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餘熱

治傷寒後夾勞。骨節煩疼。時有寒熱。咳嗽。頭目疼痛。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貝母(一兩),知母(一兩),人參(一兩),赤芍藥(一兩),石膏(一兩),黃芩(三分),杏仁(一兩),白朮(半兩),梔子仁(半兩),鱉甲(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後夾勞。煩熱。四肢疼痛。不欲飲食。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赤茯苓(三分),枳殼(三分),柴胡(一兩半),白朮(三分),鱉甲(一兩半),知母(半兩),赤芍藥(三分),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熱病後虛勞煩熱。四肢疼痛。小便赤黃。不欲飲食。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生乾地黃(一兩),黃連(一兩),地骨皮(一兩),枳殼(一分),赤茯苓(一分),知母(半兩),鱉甲(三分),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時氣餘熱不退。發作有時。栝樓根散。於本方。去地黃。黃連。甘草。加栝樓根。水煎。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更煎一兩沸。溫服。

治熱病後虛勞。盜汗口苦。不得唾臥。四肢煩痛。舌乾卷澀。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麥門冬(一兩半),赤芍藥(一兩),柴胡(一兩),白茯苓(一兩),牡蠣(一兩),黃耆(一兩),甘草(半兩),鱉甲(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後。煩熱憎寒。口苦不思飲食。日漸羸瘦。羚羊角湯方。

羚羊角(鎊),茈胡(去苗),鱉甲(去裙襴醋炙),人參(各三分),知母,淡竹茹,黃耆,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半兩),天門冬(去心焙一兩)

上一十味。細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聖濟)

治傷寒過經。潮熱不解。或時作寒如瘧狀。茈胡鱉甲湯方。

茈胡(去苗),鱉甲(去裙襴醋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黃芩(去黑心),知母(焙),桑根白皮(銼各三分),甘草(炙半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此先君子加胡黃連。最效。),聖惠。治傷寒後肺萎勞嗽。涕唾稠黏。骨節煩悶。發歇寒熱。鱉甲飲。於本方。去黃芩。加款冬花。烏梅肉。梔子仁。

治傷寒後胃熱引飲。煩渴不止。茯苓地黃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生乾地黃(焙),栝樓根(各一兩),知母(焙半兩),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

白話文:

餘熱

文中記載數個治療傷寒後餘熱未退,以及其他相關症狀的方劑。這些症狀包括骨節疼痛、寒熱交替、咳嗽、頭疼、煩熱、四肢疼痛、食慾不振、小便赤黃、盜汗、口苦、舌乾等。

方劑一:柴胡散,主治傷寒後夾勞,骨節煩疼,時有寒熱,咳嗽,頭目疼痛。藥材包括柴胡、貝母、知母、人參、赤芍藥、石膏、黃芩、杏仁、白朮、梔子仁、鱉甲。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煎煮,加入半片生薑,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方劑二:犀角散,主治傷寒後夾勞,煩熱,四肢疼痛,不欲飲食。藥材包括犀角屑、赤茯苓、枳殼、柴胡、白朮、鱉甲、知母、赤芍藥、甘草。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煎煮,加入半片生薑,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方劑三:柴胡散(另一方),主治熱病後虛勞煩熱,四肢疼痛,小便赤黃,不欲飲食。藥材包括柴胡、生乾地黃、黃連、地骨皮、枳殼、赤茯苓、知母、鱉甲、甘草。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煎煮,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此方亦可治療時氣餘熱不退,發作有時,此時需將地黃、黃連、甘草去除,加入栝樓根,煎煮後加入半合生地黃汁再煎,溫服。

方劑四:人參散,主治熱病後虛勞,盜汗口苦,不得唾臥,四肢煩痛,舌乾卷澀。藥材包括人參、麥門冬、赤芍藥、柴胡、白茯苓、牡蠣、黃耆、甘草、鱉甲。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中盞水煎煮,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方劑五:羚羊角湯,主治傷寒後煩熱憎寒,口苦不思飲食,日漸羸瘦。藥材包括羚羊角、柴胡、鱉甲、人參、知母、淡竹茹、黃耆、赤茯苓、甘草、天門冬。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煎煮,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每日二次,飯後服用。

方劑六:茈胡鱉甲湯,主治傷寒過經,潮熱不解,或時作寒如瘧狀。藥材包括柴胡、鱉甲、赤茯苓、黃芩、知母、桑根白皮、甘草。用法:將藥材粗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煎煮,加入半片拍碎的生薑,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另有記載,加胡黃連效果最佳。此方可治療傷寒後肺萎勞嗽,涕唾稠黏,骨節煩悶,發歇寒熱,此時需去除黃芩,加入款冬花、烏梅肉、梔子仁。

方劑七:茯苓地黃湯,主治傷寒後胃熱引飲,煩渴不止。藥材包括赤茯苓、生乾地黃、栝樓根、知母、麥門冬。

備註: 以上劑量單位均為古代單位,現代應用需遵照醫生指示,不可自行服用。 此為翻譯,非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