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四 (8)
卷四 (8)
1. 資生丸
治婦人妊娠三月,脾虛嘔吐,或胎滑不固。兼丈夫調中養胃,飢能使飽,飽能使飢,神妙難述。
白話文:
治療婦女懷孕三個月時,脾虛引起嘔吐,或是胎兒不穩固。同時對於男性也有調理中氣、養護胃的功能,餓的時候可以讓人感到飽足,飽的時候又可以使人感到適度的飢餓,其功效神奇難以言喻。
人參(三兩),云術(三兩),茯苓(二兩),山藥(二兩),薏苡仁(兩半),蓮肉(二兩),芡實(兩半),甘草(一兩炙),陳皮(二兩),麥芽(二兩),神麯(二兩),白豆蔻(八錢),桔梗(一兩),藿香(一兩),川黃連(四錢),砂仁(一兩半),扁豆(一兩半),山楂(一兩半)
上十八味,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二丸,米飲下。
白話文:
-
人參(三兩):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雲術(三兩):健脾益氣、寧心安神、止瀉利尿。
-
茯苓(二兩):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寧心安神。
-
山藥(二兩):補脾益氣、益腎固精、止瀉斂汗。
-
薏苡仁(兩半):健脾益氣、清熱利濕、利尿消腫。
-
蓮肉(二兩):補脾益氣、益腎固精、滋陰養顏。
-
芡實(兩半):健脾益氣、補腎固精、止瀉固澀。
-
甘草(一兩炙):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
陳皮(二兩):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醒脾開胃。
-
麥芽(二兩):健脾益氣、消食化積、理氣寬中。
-
神麯(二兩):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消食化積。
-
白豆蔻(八錢):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溫中止瀉。
-
桔梗(一兩):宣肺祛痰、利咽排膿、清熱解毒。
-
藿香(一兩):解暑化濕、闢穢祛邪、理氣止瀉。
-
川黃連(四錢):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痢疾。
-
砂仁(一兩半):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溫中止瀉。
-
扁豆(一兩半):健脾益氣、消食化積、和中止瀉。
-
山楂(一兩半):消食健胃、活血化瘀、理氣化痰。
羅東逸曰:此方始於繆仲醇,以治妊娠脾虛及滑胎。蓋胎資始於足少陰,資生於足陽明。故陽明為胎生之本,一有不足,則元氣不足以養胎,又不足以自養。故當三月,正陽明養胎之候,而見嘔逆,又其甚者,或三月,或五月而墮,此皆陽明氣虛不能固耳!古方安胎類用芎、歸,不知此正不免於滑。
白話文:
羅東逸說:這個方劑最初是由繆仲醇提出的,是用來治療妊娠脾虛和滑胎的。因為胎兒的形成始於足少陰腎經,而其生長則依賴於足陽明胃經。所以足陽明胃經乃是胎兒生長的根本,一旦不足,則元氣就無法養育胎兒,也無法自養。所以當懷孕三個月,正是足陽明胃經養胎的時候,卻出現嘔吐、反胃,嚴重的,或者在三個月、或者在五個月就流產了,這都是因為足陽明胃經氣虛不能固攝所致。古方安胎藥多用川芎、當歸,殊不知這樣反而容易滑胎。
是方以參、朮、茯、草、蓮、芡、山藥、扁豆、薏苡之甘平,以補脾元;陳皮、曲、麥、砂、蔻、藿、桔之香辛,以調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參苓白朮散之滯,又無香砂枳朮丸之燥,能補能運,臻於致和,於以固胎,永無滑墮。丈夫服之,調中養胃。名之資生,信不虛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蓮子、芡實、山藥、扁豆、薏苡這些甘平的藥材,用來補益脾胃的元氣;陳皮、曲、麥芽、砂仁、蔻仁、藿香、橘皮這些香辛的藥材,用來調理胃氣;如果有人體內有濕熱,就用黃連來清熱、燥濕。這個方子既沒有參苓白朮散那樣的滯膩,也沒有香砂枳朮丸那樣的燥烈,它既能補益又能運化,達到平和的狀態,用它來固胎,就能永遠沒有滑胎的現象。男人服了它,可以調養脾胃。把它命名為「資生」,這個名字一點也不虛假。
2. 脾約丸
治腸胃燥熱,大便秘結。
麻仁(二升),杏仁(一斤),枳實,厚朴,芍藥(各八兩),大黃(一斤)
上為末,蜜丸,白湯下。
白話文:
麻仁(兩升),杏仁(一斤),枳實、厚朴、芍藥(各八兩),大黃(一斤)
成無己曰:約者,約結之約,又約束也。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脾約。麻仁甘平而潤,杏仁甘溫而潤,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本草曰潤可去結,是以麻仁為君,杏仁為臣。
白話文:
成無己說:「約」有約定、約束的意思。經書上說:飲品進入胃中,化為精氣,再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氣輸送到肺臟,肺臟又分佈到水管,然後再輸送到膀胱;水精分佈到全身,與五臟的經絡並行。現在胃強脾弱,約束津液,津液不得分佈全身,僅輸送到膀胱,小便頻繁而大便堅硬,因此稱作「脾約」。麻仁味甘、性平、潤滑,杏仁味甘、性溫、潤滑,經書上說:脾臟喜緩和,急切進食甘味食物可以緩和,本草書上說:潤滑可以解除鬱結,因此麻仁是君藥,杏仁是臣藥。
枳實苦寒,厚朴苦溫,破結者必以苦,故以為佐;芍藥酸寒,大黃苦寒,酸苦湧泄為陰,故以為使。丹溪曰:既云脾約,血枯火燔,金受邪而津竭,必竊脾之母氣以自救,金衰則土受邪,脾失轉輸,肺失傳化,理宜滋陰降火。金行清化,脾土健旺,津液既潤,何秘之有?此方惟熱甚而稟實者可用;熱雖甚而虛者,愈致燥涸之苦矣。
白話文:
枳實味苦性寒,厚朴味苦性溫,破結必須使用苦寒之藥,所以用枳實和厚朴作為輔佐;芍藥味酸性寒,大黃味苦性寒,酸苦之藥瀉洩為陰,所以用芍藥和大黃作為引導藥。丹溪說:既然說脾約,血枯火燔,金受邪而津竭,必定竊取脾的母氣以自救,金衰則土受邪,脾失轉輸,肺失傳化,道理上應該滋陰降火。金行清化,脾土健旺,津液既潤,何必祕結呢?此方只適用於熱盛體質強壯的人;熱雖盛而虛弱的人,更會加重燥涸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