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卷十

2. 餘證

3. 餘熱

傷寒病後熱不除候。此謂病已間。五藏尚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旦暮猶有餘熱如瘧狀。此非真實。但客熱也。(巢源)

夫傷寒後。氣血未實。藏府尚虛。餘毒之氣猶存。淹延時日不差。肌體羸瘦。肢節痠痛。壯熱增塞。心煩盜汗。上氣咳嗽。嘔逆痰涎。飲食不消。腹中癖塊口乾舌澀。毛折骨痿。面色青黃。氣力乏弱。此皆由虛損。致成夾勞也。(聖惠)

夫大病新瘥後。血氣虛弱。餘熱未盡。古人所謂。如大水浸牆。水退則牆蘇。不可犯之。但宜安臥守靜。以養其氣。設或早起動勞。則血氣沸騰。而發熱也。(蘊要)

傷寒汗下後。餘熱未除。或失於調攝。食不為飢。咳嗽寒熱。吐血衄血。纏綿日久。狀似癆瘵。此皆元氣既虛。邪氣著而不散。例用黃連解毒湯。加柴胡枳桔。其效如神。不效。然後用八物湯。兼犀角。小柴胡。前胡石膏等。隨證加減。無有不愈者。切不可純用補劑。亦不可誤認為虛損勞怯。輕用杜仲山茱萸破故紙等。溫補之藥也。(傷寒綱目)

竹葉湯。治發汗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但當與此方。(千金○案即竹葉石膏湯。虛煩。蓋是虛熱。非煩躁之煩。)若傷寒得汗後。病解虛羸。微熱不去。可行竹葉石膏湯。(活人)

審知是邪熱未解。雖經汗下。卻不可畏虛而養病。宜竹葉石膏湯。(要訣)

竹葉湯。治傷寒大病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去皮),小麥(炒),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案此本千金治產後虛渴。少氣力方。今去大棗。)

張文仲。療傷寒八九日不差。名為敗傷寒。諸藥不能消者方。

鱉甲(炙),蜀升麻,前胡,烏梅,枳實(炙),犀角(屑),黃芩(各二兩),甘草(一兩炙),生地黃(八合)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出支太□□□□□)忌海藻。菘菜。莧菜。蕪荑。備急方同。(外臺),聖惠。治壞傷寒。經十日已來未解。熱在胸膈。煩悶不止。鱉甲散。於本方。去前胡。加柴胡。(甘草半兩餘各一兩)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治傷寒餘熱不退。發歇煩躁。胸膈氣滯。不思飲食。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三分),川大黃(三分),枳殼(三分),鱉甲(三分),檳榔(三分),人參(三分),木香(三分),子芩(三分),赤芍藥(三分),赤茯苓(三分),犀角屑(三分),桑根白皮(一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餘熱

指的是傷寒病癒後,身體仍殘留未完全消除的熱象。這種情況通常是病雖暫緩,但五臟依然虛弱,殘留的病邪尚未散盡,正氣也未完全恢復,所以早晚仍會有像瘧疾一樣的餘熱感,這並非真正的熱病,而是殘留的邪熱。

另一個原因是,傷寒病後,氣血尚未充盈,臟腑虛弱,體內仍存留殘餘的毒邪之氣,導致病情拖延不癒,身體消瘦,肢體關節痠痛,高熱不退,胸悶心煩,盜汗,呼吸急促咳嗽,噁心嘔吐,痰多,食慾不振,腹部有硬塊,口乾舌燥,毛髮易斷,骨骼痿軟,面色青黃,氣力虛弱。這些都是因為身體虛損,導致夾雜勞損的症狀。

大病初癒後,氣血虛弱,體內仍有餘熱未清。如同大水浸泡牆壁,水退後牆壁雖暫時恢復,但仍需小心呵護。這時應安靜休養,養護正氣。如果過早活動勞累,會使氣血翻騰,反而引發發熱。

傷寒病通過發汗或攻下後,如果餘熱未除,或調養失當,就會出現食慾不振、咳嗽、發冷發熱、吐血、流鼻血等症狀,病情纏綿日久,看起來像勞病。這些都是因為元氣虛弱,邪氣滯留在體內無法消散。此時可使用黃連解毒湯,再加入柴胡、枳殼、桔梗等藥材,效果顯著。若無效,則使用八物湯,搭配犀角、小柴胡、前胡、石膏等藥材,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通常都能治癒。切記不可單純使用補藥,也不可誤認為是虛損勞怯,輕易使用杜仲、山茱萸、補骨脂等溫補藥材。

竹葉湯,適用於發汗後,身體內外虛煩,不宜再用攻伐藥物的情況,此方可有效緩解(此處指的是竹葉石膏湯,虛煩指的是身體虛弱引起的發熱,不是煩躁不安)。如果傷寒病經發汗後,病症減輕但身體虛弱,仍有低熱不退,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

要明確判斷是邪熱未解,即使經過發汗或攻下,也不能因為害怕虛弱就疏於治療。應當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竹葉湯,適用於傷寒大病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的情況。

藥材包括:竹葉、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去皮)、小麥(炒)、半夏(用湯泡七次)、甘草(炙)。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五片煎煮至八分,去藥渣後溫服,服藥時間不限。(此方原為《千金方》中治療產後虛弱口渴、氣力不足的藥方,現已去掉大棗)

張文仲的方子,用於治療傷寒八九天不癒,被稱為「敗傷寒」的病症,其他藥物無法治癒。

藥材包括:鱉甲(炙)、蜀升麻、前胡、烏梅、枳實(炙)、犀角(屑)、黃芩、甘草(炙)、生地黃。將以上九味藥材切碎,用水七升煎煮至二升半,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兩次。(此處省略部分出處),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菜、莧菜、蕪荑,做法與《備急方》相同。《聖惠方》中也有治療壞傷寒,病程十天以上未癒,熱在胸膈、煩悶不止的鱉甲散,此方在原方基礎上去掉前胡,加入柴胡,(甘草減半,其他藥材各一兩)。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碗煎煮至五分,去藥渣,加入生地黃汁半合,再次煎煮一兩沸,不限時服用,分兩次溫服。

治療傷寒餘熱不退,時發時停,煩躁不安,胸膈氣滯,食慾不振等症狀,可服用柴胡散。

藥材包括:柴胡、川大黃、枳殼、鱉甲、檳榔、人參、木香、子芩、赤芍藥、赤茯苓、犀角屑、桑根白皮、甘草。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小碗,加入少許生薑煎煮至六分,去藥渣,溫服,服用時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