大黃黃連瀉心湯證而急迫者及大黃甘草湯證而心煩心下痞者。

白話文:

【主治】本方是將大黃黃連瀉心湯與大黃甘草湯的方劑合在一起,因此可以治療大黃黃連瀉心湯的證狀,但症狀更加急迫,同時也能治療大黃甘草湯的證狀,但患者出現心煩、心窩堵塞的症狀。

《東門隨筆》曰:「余十七八歲時,患痰血,一歲四五發。每發時吐血半茶碗,冷汗出而無脈,痰血於咽喉如哮喘之牽鋸。初用生地黃、藕汁、童便等,未服參連湯,後每用人參而得效。此外因積氣而至於直視之病人,若單用人參,亦難療之。」

求真按:「本方之止血作用,非人參一味之力,因黃連協力之功也。」

白話文:

《東門隨筆》中記載:「我十七八歲的時候,患了痰血,一年發作四五次。每次發作時吐血半茶碗,冒出冷汗而沒有脈搏,痰血在咽喉就像哮喘患者的拉鋸聲。最初用生地黃、藕汁、童便等,沒用參連湯,後來每次用人參都有效。此外,因積氣而導致直視的病人,如果單用人參,也很難治癒。」

《漫游雜記》曰:「有一婦人,產後八九十日,飲水不甘,肌膚瘦削無肉,胸腹痞滿,時時雷鳴,大便滑泄,其脈沉微,平日晝間無故悲愁。經醫數人不愈,請治於余。乃與參連湯,兼抵當丸。每日灸脊際二穴,自項門至腰眼。約三十餘日而復舊。」

白話文:

《漫遊雜記》裡記載:「有一位婦女,產後八九十天,喝水不覺得甘甜,肌肉瘦弱無肉,胸腹脹滿,經常雷鳴作響,大便滑泄,脈搏微弱且緩慢,平時白天無緣無故地悲傷憂愁。經過幾個醫生的治療都不見好轉,於是請我診治。我給她開了參連湯,並配合抵當丸服用。同時,每天在她脊椎兩側的穴位上施灸,從大椎穴到腰眼穴。大約三十多天後,她的病症就痊癒了。」

一童十二歲,兩足痿如無骨,語言蹇澀,目脈赤,無故悲愁。經數醫無效,請余診之。其脈滑數,腹位逼於胸脅,臍下如空。審問其平生,氣稟猛烈,過於群兒。其怒罵之時,眼光炯炯,血氣如湧。蓋為氣疾之一種,與偏枯相類,唯有老嫩之異耳。與參連湯兼用熊膽二分,十四日,病稍輕。續與參連湯,六十餘日,痊愈。

白話文:

有一個12歲的孩子,雙腳萎縮得像沒有骨頭一樣,說話也含糊不清,眼睛脈絡充血,常常莫名悲傷憂愁。經過幾個醫生的治療都無效,請我看診。他的脈搏滑而數,腹部緊迫胸脅,臍下好像空虛。詢問他的日常情況,得知他性情剛烈,比其他孩子更暴躁。當他生氣罵人的時候,眼光炯炯,血氣上湧。這是一種氣疾,與偏枯症類似,只是發病年齡不同。我給他服用參連湯,並加入兩分的熊膽,治療14天,病情稍有好轉。繼續服用參連湯,60多天後,痊癒。

求真按:「氣疾(神經病)與偏枯(半身不遂)同視,非也,不可信之。」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參連湯治諸氣疾衝心,直視煩悶,或吐血不止者。」

白話文:

求真按:「將氣疾(精神疾病)與偏枯(半身不遂)視為同一類,這是不對的,不能相信這種說法。」

《叢桂亭醫事小言》說:「參連湯用於治療各種氣疾所導致的心中衝動,視物直瞪、心情煩悶,或是不停吐血的情況。」

《方輿輗》曰:「參連湯,嘔吐全不食者,謂之噤口,用此方濃煎,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開。」

白話文:

《方輿輗》中記載:「參連湯」是用於治療嘔吐、完全不能進食,被稱為「噤口」的方劑。將其濃煎服下,整天慢慢地小口喝。如果出現嘔吐,那麼就再服一次,只要喝一口下肚,就會感到症狀減輕。

噤口者,謂絕食也,此為裡熱至劇之證,真難治之病也。故不已者,則濃煎參連,細細呷之。如吐,再服。但一呷下咽,則十中可望一生。古醫者流,雖不無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三黃湯之類,但難立效。噤口痢脈促者,不日即手足厥冷而死也。此證溫補清涼,俱無效。

白話文:

噤口,是指完全不吃東西,這是內熱非常嚴重的症狀,也是非常難治的疾病。所以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濃煎參連,慢慢地喝下去。如果吐了,就再服一次。只要喝下去,十個中有九個可以希望活命。古代的醫生們,雖然也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三黃湯之類的藥物,但很難立竿見影。噤口痢脈搏跳動快的,幾天之內就會手腳冰冷而死亡。對於這種情況,溫補清涼的方法都沒有效。

求真按:「雖噤口痢,亦當隨證治之,故不必拘泥於此說。」

急驚,直視煩悶者,先與此湯,後用對證之方(求真按:「此說亦不可拘」)。

白話文:

求真按:「即使是有口噤不語的痢疾,也應該根據實際症狀來治療,所以不必過於拘泥於某種說法。」

對於急性的驚悸,伴有目光呆滯、心煩氣悶的情況,應先服用此湯劑,之後再根據具體症狀使用相應的藥方(求真按:「這種說法也不可過於拘泥」)。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元之丹溪治噤口痢。雖見於入門,但今運用之,用於諸氣疾及直視煩悶,即有效。又用於吐血、心下痞硬者,奏奇效。此為卒病之要藥,藥籠中亦不可一日無之。不用此時,則用熊參湯。所以熊膽一物,人家不可不預蓄之,見《沈括筆談》。」

求真按:「此說是也,可信。」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記載:「這個方子,是元朝的丹溪用來治療噤口痢的。雖然這個方子在入門書就已經提到,但是現在運用它來治療各種氣疾、直視煩悶等疾病,都非常有效。另外,這個方子也能有效治療吐血、心下痞硬等疾病。這個方子是治療急症的重要藥物,所以藥箱裡一定要隨時備有。如果不使用這個方子,也可以使用熊參湯。所以,每家每戶都應該提前儲備熊膽,這在《沈括筆談》中也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