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齒牙腫痛

按齒牙腫痛一證,諸書有十二經之分,其實在可從不可從之例。總之以有餘、不足為主。然有因風火抑鬱而致者,有因胃中積熱而致者,有真陽虛而陰氣上攻者,有元陰虛而元陽為害者。

白話文:

關於牙齒腫痛這個症狀,在很多醫書中提到它與十二經脈相關,但實際上可以分為有必要和沒有必要的論斷。總的來說,主要是以氣血過剩、不足為區分依據。但是,有些牙痛是由風火鬱結引起,有些是由胃熱引起,有些是由真陽虛、陰氣上升所致,有些是由元陰虛、元陽侵害造成的。

因風火抑鬱而致者,先有發熱、身痛可徵。法宜宣散,如升陰散火湯、消風散、清胃散、麻杏湯之類。

白話文:

由於風熱鬱結所導致的疾病,一開始會有發燒、身體疼痛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是宣散風熱,例如使用升陰散火湯、消風散、清胃散、麻杏湯等藥方。

因積熱上攻而致者,定多飽悶吞酸,口渴飲冷,面赤唇紅,氣粗蒸手。法宜去其積滯為主,如平胃散加大黃、石膏、丑牛、檳榔之類。

白話文:

由於體內積熱上沖而引起的,通常會伴有飽脹感、吞酸水、口渴愛喝冷飲、面部發紅嘴脣發紅、呼吸急促、手掌發熱。治療方法宜以清除積滯為主,比如使用平胃散並加入大黃、石膏、丑牛、檳榔等藥材。

因真陽虛而陰氣上攻者,其人齒牙雖痛,面色必青白無神,舌多青滑黑潤、黃潤、白黃而潤,津液滿口,不思茶水,口中上下肉色多滯青色而不紅活,或白慘黃而無紅色。(以上等情,不僅此症,一切陽虛病多見此情。)法宜扶陽抑陰,如白通湯、薑桂飲、陽八味、潛陽丹之類。

白話文:

由於真陽虛弱,陰氣上擾,患者的牙齒會疼痛,面色青白無光,舌頭多為青滑或黑潤、黃潤、白黃而潤滑,口中津液滿溢,不渴,上下牙牀顏色多為青滯而無紅潤,或蒼白黃而無紅暈。(以上這些情況,不僅限於此症,凡陽氣虛弱的疾病多會見此情狀。)治療方法應當扶助陽氣,抑制陰氣,可以使用白通湯、薑桂飲、陽八味、潛陽丹等藥方。

因陰虛而火邪為病者,其人定多心煩飲冷、便赤等情。法宜養陰,如六味地黃湯、雞子黃連湯、導赤散之類。

白話文:

如果因為陰虛導致火邪致病,患者通常會有心煩、愛喝冷飲、大便發紅等症狀。治療方法是滋養陰液,可以用六味地黃湯、雞子黃連湯、導赤散等藥方。

近來市習,一見牙腫齒疼,便以生地、細辛、防風、荊芥、石斛、知母、石膏、玄參、丹皮、狗地牙等治之。風火則可,陽虛則殆。([眉批]齒牙腫痛,本屬小證,然有經年累月而不愈者,平時若不究明陰陽虛實,治之未能就痊,未免貽笑大方,學者勿因其小而失之。)

白話文:

現在市面上流行,一遇上牙腫牙痛,就用生地、細辛、防風、荊芥、石斛、知母、石膏、玄參、丹皮、狗地牙等藥來治療。如果患者是因為風熱,這些藥就能治好;但如果是因為陽氣虛弱,用這些藥就可能會無效。(眉批:牙齒腫痛,原本是小病,但有些人卻拖了很久都不好。如果平時不仔細判別患者的陰陽虛實,治療時就無法痊癒,難免會被人恥笑。學習中醫的人,不要因為牙痛是小病而輕忽治療。)

2. 口臭

(附口苦、口酸、口辛、口甘、口淡、口糜)

按口臭一證,有胃火旺極而致者,有陰盛而真精之氣發泄者。

白話文:

(附帶口苦、口酸、口辣、口甜、口淡、口腔潰瘍)

按口臭這一症狀,有因胃火過旺引起的,也有因陰盛而導致真精之氣發泄引起的。

因胃火旺而致者,其人必煩躁惡熱,飲冷不休,或舌苔芒刺,干黃、乾黑、乾白等色,氣粗汗出,聲音響亮,二便不利。法宜專清胃火,如人參白虎、大小承氣、三黃石膏湯之類。

白話文:

由於胃部熱火旺盛所致,患者通常會煩躁不安、厭惡熱氣、不停地喝冷飲,或舌苔上出現細小的刺狀物,顏色乾燥發黃、發黑或發白,呼吸粗重、出汗過多、聲音洪亮,大小便不通暢。治療方法應該專注於清除胃火,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大小承氣湯、三黃石膏湯等藥方。

因精氣發泄而致者,由其人五臟六腑元陽已耗將盡,滿身純陰,逼出先天立命一點精氣,勢已離根欲脫,法在不救。口雖極臭,無一毫火象可憑,舌色雖黃,定多滑潤,間有干黃、乾黑,無一分津液於上,而人並不思茶水,困倦無神,二便自利,其人安靜,間有渴者,只是喜飲極熱沸湯。以上等形,俱屬純陰。

白話文:

由於精氣過度釋放而導致的病症,是因患者的五臟六腑中的元陽已經消耗殆盡,全身純屬陰性體質,逼出了先天立命的精氣一點,形勢危急,已經脫離根基。這種情況下,無法救治。患者的口氣雖然極度臭,但沒有絲毫火熱症狀可以依據;舌色雖然發黃,一定很光滑濕潤,偶爾有乾黃、乾黑,舌面上沒有半分津液,而患者並不口渴;精神疲倦無力,二便自利;患者神情安靜,偶爾有口渴者,只喜歡喝極熱的沸水。具有以上症狀的,都屬於純陰體質。

