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9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91)

1. 文蛤湯之注釋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金匱要略》)

【註】

尾臺氏曰:「文蛤湯,其證明有錯誤,驗之事實,則自了了。夫此方與大青龍湯較,相差僅一味,惟分量有小異耳。」

此方本為發散之劑,觀方後之「汗出則愈」一語可知。「兼主云云」八字,雖似注語,亦足以見其方意。今特舉渴飲一證,是與渴欲飲水不止之文蛤散證同。因是以觀,則「吐後」以下之十字,其錯簡斷然明矣。按五苓散條所別舉之證,正是文蛤湯之證也。本論作文蛤散者,誤也。

然本方若隨東洞翁之定義,以煩躁而渴,惡寒喘咳急迫者為目的,則可用矣。

文蛤湯方

文蛤9克,石膏20~100克,麻黃、甘草、生薑、大棗各5.5克,杏仁4克。煎法用法同前,汗出即愈。

白話文:

文蛤湯的註解

病人嘔吐後感到口渴,想喝水而且會貪婪地飲用,這種情況可以用文蛤湯來治療。此方同時也可以治療輕微的風邪、脈象緊繃以及頭痛等症狀。(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尾臺氏認為:「文蛤湯的相關說明有錯誤,只要實際驗證,就能清楚明白。這個方子與大青龍湯相比,只差一味藥材,只是用量上有些微差異。」

這個方子本來就是用來發散風邪的藥劑,從方子後面的「汗出則愈」這句話就可以知道。「兼主云云」這八個字,雖然看似註解,也足以看出這個方子的用意。現在特別提出口渴想喝水的這個症狀,是與口渴想不停喝水的文蛤散證相同。因此由此來看,「吐後」以下這十個字,應該是錯簡了,這是可以確定的。按照五苓散條所另外列出的症狀,那才是文蛤湯真正適用的症狀。原本《傷寒論》寫成文蛤散的,是錯誤的。

然而,如果按照東洞翁的定義,將煩躁口渴、怕冷、喘咳急迫作為文蛤湯的使用目標,那麼此方仍然可以使用。

文蛤湯的處方

文蛤9克,石膏20至100克,麻黃、甘草、生薑、大棗各5.5克,杏仁4克。煎藥方法和服用方法同前,服用後出汗病就會好轉。

2. 文蛤散之注釋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金匱要略》)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口渴,想不停地喝水,可以用文蛤散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3.

文蛤散方

文蛤。上為細末,一回以4克入熱湯中,攪拌而頓服之。

白話文:

將文蛤磨成細粉,每次取4克,加入熱湯中攪拌均勻後,立即服用。

4. 文蛤之醫治效用

文蛤為有斑紋之蛤殼。《本草備要》云:「止消渴,解酒毒,與牡蠣同效。」可知其作用矣。

白話文:

文蛤是外殼有斑紋的蛤蜊。《本草備要》這本書說:「文蛤能止渴,解除酒毒,效果和牡蠣相同。」由此可知文蛤的功效了。

5. 越婢湯之注釋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越婢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為則按大青龍湯證,無咳嗽衝逆,而有腳攣急之證者主之。『不渴』當作『渴』;『自汗出』之下,當有『或無汗』之字。又越婢湯治一身悉腫,喘而渴,自汗出,惡風者,俱可從之。」

越婢湯方

麻黃11克,石膏20~100克,生薑5克,大棗7克,甘草3.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風水加朮四兩。

《方輿輗》本方條曰:「上體、下體或一身悉腫,脈浮而渴,自汗出,惡風,小便不利,或喘咳者,越婢湯主之。腳氣、痛風、瘡毒內攻等多此證。又犯風邪久咳等,沐浴而變此證者,往往見之。」

《青州醫談》曰:「傷寒有多汗憎寒,若近衣被,則汗漏不止,去之則憎寒不可忍,數日不止。世醫試與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或桂枝加黃耆湯等,不愈,有變譫語,飲食不進,終至危殆者。逢此證而內熱如此其甚者,宜越婢湯。」

求真按:「余曾治類似此證之感冒,如惡寒發熱,自汗,口舌乾燥,舌有白苔者,與本方得速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之本義云發越脾氣,雖同為麻黃劑,而與麻黃湯、大青龍湯異趣,以無大熱,自汗出為目的也。故用於肺脹、皮水等,而不用於傷寒溢飲也。又論中之麻黃甘石湯,亦與此方同類。」

求真按:「越婢湯之名稱,有云因此方有發越脾氣之作用而名者,亦云以仲景得自越國之婢,故有此名者,皆想象之說也。」

越婢加朮湯之注釋

白話文:

越婢湯的解釋

風水病,怕風,全身都腫起來,脈象浮在表面,但不會口渴,持續不斷地自己流汗,沒有明顯發高燒的,用越婢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關於越婢湯的條文說:「這個方子是治療類似大青龍湯證,但沒有咳嗽和氣喘上逆的症狀,反而有腳抽筋的病症。這裡的『不渴』應該改為『渴』;『自汗出』這句話下面,應該加上『或不出汗』這幾個字。另外,越婢湯用來治療全身水腫,同時有喘氣、口渴、自己流汗、怕風等症狀的,都可以使用。」

越婢湯的藥方

麻黃11克,石膏20到100克,生薑5克,大棗7克,甘草3.5克。

把以上藥材切碎,用水兩合(約等於現在的40毫升)煎煮成一合(約等於20毫升),去掉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如果怕風,就加一枚附子;如果是風水病,就加四兩(約等於現在的120克)的白朮。

《方輿輗》這本書中關於越婢湯的條文說:「不管是上半身、下半身還是全身都腫起來,脈象浮在表面而且口渴,自己流汗,怕風,小便不順暢,或者有喘咳的,都可以用越婢湯來治療。腳氣病、痛風、瘡毒內侵等情況也常常出現這種症狀。另外,因為感受風邪而久咳,洗澡後轉變成這種症狀的情況也很常見。」

《青州醫談》說:「傷寒病有多汗怕冷的症狀,如果蓋上被子,汗就止不住,拿開被子又冷得受不了,持續好幾天都這樣。有的醫生用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或桂枝加黃耆湯等藥來治療,都治不好,結果病人開始說胡話,吃不下東西,最後病情危急。遇到這種發熱很嚴重的情況,應該用越婢湯來治療。」

求真按:「我曾經治療過類似這種症狀的感冒,比如怕冷發熱、自己流汗、口舌乾燥、舌苔發白的,用這個方子很快就能見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本書中關於越婢湯的條文說:「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宣發脾氣,雖然都用了麻黃,但和麻黃湯、大青龍湯不同,它的目的是針對沒有發高燒和自己流汗的症狀。所以,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肺脹、皮水等病症,而不是治療傷寒引起的溢飲。」書中提到的麻黃甘石湯,和這個方子也屬於同一類型。

求真按:「關於越婢湯這個名字的由來,有說是這個方子有宣發脾氣的作用而得名,也有說是仲景從越國的婢女那裡得到的,這些都只是猜測而已。」

越婢加朮湯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