若憑口臭一端,而即謂之火,鮮不為害。予曾治過數人,雖見口臭,而卻純陰畢露,即以大劑白通、四逆、回陽等方治之。一二劑後,口臭全無,精神漸增,便可許其可愈。若二三劑後,並不見減,十中僅救得一二。仍宜此法重用多服,此是病重藥輕,不勝其任也。昧者只圖速效,服一二劑未見大效,便即更醫,如此之情,舉世皆然,豈真醫藥之不良哉。

白話文:

如果只根據口臭就立刻斷定為火氣大,很容易誤診。我曾經治療過許多患者,他們雖然有口臭,但其實是純陰體質,我使用大劑量的白通、四逆、回陽等方劑治療這些患者。服藥一兩劑後,口臭完全消失,精神漸增,就可以預計患者可以痊癒。如果服藥兩三劑後,口臭沒有減輕,十個患者中可能只能救治一兩個。這時仍應採用這種方法,加大劑量並多次服藥,這是因為病重而藥力不足所致。醫術不精的人只求快速見效,服藥一二劑後沒有明顯效果,就立刻換醫生。這種情況在醫學界很常見,難道真的是醫藥無效嗎?

([眉批]知非氏曰:氣之香薰者,清陽之氣也;氣之臭惡者,濁陰之氣也。口臭緣濁陰極盛,陽氣之用不宜,多有涎垢濁膩。譬如暑天,陰雨過甚,天陽被郁,凡物發黴起涎,其氣臭惡;若得數日炎熱,臭氣頓失。人身遍體純陰,所以真陽厥脫之候,往往現此證象。醫識此理,便能治此證。

欽安窺見其微,故按中反復徵引言之,學者不可忽略看過。

白話文:

(眉批註解)知非子說:氣味香氣薰人的,是清陽之氣;氣味惡臭的,是濁陰之氣。口臭是因為濁陰極其旺盛,陽氣作用不正常,常常有涎水垢膩。比如夏天,陰雨過多,太陽光被遮蔽,所有東西都會發黴生涎,氣味惡臭;如果得幾天炎熱天氣,惡臭就會立刻消失。人體全身都是純陰之質,所以真陽虛脫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這種症狀。醫生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治療這種症狀。

查近市習,一見口臭,並不辨明陰陽,便以生地、二冬、知母、花粉、石膏、大黃之品投之,陽盛則生,陰盛則斃,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現在很多醫生看病時,一遇到口臭,也不分陰陽虛實,就用生地、天冬、麥冬、知母、花粉、石膏、大黃等藥物來治療。如果陽氣旺盛,用這些藥物就會使病情加重;如果陰氣旺盛,用這些藥物就會使患者死亡,這是不可不知的。

其中尚有口苦者,心膽有熱也。心熱者,可與導赤散、黃連湯。膽熱者,可與小柴胡湯倍黃芩,或瀉肝湯。口酸者,肝有熱也,可與當歸蘆薈散、龍膽瀉肝湯。口辛者,肺有熱也,可與瀉白散、清肺飲。口甘者,脾氣發泄也,可與理中湯、六君子湯。口淡者,脾氣不足也,可與歸脾湯、參苓白朮散。

白話文:

口苦的人,說明心膽有熱。如果心熱,可以服用導赤散或黃連湯。如果膽熱 ,可以服用加倍黃芩的小柴胡湯,或瀉肝湯。

口酸 的人,說明肝有熱。可以服用當歸蘆薈散或龍膽瀉肝湯。

口辛 的人,說明肺有熱。可以服用瀉白散或清肺飲。

口甘 的人,說明脾氣發泄。可以服用理中湯或六君子湯。

口淡 的人,說明脾氣不足。可以服用歸脾湯或參苓白朮散。

口糜者,滿口生百瘡,系胃火旺也,可與甘露飲、涼膈散。以上數證,皆宜知之。總在考究陰陽實據為要。予嘗治陽虛陰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陽二三劑,即有現口苦、口酸、口淡、口辛、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劑,而此等病形即無。予仔細推究,皆緣真陽失職,運轉力乖,兼之服藥停積未去,令得辛甘化陽之品,運轉復行,積滯即去,故口中一切氣味出矣。

白話文:

口腔潰瘍,滿口都是小瘡,是胃火旺盛所致,可以使用甘露飲、涼膈散治療。以上提到的這幾種證狀,都應該知道。總的來說,重要的是要考量陰陽虛實的具體情況。

我曾經治療過陽虛陰盛的人,給他們服用化陽的辛甘藥物二三劑,他們的口中就會出現苦、酸、淡、辛、甘等味道。再服用二三劑後,這些症狀就會消失。

我仔細推敲後,發現這是因為真陽失職,運行力變弱,再加上服用藥物後,停滯之物未排除,導致辛甘化陽的藥物運轉恢復,停滯之物隨之排出,所以口中就會出現各種氣味。

([眉批]真陽變動,露出真面,辛甘助化,易危為安,藥之為力不淺,然此等至理,少有見到者。)昧者不識此理,見酸即治酸,見苦即治苦,鮮不增病。醫理之微,不誠難哉。

白話文:

(註解:真正的陽氣會變化,顯露出本來的面目,辛藥和甘藥能幫助轉化,讓危險轉為安全,藥物的效力不容小覷。然而這一真理,很少有人能領會。)不明白的人不懂這個道理,看到酸味就用酸藥治療,看到苦味就用苦藥治療,這樣往往會加重病情。醫學的道理很精微,不用心鑽研很難理解。